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初見R難再見

    首先,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點並沒有錯,但千古一帝卻也並不意味著是一個完美的人,總有一些值得人詬病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後世人心中的影響或者說文人筆中的形象就符合他真正的形象,並且有很大出入的,個人就以有限的知識來發表下淺顯的觀點,不當之處望指正,謝謝!

    秦始皇在文人的筆中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大興殺戮,焚書坑儒,廣修長城勞逸民眾等等罪名,但細數下來你會覺得並不值得推敲,下面我就來逐一說明下!

    大興殺戮僅僅只是維護國家穩定而做出的必要選項,而他殺戮的人也都是原六國位高權重且不真心歸附的人,再者就是原六國逃逸的皇室成員,而這些人都是對帝國長治久安能帶來巨大隱患的人,不用說是古代,就算是近代也會對敵對勢力的戰犯進行審判一樣的道理,所以這並不值得被詬病。

    焚書坑儒是在帝國建立不久人心不太安定之時一群危言聳聽的術士在國家內製造謠言,使得國家更加不穩定,和現在的邪教徒是一樣的道理,如何能不鎮壓?但術士也是文人的一份子,所以在漢朝時期獨尊儒術的時代,為了迎合中央政權的需求和發洩自己的不滿(漢朝因為是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成功的政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要大力宣傳前朝的暴政和過錯使得自己名正言順),焚書坑儒被無限放大了!

    廣修長城只是將原六國的長城連線到一起,在遷移民眾安居樂業鞏固漢族對於所在土地的統治,並讓他們免於被匈奴侵擾的危險,但的確有點急功近利,工期太短,造成了短期大量的金錢消耗和人員的損傷,但總得來說功大於過!

    瞭解秦始皇生平你會發現他的亮點相比較於他的過錯簡直微不足道,統一全國,長驅匈奴並修築長城使得民眾修養生息,廢分封設郡縣制穩定國家消除陋習和隱患,統一文字度量使得民族融合,南征百越使得國土擴張,並下令即使秦國滅亡也不得回援,要使得其徹底融入可見其作為一位帝王的胸徑廣闊,民族高於一切的理念!不殺功臣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帝王能做到的,也可見其霸氣。其過錯也是有的就是修建阿房宮秦皇陵勞民傷財,求長生之術荒廢政務。但總得來說功遠大於過的,而他也沒料到自己會死的那麼突然,不然如果遺照不被篡改扶蘇繼位,施仁政,相信秦朝也並不會短暫,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感謝閱讀!

  • 2 # 踏遍青山RWL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華大地的四分五裂的局面,成為了千古一帝,在中央,他設立了三公九卿的統治機構;在地方他借鑑了周朝分封子弟與功臣取地為候,最終引發戰事的教訓,讓子弟及功臣管理地方卻不享有轄區私有權,從而避免了因領地所產生的爭奪現象。

    但是他為了防止世人引經據典對他的新政進行攻擊,遂下令除醫藥、占卜、種植和一切少量可以存閱的書籍之外,其餘書籍一律上交焚燬,違命者一律處以極刑。還把幾百位暗裡對他進行攻擊的人予以活埋。這就是史上典型的焚書坑儒的由來。

    所以雖然在他為帝期間,有他治理國家繁榮強盛的一面,也有他殘暴偏激的一面。這也正是後來所有文人們對他口誅筆伐的真正緣由吧。

  • 3 # 軒轅十四Rex

    因為歷史是文人寫的。

    “二十四史”俱在,我們一般承認這些是“正史”,可信度比較高。但是但凡寫史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歷史上發生的事本身可能有一個客觀的狀態,但是但凡寫下來的歷史都是沒有那麼客觀的,都帶有寫史人的主觀意志。

    孔子刪削《春秋》,不只是為了梳理事件脈絡,更是為了寓褒貶於其中。即使是司馬遷,作為孔子的粉絲,《史記》的記述當中,很多地方都明顯帶有他的個人傾向。雖然這讓《史記》的行文更加精彩,但也提醒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保持警惕。

    先賢如此,後世只有更甚。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央集權政治在統一大帝國的首倡者與極端踐行者。他對待文人的態度,雖不見得就像史書記載的“焚書坑儒”那般,但也說不上有多好。

    而後世2000多年來,在政治當中佔主流的是儒家政治,文人正是他們的代表。儒家本是春秋之前的貴族政治理想,在大一統的帝國治理實踐中,扮演的是“上輔君王,下理萬民”的中間人角色。對他們來說,一個強勢的君王並非福音,尤其不是他們的福音。

