回覆列表
  • 1 # 韶華傾夢

    在本人看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是一場秀,而且是一場成功的秀。

    其一,馬謖是荊蜀兩派鬥爭的犧牲品。我們可以發現,在劉備後期的主要派系中,比較出名的是最早跟隨劉備發家的荊州派,以及後來安定蜀中的川蜀派。兩派在劉備生前還是比較聽話的。但是劉備逝世之後,諸葛亮已經有種壓不過的感覺了。所以,在北伐的時候,馬謖這一人物便被推向了浪口,成為諸葛亮轉化兩派的內部矛盾為一致對外的主要轉折點。所以,馬謖便成為了政治鬥爭中的一顆比較有重量的棄子。

    其二,亂世用重典,法治將代替德治。劉備所屬的朝廷,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仁政,將道德捆綁人心,使得百姓為君王戰,為君王死。但是,劉備一死後。諸葛亮的仁政威名還沒有劉備那樣的魅力,況且,那時候的軍隊損傷慘重,對百姓人心打擊較大,再加上內部的鬥爭,使得諸葛亮掌權的時候,難度比較大,害怕自己死去後,蜀國一度混亂。

    所以,便在北伐的途中,變現的把法治這一政策推了出來。因此,馬謖失街亭,碰上了槍口,成為諸葛亮殺雞儆猴的一個典例。而諸葛亮自己也自罰。

    其三,馬謖有才幹,但不堪大用。劉備這一生,看人還是蠻準的。從關張,趙雲到陳到,馬謖等人,無不說明了他眼光獨到。但是,劉備的話卻被諸葛亮聽進了耳朵,但沒有重重的放在心上。所以,當馬謖提出守街亭時,諸葛亮也沒有反對,從而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後果。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那個時期的蜀國,軍中的文臣武將已經開始凋零了。馬謖這種有點名氣和才幹的書生,不得不被推向了戰場。

    其四,馬謖如果沒有死,也不堪大用。因為馬謖的確有才,畢竟“馬氏五常”不是白叫的,只有叫錯的人,沒有叫錯的名。馬謖的才能是得到諸葛亮和劉備的雙重肯定的。只不過這才幹卻只能放到文書,太守或縣令這一等級別上來,而大到率軍和丞相這種職位,從當時的馬謖表現來看,是大大比不上的。他最多也只是比紙上談兵的趙括好一點而已。

    因此,馬謖就算沒有死。繼承諸葛亮大志的也不會馬謖,畢竟後面還有一個妖孽級別的姜維在排隊呢!另外,馬謖又不是全才,只是在政治後勤,或者小計謀上比較出色罷了。

    故而,在本人看來,馬謖和“吳用”這一人物的級別差不多。多的只是馬謖身上那一層世家的光環罷了!

  • 2 # 攜手同行45

    諸葛亮軒馬謖,實出無耐,那是因為諸葛亮讓參軍馬謖鎮守街亭,馬謖不聽指揮和勸告,妄自尊大,至使戰略要地街亭失守。此前馬謖曾立過軍令狀。諸葛亮為嚴明軍紀,使眾人承服,自茬免去丞相職務,對街亭主要指揮者殺頭示眾,以正軍威。

    本來馬謖是很諸葛亮器重的,委以參軍之職,所以才令其守戰略重點街亭。怎耐馬謖剛僻自復,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際做戰經驗,且又不聽副將的勸說,一意孤行,在遠離水源的地方紮寨,若不是王平分兵一處佈防,將全軍覆沒,至使丟了北伐的戰略支撐點街亭。蜀軍大敗,使第一次北伐功歸一潰。喪失了消滅北魏的最佳時機。馬謖也是灰頭土臉的狼狽地逃回了大營。

    馬謖本是諸葛亮愛將,可丟街亭又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諸葛也上書劉禪自己降級三等,殺了馬謖以定軍心民心。諸葛亮斬馬謖實屬於心不忍,一是馬謖雖狂妄自大,卻也是難得的帥才,委於參軍就是為自己培養的接班人。但馬謖再重要也不及北伐曹魏平定中原,完成先帝託孤大業重要。所以為保全大局諸葛亮只能揮淚斬了馬謖。

