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小小

    這4大功臣論能力的話,我覺得商鞅排第一,張儀第二,李斯第三,範睢第四。

    商鞅:能力第一

    商鞅的學識淵博,法家思想獨樹一幟且定力深厚。最主要的是,商鞅敢“闖”。

    在秦孝公剛即位的那個時代,當時的秦國要國力沒國力,窮得叮噹響,還因為諸侯國的原因每天內戰。可以說,當時的秦國是一個內憂外患都很嚴重的時代。可以試想一下,除了商鞅之外,秦孝公初期的秦國,張儀、範睢和李斯他們會來嗎?他仨敢來嗎?我覺得他仨不會來。

    然而,商鞅敢,商鞅來到秦國後,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和自己的法家思想,說動了秦孝公,讓秦孝公成為了自己變法的“磐石”。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頂著士族們的仇恨大力變法。讓弱秦蓄勢待發,逐漸成為了強秦。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一個國家,商鞅的能力當屬第一。

    張儀:能力第二

    張儀自稱是鬼谷子的學生,深得鬼谷子的“縱橫之術”。所謂縱橫術,說白一點就是“口才”。憑藉自己的口才,成功遊說某個人按著自己的意願去做一件事。不過,口才好的人並不具備縱橫術,而是前提必須有真才實學。否則那便不是縱橫家,而是“大忽悠”了。

    秦惠文王時代的秦國,早已不是當初被諸國看扁的弱秦了。在秦孝公時期,因為太弱太窮,所以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跟秦國建立邦交。而秦惠文王時,秦國已經因變法擺脫了貧弱,諸國皆願意和秦國邦交。這個時候張儀來了,他利用自己的縱橫術,遊刃有餘地遊走於各國之間,為秦國爭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說,張儀也有膽識,有能力,更主要的是有口才。他能遊說秦孝文王娶了已經有義渠王且當母親的羋八子;他能讓曾經的“大胃王”,成為“現在”諸國唾棄的“朝秦暮楚”;他能讓剛剛“團結”起來想要共同伐秦的六國再次離心,破掉公孫衍的合縱。可以說,張儀的口才真的很讓人佩服。

    不過,若將商鞅還到張儀的位置上,相信同樣擁有真才實學和口才的商鞅,也一定能夠做到的。

    李斯:能力第三

    作為秦始皇時期最大的“權臣”,李斯的能力屬於四人中的“中等”。他說自己不屬於法家,也不屬於儒家,而是集合了各家所長,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治國理論——帝王之術。因為這個帝王之術,讓正在奴隸制和封建制過渡時期的秦國,徹底變成了“封建制”。李斯建議秦始皇廢掉諸侯分封,改成郡縣制。讓國家的兵力都歸帝王統帥,大大加強了帝王的集權。

    然而,李斯卻只是一個“推波助瀾者”。在奮六世之餘力的嬴政時代,秦國已經強到碾壓六國合力了。就算沒有李斯,換做是手機前的你,相信也能幫助秦始皇一統秦國吧。

    範睢:能力末位

    說到範睢,我的腦海中便出現了4個字——遠交近攻。這是秦昭襄王真正掌權後的邦交政策,此策讓秦國在諸國諸國屹立不倒,並沒有讓秦國成為最強之國。不過,範睢是個狠人,他的“攻人”之策,卻讓秦國真正變“強”了。在範睢的策略下,白起每戰必滅敵軍數十萬,打得其餘六國二三十年都緩不過勁兒來。但即便這樣,範睢的能力依舊是末位。他的攻人之策,相信張儀和商鞅都是明白的,但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力不同,所以並不能實施。而範睢所處的秦昭襄王時代,強齊被蘇秦“間”成了弱齊,楚國被白起打的遷移了都城,在對手只有一個趙國的情況下,秦國才有能力實施攻人之策了。否則,之前使用,秦國早被六國合縱致死了吧。

    老夥伴們,你覺得商鞅、張儀、範睢和李斯,誰的能力更強一些呢?

