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關略萌
-
2 # 黑句本
這問題問的有點故意扯眼球,感覺慈禧跟張之洞有事似的,慈禧與張之洞之間是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但只限於君臣佳話,跟花邊風月毫無關係。
在晚清那一撥中興名臣中,直隸南皮張之洞讀書考功名的本事是最牛的,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這些統統沒法跟他比。
十三歲張之洞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參加順天府鄉試,又一舉高中第一名,十六歲解元,這在整個科舉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如果不是隨後十年連遭不利,有理由相信,憑藉張之洞的科舉資質,他極有可能二十不到就要在殿試中大放異彩。
說起張之洞遭遇的那些不利,也算是一種命運的磨礪。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屬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城安心讀書,只好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哪知道,剛到興義沒多久,張之洞的父親就病故了,按規矩,張之洞必須守喪三年。
喪期守滿,張之洞剛好趕上己未科會試,熟料他的堂哥張之萬又被派為會試同考官,循例,他又得迴避。
這裡提一筆,張之洞的這個堂哥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不僅是張之洞的官場領路人,而且是丁未名科的狀元郎,這一科之所以被成為晚清名科,那是因為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晚清名臣皆出自此科,可見張之萬這個狀元郎的分量。
張之洞的不利到此還沒有結束,第二年,咸豐三十歲,朝廷舉行萬壽恩科,張之洞正準備參加,結果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奈只好再次選擇迴避。
待到同治元年,張之洞再無不利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他中舉已過了整整九個年頭。因為憋了九年,又有狀元堂哥在前做榜樣,張之洞在這一年的會試中縱情發揮,他的試卷先落到房師範鶴生手中,範激賞不已,誰知主考官卻不賞識,最終張之洞在這一年落第。
隨後一年,張之洞到署理河南巡撫的堂哥那裡溫習備考,這期間,他為堂哥代寫過一些奏摺,其中一道關於漕務的奏摺寫的尤其漂亮,慈禧看到這道奏摺時,批了八個字:直陳漕弊,不避嫌怨。
張之萬對堂弟很夠意思,他在不久之後的一道奏摺中“別有用心”地插了一句話進去,告訴慈禧,此前漕務之折,乃族弟張之洞所擬。
狀元郎的這一著重說明,讓慈禧記住了張之洞。
來年再戰,張之洞先中貢士第一名,殿試對策,張之洞痛快直抒,閱卷官不喜歡他的鋒芒畢露,將其列為三甲之末,但主考官、大學士寶鋆力排眾議將之提為二甲之首,也就是第四名。
按慣例,前十名最後要由慈禧來圈定最終名次,當看到張之洞的應試策論後,慈禧提起硃筆,用力一勾,將張之洞的名字由第四勾到了第三。
探花郎就此誕生。
更關鍵的是,他是慈禧“手擢之人”,有這一層關係,則意味著張之洞從此就是太后門生了。
隨後十來年,張之洞外放浙江、四川等地做官,直到光緒二年,才重回翰苑。
就在這一年的五月,一心要報答慈禧提擢之恩的張之洞抓住了一次機會——因不滿慈禧違背祖制,選立光緒,吏部主事吳可讀尸諫太后,震動朝野。
就在慈禧備受質疑,地位遭到威脅時,張之洞挺身而出,以他那一支雄辯大筆,寥寥數言就為慈禧解了圍,穩固了其權威統治地位。
慈禧因此覺得張之洞忠心可鑑,人才難得,遂想找機會大力提拔他。
正在這時,朝中又發生了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的壞事,張之洞以清流雄姿再次登場,以《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約有十不可許,堅持必改此議,宜修武備,暫緩立約,並要求嚴懲崇厚,此一既有忠心又擔當的雄論豪舉再一次贏得了慈禧的高度關注。
