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
2 # 胖子小馬哥
一部《少年的你》將校園欺凌現象赤裸裸的帶到大眾面前。其實不僅僅是少年時期,從孩子開始接觸小夥伴,與他人的衝突就不可避免的來了。隨著社交圈子的增大,年齡越來越長,被人欺負也會發生。作為家長,你清楚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和欺凌嗎?
既然衝突與欺凌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就教會孩子如何更好的面對,提高孩子的處事能力,化解衝突,智慧勇敢的應對欺凌,並學會給予適當的反擊。
教會孩子遵守規則
先解決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何孩子經常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的話,可能是孩子對遊戲的規則不是很懂,理解出現了偏差,導致大家都不會互相謙讓,產生矛盾。教會孩子認識規則並遵守規則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因為其他孩子不守規則而引發衝突時,孩子能夠有理有據,並可以透過協商自行解決衝突。
不干涉孩子的事
孩子之間如果發生了矛盾,那麼,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就算髮生了矛盾衝突,也會過一會就沒事,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如果發生比較嚴重的衝突,要及時的給予干預並引導孩子去解決。
讓孩子學會大度
大度是一種心態,再別的孩子面前,我們的孩子應該更加寬容和大度,從小培養一種氣質,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人緣也越來越好。
多和小朋友接觸。
小孩子應該多與年紀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不要每天總是一味的纏著家長,只會玩大人的遊戲,而失去了童趣,也不懂得如何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
發生衝突主動和解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孩子學會,就是如果小孩子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和矛盾,不要記仇,而是學會主動想辦法去化解矛盾,當然,方法也要巧妙一些。
勇敢面對衝突
對於別人欺負我們的孩子,我們要教會孩子去反擊,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
不要害怕別人的侵犯,要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給對方適當的反擊。可以先大聲呵斥對方的錯誤行為,亮出自己的態度,氣勢上不能輸。如果對方沒有收斂,這時要果斷尋求幫助,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性格要不卑不亢
對於孩子性格,我們要注重培養,既不要太強勢,給別人帶來傷害或者恐懼,也不要太軟弱,經常被別人欺負,而是做到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是的狀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你身後最強大的守護神,讓孩子自信。
懂法用法
世界美好,卻也有陰險邪惡的一面。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要讓孩子學習
基本的法律知識,具備法律意識。做守法好公民的同時,也懂得拿起法律做武器。
其實說到底,這一切的方式方法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沒有陪伴,這些都沒法實施,孩子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成長。正如麥克思面對千千萬萬家庭消費者提出的倡議:多一些歡樂與陪伴!
關注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多一些陪伴,少一些欺凌,多一些歡樂,少一些傷害。
-
3 # 鄉村胡小妹
一部好電影,一部探討社會疼痛的好電影,不僅值得青少年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更值得每一成年人去去看去思考,無論你是老師、家長、法律工作者,都值得去看去思考,而最應該去看的,就是父母。因為校園暴力不僅僅和學院相關,更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或者說校園暴力其實是家庭暴力的外延,每一個學生其實都無法置身事外,只不過是遠近多少的問題,這在兩個主要施暴者身上(魏萊和羅婷)體現的特別明顯。
作為父母的我覺得,這部電影,建議為人父母都去看看,跟著劇中人物的情緒起伏,試著去理解孩子們的情緒,理解孩子的處境,理解他們的掙扎和不安。不要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遇到事情只能自己默默地一個人扛。
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其嚴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校園欺凌的法律規範空白,導致懲處機制缺乏震懾力;另一方面預防、干預、救濟機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現實中,有的家長要麼過於嚴苛、要麼過於放任;有的學校過度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價值觀引導;有的老師把欺凌行為視作孩子間“過分的玩笑”,重視不夠;還有不少影視作品和網路平臺充斥著暴力因素,這些都是校園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
這部電影反映了太多社會側切面。但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家庭教育的困境。原生家庭,真的可以成就一個孩子,也可以摧毀一個孩子。所以,我更希望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去認真看看和消化這部電影。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倔強的“小北”,也別讓你的子活成孤獨的“陳念”,更別讓你的孩子淪為暴戾的“魏萊”。
惟願,每一個少年,都能被溫柔善待!對於別人欺負我們的孩子,我們要教會孩子去反擊,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
不要害怕別人的侵犯,要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給對方適當的反擊。可以先大聲呵斥對方的錯誤行為,亮出自己的態度,氣勢上不能輸。如果對方沒有收斂,這時要果斷尋求幫助,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對於孩子性格,我們要注重培養,既不要太強勢,給別人帶來傷害或者恐懼,也不要太軟弱,經常被別人欺負,而是做到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是最好的狀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你身後最強大的守護神,讓孩子自信。
