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遁者國學智慧

    精神為意識的一種。意識是大範疇,精神被包含在這個範疇中。具體相關的內容。你可以讀讀下文,會有啟發。

    關於行為與意識的幾點論述

    ——靈遁者

    有這樣一個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那就是很多人說,我不瞭解你。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別人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就在思考,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對於自己的瞭解和認知並不清楚。

    所以這是一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對自己的意識瞭解的不透徹,如何來要求別人理解自己?反駁者總能找到理由,比如回覆說,我不瞭解我自己,是因為我脫離不了我自己。旁觀者清,我之外的人,透過我的言行,可以窺探我的內心。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足以說明他的謙遜,也足以說明我們要去探索的未知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認識你自己,永遠是很重要的!所以人腦意識的種種疑問,就時常困擾著我們。心理學從哲學分離出去,至今大概有100多年,有很多成果和理論誕生。然而這些遠遠不夠,因為我們好像還對自己不理解,不瞭解。存在感缺失的人數以萬計,迷茫絕望的身影,總是以殘忍的方式,離開我們。再次警醒活著的人,認識你自己是很重要的。

    但當你真正去試圖認識自己的時候,去翻閱很多書籍的時候,最終的答案,對於活著而言,本身沒有確切答案。至少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確實是這樣的。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的工作,揭示了這一道理。活著的意義不能從邏輯推理而得,所以活著的意義,就無法脫離活著本身。這就是答案。一旦脫離活著,你只是一塊肉而已。這就是活著!

    然而人是聰明的,雖然無法得到一個“公式”上的意義或價值,但同樣可以得到一個倫理上的意義或價值。如何活著是倫理問題,如何賦予活著的價值,也是倫理課題了。也就是說,你必須在社會關係中賦予活著的一些支撐點。比如說希望,或者信仰……

    你相信什麼?你堅持相信什麼?你選擇什麼?你堅持選擇什麼?能相信多久,能堅持多久?就是你能活多久。

    很多人會問我,你為什麼寫科普書籍?他們這樣問,是因為沒有人,向我這樣寫科普書籍。所有的人,都應該記住兩個點。

    你自己是一把鑰匙,人生過程是一座寶庫!各位就這兩個點,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你設計什麼,你畫什麼,你寫什麼……都牢牢記住這兩點!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探討一下。現在是資訊大爆炸社會,每天進入你眼睛,進入你腦海的資訊流驚人。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資訊的課程量,也是五花八門。很多人都會被這些學術資訊以及生活娛樂資訊團團包圍,迷糊的不知東西。所以我在此書開頭,就說了這是個應該做“綜合整理”時代,各個學科都有這樣的條件了。只有你將現有資訊,綜合整理清楚了,你才能更清晰的知道方向。

    所以你自己是一把鑰匙,別人都是一扇扇大門。你找到你自己,你就不會被資訊大爆炸的社會給衝昏了頭腦。你清楚自己是誰,你要幹什麼。透過誰來幹,透過什麼方式來做。

    我寫科普,就是這樣。我以我自己為鑰匙,以我及人,來認識意識和行為。我是個正常的人,那麼我自己是什麼樣的,搞清楚了這點。我對於瞭解別人,也就不難了。

    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是一座寶庫。10年前打蛇的一個動作,也可能成為今天我寫這本書內容的素材。我為什麼打它?我害怕嗎?我的害怕來自於哪裡?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但“經歷”和“經歷”是一樣的。我要吃飯,你也要吃飯;我要睡覺,你也要睡覺。我愛慕一個女人,你也愛慕過一個女孩……有什麼不同呢?所以“經歷”是一樣的,但覺悟不一定相同。

    就《探索生命》此書而言,也就是20萬字。其實濃縮下來,我就總結了10條人性公理。前面的章節,你們也看到了。本章的標題是關於行為與意識的幾點論述。主要是因為我關於行為和意識的論述,還不夠具體。而似乎我更清楚,如何理解這10條人性公理。所以我補增這一章內容,以我為鑰匙,開啟具體的“意識”箱體。