有道光爺破格將年僅三十七歲的曾國藩由四品連升四級的先例在,慈禧決定破例召見張之洞。之所以說是破例,皆是因為清朝有這樣的祖制——當國者不得召見四品以下的官員。
而此時的張之洞只是司經局洗馬,未達四品銜。
說來很有意思,自同治二年被慈禧勾升為探花郎,轉眼十七八年過去了,已四十二三歲的張之洞並沒有見過慈禧一面,而慈禧也只是屢次聽聞其雄辯之辭,未見過真容。
張之洞與慈禧的首次見面,在晚清歷史上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它是一代名臣崛起、步入封疆之列的起點。
但這一次歷史性的見面,在當時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相反因為張之洞的其貌不揚,慈禧有些失望,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破格提拔張之洞,而是做了循例晉升的安排,所以本題的說法不夠準確。
最後有必要說一說張之洞的相貌。
清朝的那一幫最顯赫人物,形象個性色彩都極為濃重,有“西山十戾”之說,晚清的曾國藩是蟒,慈禧是狐,袁世凱是蛤蟆,張之洞因身材短瘦,被稱為南皮猴。
雖說張之洞早期的相貌看上去沒有名臣風範,但隨著慈禧將他循例晉升為山西巡撫,進而又是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他漸漸也就有了異相名臣的風采。
《清史稿·張之洞傳》中評價他的名臣範兒用了八個字:“短身巨髯,風儀整峻。”
-
3 # 花木童說史
張之洞是被慈禧單獨召見過,但第二天並沒有什麼立馬升職加薪,但改變了張之洞一生命運卻是真的。
張之洞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他屬於大器晚成。
張之洞,貴州興義人,出身官宦之家,小時候讀書很聰明,14歲就中了秀才。後來一直協助父親治理軍務,加之父親去世守孝,科考的事就一直被耽擱了。
同治二年,27歲的張之洞參加恩科會試,一舉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那時候大清內憂外患,張之洞一沒戰功,二沒人脈,三不會拍馬屁,所以升遷速度很慢,直到47歲才迎來職業生涯的春天。
光緒五年,沙俄侵佔了新疆伊犁,大清派左都御史完顏崇厚到沙俄交涉,但崇厚自作主張,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
訊息傳來,朝野譁然,大臣們分成主戰主和兩派爭論不休,張之洞人微言輕,在朝堂上也沒什麼話語權,於是他就在家寫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獻給了慈禧太后。
這份奏摺寫的觀點獨到,又極富文采,所以慈禧單獨召見了張之洞,詳細商討對策。
張之洞的意見大概是兩點內容:一是殺掉自作主張的崇厚,既可以殺殺違旨越權的邪風,又可以藉此不認合約,如果實在談不成,那隻能死戰,否則國將不國。
第二點主要是彈劾李鴻章,張之洞認為李身居高位,朝廷每年花費幾百萬兩供養他的淮軍,而他卻力主和議,這給朝堂帶來了極壞的影響,所以要公開批評。
慈禧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第二天早朝進行廷議,結果大部分朝臣都十分贊同張之洞的觀點。
所以慈禧對張之洞更加高看一眼,雖然沒有立馬加官進爵,但給了他隨時進入總理衙門“以備諮詢”的特權,這樣他就有更多展示才華和接觸慈禧的機會。
也正是這份奏摺,讓張之洞名聲大震,逐步成為了“清流派”的領袖,至此他離成功就僅一步之遙。
-
4 # 史研
話說張之洞可是四大名臣,在清朝的時候可以說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他能夠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完全是慈禧太后給他的,他是李鴻章的學生,在李鴻章的指導下在當時官場上也是混得風生水起,更重要的是這個人懂得做好一切準備。
當年的慈禧然後面對外國侵略者,想要劃分中國的一塊地盤,不知道該怎麼辦。張之洞面對俄國的虎視眈眈,於是就做好準備,當慈禧太后想要他的時候,張之洞把準備都告訴了慈禧太后,太后大吃一驚,原來清朝還有這麼厲害的大臣。