  • 2 # 減水書生

    商鞅有開新立派之功。按照皇帝廟號排位,商鞅必須屬於太祖、高祖的輩分。

    李斯屬於集大成者。但無論怎麼集大成,也是以商鞅變法為基礎,所以排位第二。

    至於張儀、范雎,縱橫之士而已。立當世之功,靠得是運氣;稱來世之名,靠得是演義。這兩個人,跟商鞅、李斯完全不在一個水準上。

    如果非要找一個與商鞅、李斯並駕齊驅的,那就是呂不韋。沒有呂不韋積攢國力,嬴政就沒法發動統一戰爭。李斯是集大成者,但李斯也曾是呂不韋的門客。所以,呂不韋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首先說商鞅

    那商鞅到底有多厲害?

    14世紀的時候,佛羅倫薩共和國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搞了一次人口普查,統計出一個人口花名冊。但是,這個花名冊沒法用。光叫喬瓦尼的就800多個,光叫皮耶羅的就1200多個。對著這麼個花名冊,你都分不清誰是誰,那還怎麼用?

    但是,佛羅倫薩共和國在14世紀沒做成的事情,商鞅卻在公元前4世紀做成了。而且,做得要比佛羅倫薩的人口花名冊更精緻、更復雜。

    《商君書》指出,國家必須調查清楚十三項資料,分別是糧倉、金庫、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體弱的人、官員、吏員、遊士、商人,牛、馬、飼料等。

    這就是數目字管理。

    列國競爭,要知己知彼。但是,七大戰國裡面,有誰做到了知己知彼?首先這個知己,就做不到。自家有多少人口,誰也數不過來。而商鞅變法卻給數出來了。

    其他還有軍功爵位、編戶齊民、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這些,隨便拿出一個,都能讓前現代的歐洲國家追個幾百上千年。

    這就是開新立派。後面無論是誰,都要在商鞅這條路上走。秦戰國是如此,秦帝國也是如此,其後的歷代中央王朝都要照抄商鞅的作業。甚至,抄作業,這些傢伙都抄不好。

    其次說李斯

    李斯是在商鞅基礎上的集大成。

    法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韓非子集於一身。

    啥叫集大成者?不用追問什麼概念定義,簡單說就是韓非子把該說的話全說完了,後來者照著說或直接引用就行了。比之韓非子,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就是小學生的水準。

    韓非子側重於理論,實踐沒給他機會。在實踐上集大成的,則是李斯。這兩個人都是荀子的學生,算是同學關係。

    這個實踐上的集大成,就是把法家的政治實踐從關中的秦戰國推廣到整個帝國層面。

    這不是一件小事兒。

    王安石在當宰相之前,一直做地方官,從縣令當到知府。他有機會驗證他的變法主張。但是,當了宰相之後,他就要把自己的這套主張推廣到全國,結果卻杯具了。一縣一府可以玩,放大到整個宋朝就沒法玩。

    商鞅變法分秦國三十一個縣,而秦統一之後則分全國三十六個郡。這完全是數量級的區別。而李斯卻能把秦戰國的模式套到整個中國。

    國家皇帝制度、政府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徹底取消封建制。王翦雖有滅國之功,卻不敢奢求一塊封地。原因是制度上就不允許。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的作業給出了戰略,李斯的作業給出了攻略,以後的歷代王朝,全部都要抄這兩個人的作業。

    那後世王朝就沒有開創性的制度嗎?有。科舉制就是。但科舉制要服務誰?科舉制服務的物件是君主,也就是皇帝。法家就是主張強君,這是抄其戰略。科舉制對接的標的是官僚,也就是官僚制。法家就是要建立官僚制,這又是抄其攻略了。

    最後說張儀和范雎

    如果法家是道,那麼縱橫家就是術。

    道是一把重劍,重劍無鋒卻無往不破。術是一把利劍,遊刃有餘而四兩破千斤。但是,沒有術就不行嗎?

    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宰牛都能宰出藝術來,我們必須得服。然而,沒有庖丁的技術,我拿把斧子就不能宰牛了嗎?當然可以。

    這就是道與術的區別。

    道,沒有不行。沒有法家思想的指導、沒有法家制度的實施,秦戰國就無法統一天下。

    術,錦上添花。道對了,術就是時間和效率的問題;道錯了,術得作用是爭取時間,然後等待對手犯錯誤。

    張儀一語點破要害,要連橫。

    但是,不點破,秦戰國就會跟個傻似地不找盟友嗎?

