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裡話外
-
2 # 凌煙閣論史
這個說法毫無道理。
按題主的問題,我反問一句:歷史上有過挽救天下的太監嗎?
沒有啊。
相反,把天下搞得一團糟的太監比比皆是,如趙高、高力士、魚朝恩、邊令誠、童貫、王振、劉瑾等。太監是生理殘缺以致於導致精神也殘缺的人。他們普遍的是缺乏道德、自私、短視、貪婪、弄權、挑撥、得勢不饒人。
東林黨是帶有私利的文人團體,而魏忠賢為代表的掌權宦官則是毫無道德的弄權高手。
具體關於魏忠賢幹過什麼事我就不寫了,我用幾個旁證來看看太監是怎麼做事的。
一、萬曆北韓之役後用太監加徵額外的商業稅,頃刻間天下騷動。1599年4月,根據耶穌會士利瑪竇的記載,當時兩位耶穌會士利瑪竇和郭居靜在南京。當時朝廷因為與日本人在北韓打了好幾年的仗(1592-1598),國庫沒錢了。萬曆下令對所有貨物加徵2%的銷售稅,這個徵稅任務交給了宦官。宦官獨立與朝廷的官僚系統之外,手中權力幾乎無限大,他們像蝗蟲一樣撲向各地。利瑪竇的原文是:“他們是一群愚蠢、野蠻、傲慢而又寡廉鮮恥的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裡就使全中國陷入一片混亂”,當一艘船透過一處稅收站時,就如同“落入了攔路搶劫的強盜之手”。
(以上記錄,引自美 鄧恩 《一代巨人》)
(崇禎的女兒,亡國的公主)
二、太監私開城門,把李自成放進北京,並組織崇禎帝逃離北京1644年農曆三月十五日(4月21日)李自成大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
三月十九日,統領西門守軍的太監曹化淳率先開啟外城西側的廣寧門,李自成軍隊如潮水一樣湧進北京。
(李自成)
70000守城大軍,卻交給3000名太監指揮!
崇禎帝聽說李自成進城了,立刻騎馬帶著幾個追隨者向南城的大門逃去。但是,南門上那些叛變的太監用大炮向崇禎帝開火,崇禎帝被迫返回。最後無法逃脫,吊死煤山。
(以上記錄,引自美 鄧恩 《一代巨人》)
結語:挽救明末危局,必須要有非常之人行非常措施明朝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民間又遇到了災荒和瘟疫,崇禎帝又沒有什麼辦法,他多疑、猜忌好殺、刻薄、朝令夕改、還缺乏擔當。
他最應該用鐵腕把他朱家的藩王抄家,這樣一來就有錢有糧,還能安撫流民。他還可以學漢武帝賣官鬻爵、算緡告緡、幣制改革、均輸平準等措施,以地主和富商為物件,為朝廷斂財。他手裡擁有最大的權力,卻不用,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說到底,崇禎帝不是非常之人,做不出非常舉措。
指望魏忠賢挽救大明,更別想了。
(完)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政治是一個利益妥協的產物,它可以是權貴階級,也可以是不同階層透過鬥爭形成的產物。
魏忠賢獨攬大權,其本身就是以皇權為依仗進行各層級的政治安排,確實和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其本身已經不是所謂的宦官當道可以一語概述,而是一個政治穩定的象徵。
換句話說,魏忠賢取代了皇帝作為各方面政治領袖存在。
崇禎自然無法容忍這樣的存在,所以就滅了魏忠賢。
很遺憾,崇禎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沒能夠迅速接手魏忠賢留下的政治格局和妥善處置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結果又遇上了天災人禍,最終只能走向覆滅。
故此,魏忠賢只是篡取皇權的一位宦官,做了皇帝本該做的事情,他在整個體系裡無非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人物,若是崇禎帝的政治腦筋好一些,在順理成章滅了魏忠賢,緊接著主導好各方面利益,而不是被各方面利益人物牽著走,大明恐怕會度過這麼一個劫數。
很可惜,利益方雖然幫崇禎剷除了魏忠賢,但爭鬥更厲害了,崇禎迷茫了。
-
4 # 滋溜一下
崇禎繼位之前,魏忠賢已把大明的天下當成了自己天下,天下人只知道魏公公,而不知道大明皇帝。魏忠賢發跡後就來結黨私營,經過黨爭後,魏忠賢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到處安插與他親近之人,到後來,魏忠賢已經控制朝野上下,無人敢站出來和他作對。
