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惜緣小歷史
-
2 # 許願的泥菩
洪仁玕和當時尋找出路的年輕人一樣,見識和才能毋庸置疑,但是都有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國外,很少有真正能結合國情的,然後對國外資本主義瞭解之後,就用其認為的方法來改造中國,最後肯定收效甚微。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是具有發展資本主義主張的政治綱領,在當時的中國算是相當先進的思想。但是很簡單,當時的太平天國根本沒有實施的基礎和條件。然後在給洪秀全的各種治國建議,也無法具體實施。其最大的作用應該改革完善了天平天國各個機構的職能。
最後,他的時間太短,因為其1859年從香港到南京,然後在1861年的時候就領兵出征,接下來就是不斷的領兵作戰,這塊的才能,怎麼說呢,基本是屢戰屢敗,然後在1864年的時候被凌遲處死。
最後,即使給他時間,不過呢,有洪秀全珠玉在前,估計也沒啥作為,那些東西只會成為空談罷了,而且,他那一點的時間就間接證明了。
-
3 # 萬卷古今情
現在提起太平天國運動,多了些理性的批判,少了些一味的推崇,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他的失敗歸咎於小農意識的狹隘性思想,在太平天國的各色人等裡,其中的佼佼者並非發起人洪秀全,亦非將帥之才的石達開,而是寫出《資政新篇》的幹王洪仁玕。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第,他和洪秀全一樣,也是個落第秀才,滿腹經綸而又名落孫山的憤懣使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融入不了體制,那就毀滅他吧!”於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拜上帝教主義就傳入了中國,經過洪秀全的加工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他的鬼話,而相信的原因就在於他的極其現實的口號“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身處水深火熱、食不果腹的農民見有這種好事,哪裡還不造反。
定都天京後,洪仁玕有感於太平軍將領良莠不齊,對於治理天下更是欠缺一套完整的理念,所以寫出了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這在當時的確發揮了作用,但更多的歷史意義卻是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現在就來說一說他的內容:
一:用人方面用人察失,嚴禁朋奸,說的就是在任用人才的時候,要去發現他好的和壞的一面,針對太平天國內部黨派林立,尤其是天京事變的打擊,人心渙散,洪仁玕看到拉幫結派導致的危害,所以嚴禁朋奸,就是嚴禁結黨營私。
革除腐朽的習俗,實行新的經濟政策,比如發展交通、設立郵亭,辦理郵政、發展近代工礦生產,開採金、銀、銅、鐵、錫等礦及製鹽等,主張"興寶藏"、"興器皿技藝、興修水利;五、主張保護私有財產,鼓勵私人投資,獎勵技術發明;六、開辦銀行和保險事業等等。
二:設法由於生活在香港,接觸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洪仁玕對英國非常推崇,他的政治措施包括:
加強中央領導權、普設鄉官鄉兵、設立新聞官,專收中外報紙呈繳,以備天王閱覽、建立省、郡、縣錢穀庫和市鎮公司(稅收機關)、嚴禁貪汙、禁止私門請謁,杜絕賣官鬻爵之弊、創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重視群眾意見,準賣新聞篇(報紙)或設定暗櫃(意見箱)。
軍事才能由於天京事變的影響,出現了朝中無大將可用的局面,從沒有過戰爭經驗的洪仁玕硬著頭皮上陣,竟然解了天京之圍。