    范雎一下找到了關鍵,要遠交近攻。

    但是,沒找到,秦戰國就非要隔著三晉去打齊國嗎?

    而且,這兩個人的操作,也沒到庖丁解牛的水準。

    就那張儀來說,他把楚懷王騙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確聰明伶俐了、的確手腕高超了,但是秦國的人設也崩了。

    張儀這個丞相主要是搞外交,但外交的根本是人設啊!你總盯著大白饅頭而不講武德,就是拿到利益卻失去道義。這是自毀人設。

    秦武王繼位後,張儀這個丞相就沒法當下了。原因就是人設太差,沒法用了,秦國怕丟臉。

    而在大政方針的謀劃上,張儀完全是二流水準。

    張儀主張攻韓,司馬錯主張攻蜀。如果秦惠王採納張儀的建議,去攻韓。立即出現的結果,是連橫必然廢而合縱必然成。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的連橫謀劃,全要付之東流。

    你都把南韓拿下來了,天下諸侯還怎麼跟你搞連橫?而司馬錯的伐蜀,才是真正給秦國加了一波厚血。以前的秦戰國是個戰士,現在則是戰士加坦克。沒有吞併巴蜀,削弱楚國和消滅楚國,幾乎不可能。

    這就是差距。張儀非常聰明,卻不夠智慧,不具備全盤解讀戰國競爭的能力。至於重劍無鋒的大道至簡,張儀完全玩不了。

    那范雎呢?

    一個邯鄲退兵和賜死白起,就能抵償他所有功績。范雎的主張是遠交近攻,頗有幾分地緣政治的味道。但,你秦國不遠交近攻,還想能怎麼風騷走位,隔著三座塔就要偷水晶嗎?

    之前的確是幹了二百五的事,但主要是因為魏冉這傢伙太自私。他拿著秦國的兵,去宋國給自己家搶了一塊封地。這是外戚亂政。而范雎所做的,也就是撥亂反正。

    但是,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羋八子和魏冉也快被老天收走了。昭襄王專政也就是眼巴前幾年的事情。關鍵是羋八子和魏冉並非一無是處。這兩個人都是狠角色。

    而秦趙長平之戰,是你范雎謀劃的嗎?前面搞輸出的是白起,後面瘋狂補血的是昭襄王。而至於怎麼打起來的,以及怎麼打死這麼多人,完全出乎秦趙兩國君臣的意料。

    等仗打勝了,你范雎開始擔心白起功勞太大了,然後死命煽風點火,硬是讓秦國從邯鄲撤兵了。白起撤兵之後,秦國立即出現王將不和的局面。這是大事。上綱上線的說,這是陰陽失和了。

    丞相有調和陰陽、率領百官的重任,那你范雎是不是該處理一下這起大事件呢?並沒有。然後,昭襄王就把白起賜死了。國之幹成,就這麼死了。秦國要范雎這麼個丞相還有啥用?

    所以,商鞅和李斯,是一個水準的。

    如果非要論個先後,那就是商鞅第一、李斯第二。這不是由能力決定的,而是由歷史決定的。商鞅比李斯早出生了一百多年,然後就當了法家老祖(真正的老祖應該是李克),李斯再厲害也要往後排。

    至於張儀和范雎,完全不入流。

    張儀可以做個外交部長。至於安邦定國,司馬錯論伐蜀這件事,已經證明張儀的水準了:不入流。范雎陪王伴駕,做昭襄王的首席政治秘書,勉強可以,而位列朝堂則少了氣度和格局。

    張儀和范雎,這兩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人設差。張儀是在外面坑蒙拐騙,范雎則是在內部煽風點火。同樣都是戰國遊士,但越到後面就越沒底線。

    等秦末亂世的時候,你幾乎找不到一個魯仲連之類俠義遊士。大家都是削減腦袋往上爬的人。

    墨子游走列國,還是在推行自己的一套理想。至於儒家的孔孟,則更是理念先行。這夥人是主義立身的。而後面的全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至於原因,一個是貴族精神越來越淡漠了,禮崩樂壞開始還是壞在形式,後面則是核心塌陷;另一個是競爭太激烈,以前風花雪月就能贏,後來你就是走極端、無底線,也未必能贏。