    按書中原意,如果街亭不丟的話,將來馬謖定是接諸葛亮班子的最佳人選。

    這個故事現在也警示我們妄自尊大,驕傲自滿的人往大了說定會誤國誤民。

  • 3 # 歷史的墊腳石

    馬謖是諸葛亮非常喜愛的徒弟之一,在以往的出謀劃策時,諸葛亮總會習慣性的問一問馬謖的意見。諸葛亮在蜀國的位置之大,在當時時期,就是蜀國的天。雖然劉禪為後主,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整個蜀國,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大。

    本來就很有才華,再加上諸葛亮的器重,作為一個新秀,會有驕傲自大的心,實在是在所難免。在諸葛亮忙於後方戰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馬謖駐守街亭。

    當時諸葛亮讓馬謖防守街亭時,那可是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出問題。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馬謖還是在這節骨眼上,掉了鏈子。曾立下的軍令狀,讓諸葛亮不得不斬殺馬謖,以此來穩定軍心,安撫民心。雖然內心有千萬個不捨得,但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如果當時馬謖不死,按照馬謖目前的心態,出事是早晚的。一個狂妄自大,驕傲自滿,任性妄為的人,在以後的戰場上,必然會出現更加大的禍患。如此之人,怎麼能有實力繼承諸葛亮之志呢?

    不過作為一個謀士出謀劃策,我覺得還是可以的,絕對不能讓他掌握軍隊的大權。

  • 4 # 是孔明嗎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馬謖其人。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名,當時人稱“馬氏五常”。

    馬謖最初是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而在劉備手下任職時,馬謖就表現出來了超過常人的才氣,喜好議論軍事謀略(個人感覺跟趙括有點像),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二人時常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可以說二人既是上下級,又是師生,更像是知心忘年交。在諸葛亮平定南蠻孟獲的時候,便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其才能更是進一步的肯定。

    在當時派誰守街亭的問題上,諸葛亮有很多選擇,為什麼最終選了馬謖呢?我想有兩點原因。

    一·馬謖之前表現出來的才能讓諸葛亮覺得他有能力守住街亭。

    二·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諸葛亮是把他當成接班人培養的,藉此提拔他讓他立下軍功。

    但結果街亭沒守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好的形勢立刻反轉,只能退回漢中。這時諸葛亮才深悔用錯馬謖,也就有了揮淚斬馬謖之事。那麼諸葛亮能否不殺馬謖呢,答案是否定的,馬謖必須殺,原因不在乎以下幾點

    一·馬謖立下過軍令狀,不殺不足以證軍威。

    二·諸葛亮是破例提拔馬謖,但事實證明他錯用了人。將士們辛苦打下的好形勢被破壞了,誰能沒有怨恨?殺馬謖也是要為了平怨。

    三·以前劉備曾跟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以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卻沒有聽進去,這時深感懊悔,又恨又悔又自責,覺得愧對先帝,自己回去後還降了三級。

    而假如馬謖沒死,能否繼承諸葛亮之志呢?

    個人認為可以引用劉備的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以諸葛亮之能,北伐尚且不能成功,何況馬謖呢。後面真正在軍事上能繼承諸葛亮北伐的只有姜維。但馬謖也不是白給的,不然也不可能得到諸葛亮賞識。馬謖若沒死,應在政治朝堂上或有一番作為。

  • 5 # Homier

    謝謝悟空邀請。第一問中揮淚一詞大有文章可做。三國中無論正史野史,傳記小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很多:曹操為郭嘉、典韋、關羽等人而落淚,劉備張飛因關羽身亡而落淚等等。落淚並不見得是惜才,也並不見得是內心痛苦。政治人物如果不能隨時隨地哭出來,是沒法名垂青史的。諸葛亮解釋說是因為劉備曾經跟他討論過馬謖的品行,才能等。這一哭,既能換來政治利益,又能安穩人心,還能為自己造勢,換作你我,恐怕哭的爹媽都不認識了。