懂得最基本的法律意識。
-
4 # 胡慎之心理
近幾年,專門針對校園欺凌拍的電影有很多,最近上映的《少年的你》就是其中一部。
或許很多人都是從新聞或影片中瞭解校園欺凌,對其本身並沒有太深刻的體會。但作為一個曾經被欺凌的人來說,我知道,校園欺凌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被一群孩子欺負,那種羞辱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使我在進入學校時會心生恐懼。因為無人訴說,我的情緒很糟糕,性格上一度很封閉,也曾幻想自己成為武林高手,可以肆意尋仇。
被霸凌,這對一些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來說,是創傷事件。長期持久的傷害,會摧毀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會改變其心理上對世界的態度。
就像我,現在雖然已經不會被欺凌,但看到別人那些欺軟怕硬的現象,我也會出手。物傷其類,感同身受,看似正義的背後,恰恰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因此,我深知面對校園欺凌,忍讓只是對欺凌者的縱容。
1、一昧忍讓,只會雙輸影片《少年的你》中的陳念,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三生,學習成績優異,不惹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
直到她同學胡小蝶跳樓自殺的那天。
胡小蝶會選擇死亡,是因為校園欺凌的發生。她的凳子被人倒過紅色墨汁,在廁所被人扔過廁紙,儘管這些欺凌行為被很多同學看到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阻止。最後,她只能選擇跳下教學樓,結束這痛苦的一切。
而陳念因為一個出於同情的動作,被校園欺凌者當作下一個目標。
剛開始只是:
回家路上,被堵在巷子裡拳打腳踢;課室椅子被倒了紅色墨汁;被鎖在廁所;上排球課被班裡的同學集體排擠。這些陳念都忍了,她想著,忍一忍總會過去。
但欺凌者並不會感恩你的忍讓。後來,欺凌行為進一步升級,已經演變成:
下樓時,被推下樓梯;被狠狠扇耳光;回家的路上,被脫光衣服,拍裸照;頭髮也被剪掉。而做出這些欺凌行為的,正是同班的三位女生,其中一位還要是尖子生。她們將陳念折磨到身心俱疲,當事情被揭發,她們被迫休學後還去糾纏陳念,要她原諒自己,但口中的說辭卻是“被拍裸照也沒什麼啊”。
這些話就像尖刀,終於逼垮了陳念,她轉過身將欺凌者推下了樓梯。
欺凌者死了,但陳念也入獄了。
2、孩子,無小事可能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只是電影效果,現實中並不會出現。
“這就是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沒什麼事的,你不要誇大了”。但我想說,校園欺凌,絕對不是孩子鬧著玩,或孩子之間鬧矛盾這等小事。把此類惡性事件弱化為孩子之間打鬧的那些人,或許不是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所以沒有感受過被那樣對待的孩子。
在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很多平常的大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監獄環境,在各自扮演監獄長、獄卒和犯人的過程中,他們角色扮演到直接進入真正角色,只有8小時。
人類的攻擊本能,在特定的情緒和氛圍下,會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能去評判對錯與好壞,這是如實存在的。
蔫人出豹子,在學校霸凌事件中,施暴者可能恰恰是平時看上去很聽話、柔弱的學生。正如欺負陳唸的那三個女生,為首的女生不僅家境優越,讀書成績還名列前茅,可以說是“人生贏家”。
施暴者是無法透過外表去分辨的。平時看上去乖巧懂事的學生,也可能是校園欺凌的施暴者。而且霸凌是會成為群體現象的。
人的從眾心理及群體效應,會在某個時刻讓自己失去判斷力,容易催生群體行為。所以很多時候,校園欺凌都會是群體行動。就像《少年的你》其中的一幕,陳念被數十個欺凌者,有男有女,堵在巷子中,扒光全身的衣服,甚至還被欺凌者邊恥笑,邊拍下無數張裸照。
所以,校園欺凌從來就不是一件小事。
3、不挑事,不怕事忍讓,是大多家長在面對孩子被欺負時,告訴孩子的話。
但一味告訴孩子忍讓,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
不挑事、不怕事,才是最合適的人際關係教育原則。
在這裡提醒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如下資訊,要引起重視:
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告訴你有同學經常針對他;孩子有一些不願意告訴你的傷痕現象;孩子忽然性情大變、行為異常等。如果遇到了孩子被暴力對待(言語或者肢體),家長要做幾件事:
第一時間給予孩子安全保護;第一時間告訴孩子“不是你的錯”,但不追問細節;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對其情緒表達給予支援;對於人際關係抗拒,或者不願意上學等情形,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可能正在應激狀態;告訴孩子,不管什麼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援他;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先安撫孩子,再處理問題。在我大兒子幼年時,就曾有兩個孩子常欺負他,他很難過。我告訴他兩種方式:跑得快,打得過。他選擇了後者,因為男孩子都希望成為強者。我送他去學了六年跆拳道。
因為跆拳道精神,他自信很多。他告訴那兩個同學,自己在學習跆拳道,如果再這樣欺負他,他會反擊。後來在一次衝突中,他用實力震懾了那兩個孩子,最後這樣的欺凌行為再也沒有發生過。
如果沒有能力反抗,一定要放聲大哭,或者喊叫。千萬不能不出聲而默默忍受。因為孩子的隱忍會激發施暴者更強的暴力。
示弱,對於施暴者來說是獲得掌控的體驗,暴力會持續下去。
但如果同時有幾個人對孩子進行暴力,告訴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是,首先保護自己,伺機反抗。但反抗要有技巧,找準裡面比較弱的一個,進行猛烈攻擊,關鍵時候可以不擇手段。
因為群體暴力,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停止,相反可能會更劇烈。但你的反抗,便可能會阻止暴力發生,群體實施暴力者都欺軟怕硬的。他們也很害怕。
其次,一定要告訴家長,並在家長陪同下去報警。報警,可以讓對方的監護人和學校引起重視。如果孩子經常被威脅或者已經被暴力對待過,在處理事件以後,一定要把結果告訴自己孩子,並且最好轉學。離開讓孩子感受被傷害的環境,對孩子是保護,同時也可以避免有可能的第二次傷害。
如果很不幸,你的孩子已經遭遇霸凌欺侮,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危機干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中國,專業的危機干預,已經比較容易尋求到幫助了。