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七歲繼承皇位,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魏忠賢。為了剷除魏忠賢,他先是吧魏忠賢周邊人一一收拾了,把魏公公孤立起來,這樣做就大大消弱了魏忠賢的影響力,為下一步徹底剷除魏忠賢做好準備。
同年年底,崇禎吧魏忠賢貶到鳳陽去守陵,沒多久魏忠賢就自縊身亡。緊接著,只要與魏忠賢有關的官員都被處置,或斬首,或流放,或關押在牢中,將閹黨的勢力打壓的一點都不剩。
本以為剷除魏忠賢,明朝的政權能夠得到鞏固,民生經濟得到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會上升。然而,魏忠賢死後,一切好像都變得更糟糕,僅僅十多年,大明就面臨這內有外患,亡國絕種的結局,崇禎帝也因為自縊在上山,和魏忠賢落得一個下場。那麼魏忠賢如果沒有被剷除的話,明朝是不是就不會亡國這麼早?答案是否定的!魏忠賢必須要被出掉。
朝中無人敢對魏忠賢不恭,民間的平民百姓私下也不敢亂議魏忠賢。大明的東廠就是魏忠賢的鷹犬,人員分佈在全國各地,只要有人發表不利於魏忠賢的言論,下場就會很慘,可不不僅僅是丟了性命。魏忠賢做到這個位置,除了名義上聽從皇上的,其他的全是魏忠賢說的算,所以魏忠賢又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這樣一個把持朝政,排除異己,貪汙腐敗,胡作非為的宦官,如果不被剷除,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呢?
話說回來,崇禎是個很能幹的皇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要找回大明王朝昔日的輝煌。歷史給崇禎開了個玩笑,自崇禎繼位後,大明全國各個接二連三發生自然災害,旱災過後是蝗災,蝗災過後又鬧瘟疫,而且有蔓延數省,就連當時的都城北京都不能倖免於難。
內憂還沒有解決,崛起的後金,也就是大清,看上了大明這塊肥肉,在東北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屋漏偏逢連陰雨,大明內部有爆發了農民起義,而且人數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的大明早就已經被掏空,於是崇禎下令增加賦稅,這樣一來更是雪上加霜,百姓苦不堪言。
崇禎的失敗還有他不會用人,他一直都在打壓文官,對於百官來說,他們一直和崇禎不合,而崇禎疑心太重,總是擔心百官會做出不利於朝廷的事情,心狠的崇禎動不動就是斬殺官員,流放官員。這樣一來,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官員都不會跟著崇禎承擔國家危難。
崇禎的失敗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除掉魏忠賢並不是失敗的原因,如果魏忠賢不除,大明有可能滅亡的更快。
-
5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魏忠賢,相信大家都知道,號稱大明王朝的九千九百歲,只比大明王朝的皇帝少了一百歲,比皇后什麼的更是多了八千九百歲,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能夠挽救大明王朝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明王朝已經爛到骨子裡面,魏忠賢的死亡或許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使得東林黨一家獨大,沒有了制衡,魏忠賢可以說是天啟帝手裡的一把刀,畢竟魏忠賢是閹人,是皇帝的家奴,沒有皇上就沒有他的一切,同時魏忠賢也很清楚的知道這一點。所以魏忠賢對於東林黨開始了大肆打壓,那時的東林黨彷彿永無天日。或許這就是很多人說的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原因。
但是事實是否如此?顯而易見的不是
魏忠賢所在的時期是明末時期,那個時期的明朝可謂是千瘡百孔。外有後金韃子,內有各種農民起義,如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同時加上小冰河時期,還有朝廷內部的爭權奪利,使得民不聊生。大明彷彿就是一艘破船,但是修船的人有幾何?或許天啟帝是的,魏忠賢只是天啟帝手裡的錘子,手裡的鑿子。於是魏忠賢開始了執掌朝政。開始為大明王朝四處弄錢,他派手下的太監到各處收稅,同時收大地主商人的稅,使得皇帝的手裡有了錢,有錢好辦事,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不叫事。