    人性的10大公理:

    公理一: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其他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這是公理一,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基本上都是透過行為和語言來分析人的意識。好像你看到一輛行走的汽車,你在想,這東西怎麼會動呢?而懂的人,則是透過汽車,就知道它會有哪些行為了。他知道,汽車會跑,會鳴笛……很清楚車的各種“行為”和“語言”。

    但問題是“意識”不是汽車,意識是看不到的東西。生物學機理,可以理解為大腦執行機理,是產生意識的地方。人跑是人先產生跑的意識,然後就行動了。而車跑,車自己不知道“跑”這個行為是從哪裡產生的。它不會意識到車上有人,並認為是這個人告訴它,要跑起來。

    意識只要產生了,就可以說明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一隻狗產生意識的機理,和人是沒有差別的。這點重在說明,意識產生的原因。就在於複雜的大腦執行機理。最低階的意識是感覺。依次上升是知覺,想象,思維。

    不過隨著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也開始從大腦本身出發去研究意識了。不再是僅僅透過觀察和做心理學實驗,來認識和窺探意識了。很明顯,從生物學機理突破,會比從外觀測來的更直接。也能大大降低主觀性。比如切除胼胝體手術治療癲癇,人類就發現左右大腦的差異了。這方面就得益於從內去突破的。現代核磁共振等先進的儀器,也幫助我們一窺腦中的結構和執行模式。

    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行為是由意識驅動的,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所謂先天力量,就是寫進DNA裡的部分,後天力量是後天學習獲得的認識。這個點,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重要。

    有人會問,那麼先天力量佔比大,還是後天力量佔比大?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目前沒有確切答案。也很難有確切答案。因為人與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人有先天缺陷,那麼就意味者,一般而言先天理論對他一生影響極大。很多人因為先天缺陷而早夭,對於生命而言,還有什麼比死亡更重要的嗎?

    而大多數情況,人與人的基因差異極小,約為0.01%,而相似程度高達99.99%。但人與人之間卻有210萬個不同的基因序列。正是這種序列差異使得人們分為膚色不同、面貌不同、各種遺傳特徵不同的人。這種情況表明構成事物成分的序列不同會引起事物性質不同。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在先天基因沒有缺陷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差異微小,但因為基因序列的不同,大腦內部發育依然會有差異。比如有的人先天左撇子,我就是左撇子,屬於先天的。那麼左右大腦的發育,在母體中10個月裡,就開始會不同。左撇子右腦發達,右撇子左腦發達。各人擅長會不同,但這不能成為智力差異的論據。因為衡量一個人的智力也是綜合衡量。所以說智力水平差異微小。

    你是什麼樣的性格,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各位,起初的時間裡,尤其是童年階段,一定是受先天影響比較大。就是說有一種性格是寫在DNA裡面的。有的孩子好動多語,有的孩子害羞膽小……這在他們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露出端倪了。

    而且國外有一些關於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他們從小因為種種原因分開長大,直到成年。科學家根據他們的行為,習慣等發現,他們的性格,信仰,習慣等都有正相關性,這就是說明了,影響一個人意識的形成的因素,不僅僅是後天學習,還有先天的力量。

    有些從小好動多語的孩子,長大後卻沉默寡言了;有一些膽小話少,卻慢慢開朗活潑了……這多於父母的教育,周圍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這個公理,給我一個啟示,任何單方面的心理學實驗所得到的結果,都是雙重力量使然。只是我們預設,另一種力量是相等的,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但事實上,這種抵消並不靠譜。

    比如有這樣一個心理學課題:對於高度的恐懼是先天的嗎?