當年的俄國想要佔領中國的新疆,慈禧太后是非常不樂意的,可是朝廷大臣中沒有一個能夠看的,而張之洞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幫助左宗棠去解放新疆。在19世紀60年代,俄國出兵佔領了中國的新疆部分地區,並且在新疆扶植了一個,這個在中國的歷史書上是有記載的。當年的朝廷有很多人是反對進行首府新疆的,但是左宗棠是立志要去收服新疆,面對這樣的問題,慈禧太后找到了張之洞,想聽一下他的意見。
張之洞早就是做好了準備,告訴自己太后應該怎樣去避免簽訂那些條約,怎樣去靠著實力才能夠收復新疆,讓慈禧太后不用擔心,當時慈禧太后就感動的流淚了,認為張之洞是一個可靠的男人,於是決定第2天就讓他升職。
-
5 # 煮茶道史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四人之中唯一一個不憑軍功得於躋身於他們之間而得於名顯的治世之臣。
他十六歲即中順天府的解元,二十七歲便高中同治二年探花。然而他的官途並不順利,直到四十三歲時,他還只做到司經局的洗馬,一個官居從五品的言官。
李鴻章就非常瞧不起言官,認為“言官制度,最足壞事"。由此可見,此時張之洞的人生暗淡無光,幾乎看不到漫漫前路上的一點希望。
身為朝中言官,本就是兩難的事情。如果你盡忠職守,針砭時弊,不僅容易得罪同僚,還很容易遭到上司報復。就算不給你真刀真槍地來一下子,只是故意將你閒置一邊,略微壓制,你要想出人頭地得到重用就是痴心妄想。
這並非沒有先例。當年曾國藩就曾意氣用事,上書直言抨擊政事,結果引得咸豐震怒,以致十年不用。
但是你身為言官,如果只會歌功頌德,成日裡提些不痛不癢的事情,那麼又很容易被人視為阿諛奉承之輩,才華平庸,難於擔當大任。
這實在不是人過的日子,但張之洞卻熬了下來。他心裡明白,他只能平心靜氣地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
機會雖然跚珊來遲,卻終於來了。
光緒四年,左宗棠在新疆打了勝仗,俄國卻因戰爭引發了財政危機,這本來是清政府以和談的方式收回伊犁的最好時機,結果主持談判的使臣崇厚在俄國的威脅恐嚇之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
訊息傳回京城,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就在大家議論紛紛,口水暴濺之時,此時的張之洞出手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直呈東西兩宮太后,讓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后一見之下,眼前一亮,立馬決定單獨召見張之洞,當面問計。
這是一份莫大的殊榮,同時也潛藏著莫大的機遇。張之洞並未因此而衝昏了頭腦,而是胸有成竹,益發冷靜。
當他一人獨對兩宮太后之時,他有理有據,力陳十條不可接受條約的主張,並對朝中爭論不休的兩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辦法。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改動和議的結果?
有人擔心,"誠恐一經變約,或招釁端。"但張之洞認為,即便不惜一戰,這和議也必須要重新改動,否則國將不國,民怨甚重。
其二,作為和議的主使,崇厚當不當殺?
張之洞認為崇厚不僅該殺,而且必殺。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對內可平息民憤,消除影響;二是對外給崇厚安個不遵諭旨的罪名,這樣一來,俄羅斯人雖有崇厚在條約上的簽名,清政府卻可以完全不承認條約的合法性。
兩宮太后顯然覺得張之洞所言頗有道理,於是第二天便將奏摺送至朝中廷議。奏摺一讀,引起轟動,贏得了朝中大多數人的贊同。
張之洞的大名,從此天下盡知。慈禧太后甚至還親自授予他一個特權,那就是允許他隨時出入總理衙門贊畫國策,建計獻言。
由此可見,兩宮太后單獨召見張之洞後,雖然沒有如題主所言,第二天就加官進爵,但給張之洞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至少讓慈禧認識到了他這個人,並瞭解到他的本事和能力,等到"國有疑難去問誰?"時,慈禧也許就會想到張之洞了。
真到那時,他成為名臣的日子還會遠嗎?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光緒七年(1881年)6月的一天,坐了多年冷板凳的張之洞突然交上大運,他直接從四品翰林院侍講,被提拔為二品內閣學士。那麼,他究竟做了什麼,竟得到慈禧如此青睞呢?