洪仁玕是太平天國運動裡有遠見卓識的人,可惜洪秀全後期腐化墮落,貪圖溫柔鄉去了,更加上曾國藩的圍剿,最終導致了失敗。
-
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仔細回顧洪仁玕回到天京後的作為,他治國理政的成敗得失就一目瞭然了。在這成敗得失背後,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一點啟發。
躊躇滿志的洪仁玕1859年4月22日,漂泊香港的洪仁玕歷盡險阻來到了天京城。
此時的洪仁玕,完全有理由充滿信心。
儘管以拜上帝為名的太平天國已經震動天下,但其中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受過洗禮。洪仁玕,卻是正經八百受過洗禮的人物。在香港期間,他不僅開闊了視野,對當時世界各國情況都有了認識,而且積累了豐富的人脈。當時,他也算是“往來無白丁”,結交了許多當時十分有影響力的傳教士,而“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也和他成了朋友。
因此,洪仁玕躊躇滿志地認為,他可以為太平天國帶來真正的福音。
1859年的太平天國,已經走向被動。天京事變,王殺王,石達開出走,實力大損。
戰場上,儘管剛剛取得了“三河鎮大捷”,但太平軍形勢依然被動。他們已經丟掉了武昌、九江,天京的屏障安慶直接暴露在湘軍的船隊前;另一方面,天京門口的江北、江南大營也虎視眈眈。
洪仁玕此時回來,顯然不是回來“享福”的,他此時回來,一是因為母親去世,已無後顧之憂,二是因為他相信憑藉自己的才幹,可以改變局面。
《資政新篇》,驚世駭俗的綱領回到天京的洪仁玕很快就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而洪仁玕,也很快整理了一份《資政新篇》,確立了太平天國後期的綱領。
1、近代化國家該有的,我們都要有。
2、這份檔案的水平確實很高。
《資政新篇》,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廣泛讚許。湘軍方面的趙烈文看到後,感嘆“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
中外各界人士看到《資政新篇》後都讚許不已。由《資政新篇》可以看出,洪仁玕確實擁有同時代最廣闊的視野,具有很強的近代思維。
可是,為何他似乎完全停留在紙上呢?
您別急,失望的不是洪仁玕一個人。
《資政新篇》,幾乎成了洪仁玕的標誌。
失望的容閎1860年,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閎也來到了天京。作為史詩級海龜,容閎回來也提出了組織軍隊、設立武備和海軍學校、頒佈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極有前瞻性的主張。這些主張,不管是洪仁玕,還是洪秀全都極為認可。
容閎先生,也曾把中國的希望放在太平天國身上,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可是,和《資政新篇》一樣,當提到落地時,大家還是非常“民主”:等各地征戰大將回來商議後,再開始推行。
容閎失望了,他沒有接受洪秀全的爵位,離開了太平軍。
為什麼得到天王認可的決策都無法落地呢?
不被信任的“主將”這些好的想法無法實施,除了因為“高深的東西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了也不知道怎麼做”以外,也是因為太平軍將領們不信任這位“主將”。
雖然洪秀全曾強調洪仁玕和南王馮雲山一樣,是最早一批的老革命,既有資歷又有才幹,但陳玉成、李秀成們顯然有理由質疑。
對於這些新一代的青年將領們來說,早年洪仁玕的貢獻他們沒怎麼見過,但洪家人(洪仁達、洪仁發等)無尺寸之功上位,限制石達開、李秀成的事情都還歷歷在目。
洪家兄弟的作為,太平軍眾將都記憶猶新。因此,這些將領們打心底裡不喜歡洪仁玕。
所以,當李秀成經營蘇浙時,寧可依“古法”,也不願意推行什麼《資政新篇》。
在天京活動的洋人形容,當時的政令出不了天京城!