    至於斬馬謖,則是因為馬謖有他必死的原因。1,馬謖失街亭為大罪,軍紀是他活不了的原因。2,馬謖不尊軍令,這一條會讓諸葛亮的軍事地位有所動搖。即使街亭沒有失,馬謖也是難逃責罰。(詳情請參照李雲龍正面突圍後所受軍法。)3,馬謖出政前立過軍令狀,古人啊,要言而有信,說死就必須死。有這三點,即使蜀國嚴重缺少人才,他也是必須死。

    第二問,馬謖是不可能也不具有那個才能繼承諸葛亮的。1,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就能知道,劉老闆這個明眼人,說他不行,他就是不行。2,馬謖敢立軍令狀,又不聽他人勸阻可謂剛愎自用、不尊帥領,肆意妄為而行事可謂無組織無紀律、史書說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說明他跟我一樣,只會嘴炮,完美的鍵盤俠。這樣的人,是不具備領導蜀華人民進行統一大業的資格的。

  • 6 # 貓的離尾巴

    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也提出過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對南蠻的攻心政策,取得了還所可以的效果。經過諸葛亮多年的教導,諸葛亮顯然是把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如同姜維一樣。而守街亭不過是諸葛亮給馬謖的一次可以輕而易舉建功立業的機會,只是沒有把握住。

    回到這個問題,馬謖不死,肯定會接著孔明的策略走下去,。這個我覺得是可以肯定的。

  • 7 # 臥龍說

    三國後期,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率大軍伐吳,結果受到陸遜的火攻,結果死於白帝城,此時損失了大量將士和人才。此時內憂外患,蜀國急需人才,諸葛亮這時也開始考慮培養接班人,而這個人就是馬謖。

    說起馬謖,大家瞭解到的可能是劉備口中的“不可大用”和在街亭中一意孤行、紙上談兵的形象。那麼馬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不聽劉備勸告,冒險讓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馬謖?

    其實馬謖還是有才識的,當時諸葛亮去征服南蠻前,問了馬謖如何對付孟獲,馬謖說“孟獲憑藉山川險阻,與蜀國為敵,丞相要打敗他易如反掌。然而一走,他們還會造反,如此禍根不會根除。以臣之見,攻心為上,讓孟獲徹底臣服,才能解南蠻之患。”諸葛亮喜說:“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你索性不要回成都,留下做我的參軍吧。”馬謖高興領命,進一步說:”我察丞相心思,不全在蠻王身上。制服蠻王,丞相成竹在胸,只用一隻眼睛盯著就夠了,另一隻眼睛還要盯著成都。陛下年幼,容易被讒言左右,丞相要謹防身後的暗箭。”諸葛亮苦笑一聲:“我腦後必須還有第三隻眼睛,要時時盯著北方的司馬懿哪”。可見馬謖的謀略還是可以的。

    馬謖的外交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劉備駕崩於白帝城時,曹魏四路大軍來犯。最終,馬謖主動請命赴使東吳,欲曉以利害,以求蜀吳聯盟不破。東吳大殿內,馬謖不卑不亢,與孫權據理力爭,最終不辱使命。

    而且馬謖對諸葛亮也是處處維護。諸葛亮出征曹魏前夜,親自到李嚴府上,以兵力不足為由,繳了李嚴兵權,將他屬下的一萬子弟兵編入北伐軍。李嚴心中有氣,還暗示諸葛亮擁兵自重,想自封為王。馬謖看不過,提醒李嚴:丞相可以代行天子令。

    後來馬謖因為街亭失守之罪被諸葛亮收押準備處斬,蔣琬聽聞馬謖要被處死的訊息之後特意前往漢中蜀地大營勸說諸葛亮留馬謖一條性命,但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襄陽記》甚至記載說道馬謖死後“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足見當時馬謖在蜀國還是有一定的聲望的。《襄陽記》中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這種種都表明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

    既然劉備口說馬謖“不可大用”,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聽劉備勸告,原因有三:一、劉備伐吳失敗後,失去了很多兵力和人才,文將龐統、法正、馬良等都已不在,武將關羽、張飛、黃忠等也已死去。蜀國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劉嬋剛即位,朝廷不穩,而這時曹魏四路大軍來犯,內憂加外患。二、馬謖也表現了一定的的謀略、外交、聲望,上面有講,讓諸葛亮對此十分器重,經常對他進行教導。三、街亭中諸葛亮部署周全,馬謖只需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定可以萬無一失,而且諸葛亮想給馬謖一個立功的機會,這樣才能順利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馬謖不聽勸阻,害了蜀國、害了諸葛亮的一番苦心。(若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大家評論、轉發和關注,我會持續為大家帶來精彩文章)