(清末重臣張之洞)
說起來,張之洞還是太后門生,為什麼這樣說呢?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張之洞,從小天賦異稟,很會讀書。早在13歲時,就考中秀才,15歲中解元。如果不出意外,在接下來的會試中,張之洞一定能毫無懸念高中進士,成為清朝歷史上最年輕的進士。
然而,緊隨而來的太平軍起義,卻讓張之洞的科考之路不再順利。
先是鎮壓太平軍的朝廷已經無暇顧及科舉考試,因此科舉考試一度被中止。
在恢復科舉考試後,張之洞的父親張瑛卻在任上病逝。張之洞又得治喪守制,如此又是3年。
讓張之洞無語的是,接下來的兩次會試,主考官居然都是他的族兄張之萬。
清朝對科舉考試有著許多嚴格的規定,其中一項就是如果家人是考官,那麼其考生為了避嫌,不能參加考試。
這樣一來,張之洞由於遲遲不能參考,只能一邊謀事,一邊刻苦學習。
族兄張之萬很欣賞張之洞的才氣,便將他帶在身邊,讓他代寫奏章,以達到歷練他的目的。
沒想到,張之洞的一篇關於漕運的奏章得到了慈禧的稱讚。
張之萬對慈禧如實稟報,稱該奏章為族弟張之洞所寫,並講了前兩次會試,張之洞未能參考的情況。
(慈禧劇照)
轉眼又到了會試,慈禧想到張之洞是個人才,所以就改用滿臣寶鋆擔任主考官。這樣張之洞才如願參加了會試,並順利得到了殿試資格。
在殿試中,張之洞文思泉湧,忘了之前張之萬“言辭切不可太過犀利”的提醒,在策論時提了不少真知酌見。
果然,閱卷的官員認為張之洞的文章“太左”,所以把他排在了後面。好在寶鋆很欣賞他的文采,所以堅持將他的名次排在了二甲。
按清朝科舉考試的舊例,前10名的考卷要由皇帝來定名次。而當時同治皇帝年幼,一切政務皆由垂簾聽政的慈禧定奪,所以這些考卷就送到慈禧那裡了。
慈禧看了張之洞的文章,大為欣賞,又想到當年他所草擬的關於漕運的奏章,更加認定張之洞是個人才,所以大筆一揮,將他定為一甲第三名,並賜進士及第。
此後,張之洞得到慈禧召見。
慈禧見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頗為高興,破格收他為門生。而張之洞也因此,成為慈禧掌權半個世紀中唯一的門生。
然而,對於這個門生,慈禧並沒有特殊照顧,所以張之洞在前十幾年裡一直擔任編修及學政等工作。
但做學究,顯然不是張之洞希望的,所以他決定立名。
(李鴻藻舊照)
當時朝廷裡以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首形成了一支“清流派”,而李鴻藻與張之洞又是同鄉,所以張之洞與其走得很近,且在其影響下,很快就成為了清流派主將。有人說李鴻藻若是青牛頭,張之洞便為青牛角,不言而喻,張之洞敢於諫言,是官員中的先鋒分子。
按說,張之洞這個青牛角在朝中一定樹敵不少,只怕慈禧對他都要白眼相看。
但事實上,張之洞卻是個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看到慈禧為了制衡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等人,刻意培植清流派勢力。因此他深知,想要升官,必然在清流派中表現出眾才有機會。
1875年,張之洞任四川學政,這一年四川東鄉縣令孫定揚由於違規暴徵引發了一場血案。
當時,孫定揚橫徵暴斂,盤剝百姓,引得農民袁延蛟不斷入京上告。然而此事不僅沒得到相關部門重視,他還飽受虐打,枷號,並被遣回原籍。
無奈之下,袁延蛟率7百餘人在縣衙門請願,結果孫定揚反誣其為盜匪並上呈至四川總督文恪。
深信不疑的文恪派2千清軍前來圍剿,將手無寸鐵的農民殺死千餘人,造成了民憤洶洶的血案。
張之洞從該案中看到了機會,所以他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將案情始末都上呈給慈禧,並表示如果不為其翻案,則會官逼民反,成為一方禍患。
得知真相的慈禧,震怒之餘,對張之洞敢於直言頗為讚賞。於是張之洞在得到慈禧支援後,將罪首孫定揚等人一一定罪。
冤案平反後,百姓歡喜之餘,難免對慈禧歌頌有加。
(張之洞畫像)
博得了好名的慈禧自然高興,同時她也對張之洞刮目相看。
此後,張之洞又接連處理了崇厚賣國、午門冤案等重大事件,漸漸改變了他在慈禧心中的書生形象。
張之洞在處理政務時,不僅很有才幹,在諫言上更是把握分寸。
比如,有一次慈禧打發太監給醇親王的福晉送幾盒點心。
要知道醇親王的福晉可是慈禧的親妹子。
太監仗著是慈禧的人,出宮既不帶腰牌,又不事先告知,結果遭到侍衛阻攔。
太監在爭吵無果後,故意把食盒摔在了地上,並惡人先告狀,稱侍衛不讓他出宮,還砸了食盒。
慈禧聽後暴怒,不僅把負責保衛皇宮的護軍統領革職,還讓人把他押到刑部,要重重地處置他。
慈禧的做法引起了大臣們的反對,可是無論他們怎麼勸阻,慈禧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要治護軍統領的罪。