    秦政暴虐,秦始皇更是一個暴虐君王的典型。這個典型要一直樹下去,警醒後世的君王,要乖乖按照儒家的規範行事,不可造次。那麼在典型之外的意義,可能就被有選擇地忽略了。這其實正是春秋筆法。

    翻開“二十四史”,其實後面這樣的例子多得是。如果完全相信正史的記載,以史書上記載的褒貶為褒貶的話,很多時候是會上當的。史書上的褒貶,有的時候其實是代表書史人的好惡,受他們代表的階級,和權力者的制約。如果忘記這一層,就算是讀書沒帶腦子了。

    君不見,後世所有踐行儒家治國理念的君王,都被歌頌為千古明君;凡是違反這些理念的君王,都被描寫為無道昏君。有些昏君的確是昏君,有些卻未必,只是不聽話罷了。

    如此說來,作為一個有“焚書坑儒”劣跡的千古一帝,被後世文人口誅筆伐,難道還是件奇怪的事情嗎?

  • 4 # 后街727

    秦始皇建立的帝制是一個人高高在上;人是追求獨立意志的,文人讀書了、思想覺悟很多、更加追求人格獨立自由。因此天然矛盾。

    只是一般情況,文人信奉儒家,如果皇帝沒有欺人太甚,就心甘情願君君臣臣。

    秦始皇出格多一點,自然槍打出頭鳥。

  • 5 # 風蕭蕭135928238

    無論如何,焚書坑儒都是罪惡行徑!這廝是以強權壓制言論的始作俑者!是這廝徹底終結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這廝以郡縣制開啟專制極權暴政之惡,這廝就是野蠻殘暴專制黑暗的代名詞!凡是推崇這廝者,皆乃居心叵測良知泯滅之徒耳!

    創建於2018.11.22

    編輯

  • 6 # 雨幕聞達

    1.焚書坑儒

    2.禁言論,文人是追求言論自由的,秦始皇的禁言論已經到了人們只能用眼神交流的地步。

  • 7 # 小杜笑看風雲

    秦始皇被後世文人口誅筆伐,是因為秦朝二世而亡,時間太短,沒有人替他說好話。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商周是奴隸制王朝,封建社會是從秦朝算起的。秦朝之後是漢朝,漢朝立國四百年,時間長久,要總結歷史經驗,只能找秦朝,秦二世卑劣不足掛齒,很多人都懶得罵他,罵秦二世這樣的混蛋只能顯得自己沒有水平,所以只好罵秦始皇了。

    秦朝二世而亡,是趙高,李斯,胡亥的原因,但秦始皇也難逃責任。後來,劉邦生病,枕著一個宦官休息,不見任何人,樊噲闖門而入,對劉邦說“陛下生病,不見百官,只和一個宦官在一起,難道你忘了秦始皇和趙高的事了嗎?”劉邦聽了馬上起來,這也是漢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訓之一。

    後世文人罵秦始皇最出名,文采也最好的有兩個,一個是漢朝的賈誼,一個是唐朝的杜牧,賈誼寫了《過秦論》,杜牧寫了《阿房宮賦》,都是傳頌千古的好文章。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說,大凡有大功於世的君主,無不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越偉大,功勞越高,越出名,越會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物。秦始皇做為第一個封建皇帝,他身後既有千古功業,也有千載罵名。這一點都不奇怪,誰讓秦始皇功高蓋世,獨領風騷數千年呢?這樣的人,沒有人罵,才叫竒怪。

  • 8 # 小院之觀

    很簡單,因為秦始皇並不把儒家奉為正統,而儒家在後世掌握了話語權,歷代文人都是尊奉孔子為先聖,不以儒家為尊的秦始皇在他們筆下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焚書坑儒的被誇大。

    看一下焚書坑儒這件事,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最早的是在《史記》中:“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這也成為被後世引用的源頭。《史記》的可信度有多高?就不在這裡爭論了,這裡就假設它是完全真實的。記載中,焚書的建議出自李斯,《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裡可以看出,李斯建議要燒的是除《秦紀》以外的歷史典籍,並沒有建議連儒家的《詩經》《書經》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全都燒燬。而且這段話下面還有一句:始皇可其議,收取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我們可以看到,詩書及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朝官員沒收收藏,不是為了燒燬。而後世漢朝在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燬的情況下,還“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看看除了秦始皇,歷史上還有哪些大規模焚書行動?