老胡衷心希望這樣的校園毒瘤莫長大,也希望各位父母不要再把校園欺凌當小事。
一次又一次的忍讓,是對欺凌者一次又一次的縱容。
打回去,反擊回去,才是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
如果孩子不敢這麼做,那麼就由作為父母的我們,去幫孩子討回公道。
正如影片中的那句話,“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
5 # 酷媽帶娃
看了《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內心有了很多的感觸,雖然電影反應了5種孩子的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更多收到家長關注的是校園的霸凌,那麼面對欺凌的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第一 教會孩子說“不”
遇到別人讓做的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要勇敢的說“不”,不要明明心裡不情願,但不會拒絕。
在與同學發生了矛盾的時候,如果是對方的錯,要勇敢的指出來。同時在我們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作父母的也一定要擺正態度,對於不對的事情一定要指出來,讓孩子知道錯了就是錯了。
第二 適當的時候父母可以參與
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問清孩子情況,適當的時候父母可以介入。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心裡肯定是害怕的,在他心裡當然父母是最可以信任的。可以看著孩子堅定的說:媽媽可以幫助你,你可以相信媽媽能處理好。
父母可以先找老師溝通,從多方面瞭解情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千萬不能幫助孩子把另外的孩子打一頓,我也見過這樣的父母。
第三 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如果和同學發生了衝突,不應該衝動,而應該冷靜對待,在自己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學會保護自己,可以適當的反擊,但一定是在確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是一對多,明顯自己是弱勢,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高喊呼救;如果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對於自己的態度要堅定,可以先晾出自己的態度;如果對方沒有收斂,我們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第四 讓孩子多運動
對於孩子不能太強勢,但同時也不能太軟弱,多透過運動的方式鍛鍊孩子,孩子自己有了力量,在對待事情方面就會表現的比較強勁。
李玫瑾教授說過:12歲之前要讓孩子多運動,不僅能鍛鍊小肌肉,讓孩子有力量,還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孩子只有有了力量,才能對抗一些不好的人。
第五 多陪伴孩子
父母只有多陪伴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孩子才能更有愛和有信心,才不會有很多的青少年和未成年孩子欺凌甚至犯罪。
-
6 # 懸崖邊一壺茶
既然衝突與欺凌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就教會孩子如何更好的面對,提高孩子的處事能力,化解衝突,智慧勇敢的應對欺凌,並學會給予適當的反擊。
教會孩子遵守規則
先解決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何孩子經常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的話,可能是孩子對遊戲的規則不是很懂,理解出現了偏差,導致大家都不會互相謙讓,產生矛盾。教會孩子認識規則並遵守規則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因為其他孩子不守規則而引發衝突時,孩子能夠有理有據,並可以透過協商自行解決衝突。
不干涉孩子的事
孩子之間如果發生了矛盾,那麼,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就算髮生了矛盾衝突,也會過一會就沒事,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如果發生比較嚴重的衝突,要及時的給予干預並引導孩子去解決。
讓孩子學會大度
大度是一種心態,再別的孩子面前,我們的孩子應該更加寬容和大度,從小培養一種氣質,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人緣也越來越好。
多和小朋友接觸。
小孩子應該多與年紀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不要每天總是一味的纏著家長,只會玩大人的遊戲,而失去了童趣,也不懂得如何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
發生衝突主動和解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孩子學會,就是如果小孩子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和矛盾,不要記仇,而是學會主動想辦法去化解矛盾,當然,方法也要巧妙一些。
勇敢面對衝突
對於別人欺負我們的孩子,我們要教會孩子去反擊,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
不要害怕別人的侵犯,要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給對方適當的反擊。可以先大聲呵斥對方的錯誤行為,亮出自己的態度,氣勢上不能輸。如果對方沒有收斂,這時要果斷尋求幫助,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性格要不卑不亢
對於孩子性格,我們要注重培養,既不要太強勢,給別人帶來傷害或者恐懼,也不要太軟弱,經常被別人欺負,而是做到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是最好的狀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你身後最強大的守護神,讓孩子自信。
懂法用法
世界美好,卻也有陰險邪惡的一面。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要讓孩子學習
基本的法律知識,具備法律意識。做守法好公民的同時,也懂得拿起法律做武器。
其實說到底,這一切的方式方法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沒有陪伴,這些都沒法實施,孩子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成長。正如麥克思面對千千萬萬家庭消費者提出的倡議:多一些歡樂與陪伴!