燃燒的村莊和失敗的將軍在面臨質疑時,最好的做法就是證明自己。
因此,洪仁玕開始了“正名”之旅。
作為“軍師”,他和李秀成等人一起策劃了圍魏救趙之計。透過攻略杭州,調動清軍,一舉解了困擾數年的天京之圍。
可是,似乎大家都認為這是李秀成的功勞。
看來,正名還得親自動手。
於是,悲劇發生了。
洪仁玕到安徽“傳播宗教”。結果,洋人們在商船上看到了“冒煙和燃燒的村莊”;
洪仁玕親自領兵到安慶解圍。結果,被打得大敗。
李秀成被俘後,沒有認為洪仁玕和洪家其他庸王們有何不同。他們都一樣,都是李秀成“天朝十誤”中,洪秀全任用親族的反面典型。
在天京陷落後,洪仁玕找到幼天王,要移兵會和其他將領,再圖大業。可是黃文金堅持要先打敗叛將蔡元隆再走,不惜延誤時間。
顯然,洪仁玕在具體辦事能力上的缺乏,使他自始至終沒有得到眾將領的認可。
攻上海,洪仁玕難以理解的洋人可是,眾將並非從來沒理會過洪仁玕。
洪仁玕的一個妙論,就曾經讓李秀成在攻上海時吃過虧。
熟悉洋人的洪仁玕曾經就中外關係的本質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咱們和洋人的關係,就好像是我們各開一個店,他有租,我沒有租,他東西貴,我東西便宜,他工人多,我工人少。洋人來這裡都是來賺錢的,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和他們做生意,即使吃點虧也沒關係,他們至少不會為難我們。
因此,洪仁玕建議李秀成攻上海,洋人應該不會為難太平軍。在攻下上海後,用重金購買洋人的船隻,組建一支強大水軍,再回去西進,滅了曾國藩。
李秀成在攻打上海時(第一次攻打),和洋人作了充分的說明,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洋人居然攻擊太平軍。意外的太平軍甚至在剛遭到炮擊時愣了好一陣子,最終,不願得罪對方,退兵了。
對於洋人的敵對態度,洪仁玕似乎一直不理解。他曾反覆和天京傳教士表達這個困惑。而到了最後兵敗被俘後,也把西方侵略者的干涉列為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洪仁玕說對了一半,洋人來中國來尋求利益的。可是,《北京條約》簽訂後,洋人從大清獲得了遠遠多於“自由貿易”的利益,又怎麼會容忍你攻打洋人利益彙集的上海呢?要知道,甲午戰爭前,“不要到上海附近作戰,影響帝國利益”,是英國不干涉日本開戰的底線。“懶惰”的洪仁玕除了缺乏將領們的支援,在洋人們看來,洪仁玕的失敗,還在於“他的志向被他的疏懶抵消了”。洪仁玕的懶惰,使他不能排除萬難地實踐自己的理念。
可是,如我們前面所說,洪仁玕在香港時苦心學習西方,結交人物,冒險來到天京,懷抱遠大志向,應該不是一個“懶惰”的人。
我認為,洪仁玕的“懶惰”,更可能是一種迷茫。
他曾與外籍友人吐槽:天王沉迷宗教,不理會實務;各地將領不服從他的指令。
而在他自己親手實踐時,也多遭遇挫折。
因此,曾經雄心萬丈的洪仁玕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了。
沒有人生來懶惰。懶惰,總是伴隨著迷茫。理想和現實的距離理想,總是與現實有著不小的距離。
牛逼的執行者,總是能從實際出發,找到接近理想的步驟,並從最切合實際的地方做起。
洪仁玕,能否寫出《資政新篇》這種具有前瞻性的綱領,對於“太平天國往何處去”,有一定認識。
可是,不要說太平天國當時岌岌可危的戰亂局面;即便是相對穩定的時代(如戊戌變法),要進行這種級別的改革都是有著巨大風險的。
因此,洪仁軒雖然有大略,但他不具備針對現實一步一步拆解任務,執行計劃的能力;也沒有人給予他適當的指導和支援。即便他身居高位,又有何意義呢?
順便說下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閎。
在洪秀全這裡遇到挫折後,他去了曾國藩手下辦事。曾國藩先是讓他參與籌建江南製造局,採辦機器;隨後,他又建議,並支援曾國藩設立兵工學校,培養機械人才;他還建議並參與負責了留學生公費赴美,為中國近代培養了大批人才;最後,他還利用自己在美國的資源,積極支援孫中山的革命。由於他的貢獻,清末反清組織甚至提議他作大總統。
容閎利用自己在美國的資源,支援反清運動。沒有一個“天王哥哥”的容閎,沒有條件一上來就大幹一番。他只能腳踏實地,從採辦機械開始,卻一 步步幹出了大成績。
對於洪仁玕的治國理政之才,我認為他有大略,無實策。
如果遇到好的平臺,好的領導者,或許他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國際視野,幹出一番事業。
遇到太平天國當時的攤子,他雖深居高位,卻始終施展不了。雖有大略,但大略落不了地。實策弱,卻始終找不到人支援。最終伴隨太平天國一起隕落。
要實現自己的想法,深居高位未必是好事;“被迫”從小作起,一步一步作,未必是壞事!