但是這稅收的得罪了人,這人是誰?自然就是東林黨了。
於是東林黨開始了反擊,在天啟死後,有了一個聽東林黨人話的皇帝,有一個信任他們的皇帝,就和朱允炆一樣,對於文官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對於文官所說的一切都應該有所行動。於是魏忠賢被天啟弄死了。
或許崇禎到死都沒有弄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哥哥天天做木匠大明卻堅如磐石。為什麼自己兢兢業業夜以繼日,同時還節儉的連龍袍都打了補丁,但是為什麼明朝亡在了自己的手裡?或許在他自縊的那一刻他已經知道了,於是喊出了“文臣皆可殺”
-
6 # 歷史哨聲
經過東林黨的渲染,多數人都有這麼一個印象:權力都歸魏忠賢所有,天啟帝不過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木匠博士生
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天啟帝是一個白痴皇帝。但史書對天啟帝的評價是:
《明實錄》:
”上念光皇大業未究,雅志繼述,踐祚之初委任老成,摉羅遺逸,振鷺充庭,稱盛理焉。時四方多故,上宵旴靡遑,遼左及滇黔相繼請帑,無不立應,大臣行邊恩禮優渥,將士陷陣卹典立頒,又慮加派苦累,每有詔諭諄諄戒守令,加意撫字毋重困吾民。其軫念民碞如此,故能收拾人心,挽回天步,雖有煬灶假叢之奸而得人付託,社稷永固於苞桑。廟號曰熹,蓋稱有功安人云。“”摉羅遺逸,振鷺充庭“,是說天啟帝重視人才,注意提拔民間人才;
”上宵旴靡遑“,一副天啟帝忙碌到通宵不睡的情形;
”加意撫字毋重困吾民“,每次下詔都要求官員注意安撫人民、減輕負擔。
從明實錄的評價來看,天啟帝和勞碌命的崇禎帝不差多少啊,都是很勤勉的。
東林黨人主修的《明史》:
”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天啟帝昏庸無能懦弱,大明不滅亡,天理何在?
不同的史料,天啟帝就是截然不同的人,一個是勤勉的好皇帝,一個昏庸無能暴君,但兩本書的共同點是:
天啟帝是一個作風低調的人
《明實錄》以”雅“字說明,《明史》以”庸“字來說明。
還是親歷者太監劉若愚話比較可信:
”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天啟帝是一個低調的人,經常一邊做木工,一邊聽取奏章,一心二用,並非失去了對權力的控制。
關於魏忠賢1、閹黨不是魏忠賢主動、有意建立,而是備受東林黨打擊的齊黨、楚黨、浙黨,選擇得到天啟帝信任的魏忠賢為首領而形成。
即閹黨之所以成立,原因在於東林黨的打擊和壓迫。
因此,閹黨和東林黨一樣,都是以讀書計程車大夫為主、並非以太監為主。魏忠賢的施政能力,是要依靠閹黨中計程車大夫。
2、魏忠賢個人能力。
個人認為魏忠賢個人治理能力不強——原因在於魏忠賢本人識字不多,只是因為在不好讀書這點上和天啟帝有相同,因此天啟帝和魏忠賢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
魏忠賢最大優勢就在於有自己的決斷,不從眾。在治理上,魏忠賢還是需要依靠閹黨士大夫。
3、閹黨能力。這裡主要了分析幾個主要閹黨士大夫的能力。
1)、崔呈秀,萬曆1613年進士出身,東林黨資料都罵他不忠不孝、殘害忠良、貪婪淫穢,《明季北略》”說事賣官,娶娼宣淫,但知有官,不知有母“,可以看出崔呈秀不是一個嚴格遵循禮教的人,娶的是娼妓,對父母不夠孝順,但沒有人罵他無能,說明在東林黨人眼裡,崔呈秀是一個有才無德之人。
2)、梁夢環,萬曆1613年進士出身,寧遠之戰後,彈劾熊廷弼貪汙軍費17萬——是否事實不清楚。
3)、其餘進士出身的閹黨成員:
倪文煥,1619年進士;
曹欽程,1612年進士——連魏忠賢都討厭他;
田吉,1610年會試中式,殿試時因作弊被罰做縣佐,一路升到兵部尚書,可見還是個有才的人;
吳淳夫,1610年進士;
李夔龍,1610年進士;
許顯純,1619年武進士;
魏廣微,1604年進士;
徐大化,1583年進士,1624年將獻計,將楊漣等人從移宮案轉移為貪賄案,成功處死楊漣等,為人貪財;
周應秋,1595年進士,因擔任吏部尚書時賣官,日入萬兩白銀,被稱為週日萬——不可能吧?每天一萬,一年豈非365萬兩白銀?幾年官職下來,豈非千萬白銀?崇禎帝抄了他的家,還怕沒有軍費去滅李自成?
