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蔣營平涐一夢秋水

    《望廬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望廬山瀑布二首⑴

    其一

    西登香爐峰⑵,南見瀑布水⑶。

    掛流三百丈⑷,噴壑數十里⑸。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⑹。

    初驚河漢落⑺,半灑雲天裡⑻。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⑼。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⑽。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⑾;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⑿。

    而我樂名山⒀,對之心益閒⒁;

    無論漱瓊液⒂,還得洗塵顏⒃。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⒄。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⒅。

    飛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銀河落九天⒇。

    詞句註釋

    ⑴廬山:又名匡山,中國名山之一。位於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在廬山區境內,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

    ⑵香爐峰:廬山香爐峰有四。此指南香爐峰。因煙雲聚散,如香爐之狀,故名。關於香爐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種說法。

    ⑶南見: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噴壑”句:意謂瀑布噴射山谷,一瀉數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謂快如閃電而來,隱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約《八詠詩·被褐守山東》“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飛電:空中閃電。一作“飛練”。隱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種出現在霧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漢:銀河,又稱天河。一作“銀河”。

    ⑻“半灑”句:一作“半瀉金潭裡”。

    ⑼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謂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顯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謂瀑布在奔流過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處飛濺,沖刷著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眾水匯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頭。

    ⒀樂:愛好。樂名山:一作“遊名山”。

    ⒁益:更加。閒:寬廣的意思。

    ⒂無論:不必說。漱:漱洗。瓊液:傳說中仙人的飲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還得:但得。一作“且得”。塵顏:沾滿風塵的臉。洗塵顏:喻指洗除在塵世中所沾染的汙垢。

    ⒄“且諧”二句:一作“集譜宿所好,永不歸人間”,又一作“愛此腸欲斷,不能歸人間”。諧:諧和。宿:舊。宿所好:素來的愛好。一解為舊友。

    ⒅“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⒆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⒇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極言天高。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一作“半天”。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白話譯文

    其一

    從西面登上廬山的香爐峰,看見南面瀑布高掛在山前。

    瀑布高高懸掛達到三百丈,噴湧出的溪水有數十里長。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閃電般,時隱時現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為銀河從九天垂落,河水從雲天高處半灑而下。

    抬頭仰觀那氣勢更加雄偉,大自然造化之功多麼壯闊!

    海天之風吹不斷瀑布水練,江上明月照來又如同空無。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濺亂射,沖洗著兩側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飛濺猶如輕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滾。

    我平生素來喜愛遊覽名山,面臨此瀑布更覺心裡閒逸。

    不必說可吸飲如瓊液之水,還可以用來洗去途中塵顏。

    還是與舊友相攜一道到此,在這裡隱居永遠辭別人間。

    其二

    太陽照耀香爐峰生出嫋嫋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

    彷彿三幹尺水流飛奔直衝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複,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於開元年間入長安之前所作。

    作品鑑賞

    這兩首詩體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絕,內容也有部分重複。第二首詩流傳很廣,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

    第一首詩是五言古詩。此詩共換四次韻,前八句為一韻;中間八句每四句各一韻;末六句為一韻。詩意也可按韻分為四層。前三層基本上是摹寫瀑布的壯觀奇姿,屬景語;只有末一層言志抒懷,屬情語。前三層也各有重點。

    第一層八句,其實是平鋪直敘。開頭二句,詩人先點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掛流”二句。運用誇張手法描寫瀑布的縱橫之勢。“欻如”二句,寫瀑布來勢之迅猛如天際白虹,即上面“噴壑數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驚”二句,則又是“掛流三百丈”一句的註腳。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絕中乃以二十八字複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體實景,已從從正面寫完。

    第二層四句全是虛寫。“仰觀”句繳足題面的“望”字;而所謂的“勢轉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讚語,並無足奇。奇在“海風”二句全從作者幻覺而出,以烘托手法來刻畫瀑布的雄奇壯偉。詩人說這從天而降的瀑布連海上颶風也吹它不斷,假如時值皓月當天,則照在瀑布上便成為一片空明,與月光渾融為一。有此二句,則上文的“雄”“壯”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這四句用透過一層的寫法以傳瀑布之神,用筆雖虛,卻使瀑布更為形象化了。

    第三層四句寫得很細,卻是從側面即從上下四旁來勾勒刻畫。“空中”二句寫水珠在空中四濺,沖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說瀑布沖刷石壁,愈洗愈淨,顯得愈加青蒼可愛;二是說山壁之所以“青”,正緣久為瀑布所浸潤,石上可能生長了苔蘚一類的植物。“飛珠”句寫瀑布在日光中飛散,故如輕霞;“流沫”句寫瀑布在穹石上掠滾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騰之狀。這四句是寫瀑布之動態,而以附近諸物之光彩色澤映襯之,由深寫其神而細寫其形,然後瀑布之形神備矣。