祝各位都能找到幫助你接近理想的貴人!
-
5 # 講史大學堂
洪仁玕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領袖,曾在天平天國內部中掀起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遠動,雖然最終以太平天國覆滅而結束,但他所撰寫的《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
第一次讀到洪仁玕這個名字是在高中歷史的課文上,如果沒有《資政新篇》,恐怕在歷史上的名氣還不如石達開,而詳盡對他的瞭解是在美國作家裴士鋒的《天國之秋》。洪仁玕作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其實並未參與到太平天國的早期遠動當中。因為洪秀全金田起義時,洪仁玕遠在清遠,後多方選擇,並未成功,為躲避追捕,於咸豐二年四月抵達香港。
洪仁玕到香港結識了基督教教士韓山文,並在韓山文的洗禮下加入的基督教,在香港的6年,洪仁玕接觸到了很多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在他的腦海中漸漸形成了一個用資本主義改造中的方案,這為日後的《資政新篇》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咸豐九年,洪仁玕決定前往太平天國尋找洪秀全,正是當時太平天國發生了天京事變,諸多太平天國早期領袖戰死沙場,或在事變中被處死,而石達開的出走,讓洪秀全更加猜忌異姓,這給洪仁玕上位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洪秀全就給這個位族弟加封到了“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總理朝政,這樣的升遷難免不被太平天國的舊臣所嫉妒,這勢必會加大舊臣對改革的阻力。
洪仁玕苦心編撰的《資政新篇》從六個大方面入手,分別為用人、信仰、刑法、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外交等六大方面為太平天國構建藍天,雖然在當時提出的這些很前衛,但是在當時太平天國內外交困,戰事連連的情況下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改革因為戰事的變化,導致功虧一簣,並且缺少走向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小農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很十分穩固,在短時間裡無法實現實質性的變革。
同治三年,天京淪陷,洪仁玕在南昌被凌遲處死,也意味著太平天國後期的改革全面失敗。
改革需要一個良好的的內外環境,近代中國諸多改革的失敗除了方向的問題,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很大影響因素。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太平天國的幹王洪仁玕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知識分子,他的資政新篇在當時的時代絕對具有先進性,可惜太平天國岌岌可危的處境無法讓洪仁玕的宏圖大志實現。
如果太平天國與滿清王朝實力相當,能夠與滿清王朝分庭抗禮,洪仁玕的改革也許還有成功的希望。可惜天京事變以後的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實力已經遠遠不如滿清王朝,太平天國完全處於滿清王朝及其地方武裝湘軍淮軍等及西方侵略者的包圍之中苦苦掙扎,太平天國連最起碼的生存都很難維持,何談改革發展,因此洪仁玕只能壯志難酬,最終與太平天國玉石俱焚。
-
7 # 本草百曉生
1861年3月22日,幹王洪仁軒率領二萬太平軍自天京西上,去解英王陳玉成的“安慶之圍”,這是洪仁軒首次“御駕親征”,當然他不會料到等待他的會是一場“災難”。
自1859年,洪仁軒擔任“幹王”以來。他作為“精忠軍師”,要“扶朝綱”。政治上洪仁軒繼承了楊秀清嚴格的宗教清規,例如利用國家暴力機關來嚴厲禁止煙、酒、鴉片的流行,禁止百姓演戲看戲、禁止廟宇寺觀等迷信活動。對於違反者,他別出心裁,全部採用西方的絞刑,並且事先公告群眾,讓他們前來圍觀。
洪仁軒意識到光靠清規戒律還不行,還得靠輿論來凝結大眾,於是他大肆宣傳“驅逐滿人,還我中華”的口號,呼籲人民“攘北狄(滿人),以洗二百載之蒙羞”。試圖用民族主義來號召全體受壓迫的人們來一同反抗清政府。
當然了,他在著名的《資政新篇》裡強調修鐵路、建郵政,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西方技術等,只不過是“洋務運動”的另一個翻版,因為這些措施並未觸動國家政體,所以註定它的失敗。而且這些措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先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建國就得靠打仗,靠軍功說話。
針對1861的出征,幹王洪仁軒其實很不情願,他覺得這是洪秀全家人在背後搞鬼,尤其是那個幼王洪天富貴,洪秀全對兒子是言聽計從。除了天王家人暗中作梗外,他也感覺到諸王對他的怨恨。可以說:他完全是從天而降,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晉升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這些廣西舊部看來,他靠得既不是軍功也不是才能,而是跟天王洪秀全的血緣。
太平軍作戰圖
眾王之中,對他嫉恨最深的應是忠王李秀成,在李看來,洪仁軒只是那個在京城過著舒服日子,寫奏摺、接待洋人的“後勤人員”。而自己卻跟成千上萬的將士在寒冬中流血征戰,苦不堪言!