  • 8 # 歷史影像記

    馬謖,字幼常,今湖北宜城南人(原屬荊州),因第一次北伐時大意失守街亭,大好機會喪失,最後導致蜀國兵敗撤軍,因而被諸葛亮揮淚所斬。馬謖也在歷史上落得個“徒有虛名”的稱號。

    劉備曾經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看來諸葛亮還是沒太放在心上或者是太過於自信了!

    諸葛亮為什麼揮淚斬馬謖?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不殺馬謖不足平眾憤。第一次北伐本來形勢大好,頃刻間成果化為虛有,自然人怨沸騰,不殺馬謖不足平眾憤,為了安撫人心,諸葛亮不得不下了殺令。

    第二,諸葛亮一向主張依法治國。馬謖立了軍令狀,在關鍵時候打了敗仗,如果不處罰,難以服眾,所以諸葛亮也必須斬馬謖。

    第三,先帝遺言在先。劉備臨終時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不堪大用。很顯然諸葛亮沒有重視呀,如果還不處理馬謖,肯定會有人拿先帝遺言說事,所以,諸葛亮必須處理馬謖,表示對劉備的尊重。

    所以,馬謖必殺,不殺天理不容,眾憤難平!

    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怎麼可能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呢?諸位說是不是?

  • 9 # 今古大觀

    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失了街亭,損兵折將不說,還使北伐大計受阻,應該說馬謖該斬,並且他還立下了軍令狀。

    關鍵是諸葛亮為什麼會流著淚斬馬謖?俗話說男人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個人覺得有以下原因:1馬謖才氣過人,是個可造之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事。諸葛亮是惜才。2諸葛亮因為欣賞馬謖,主動要求馬謖做他的參謀,兩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一起無話不談,已經有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在七擒孟獲時,兩個人的想法一致。據說馬謖死前曾給諸葛亮寫過信,在信中馬謖說諸葛亮視他如兒子,馬謖也早把諸葛亮當自己的長輩一樣對待。可以想象諸葛亮看信後,睹信思人,潸然淚下的樣子。3都知道先帝曾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那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什麼會忘了這事。我覺得諸葛亮沒忘記先帝的話。是因為諸葛亮對馬謖傾注了心血和感情。他同意自己的參謀去守街亭,也是為了讓馬謖歷練一下,也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誰知馬謖被諸葛亮寵壞了,竟然不聽安排。也可能馬謖想給諸葛亮個驚喜。誰知把事搞雜了。戰爭是殘酷的,已沒有迴旋的餘地。諸葛亮不得不忍痛割愛。

    個人覺得,馬謖不死,有可能獨擋一面。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次的失誤論英雄。可惜的是馬謖沒有改過的機會。

  • 10 # 亭殿閣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說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立下軍令狀統率軍隊的馬謖,在關鍵時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而是把軍隊駐紮在了山上,司馬懿10萬大軍圍山,斷了其軍隊水源,使得軍隊不戰自亂,遭受慘敗,街亭失守,諸葛亮無奈只能揮刀斬殺馬謖一事。然而,細讀歷史,重品三國,諸葛亮斬馬謖背後卻有蹊蹺——諸葛亮為何落淚呢?街亭失守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要解開這些疑問,首先得聊聊馬謖這個人,不是聊《三國演義》經過加工的文學形象,而是聊卸掉粉飾後真實的他。馬謖出生在一個才華橫溢的家庭裡,家中他的四個哥哥都很有才華和名望,排行最小的他,擅長軍事謀略,人們將兄弟五人並稱為“馬氏五常”。正史記載,諸葛亮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華。在南下攻打孟獲等人時,就採取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一來使南方地區心悅誠服歸順蜀國,二來孟獲等人在此後對蜀國進行了軍事和物資的支援,對吳國的進犯起到了防範作用,三來為以後集中精力北伐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舉三得,不得不讓人佩服馬謖的謀略。而且,馬謖其人,不僅僅是諸葛亮賞識,劉備也對他青睞有加,並不存在臨終之時還不放心的囑託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綜上簡析,我們不難得出,馬謖有才有謀。甚至真實歷史上,其才華還在諸葛亮之上,既然如此,他怎麼會在第一次北伐犯下致命的錯誤,讓至關重要的第一戰慘敗收場呢?