    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主流觀點是認為是先天的。其實不嚴謹,因為沒有辦法排除後天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簡單。你仔細分析一下就會明白。

    要產生恐高,你起碼要有兩點意識的合作。一個是你有感覺,就是重圧感。一個是你有視覺感。從來看不到高度的人,肯定不會恐懼高度。一個眼盲的嬰兒,在玻璃床上爬,你覺得他會害怕高度嗎?不會的!而有視覺感的嬰兒,則害怕。一般科學家會拿4個月以上嬰兒來做實驗。那麼問題就來了,只要一個嬰兒睜開眼,其實就是在探索世界,在學習了。你無法否認這一點,那麼對於高度,遠近,空間的認識,就無法排除後天學習這個因素。

    心理學家特恩布魯關於巴布提部落俾格米人肯格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他們由於長期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裡,沒有發展出事物“大小恆常性”的能力。遠處的山,他不相信那是很大的東西。走近看,變的很大了,說是怪物。湖裡小船,他問是什麼小動物,近來看,發現那麼大。才慢慢體會到事物遠近,大小判斷這種能力。

    所以關於畏懼高度是先天,還是後天。難以排除後天的因素,這是必然的。有研究顯示,海洋動物對於高度的畏懼,遠遠小於人類。這就是說明感覺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重壓感,那麼對於高度也不會畏懼。事實上感覺是天生的,那麼感覺就包含重壓感,那麼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天生的。因為沒有人,沒有重壓感,萬有引力對每個人的作用都很明顯。

    倘若一個人天生生活中無引力的環境中,又看不見。我們假設存在這樣一種類似於水母的外星人。它們就漂浮在太空中,你覺得它們會恐高嗎?肯定不會。

    所以公理二,其實很重要。任何心理學研究,你都考慮先天和後天公理的力量。

    公理三:生命體體徵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這個好理解,一看就懂。可以是死亡判斷的一個依據。即任何生命體徵存在的時候,人就不應該為判定為死亡。

    這裡應該注意這樣一點,我們如何感知意識存在呢?分主體和客體。自己感覺到意識有,就是主體自我感覺。客體感覺他人有意識,那麼意識就有。一般而言,客體感知他人是否有意識,需要主體來告訴或說明。但很多情況下,主體都意識不到自己有意識。

    那麼客體就是透過一些技術手段,比如大腦神經元,腦電波,身體迴圈正常……多個生理指標來證明,此人大腦在執行。產生什麼意識,現在的手段還難以翻譯。但我們可以認定,他的大腦依然在產生意識。很多植物人,大家認為他就是沒有任何意識,就像植物一樣。可是很多醒過來的植物人,都有說,自己能聽到說話,有想表達情感的思維,或者可以感覺到觸控等等。這不是意識嗎?

    公理四: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這一點,其實前面幾章的論述中,比較詳細了。這裡說點不同的。前面講過的不講了。從公理二來說的話,嚴格講不在社會中的人,也具有社會性。比如我們都聽過狼孩的故事,一出生被狼叼走,在森林養大。一般這樣的人,我們認為不具有社會性。我是贊同的,但這是一般意義,寬泛性的哲理認識。

    如果嚴格一些,從心理學角度講,那麼根據公理二,狼孩也具有社會性。因為公理二很明顯了,先天力量是寫在你的DNA裡面的,幾百萬年發展的結果。那麼能確定“社會性”不在DNA裡面?只要你把他作一個人,那麼他就具有人的社會性。當作一頭狼,那他就是兼有人的社會性的狼,或者兼有狼的社會性的人。

    無論他作為人還是狼,他的性格里面,有人的基因。後天的學習,是狼的教育而已。而且沒有人,可以否定狼的社會性和人的社會性的相似性。本質上是一樣的。發展程度和方式上不一樣。

    而且只要一個人有孤獨感,無助感,其實這就是一種社會性的表現。與另一個的人的所有情緒和情感,都可以是社會性的表現。魯濱遜漂流記,很多人看過。可以這樣說,魯濱遜一個人在荒島上,是在遠離社會性,但永遠也不能徹底遠離了人的社會性。這是人自身的侷限性,就像一個無解的閉環生存模式,這是人的生存需要,這是很多生命體的生存需要。