霍維華,1613年進士,外號雲中虎,官至兵部尚書,估計還是有才能的;
閻鳴泰,1598年進士,有多年地方治理和軍政經驗,曾經整頓京城兵營;
楊維垣,1616年三甲進士,天啟時排斥東林黨,崇禎帝即位立馬彈劾閹黨,清軍攻陷南京時,全家死節;
潘汝楨,1601年進士,曾彈劾東林黨人李三才;
結論:1、天啟帝即位期間,並沒有喪失決策權力,只是為人低調,不愛出風頭,於是有些事情就讓魏忠賢出面去做,典型理工男;
2、魏忠賢,為人識字不多但貴在有自己的決斷力,雖然治理不行,但手下有一幫不肯依附東林黨的有才幹的人,因此治理問題沒有問題;
3、閹黨和東林黨,無關忠奸,只是彼此價值觀不同:東林黨價值觀是以陽明學派心學支+南宋理學為主;閹黨之人,不大重視心學,更講求實際利益,以事功為為標準。
4、魏忠賢一死,閹黨就失去了具有領袖能力——決斷力,閹黨中無人能夠取代魏忠賢,除非崇禎帝拋棄其自身的氣節觀,否則即便閹黨不被打垮,就不會在崇禎帝治理下發揮積極作用;但只有魏忠賢而沒有閹黨,魏忠賢也難以發揮能力——他只能指揮手下幹事,自己幹不了事。
-
7 # 嚴笑雲飛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朝不亡”,也有人說魏忠賢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
這個問題要看站在什麼角度上看了,從維護朱家皇權的角度,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從保護文人官僚集團的利益角度,魏忠賢當然是大奸大惡之人。
要回答這個二分的問題,就首先要弄懂魏忠賢代表著什麼!毫無疑問魏忠賢代表著太監集團,但太監是一種身份,集團是一種政治力量。太監什麼時候從一種身邊變成了一種政治力量,又代表什麼政治力量,這些弄明白了,然後根據不同人的站位就明白魏忠賢的忠奸問題了。
首先講的是太監集團是皇權的一種延伸,是皇權的代言,與之敵對的就是官僚集團。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皇帝從理論上掌控這個國家的全部,一切資源都歸皇帝掌管,這就是皇權。
但皇帝一個人不能掌握帝國的每個細節,就必須僱傭其他人來幫助自己管理,這群人就成了皇權的代言人。皇帝利用分割部分皇權的方式購買了這群人的管理服務,這群人也透過為皇帝提供管理服務獲得了一部分帝國的享有權。在秦以前,天子享有天下,但要分封諸侯國主幫助自己管理天下,諸侯國主要分封士大夫幫助自己管理國,士大夫要聘請士來輔助自己管理家,士要透過修身來提高自己能力為家提供服務。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秦之後,天下一統,天下與國重疊了,家的概念和士交疊了,這就催生了新的管理服務層——官僚。
官僚與士大夫的區別在於,官僚有治權,沒主權,一切主權來自與皇權的分割。因此,天然的官僚集團與皇帝就形成了,互相利用,但又此起彼伏的動態平衡。
皇帝想要保住皇權就必須要充分利用官僚,給他們權利,讓他們幫助管理好整個國家。但給與的權利太多又會對皇權本身造成削弱,官僚要想獲得更多的權利,必須強化皇權統治,但皇權太強又會讓自己更難獲得更多權利。
典型的表現就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因為相權是皇帝分割給官僚的部分皇權的集中提現。皇帝強則丞相弱,皇帝弱則丞相強。
在這樣一個動態平衡中,皇帝是一個人,官僚是一群人。因此,皇帝用想利用與自己親近的人來代替丞相的作用,分散相權,削弱相權對皇權的分割,同時讓他們能統領百官替自己服務。雖然歷朝歷代丞相官職不一定有,但具有丞相功能的職務一直存在。比如,漢武帝的尚書令,中書令。
到了明朝,前期由於皇帝強勢,太祖成祖個人能力強,能直接面對百官,相權弱的幾乎不存在。但中後期的皇帝,或是自身能力不行,或是自己怠政,相權死灰復燃甚至有更甚之勢。官僚自身在發展,逐步壟斷土地資本。但是自身對土地資本的壟斷就造成皇權的損壞,對皇帝而言是極大的不利。因此,皇帝需要身邊人來分散相權,壓制官僚,確保自身的統治。漢武帝用的是自己的秘書,東漢用外戚和宦官,隋唐宋採用的是多個丞相。總之要讓朝堂上官僚形成一種鬥爭平衡,皇帝居於裁判的位置才可以確保自身皇權不失,適當的打壓官僚階層,讓他們用心幹事,又不至於官僚階層太過龐大,反噬皇權。
到了明朝,皇帝選擇的是太監。
為什麼用太監,第一太監無後,分散給他的權利再大,只能保有一代,無法固化,他死了,權利又會收回到皇帝手中。第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太監從他做太監那一刻起就和自己家族切斷了聯絡,沒有家族勢力,只是孤家寡人一個。第三,能當太監的大多都是貧苦人家,草根,都是活不下去了。所以皇宮是他們唯一的家。第四,太監和皇帝大多一同長大,幾十年的感情,親密。