    我們首先來簡單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路線圖,由圖可以看出,攻打長安有三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近路,箕谷——郿城——長安。第二條長路,祁山——天水——街亭——長安。第三條險路,子午谷——長安。在這三條路里,諸葛亮選擇了第一條路,用趙雲和鄧芝在箕谷佯裝攻打郿城,自己帶主力大軍出祁山,收復天山、南安、安定三郡。諸葛亮的軍事戰略部署是很高明,一般的對手很容易被他這招聲東擊西迷惑,拿下長安也指日可待。但是,諸葛亮這次面對的敵人和他的狡猾程度不分上下,所以這個計劃就有很大的危險性,何以見得呢?因為一旦敵人不中計,那麼魏國極有可能率領兩路大軍,一路攻打趙雲的佯攻部隊,徹底擊潰趙雲部隊,拿下漢中;一路急速攻打街亭,堵住諸葛亮主力進軍,此時此刻的蜀軍面臨的,就是前無進軍之路,後無退軍之地的兩難局面,加之蜀道艱難,沒有糧食補給,將會不戰而亡,蜀國的大門就會徹底被魏國攻破,面臨著亡國的危險。這份危險,馬謖一定是意識到了的,也就是在此時,他主動要求去守街亭。

    而接下來的現實,和上面我們的假設八九不離十,首先,司馬懿意識到孟達反叛之意,派兵突襲新城,殺了孟達,讓諸葛亮失去了強有力外援。再者,曹真率領十萬大軍把趙雲的佯攻部隊打的節節敗退,逼回漢中。不僅如此,當魏國得知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是要經過街亭攻打長安,立刻派名將張郃率領5萬大軍,奔襲街亭,一來佔領街亭要地,二要收復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馬謖應該要依山當道紮營,但是馬謖沒有這麼做,反而是把部隊轉移到了山上,為什麼呢?

    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馬謖和張郃差不多是同時到達街亭的,此時此刻,依山當道紮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依山當道紮營的目的是阻止魏軍透過街亭;第二,馬謖聰明的發現,敵軍已經識破了諸葛亮的佯攻之計,此時如果不能拖住魏軍行軍步伐,蜀軍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完全沒有撤退時間;第三,街亭並不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如果當道紮營,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很有可能,防禦工作還沒有做好,敵軍就把他們一舉拿下了。分析至此,可以看出,馬謖他準備做的,是與魏軍背水一戰,為蜀軍撤退爭取時間。這一戰,他其實心裡很明白,街亭能守成功的機率很小。但是,他無所畏懼,他必須和魏軍周旋,哪怕代價是全軍覆沒,也不得不為之。

    如果他貪生怕死,直接撤退,丟掉街亭,部隊雖然可以安然無恙,可是會導致漢中之地盡失,蜀國滅亡。所以,哪怕在山頂上,水源問題都得不到解決,馬謖還是隻能堅持這樣。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個悲壯英雄!

    另一面,或許有人會說其實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馬謖之圍,可是這種推測根本不現實,為什麼呢?且不說攻打街亭的部隊實在太多了,如果主力軍去解圍,魏軍將會更加猛烈的攻擊趙雲部隊,漢中極有可能可能失守。

    就以諸葛亮的智慧,動動腳趾頭就能想通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什麼,他自然不會辜負他的苦心,只能趕緊率全軍退回漢中,保住大本營。

    街亭苦戰,馬謖的部隊,基本全軍覆沒,馬謖幾人突圍回到蜀國,馬謖輸了,成了蜀漢罪人,但諸葛亮心裡明明白白,馬謖他拯救了整個蜀漢,可是,他不能說,出於私心或者為了大局,關於諸葛亮當時的心理。這一點不用詳說,後人都會了然於胸。

    《三國演義》裡,馬謖最後被諸葛亮斬殺了,小說裡的結局並不是真實歷史上馬謖的結局,真實歷史上,馬謖戰敗後被關在牢房裡,諸葛亮下令斬首他,沒有等到斬首那天,馬謖病死在牢裡了。而我想,羅貫中之所以修改了史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也知道,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蜀國,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諸葛亮,他用生命保護了自己的國家,也用熱血回報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知己卻負了士衷腸,所以,羅貫中讓諸葛亮斬馬謖,而且,還流淚了,那是愧疚之淚,悔恨之淚!北伐第一戰,終究是他自己太過激進了啊!