    由此你就可以推匯出,認同感使人舒適,更有社會歸屬感,即孤獨感不明顯。而排斥性,遠離社會性的人,孤獨人感更大。身處在大都市裡的人,看似周圍人來人往,然而和你在一起的人有多少?認同你的人有多少?獎勵你的人有多少?所以你會發現,你在茫茫人海中,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關於這個,還沒有寫完。走出孤獨最牛的辦法,就是自我加持,自我認可,自我認知。一直以來學習心理學,你都考慮內外兩種力量對你的驅使。你自己怎麼看待你?社會怎麼看待你?先尋求自我認同,往往比先尋求社會認同更重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你自己都不認可自己,別人怎麼會認可你?

    聰明的人,都會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你可以把上面,對孤獨感的認識,推廣到無助感,愛,喜歡,熱愛,同情……所有這些詞彙上。因為這些詞彙,都是和社會性有關的。記住,所有倫理性的詞彙,無不與社會性有關。

    公理五: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這個觀點很重要,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概念性,這個前面章節有,不熟悉返回去看一下。你可以把概念性的東西,當成你知識世界的單元。你做出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判斷都是基於這些概念建立的。

    老人們說,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理。概念性的東西,都是後天學習而得。這就可以引申出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課題。學習才能使得人走的更遠。人類,個人都是一樣的。

    概念可以看作一塊塊磚頭,人類籍由透過這些理性的單元“磚塊”組合,來得到更大的單元“磚塊”,然後把磚塊鋪向我們要去的目的地。

    概念一詞本身就包含邏輯思維和想象思維在裡面。我們籍由這些理性的單元,來得出理性的認識。來避免不理性。然而效果總會差強人意。

    你的意識驅動你的腳走路,這是一個常識。可是如果人類不懂空氣動力學,能造出飛機嗎?如果人類不懂萬有引力,能把飛船送上月球嗎?無論多麼偉大的天才,都是後天學習成就的。先從一個個概念開始,你才會變的卓越。

    但概念性的詞彙,都是人為定義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往往會做出改變和調整,所以認識也是隨歷史發展改變和調整的。概念超前或者概念落後,都是不利的。因為我們是籍由透過概念單元,來處理認識。行動跟不上概念,必然造成不適和尷尬。

    公理六: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這個公理應該會比較具有爭議性,嫉惡如仇的人,會說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真偽都無法界定了,那不亂套了?首先概念是人為的概念,當然也有客觀性概念。如光速,引力常數,π……但界定概念的真偽,真的不是你相信的那麼簡單。

    簡單來說,界定概念需要邏輯思維,而世界的矛盾性,就是邏輯推理的自相矛盾。就好像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的那樣。所以有很多例子可以舉。我在前面寫出這個公理的時候,就舉了幾個。大概一定還有印象。

    但在這裡,我這樣說,生活需要真,所以就有真的概念。生活也需要假,所以就有假的概念。我們需要參照物,而參照物不唯一,而且永遠在變化中。界定真假是有彈性範圍的,什麼是真,什麼假,可能不同時候,不同時代就不同。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該公理的哲學含義不是說,世界是不確定的。只是說世界是以矛盾的,確定的形式存在著。

    最後說一定點,對於概念的定義或者概念組合的邏輯串聯不嚴謹的話,必然導致決策的非理性。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說另一個表述是: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即人的意識具有非理性的一面。那麼也就是說,有非理性行為。

    公理七:意識產生於行為之前。

    行為是人的行為,生命體的行為。需要有意識參與。所以通常意義下都是意識產生於行為之前。但補充一點,大腦發出指令,身體不一定能完成指令。即意識和行為的不統一或者滯後性。

    比如關於夢,心理學家有這樣的認為,人在做夢的時候,身體是麻痺不動的,這是出於一種保護狀態,防止夢中的動作,引發危險。霍布斯和麥卡利的報告稱,這種麻痺發生在脊髓中,而不是大腦中。因此,大腦仍可能發生運動指令,但身體會無法表現出來。