明白了皇帝為什麼用太監,就能回答魏忠賢是忠是奸了。
魏忠賢等太監,是被皇帝推到前臺作為與官僚階層鬥爭的團體,其政治權利源自皇權的延伸,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本身。因此,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大多是為了穩定皇帝作為帝國統治的基本盤,打壓對皇權步步蠶食的官僚階層。因此,對於皇帝,他是忠臣,大大的忠臣。對於維持帝國統治,皇帝統治絕對是忠臣。但對於掌握話語權的官僚階層而言,他的出現在導致自己被壓制,被打壓,放緩了自身階級權利擴張的速度。奪人利益者如殺父仇人,所以,他對於官僚階層必須是奸臣。同時由於他出身貧苦,又斷根之後沒有道德上的約束,對於這群衣冠禽獸的官僚階層無所不用其極,手段殘忍。所以掌握筆桿子的這群人能不把他祖宗都罵死。
事實上,大明在殺了九千歲,屠了太監集團後,東林黨徹底沒了掣肘,皇權的沒落加速。崇禎在位子上,辛辛苦苦,攢不出一分銀子。這群大臣們,個個富可敵國,但是面對皇帝的苦口婆心絲毫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手裡的權利,固化了,拿在手裡了,皇帝再也不能從他們手裡拿回來一分一毫。
-
8 # 沒事鬧著玩
魏公公不死,東林黨要被打的叫爸爸!在朝堂裡說不上話就會無限的討好崇禎。絕對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我們知道崇禎最後上吊,就是因為沒錢,沒人,要啥沒啥。
再有,魏公公雖然貪,但是弄錢那是真有一套。魏忠賢當家的幾年,關外勝仗不斷,還重傷了努爾哈赤。不得不說,魏公公選的這些將領,像毛文龍這些,還都是驍勇善戰的。魏公公不像崇禎,魏公公知進退,知道該管的管,不該問的絕對不開口。底下人吃飽了,也願意給你賣命!
最後,魏公公的頭能給崇禎帶來無盡的美名,這點我們也已經知道了。只不過崇禎殺的太早了!應該留著,鎮壓了李自成,張獻忠之後再開刀,妥妥的“崇禎中興”!
要說到歷史上最強的朝代,那麼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唐朝,也有人會說漢朝,不過要說到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的朝代,那麼只有一個明朝,而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是由我們本民族去統治的王朝,同樣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硬氣朝代;他們真正踐行了什麼叫做天子守國門,什麼叫做君王死社稷。
不過每個朝代終究都會滅亡,明朝也不會是那個例外,而歷史上關於明朝的滅亡,可以說是討論甚多,想法甚多,爭論也是太多太多了。不管是從哪種說法中,大家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觀點,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那些其他的觀點,單純來看一下,如果魏忠賢不死,那麼明朝根本不會滅的說法。
雖然說這個想法有那麼一點兒的不可思議,不過這個想法道理到底有沒有,還是需要仔細去分析一下的;我們必須要了解,在古代其實統治者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屬於他的權力,沒在自己的手上,反而是被其他人給掌控了。
那麼說到這裡,大家就都清楚了,崇禎還沒有上位的時候,明朝朝廷上的大部分權力都在魏忠賢的手裡;那個時期的東林黨可以說是被魏忠賢壓制的都快不行了,不過在崇禎上位以後,他立刻就把魏忠賢給滅掉了,這就使得東林黨死灰復燃,這群人就知道紙上談兵,雖然說嘴上跑馬車
回覆列表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人造成的,多重原因交織的結果吧,多個蝴蝶效應最後造成這個結局,如果朱元璋不那麼殺功臣,如果朱棣造反失敗,如果於謙不死,如果天啟不重用魏忠賢,如果魏忠賢不死,如果東林黨不被迫害,如果如果孫承宗還可以受重用,如果毛文龍不死,如果袁崇煥不死,如果不裁驛站,如果吳三桂不反……任何一個如果都可能造成最後的結果不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朝早晚會亡必然會亡,你看到的歷史也未必是真實的歷史,除了篡改外,還會有沒被記錄的史實,後人大致瞭解就是了,誰也沒辦法知道另一個如果所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