雖不心甘,但幹王洪仁軒知道這是他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率部浩浩蕩蕩的出南京,先是到安徽、浙江一帶募集士兵。對他而言,招兵並非難事,事實上,太平軍從來不缺兵源。作為敵對一方的總帥,曾國藩就很奇怪:為何太平軍總有源源不斷的兵力。
令人擔憂的反倒是洪仁軒的軍事才能,雖跟曾國藩一樣是文人出身,但洪仁軒遠沒有曾國藩的戰略眼光,這可能是學霸與學渣的區別(曾進士出身,洪只是一個秀才)。另外洪仁軒對部隊紀律要求也不夠嚴格,但他相信思想的力量,出征時寫了很多首打油詩來鼓勵士兵。
比如接到天王授命後,他就寫道“一枝卓立似干戈,橫掃千軍陣若何?”,不過打氣歸打氣,吹水歸吹水,一個從未帶過兵的人,現在要帶兵立業,難免要瞎嚷嚷一番,這是文人習氣。要他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曾國藩底下的一員猛將——多隆阿率領的騎兵,估計大氣都不敢喘。
這場戰役的結果不言自明,洪仁軒第一次帶兵作戰就這樣畫下句號。天京幾次傳來洪秀全的急召,要求他速回京師。幹王不在家,天王最怕跟“洋兄弟”嘰裡呱啦打交道!
回覆列表
晚清著名教育家容閎對他的評價:“幹王居外久,見識稍廣,故較各王略悉外情,即較洪秀全之見識,亦略高一籌。凡歐洲各大強國所以富強之故,亦能知其秘鑰所在。”今天我就從他的《資政新篇》,來分析他的治國理政水平!
誕生的背景公元1856年,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的太平天國爆發了波及範圍很廣的內亂,造成了東王楊秀清身首異處,北王韋昌輝也被天王洪秀全處死,翼王石達開出走最後在四川安順場被清軍所殺,至此太平天國能征善戰和治國理政的領袖們都被屠戮殆盡。鑑於此次內亂髮生在天京,造成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所以史稱“天京事變”。
面對空空如也的朝堂,猜忌異姓的洪秀全只好請來了旅居香港的族弟洪仁玕(公元1822年——公元1864年)來天京受任軍師、幹王、一度總理朝政,《資政新篇》就是這時候提出來的!
主要的內容《資政新篇》從設法、用人兩個方面,為太平天國量身製作了法規。為了重塑信仰與凝聚人心並革除腐敗,採用了用人察失和禁止朋黨之弊,來建立高效廉潔的行政隊伍。而設法則採取“以風風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的原則,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與科學制度來治理太平天國。除此還有28條具體措施,例如發展交通、辦理郵政、開採礦藏、興辦水利、獎勵製造、來辦銀行與保險、普設鄉官鄉兵、設立新聞官、建立公庫與稅務機關、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獎勵慈善事業、禁止(迷信、飲酒、吸食鴉片)、禁止販賣人口溺嬰使用奴婢、主動平等自願與外國通商、允許外國牧師和科技人員來華工作等等,至於效果如何下文細說!
失敗的緣由一,彼時的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階級牢不可破,禁止用奴婢與普設鄉官鄉兵自然不行。二,沒有尊重當時中國的國情,外國的牧師背後身份大多數為間諜,另外設立新聞官也是不符合當時主流意識。三,經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經沒有能力為《資政新篇》的實行,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了。
綜上,個人覺得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太過於理想化,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實行的土壤,這是他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