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翻譯: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2、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翻譯: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翻譯: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4、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翻譯: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5、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翻譯: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6、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譯: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7、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翻譯: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翻譯: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9、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翻譯: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10、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翻譯: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11、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翻譯: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12、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翻譯: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13、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翻譯: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14、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翻譯: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15、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翻譯: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16、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翻譯: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17、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翻譯: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18、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翻譯: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1、《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收錄於《全唐詩》中。
(1)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 寫真 摯動人的離情 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2)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一、創作背景
1、《春江花月夜》意境圖《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2、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二、人物生平
1、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文詞俊秀。開元年間尚在世。
三、詩歌遭遇
1、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2、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3、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4、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1、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翻譯: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2、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翻譯: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翻譯: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4、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翻譯: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5、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翻譯: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6、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譯: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7、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翻譯: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翻譯: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9、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翻譯: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10、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翻譯: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11、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翻譯: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12、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翻譯: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13、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翻譯: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14、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翻譯: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15、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翻譯: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16、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翻譯: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17、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翻譯: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18、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翻譯: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1、《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收錄於《全唐詩》中。
(1)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 寫真 摯動人的離情 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2)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一、創作背景
1、《春江花月夜》意境圖《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2、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二、人物生平
1、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文詞俊秀。開元年間尚在世。
三、詩歌遭遇
1、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2、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3、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4、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