-
7 # 1CM的權力
前幾天去參加孩子幼兒園的活動,其中的一個場景真的讓我震驚了。
所有的小朋友都搬著自己的小椅子,在操場邊兒集合。
兩個小朋友不知為什麼起了衝突,其中一名身強力壯的小朋友舉起他的小椅子就砸向另一個小朋友。
當時在場的有十幾名家長和老師,根本就來不及反應,幸好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傷害。
打人的小朋友的家長我們都很熟悉,是很溫和的人,我不知道在家裡他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但在當天這名小朋友有好幾次和其他的小朋友產生了衝突。
《少年的你》電影中所展現出的角色都出生於有問題的家庭。
包括主要的反面角色魏萊和她的兩個跟班兒,被欺負的角色陳念和小北。
環境塑造性格。
性格決定著你如何去面對衝突和欺凌。
這裡的性格塑造的環境我想包括三個方面。
家庭環境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要面對的第一個環境,電影中陳念,在單親家庭中獨自生活,雖然有很愛他的媽媽,但也經常不在身邊。小北更是從小就沒有了雙親的庇佑,曾遭到母親的嫌棄,甚至連學都沒有辦法上。
但我想他們心裡的底色是善良的,還有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不會隨便去傷害別人。
小北在遇到陳念之前是個小混混,是陳念給了他改變自己的機會。
而校園霸凌的主角魏萊是一個成績好的優等生,但是她生活在沒有愛的家庭裡,在電影中她說因為她爸爸已經有一年沒有和她說話了。
在面對著她的屍體時,父親也甩袖而去。
她的母親自私而又虛偽。
雖然成績好,她一直生活在虛偽的假象當中。
第二是自身的個性環境。
還是說魏萊,逼死了胡小蝶之後,她絲毫沒有愧疚之情,生活的冷漠而又無情。
在陳念表達了對她的原諒之後,說永遠不想再見到她。
她還是喋喋不休,絲毫沒有一絲對她人的關懷,最終被忍無可忍的陳念推了一下,遺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是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固定的?弱肉強食的法則已經刻在了人類的基因當中?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採取不同的引導方式。
最後是外在環境。
是我們主觀上沒有辦法改變,客觀上可以努力去適應的命運。
每個人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命運。如何去把握,走向又會如何都是不可預知的。面對霸凌和衝突,是讓自己更強還是忍氣吞聲?
會改變些什麼?
我們能做些什麼?
儘量改變環境,別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有時候,他們比成年人看得更通透。
什麼人好欺負?為什麼被欺負?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因為沒人保護你,欺負你不用付出代價。
為什麼要欺負別人?
也許也是因為內心的懦弱。
所以,找到那個能保護自己的武器。
早期可能是家庭,終歸得是自己。
一部《少年的你》將校園欺凌現象赤裸裸的帶到大眾面前。其實不僅僅是少年時期,從孩子開始接觸小夥伴,與他人的衝突就不可避免的來了。隨著社交圈子的增大,年齡越來越長,被人欺負也會發生。作為家長,你清楚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和欺凌嗎?
回覆列表
沒看過,我對孩子的教育是:學習期間就如唐僧取經,難免不碰到妖魔鬼怪,但是趕路要緊,時刻記著取到真經是你的目地。至於各種磨難和誘惑都是阻當你前進的浮雲,是給你立的難題,讓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鍛鍊你的耐性和自控能力。連學校裡的小事都解決不了,長大了也掌控不了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