    第四層六句抒寫詩人的志趣和願望,亦非泛說。非“名山”不能得見此奇景,故先言“樂名山”;“對之心益閒”者,面對瀑布乃愈覺內心寧靜悠閒也。“無論”二句一開一合,先縱後擒。意謂服瓊液以求仙畢竟是遙遠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盪滌塵俗,這倒是比較現實的。然後歸結到隱居遁世,詩人說這本為自己夙願;果真能永辭人間,久居林泉之地,固所願也。收束得自然平易。

    五言古詩講究興寄,直抒胸臆,質樸真切,氣象渾成。詩人的感情起伏與詩的節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於樂府和歌行,常以他橫空出世,駿馬絕塵的非凡才力,將樂府、歌行作為表達他飛騰的想象,縱橫的才思,不羈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適的藝術形式,這些詩寫得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這首五古《望廬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廬山瀑布寫得壯美闊大。詩人寄情于山水,從“西登香爐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寫景,而最後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風吹不斷,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說明詩人尋求的是一種“閒”情,也體現李白的飄逸之風。在廬山美景之下,詩人借景直抒胸臆,語言質樸真切,但仍能感染讀者。第一首雖是古詩,其中卻有不少對仗。古今讀者多謂此首不如第二首絕句寫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詩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韋居安等。

    第二首詩是七言絕句。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裡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五言古詩因篇幅無限制,所以詩人任意揮灑,寫“海風”,寫“江月”,寫“穹石”,寫得大起大落,大開大闔,轉折如意,揮灑自如,一氣呵成。七言絕句因篇幅較小,詩人用誇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誇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盪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兩首詩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更顯詩人標名之靈氣。其想象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似雲捲風清,其詩歌的審美特徵是自然美、率真美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美。這兩首詩歌都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徵。

    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然餘謂太白前篇古詩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或謂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未見李白詩耳。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東坡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以餘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雲:“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

    元代韋居安《梅磵詩話》:李太白《廬山瀑布》詩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二句“語簡意足,優於絕句,真古今絕唱”,“非歷覽此景,不足以見詩之妙”。……有“疑是銀河落九天”句,東坡嘗稱美之。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奇夐不復可道。又云:以為銀河,猶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蘇軾曰:僕初入廬山,有陳令舉《廬山記》見示者,且行且讀,見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詩,不覺失笑。開元寺主求詩,為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雲: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後人推重?試參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2 # 扶尾貓秋風水清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的兩首詩,一為五古,一為七絕。詩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歷來廣為傳誦。該詩前兩句概括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Sunny照射下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美。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璣。結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一個“疑”字,顯得意味深長。

    【名稱】《望廬山瀑布》[1]

    【別名】《望廬山瀑布水》《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詩歌

    望廬山瀑布⑴【其一】西登香爐峰⑵,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⑶。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⑷。初驚河漢落⑸,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⑹。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⑺。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⑻;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⑼。而我樂名山⑽,對之心益閒⑾;無論漱瓊液⑿,還得洗塵顏⒀。且諧宿所好⒁,永願辭人間。【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⒂,遙看瀑布掛前川⒃。飛流直下三千尺⒄,疑是銀河落九天⒅。[2]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⑴廬山:又名匡山,中國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⑵香爐峰:廬山北部名峰。水氣鬱結峰頂,雲霧瀰漫如香菸繚繞,故名。⑶壑(hè):坑谷。這句意為:瀑布噴射山谷,一瀉數十里。⑷歘(xū):歘忽,火光一閃的樣子。白虹:一種出現在霧上的淡白色的虹。兩句意為:快如閃電而來,隱似白虹而起。⑸河漢:銀河。⑹造化:大自然。⑺“江月”句:意謂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顯得更加清澈。⑻潈(zōng):眾水匯在一起。兩句意為:瀑布在奔流過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處飛濺,沖刷著左右青色的山壁。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頭。⑽樂:愛好。⑾益:更加。閒:寬廣的意思。⑿無論:不必說。漱:漱洗。瓊液:傳說中仙人的飲料。這裡指瀑布水。⒀還得:一作“且得”,但得。塵顏:沾滿風塵的臉。洗塵顏:喻指洗除在塵世中所沾染的汙垢。⒁諧:諧合。宿所好:素來的愛好。⒂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⒃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川:河流,這裡指瀑布。⒄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⒅疑:懷疑。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天空的最高處。[3]【譯文】其二: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絹掛你的前面。瀑布從高崖上飛一樣地騰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長,讓人恍惚以為那是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4]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這兩首詩體裁不一,一首為五言古詩,一首為七言絕句。內容也有部分重複。第二首流傳很廣,這裡就選析這一首七絕。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裡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捷克遊玩攻略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