  • 3 # 香茗史館

    商鞅、張儀、范雎和李斯,皆為秦國統一大業的功臣,那麼這四人的能力大小又該如何排序呢?如果不論功績和人品,而僅以能力論之,個人認為應該首推李斯,商鞅次之,范雎再次之,張儀排名最後。

    第一,李斯: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名相

    李斯本為楚國上蔡人,後因悟出“老鼠哲學”而離家,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逐漸受秦始皇重用,歷任郎、長史、客卿、廷尉、丞相,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和後續一系列改革。

    如果說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只是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李斯能力的話,完成天下一統後,輔佐秦始皇完成的一系列改革,則毫無疑問彰顯了李斯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畢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推行的大量政令,都是極具開創性的。

    秦統一天下後,秦國朝堂曾就如何治理天下產生過爭論,丞相王綰等人主張繼續推行分封制,而時任廷尉的李斯則堅決主張徹底廢除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權制,這在當時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此後,李斯又輔佐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而這套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此外,為了維護秦朝統治的統一,李斯又先後輔佐秦始皇完成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社會全方位的變革,這些變革對於擊破由於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導致的各國社會、文化、經濟壁壘,為統一民族觀念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李斯其人身上也有缺點,其在沙丘政變中的表現,以及為自保而寫下《上書對二世》,導致秦法的變質,導致其要為秦國的覆滅負一定責任,但這卻並不能否定他的能力。

    正如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所言,同樣作為法家思想的忠實貫徹者,“商鞅改變了秦國,而李斯則要改變一個時代”,而這也是我將李斯排在商鞅之前的一個原因,就改革難度而言,李斯面臨的挑戰無疑要比商鞅更大。

    第二,商鞅:秦國崛起的奠基者

    商鞅出身衛國公族,後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曾於魏國國相公叔痤麾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逝之後,商鞅入秦,並受到志在變法圖強、改變秦國積貧積弱面貌的秦孝公嬴渠梁重用,遂在秦國推行變法。

    商鞅透過頒佈《墾草令》、改革戶籍制度、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開阡陌封疆、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等改革方略,使得秦國在制度層面確立了對山東六國的絕對優勢。

    在“列國伐交頻頻”的的混亂年代,以“耕戰”為核心的“商鞅變法”,毫無疑問是具有劃時代意義且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特徵的,他完全將秦國變成了一臺龐大的戰爭機器,秦國上到君王、下到黎民,全都成為了為這臺戰爭機器服務的零件,這是秦國能夠迅速崛起,並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根本。

    不可否認,“商鞅變法”的成功與商鞅本人的能力息息相關,但同樣不能忽視,“商鞅變法”的成功具有一定特殊性

    首先,商鞅變法受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影響較大,而這兩次變法為商鞅提供了一定經驗。

    其次,秦國文化受西戎文化影響較大,貴族影響力相對較小,再加上秦簡公嬴悼子和秦獻公嬴師隰變革的影響,變法阻力要比山東六國小。

    再次,相較於山東六國來說,秦國無論在文化思想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發展都相對落後,這為“商鞅變法”打破舊有制度提供了客觀條件。

    最後,秦孝公嬴渠梁的絕對支援,以及秦惠文王嬴駟對變法的認可,避免了“人死政消”局面的出現。

    歷史上共先後有六次變法,但僅有“李俚變法”和“商鞅變法”取得成功,這一定程度上就證明了商鞅的個人能力,但正因其成功又有客觀原因,因此我將商鞅排在了李斯之後。

    第三,范雎:以謀略見長的承上啟下者

    范雎本為衛國芮城人,早年為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受誣陷而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並透過上書自薦而引起秦昭襄王嬴稷重視。

    正如李斯的評價,“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范雎透過輔佐秦昭襄王,使得秦國得以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帝業,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承上啟下”者。

    縱觀范雎一生,其最大的能力便是善用謀略,尤其是在掌握人心方面極為出色,這點從其離魏入秦和說服秦王兩件事上便可看出。而在治國理政方面,他最大的貢獻便是輔佐秦昭襄王加強王權和提出“遠交近攻”策略,從而使得秦國得以進一步蠶食列國,為將來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此外,范雎擔任秦相之後,還曾主持修褒斜棧道,發展秦同巴蜀之間的往來交通,最終“使天下皆畏秦”。又在“長平之戰”中,設計在外交上孤立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從而使得秦國取得“長平之戰”勝利。