    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冰面上行走,摔了一跤,背部受到重創,我能動,能坐起來。同伴問我沒事吧。我想回答,竟然發現自己說不了話。好像話卡在喉嚨裡,難受的很。後來緩了一會,才說出了話。當時我就覺得奇怪,怎麼說不出話來呢?這是典型的行為跟不上意識指令。通常這樣的情況下,會緊張,焦躁,害怕。

    口吃也是這樣的,大部分口吃者不是腦瓜子不明白,而是言語跟不上思維。思維快,言語卻卡住了似的,磕磕絆絆。我自己就是口吃,之前初中,高中會嚴重點,現在好多了。口吃不是病,因為很難查出生理上的問題,或者遺傳上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和習慣上問題居多。

    公理八:記憶機制表明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這兩個放在一起講講,因為記憶和記憶提取是緊密關聯的。公理八表明,記憶並不可靠。遺忘是不可避免。所以就意味著回憶的客觀性要打折扣。時間間隔越久,遺失的資訊會越多。尤其是細節。

    其實公理八的這種機制,就已經影響到了潛意識的提取了。因為潛意識內容就是記憶深處的內容。

    還是以夢來說,夢的畫面的跳躍性為什麼快,這是一個很好說明。夢的產生也需要記憶幫助。而提取記憶的方式,就更隨意一些。因為相對刺激條件少了,選擇的餘地就更大了。如果一個人在清醒狀態,他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就好像一個個指示,指示了你思維的方向。這個我在前面關於夢的章節中,有過詳細的論述。

    而且在睡夢中,很少有人會夢到寫公式,計算數學題等,這就是因為計算,寫公式等現象,這是一個“連續的思維現象”。夢的跳躍性快,很難促使你完成這一計算。相反夢到一些倫理關係的事情,會比較多。

    而關於為什麼做夢,其實你細心,也可以從這10個公理中總結出來。睡眠是在我看來,是寫在DNA裡面的內容,這和進化有關。而睡眠中的人,生命體徵存在,意識既然存在。睡眠中人的意識的活躍,就被稱為夢。其實我認為沒有有快眼運動,腦海也可能有零星畫面。只是夢也具有周期性,具有和生理息息相關的因素。因為有研究指出,夢的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大都是固定的。

    就好像有的人經常早上做夢,有人的半夜做夢。當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夢了。

    所以從跳躍性,隨意性這個角度,來說夢的機制,是有利於人放鬆和釋放壓力的。至於夢的預測性,可以認為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夢到了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發生了。這個是可能的,有聯絡的。所以可以說夢具有“弱預測性”。因為它的機制,就說明了它的邏輯性和推理性的大大降低。

    但夢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也帶來不同的意識體驗,尤其對於藝術方面,會耳目一新。

    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於如何更好的存在。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相信人越發展越強大。不太贊同王東嶽先生遞弱代償原理。就是說人類越發展,可能生存能力反而越弱。今天相對比其他時代的人,今天的人更強,生存能力也大大提高。從人均壽命大幅上升就能得出此結論。

    恐龍滅絕了,不是恐龍太弱,而且災難太大。生命在宇宙之中,終究是渺小。生命的奇蹟就在於生命發展具有無限可能。今天我們已經走到了月球上。明天我們可能會客居宇宙的其他星球。

    倘若再發生恐龍時代的天災,人類也許就透過離開地球,繼續獲得新生。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後面還有兩個推論:

    第一個是:選擇是博弈的結果。

    第二個是:理性是後天建立起來的。

    你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推論,不論你如何理解,你總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寫出來的推論,不證明我思考的就一定很完善。永遠不是這樣的。正如我相信,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對於相對論最瞭解的人,不會是愛因斯坦。而是後來者,後來的學習和探索者。

    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祝大家學習愉快。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書籍《探索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梅和竹子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