就在此時,張之洞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他不像那些官員那樣指責慈禧跋扈專權,而是將當年嘉慶在位時,林青攻進皇宮的事情拿出來說事,並表示侍衛能嚴格遵守制度,這是對皇室安全的保障。
張之洞的委婉改變了慈禧的態度,最終護軍統領得以釋放並官復原職,而真相大白後,那個太監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在這之後,張之洞在政務處理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這讓一心想要培植勢力的慈禧自然高興不已,於是便有了文中開頭的連升四級。
連升四級的張之洞引得朝臣譁然一片,而他也因此名聲大振。
此後,儘管清王朝已成岌岌可危之態,但在危樓之下的張之洞在感激慈禧之餘,更是努力工作,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政績,而他也實至名歸,成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
回覆列表
張之洞是一位優秀的言官,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他抓住了崇厚賣國的契機,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站在國家和名族大義之上,得到了慈禧的垂青,從而撈到了充足的政治資本,扶搖直上,步步高昇。
“言官”張之洞
張之洞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年齡是四人之中最小的。不同於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三人有著征戰沙場帶兵打仗的功績作為升遷的途徑,張之洞是一位純粹的文官,並且還是位容易得罪人、遭人非議的言官。言官的職責是“上諫”,不管是怎麼樣的“諫言”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反而還經常得罪人,遭人報復,官場升遷之路更是坎坷艱難。
崇厚賣國,張之洞迎來轉折契機
1865年,與新疆接壤的浩罕汗國乘著清朝內部混亂,派將領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了新疆伊犁地區,美其名曰,代替大清維護伊犁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聲稱,待大清重新控制新疆後,就將伊犁歸還。
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左宗棠率領清軍成功消滅了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收復了除伊犁地區外的全部領土。
按照沙俄之前的宣告,理應無條件將伊犁歸還大清。然而沙俄卻一拖再拖,遲遲不肯歸還。於是,大清便派遣崇厚作為欽差特使前往談判。結果,崇厚卻因為家中個人瑣事的牽絆,竟自作主張與沙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里瓦幾亞條約》。訊息傳回國後,朝廷震驚,輿論譁然,舉國上下譴責崇厚賣國罪行,紛紛要求清廷彈劾崇厚,不準簽約。
抓住機遇,一飛沖天
在舉國上下、滿朝文武都在討論如何懲治崇厚以及如何重新簽訂條約,口沫橫飛之時,張之洞卻以將之付諸實際行動。他靜靜的在自己的書房內寫下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呈給了慈禧。這份奏摺思路清晰,文采飛揚,氣勢如虹,呈現給了正為此事頭疼中的慈禧一條光明大道。於是慈禧便召見了張之洞,與他商量探討應對之策。張之洞提出了十條不可接受承認《里瓦幾亞條約》的理由,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令得慈禧對他刮目相看,第二天便對張之洞加官晉爵。而張之洞的官運也由此亨通,晉升之路一帆風順。
張之洞的事蹟告訴我們:有準備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機會,因為同時還需要擁有大局觀,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最佳時機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上幾點是張之洞成功的關鍵,直至今日依然對我們有著啟示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