    毫無疑問,范雎是個極為出色的謀略家,雖然在人品方面不敢恭維,但其能力無疑極為出色,而且性格極度堅忍,就算被人詬病為小人,也算是小人之中的佼佼者了。

    第四,張儀:外交能力極強,治國理政相對較弱

    張儀本為魏國安邑人,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後遊歷列國後入秦,並受到秦惠文王嬴駟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縱觀張儀生平,其在秦國的主要作為就是主伐交,即主要從事外交工作,透過與他國“連橫”,對抗同時期公孫衍提出的“合縱”。張儀通過出色的遊說能力,先後兩次說服魏國退出“合縱”,又透過忽悠楚王破壞齊楚聯盟等等,從而為秦國鞏固國力,全面崛起爭取了時間,使得秦國得以避免因列國“合縱”而陷入持續戰亂。

    在成功遊說各國的過程中,雖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張儀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更多隻體現在外交層面和對天下大勢的判斷上,同時又有秦國強大的國力在背後支撐。而在治國理政方面,張儀的貢獻非但較小,反而因判斷失誤,而差點讓秦國錯失了攻佔巴蜀的機會。

    毫無疑問,張儀乃是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之一,但伐交固然需要能力,同樣需要國力支撐,否則公孫衍未必便會敗於張儀之手,這也是張儀比不上李斯、商鞅、范雎三位的原因。

    如上,如果不論功績和人品,而僅以能力強弱來排名,個人認為李斯能力最強,其次是商鞅,第三則是范雎,張儀則排名最後。

  • 4 # 歷史鏡

    哈哈哈哈,為什麼是這幾位對比呢?

    個人覺得可比性不強呀。

    他們所處的年代和貢獻,以及自身的能力特長都不盡相同哦。

    商鞅,完善了秦國的法制,算是將法制思想根植到秦國的人了。

    而且,他也為秦國打下了一劑強心針,使得秦國在統一天下的路上,一騎絕塵。

    並且,在他的法制思想下,秦國的君主制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

    張儀,大概是鬼谷子最得意的弟子了吧,縱橫家的代表。

    以一己之力,玩弄楚王於股掌之間,僅憑口舌之能,取得韓魏大量土地。

    縱橫六國,以連橫對抗合縱,連合縱的根據地趙燕,都以秦國為尊。

    在秦國改朝換代後,還能全身而退,終老於魏國的相位。

    范雎,也算是秦國後期,較為出色的相了。幫助秦王鞏固了王權。

    雖然他自己並沒有領兵攻伐的能力,但是策劃反間計,促使秦國透過長平之戰的勝利,一舉從根本上削弱了趙國,掃平了統一的最後一個絆腳石。

    李斯,秦始皇統一天下時,還只是廷尉,幾年後才拜為丞相。

    著名的焚詩書事件,就出自他的首唱。

    不管處於什麼原因,或者苦衷,胡亥即位,趙高專權,都是在他的相位上發生的。

    所以,我是覺得前面三位,雖有高下,還算各有所長。而李斯,怕無法和前三位,相提並論了。

  • 5 # 愛生活的小小張

    小女子對秦史有些研究,特來作答,望不吝賜教!

    我們先擬定用才華、貢獻值、社會影響三大維度來構成能力值,每項維度分值為10分,三項維度得分相加即為能力值。

    1、商鞅

    原衛國貴族公子,師從貴穀子,法家流派。仕途開始於魏國,當時魏國國師李悝正在舉行全國性的變法,商鞅學得法家社會實踐經驗並攜帶成文法典投奔秦國,面見秦孝公先授以王道,孝公不以為然,後以霸道授之,孝公大悅,並立即全國性的推行商鞅二十等爵位律法。面對偏居一隅,私鬥風氣極盛的秦國,商鞅用極為巧秒的辦法讓律法得以推行,並立即使秦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傲然於西方,為秦國後續的東出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商公制定的律法很多成為了後來法律條文的基礎,甚至廢分封,設郡縣在商公律法裡已有了初步的雛形,從這個基礎上說商公律法是後來中國所有政治制度的雛形也不為過。根據上面的分析,我給商公才華打8分,貢獻值打9分,社會影響打8分,能力值25分。

