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園園聊理財

    那要看什麼性質工作,如果工作本身具備一定的風險,那肯定要買商業保險,如果是事業單位,就沒什麼必要,因為本身報銷額度很大。

  • 2 # 99王大錘99

    現在各公司都有新增意外險,其實都是大多是鑽空子,打擦邊球,全公司組織大家買意外險,然後交一部分錢,這樣萬一有工人在上班期間發生意外就把人名報上,如果一年沒有發生,剩餘的錢就被保險銷售員私吞了!原來我們公司就是這樣搞,辦公室人員吃回扣。現在不知道還是不是這樣?

  • 3 # 使用者修改為203楊永蘭

    現在生活壓力大,突發事多,疾病也多,工作層面力度大,不論那個單位的員工,每天工作都很高智高商,最大程度減少工作鄙漏,可最怕的是疾病的威脅,一旦有個什麼病,一個家就之而灘,所以員工交個商業險還是有必要的。

  • 4 # 辰素說

    團體險的本質其實是“一年期保險合集”,看起來保的內容多,但是保額都不高。如果自己購買一份同樣的一年期保險合集,成本也就幾百元而已,由於公司議價能力較強,實際成本則會更低。

    每個人所在的行業和公司不一樣,保障也會各有差異,其實這份福利的成本並不高。

    1、某大型國有銀行,保險福利分析:

    在一些長輩眼裡,能在國企四大銀行上班,就意味著鐵飯碗,體制內保障福利都會好得多,深藍君採訪的這位朋友,公司就總拿團體險宣傳,在一些招聘宣傳上顯得很吸引人。

    這家銀行業的團體險方案具體有如下特點:

    門診保障充足:除了常規的門診治療外,因牙齒疾病引起的補牙、拔牙也都可以報銷,而且一年可以報銷 8 千,對於日常看病花銷是完全足夠了的。

    有生育保險金:除了生小孩一次性有 3000 元的生育保險金外,懷孕期間的各項檢查費、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費用還能再報銷 3000 元,幾乎生小孩不用花錢了。

    雖然這些福利能省點小錢,轉移我們一些小的風險,但壽險和重疾險的保額只有 10 萬左右,保額明顯是偏低的,所以並不是公司有了團體險就萬事大吉了,還遠遠不夠。

    2、某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保險福利分析:

    整個方案重點保障的還是門診、住院醫療和重大疾病。雖然醫療部分包含了生育醫療和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但同樣重疾的保額只有 5 萬,醫療只有10萬,如果得了大病這點理賠款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另外我想到我老東家騰訊的故事,在我離開之後(離職原因點這裡),公司參考谷歌的做法,推出了死亡福利:

    騰訊員工過世後,其家屬可以領員工 50% 的工資 10 年,如果該員工有孩子,每多一個孩子額外增加 12 個月薪。

    假設某員工月薪 1.5 萬元,有 1 個小朋友,若在工作期內發生不幸,則家人整體會獲得 1.5/2*12*10 + 1.5*12 = 108 萬元。

    如果對保險不懂的人,可能覺得福利太好了,在國內簡直打著燈籠都難找.....

    實際上如果想獲得同樣保障,購買一份 100 萬保額交 30 年保 30 年的定期壽險,30歲女性一年僅需要 1000 多元,成本並不是非常高,但卻能收穫員工極高的忠誠度。

    從 2 個大公司的方案我們可以看到,不花錢得保障的員工福利固然很好,但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大上”,就算公司沒有提供,我們自己買也花不了多少錢。

    三、團體險,都有哪些不足?

    很多人對團體保險抱有朦朧美的態度,主要源自於對保險的不瞭解,上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很多這種保險福利的不足,這裡再回顧一下:

    缺點 1:保額低

    由於保障的範圍比較全,所以給到單個專案的保額普遍不高。買保險就是買保額,保額太低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這也比較好理解,既然是員工福利,公司就需要核算成本,在保證人人參保的情況下,平均到每個人身上的保額自己就有限了。

    深藍君挑選的 2 個方案已經算是福利不錯的大公司了,如果換做其他公司,可能保障還沒有這麼好,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團體險具體保哪些?保額是否夠用?

    5 萬元的重疾保額,其實跟沒有也差不了多少。在《買保險,我只看這個數字》文章中,深藍君詳細介紹了保額的重要性,買保險就是買保額,保額太低沒有意義的。

    缺點 2:考驗人性,報銷不規範

    從前文我們知道,部分團體險是可以報銷既往症的,所以一般團體險報銷稽核相對會寬鬆很多。

    有些員工自己身體比較好,可能幾年下來都用不到團體險,為了貪小便宜,有些人就會以自己的名字給家裡患病的老人去門診拿藥。

    雖說出發點是好的,但卻為自己以後買保險、甚至給後續理賠留下了隱患。

    相信有過這種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類似的情況還有醫保卡外借他人使用,或者透過使用醫保卡給父母買藥,如果你對此有所擔心,可以閱讀《醫保卡外借過,影響買保險嗎?》這篇文章。

    缺點 3:離職後無法續保

    任何一個行業都會經歷從興起、成熟、到沒落的階段。十年前我們還在用諾基亞,現在卻變成了蘋果的天下。

    同樣,我們很難做到在一家公司幹上一輩子,一旦換工作了,我們的一切保障都會清零。

    深藍君接觸到一位就職於 IBM 的高管,在外企工作多年,享受了較好的待遇和全面的保險福利,所以一直沒有購買個人商業保險。

    當從公司離職後,突然發現不僅 40 多歲了購買價格會很貴,而且由於身體條件的問題,花錢也未必能買得到。

    所以有時候,商業團體保險如果運用不當,可能是一杯毒藥,會麻痺自己的神經,當意識到想要購買商業保險的時候,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四、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所以即使我們所在的公司沒有團體險,透過產品組合搭配,同樣可以自己 DIY 一份類似甚至更好的保障效果。

    比如我們以 30 歲的男性為例:

    小蜜蜂意外險:50 萬

    房貸無憂保定壽:50 萬

    微醫保重疾險:50 萬

    小額住院醫療險:2 萬

    門急診醫療保險:3000 元

    保費合計:1302 元/年

    一年只要 1 千出頭就可以做到比大公司還好的團體險保障,除了購買一年期產品,深藍君更加建議投保長期消費型產品,這類產品具體如下特點:

    保障足夠:大家都想獲得重疾保障,無論消費型還是儲蓄型,重疾保障差異很小;

    續保有保證:一旦投保,保費每年恆定不變,每年不用再核對健康問題,無續保風險;

    保障時間靈活:最短保 30 年,也可以選擇保到 70 歲、保終身,非常靈活方便。

    我們以 30 歲男性為例做如下搭配:

    每年保費只要 3 千出頭,就可以確保在 60 歲前有足額的保障,如果覺得保障時間太短,還可以多出點錢選擇保到 70 歲或者保終身,比較適合普通工薪家庭做長期保障。

    如果對消費型重疾險感興趣,也可以閱讀《2018最新消費型重疾險測評,哪款好?》文章,可以解答你的問題。

    所以單位有團體險是錦上添花,沒有也不用太在意,自己花點錢不管是買短期還是買長期,都可以獲得很好的保障。

    五、寫在最後

    人走茶涼盡隨風,人間冷暖幾蹉跎。

    而據相關人員迴應,醫療期間對其工資的調整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來執行的,合法合理。

    真正的穩定不是你在一家單位有飯吃,而是你足夠強大,走到哪裡都有飯吃。想明白這些,其實就不用過分糾結那點公司福利了。

    居安思危,願商業保險能給一絲長久的溫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免費學知識的軟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