  • 11 # 坊間五千年

    馬謖是諸葛亮比較喜歡的學生之一,個人能力不錯,但性情上有點“恃才而傲”。

    當時街亭位置的戰略重要性,諸葛亮已經反復在軍中強調,然而他還是忽略了“缺陷性格害死人”這一可能性,就是說,他看到了馬謖的個人的能力,卻沒看清楚其個性上的致命缺點。

    當然,這也是馬謖平日在諸葛亮跟前表現得“太完美”的緣故,人前一套人後又是另一做派,這些都是諸葛亮“察人無方”所致。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表面是為正軍紀、為街亭之失難過,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失察而落淚。這樣的馬謖,顯然是無法擔當大任的,就算他不死,諸葛亮肯定也是不會再信任和重用他了。

  • 12 # 貪吃的粑粑巖

    繼承不了,劉備死前評價馬謖不堪大任。馬謖似理論派,出謀劃策外交溝通是不錯的。實際行動上經驗不足,能犯街亭這一次錯誤,就能犯第二次。

  • 13 # 馬蹄跡

    因為劉備死時囑咐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用人不明,誤了國家大事。諸葛亮是哭自己瞎了眼,謹慎了一輩子,徒有虛名。馬謖不死也接不了諸葛亮的班,馬謖充其量當個謀士足矣,當不了帥才。諸葛亮並不識才,一定程度上說,王平都比馬謖好的多。諸葛亮一死,蜀只有滅亡。

  • 14 # UFO101

    諸葛亮斬馬謖是形式所逼,因為失街亭的罪責太大,不殺馬謖不能正軍心。但馬謖是個很稱職的高參,為諸葛亮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謀略,否則諸葛亮也不會這樣信任馬謖了。馬謖不死,在高參一職上出謀劃策對諸葛亮肯定是一大助力。馬謖沒有擔任主官的實戰經驗,需要經過基層鍛鍊才行,這就是為什麼有實戰的軍隊將領一定是從士兵做起的,至少從連排長做起慢慢積累軍功升職。這是諸葛亮的過錯,把軍校的大學博士研究生直接派去當軍長了

  • 15 # 尚德未央

    揮淚斬馬謖沒什麼說的,軍法在此,不斬就會造成軍紀不嚴,這個後果是很嚴重的。

    那麼,如果馬謖不死,是否可繼承諸葛亮之志呢?個人認為不能。

    平心而論,馬謖的才華還是有的,伐孟獲向諸葛亮表示攻心為上,離間計讓司馬懿解甲歸田,出東吳與孫權據理力爭等,可見馬謖的才華是很優秀的,但是,街亭一站,不僅僅暴露出馬謖的剛愎自用,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懂帶兵,不懂實際作戰。

    我們首先清楚一個概念,將軍與謀士是完全不一樣的。法正的計謀再好,如果讓一個小兵領軍,那將絕對殺不了夏侯淵的。諸葛亮厲害就厲害在,他既可以出計,又可以領軍作戰,反觀馬謖,謀士這個職位是最適合馬謖的,但是,領軍作戰,指揮部隊絕對不是馬謖所擅長的。

    劉備在白帝城時,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或許是看出了馬謖在領軍作戰上才能缺失以及性格上的剛愎自用吧,然而諸葛亮沒有聽懂,結果重用了馬謖,造成街亭的大敗。

    而姜維之所以被諸葛亮重用,將畢生所學傳給姜維,就是因為姜維確實是一個奇才,出計與領軍都可以,而且都做得很好。

    所以,馬謖不死,頂多就是參謀部長這種級別的,要繼承諸葛亮之志,還是不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鎮水晶咕咾肉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