    2、張儀

    魏華人,師從鬼谷子(商鞅師弟),縱橫家流派。張儀懷才不遇,世人只知道他有一雙無敵於天下的口舌,卻不知道他還有無敵於天下的大戰略。在秦惠文王時代,秦國國力仍然處於上升時期,緊鄰的東方挨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魏國、胡服騎射後囂張跋扈的趙國、人多地盤廣的楚國,更遙遠的東方還有財大氣粗的齊國。面臨著咄咄逼人的秦國,東方六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合攻竟然沒有將它打趴下,反正讓秦國一步步蠶食周邊國家,讓東方六國逐漸成了秦國案板上待宰的肥肉,這其中正是張儀的力量,一張利嘴讓東方六國百萬大軍止於函谷關之外。根據以上分析,我給張子才華打9分,貢獻值打7分,社會影響打6分,能力值22分。

    3、範睢

    魏華人(魏華人才都到了秦國,不亡才怪),縱橫家流派。想到了範睢就想到了一個成語,睚眥必報。範睢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心胸小,陰謀詭計多,可能在盛世這樣的人不會有好的機遇,可是在秦莊襄王的時代,時勢造英雄。即將步入中年的秦莊襄王面臨當時把持朝政的太后和國舅,一腔熱血無可發洩,範睢的到來讓莊襄王看到了希望,一番操作讓太后將朝政還於秦王,國舅魏冉也被趕走,開始了秦莊襄王逐鹿中原的進攻步伐。在外交方面範睢帶著金銀珠寶買通東方六國朝政大巨,軍事方面戰神白起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坑殺40萬趙軍令天下惶惶不可終日,東方六國面對秦軍銳士掃蕩一片狼籍,可就在莊襄王將一掃天下完成大一統的時候,範睢妒忌白起,讓莊襄王猜忌白起並最終讓其自裁,秦王朝君臣不合最終阻擋住秦軍一統天下的腳步。根據以上分析,我給範睢才華打7分,貢獻值打6分,社會影響打6分,能力值19分。

    4、李斯

    魏華人,師從齊國稷下學舍,法家流派,和法家另一大佬韓非是同學。李斯是一個有大才的人,而這份大才正好遇到了千年一遇的祖龍贏政。贏政加冕後在李斯幫助下剪除了太后和嫪毐的叛亂,並將顧命大巨呂不韋趕出了權力中央,開始了贏政一蕩掃六合的軍事步伐。在秦王朝摧枯拉朽的攻勢之下,六國很快覆滅,秦朝得以一統天下。在面臨統一後的秦王朝,在政治上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設立秦直道,開靈渠,修築萬里長城,哪一項業績都惠施於千秋後世,高光於中華民族,當然在文化上急於求成,焚書坑儒,高壓的法治政策也讓王朝潰於一瞬。同時李斯晚年在始皇死後夥同趙高處死能給秦帝國續命的扶蘇、蒙氏兄弟,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這個巨大的歷史汙點也拉低了李斯的歷史評價。根據以上分析,我給李斯才華打8分,貢獻值打7分,社會影響打8分,能力值23分。

    根據以上分析,能力 商鞅>李斯>張儀>範睢。

  • 6 # 俠骨柔情622

    商鞅是法家,是思想家,是法家學派創始人,他所創立的法學體現是系統性的,是思想性的,也是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的,是統治階級工具,是立國治世的根本,是指導國家統治階級的理論基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是國體正統,文化正統;張儀是辨說之士,是縱橫家,是隻注重現實謀略的,沒有國家民族意識,誰重用他他就為誰效力,強調的是個人價值觀,他以及蘇秦使用的都是術而非商鞅的治國之“道”,二者不可相提並論;範睢和李斯在價值觀上雖然也是為了體現個人價值,但他們還有主僕意識,謀略上與縱橫家張儀蘇秦相比要略遜一籌,在治國理政上是李斯是行家,但他們兩個都沒有什麼文化精神內涵,因此,不具有傳承價值,也是機巧和“術”,優劣得所,高下立判。

  • 7 # 讀書悟道

    商鞅,張儀,范雎和李斯,這四位每個人都為秦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商鞅在大陸實施變法,增強秦國綜合國力;在統一六國的程序中,張儀奔波在外推行連橫策略,范雎為秦王獻上遠交近功的戰略,李斯在推進秦國的統一戰爭和內政的建設上,都有卓越的貢獻。

    可以說,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那麼,在這四個人當中,誰的功勞最大且能力更強呢?

    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什麼?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在秦國掀起了一場變革。這場變革來勢洶洶,力度之強,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

    李斯在他的《諫逐客書》一文中,對商鞅的貢獻這樣總結: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這個總結非常到位,特別強調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力之深。譚嗣同也曾指出,兩千年來,秦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從制度改革方面來說,商鞅無疑是歷史上的集大成者。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部分歷史學家,更是認為商鞅變法使中國社會從腐朽、落後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過渡到先進的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因而把商鞅變法看作是一場中國歷史的革命。

    可見,商鞅的歷史地位之高。但是商鞅變法並不容易,在當時來看,他也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變法顛覆了秦華人的社會理念。

    在變法之前,秦國是一個以宗法為紐帶的“禮俗社會”,變法後,變成了以國家法律為準繩的“法理社會”。

    比如,在變法初期,秦民對商法抱有僥倖心理,對於犯法可能帶來的後果,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他們看到凡是犯法的人都受到了嚴厲的處罰,甚至包括貴族在內,如公子虔,而對於告發者也確實得到了獎賞。

    由於獎罰分明,使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鄉邑大治”的穩定局面,故而“秦民大悅”,所以,獎罰分明是商鞅變法在秦國成功實現的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由於在變法過程中,他獎罰分明,漠視權貴,辦事手段冷酷,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後,他也遭到舊奴隸主貴族的野蠻報復和陷害,成為舊勢力反撲的犧牲品,被五馬分屍。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使秦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從而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才有了後來的秦國一統六國。

    由此可見,不論從歷史影響力來看,還是從現實效果來看,商鞅變法都是一次偉大的變革,商鞅的能力不容置疑。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有學者指出,可能就是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欠缺,沒有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賦予一套系統的文化思想。不過,這個缺憾後來被董仲舒彌補了,於是,才有了綿延兩千年的封建統治。

    張儀的“連橫”策略對秦國有何幫助?

    張儀、范雎、李斯,與商鞅一樣,都是被秦孝公的招聘廣告吸引來的人才。但不論張儀的連橫戰略,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還是李斯提出的各個擊破的辦法,這些策略的實施都是建立在商鞅變法後的強秦基礎之上的。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秦實現大一統的內在驅動,那麼張儀、范雎、李斯的政治謀略,就是外在驅動。

    在戰國中後期,魏、楚、齊相繼衰落後,秦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面對這一形勢,縱橫家們出動了,他們奔走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外交主張,其中最著名的戰略,就是合縱與連橫,張儀和蘇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縱橫家。

    張儀進入秦國時,同僚公孫衍也在,張儀工於心計,且善行不正之術。沒過多久,公孫衍就被排擠出了秦國。

    從秦國離開後,公孫衍到了魏國,他在魏國謀劃合縱,以抗衡秦國。在他的奔走下,先是促成了魏齊聯盟,之後魏齊楚也走到了一起。

    為了破壞公孫衍的合縱,張儀試圖拉攏齊楚兩國。面對張儀的咄咄逼人,公孫衍又發起了“五國相王”的合縱,即魏、齊、趙、燕、中山國,但是並未成功。

    公元前322年,秦國出兵攻佔了魏國的曲沃、平周等地,但齊楚兩國並未對魏施以援手,在這種情況下,魏王對合縱逐漸失去了信心。

    這時,張儀的機會來了,他入魏為相,促成了秦魏連橫。不過公孫衍也沒閒著,他在醞釀著更大規模的合縱,即魏、楚、燕、韓、趙,五國伐秦,但由於各國各懷鬼胎,合縱也以失敗告終。

    由此,我們也可看出,合縱與連橫作為外交戰略手段,一立一破是對立的關係,其作用重在削弱對方。張儀主張的連橫策略,對於秦國最大的貢獻,就是達成了秦、魏、韓連橫,並用欺詐的手段削弱了楚國,為秦國消除了一個勁敵。

    但是,張儀在內政上,以及對秦國的內政上,並沒有提出有戰略性的建議。所以,他對秦國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也是短暫的。

    范雎“遠交近攻”如何促進秦國統一?

    進入戰國中期,隨著合縱連橫活動的不斷進行,齊、楚、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為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創造了條件。

    此時的秦國,國君雖是秦昭王,但實權卻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裡。穰侯、華陽君是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父。當時的魏冉,其財富堪比國庫,而他為了個人利益,甚至不惜強令秦軍越過韓魏遠攻齊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范雎出現了。

    對外,范雎向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簡言之,就是交好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其戰略精髓並非消極地維持平衡與對抗的現狀,而是要積極改變現狀,為軍事擴張創造條件,分化瓦解各個對手,以大吃小,各個擊破,並最終消滅對手。

    當時的韓、魏居於諸侯的中央,是天下樞紐,范雎認為要善用“天下樞紐”,先攻打韓、魏,然後從兩翼進攻趙、燕,統一北方;再以舉國之力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攻滅齊國。

    但是在攻擊韓、魏時,要與遠國齊、楚交好,以防止他們結盟。秦國這樣逐一蠶食鄰國領土的戰略,逢戰則可實現“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在范雎的主導下,秦國相繼攻佔了魏國的懷地、邢丘,魏國請求歸附;之後秦國又起兵攻打南韓的滎陽,一旦拿下,南韓就會被分裂成三塊,有了滅國的危險,所以,南韓也投靠了秦國。

    秦國的這一戰略,使趙國深感不安。趙國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大增,而秦國要實施遠交近攻戰略,趙國是繞不過去的。所以,後來還是發生了秦趙之間大規模戰爭:長平之戰。

    趙國經此一戰,之後也衰落了。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到秦始皇時,最終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目標。

    由此可見,與張橫的“連橫”策略相比,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更勝一籌,其戰略意義更加明顯,對秦國一統天下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絡,張儀的連橫策略,對於秦國後來制定出遠交近攻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范雎除了提出這一偉大戰略,他對秦大陸政也有貢獻,對此李斯也有評價:“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可見,范雎在秦國統一程序上的重要作用。

    李斯是如何幫助秦始皇的?

    秦國的統一戰爭,在秦昭王時已經打響了。由白起主導的四場大戰,即伊闕之戰、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就此四戰,白起斬殺三晉和楚軍至少在百萬以上。

    可以說,戰爭嚴重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實力,減弱了他們的戰鬥力。面對秦國的強勢,其他諸侯國試圖再次合縱攻秦,進行垂死掙扎。

    在這種形式下,李斯為秦王獻上了他的計謀,手段與張儀相近,也是損招,但很效。他讓秦王派人持金玉珍寶出使各國,遊說、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逐個加以消滅吞併。秦王採納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於是重用李斯,提拔他為客卿。

    後來經《諫逐客書》事件,秦王更被李斯的才華和謀略所折服,在李斯的爭取下,秦始皇堅定任用客卿,並招攬了一大批賢才,如王齒奇、茅焦、尉繚、王翦、蒙恬等,都是來自別國的客卿。他們都對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由此可見,李期在秦國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統一六國後,他在秦國各個方面的建設上頗有成就。

    比如,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全國三十六個郡,郡下又設縣。這一政策的推行,加強了秦國中央集權,也推進了歷史發展的程序。這套中央集權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再比如,他還主導了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同軌等偉大壯舉,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

    由此可見,李斯也是劃時代的人物。但他與張儀、范雎相似,是一個利己主義者,秦國的覆滅,他也難逃罪責。

    透過以上對此四人的簡要分析,現在可以排位了。個人認為,商鞅當之無愧的第一,李斯與范雎也可以同排第二,張儀第三。

  • 8 # 魏晉風度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空前絕後,沒有之一。張儀在外交領域翻雲覆雨,縱橫捭闔,但道德品位低了些。範睢胸有丘壑,有鬼神不測之神機,戰略大師。李斯屬學者型政治家,才華橫溢,可惜明於世事,昧於保身。以上四人皆有驚天偉地之才,應不同時代而生,各有所長。以文學才能論,李斯第一。以政治能力論,範睢第一。以縱橫手段論,張儀第一。綜合能力,商君似乎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日本舉辦非洲合作會議,向其提供大量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