    項羽火燒阿房宮,秦朝留存下來的書籍被付之一炬,遠遠超過了被始皇帝焚燒的數量,而且其中許多都是孤本,被燒後再無存世。

    王莽的新朝覆滅時,又是一把大火,宮中圖書被燒光。後歷經東漢數代皇帝收集,數量有所恢復,漢末天下大亂,書籍又被一掃而空。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元帝蕭繹,在都城江陵被攻破後,將宮中近十五萬卷藏書付之一炬。蕭繹嗜書如命,收集了無數珍貴書籍,就此成為灰燼,江陵焚書,實在讓人痛惜,秦始皇焚書與之相比,算得了什麼?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又有人補充為“十厄”,還有“十六厄”之說,總之細算起來,只多不少。實際上,中國的古書,就是在一次次戰亂中被毀,重新收集,再一次被毀的過程,有多少次戰爭,就有多少次書厄。一千餘卷的《四部要覽》、一千二百餘卷的《文思博要》早已散佚,二萬多卷的《永樂大典》,現在還剩八百多卷,不到十分之一。

    即使躲過了戰火,就能存世嗎?唐太宗下令編纂《隋書 經籍志》,乾隆下令編纂的八萬多卷《四庫全書》,何嘗又不是另一種“焚書”呢?更不用說歷朝歷代的文字獄,難道就不是焚書坑儒了?

    西魏滅梁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實在稱不上是什麼大戰,宇文泰僅僅派大將軍楊忠率軍五萬就將之滅國,比這規模大得多的戰爭,都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次上演,而實際上也是對古書的一次次毀滅性打擊。

    靖康之恥、闖王之亂、太平天國浩劫,許多人只看到戰事的激烈、朝代的更替,與之相伴隨的,哪一次不是大規模的書禍?秦始皇所謂的焚書,比之以上這些,顯然失色許多,那他為何會背上焚書這口最大的鍋呢?

    而坑儒之事就更胡扯了,是由於方士盧生、侯生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害怕受到懲罰,於是捲款潛逃,秦始皇這才大怒,在京城搜捕坑殺方士四百六十多人,連漢朝作史記的太史公都明白記錄著是“坑術士”,而到了後世,以訛傳訛,變成了坑儒士。

    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原因與所謂焚書坑儒邊都沾不上,相反這是必要的。如同後世宋太宗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殺戮功臣等,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焚書坑儒的事情顯然被後世誇大了,而秦始皇試圖統一思想的行動,在他所處的時代,其實並沒有過錯。

    而儒家學派,在後世也表現了其負面作用,歷朝歷代,文人、文官集團殺傷力都是巨大的,看看宋朝,看看明朝,大概就能明白,文官集團歷史上一直就是最為致命的團伙。所謂文人誤國,也並非都是瞎話。

  • 9 # 賈全貴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為何被罵……。

    秦始皇(前259一一前210年),名政,姓趙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一一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他承上啟下,完成了大一統大業,得罪了不少人物,所以遭罵。

    他的功績:

    (一),統一文字,並沿用至今。

    (二),廢分封立郡縣,就是現在的省市縣的構架。

    (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四),車同軌,道同距,方便交通。

    (五),焚六國史書,統一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的國家分裂。

    (六),修建靈渠,遠征東南亞,擴大中國版圖。

    (七),修長城,抵禦外侵。

    (八),抗擊匈奴,擴大疆土,鞏固國防。

    以上八件事,在他之前是從未有的事,件件都是一項難啃的硬骨頭。關於說他焚書坑儒是暴行,最新的歷史史料證明全是偽學。

    (一),當時的改革任務艱鉅,要幹事必然得罪了一些達官貴人和保守的文人,所以遭罵。

    (二),當時是對一些蠱惑人心跳大神的邪教分子,做出了判罰。放到現在也不會姑息養奸。

    (三),而被得罪的文人沒別的,就是寫文章謾罵。這一點秦始皇也無法控制,這個就是原因。歷代的政治人物中包括毛主席都沒有否定過秦始皇。

    (四)焚書,坑儒。是個實在牢靠的史證,焚書坑儒是西漢以後才提出的,不枉有政治目的和竄改歷史的懷疑。

    這才是焚書坑儒的本相,秦始皇被史乘冤枉了兩千年。

  • 10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你們說的那些原因都是次要的。

    儒家的治國理想是“仁治”,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皇權專制,天下人都聽皇帝的,而是對皇帝的權力進行限制,讓他不能隨心所欲,必須要以“仁心”統治國家。

    這是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只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其中專制的方面,儒家和法家是一致的,所以儒家可以吸收法家為己用,做到外儒內法。所謂禮服君子法治小人,是儒和法的相互配合。這絕不是為了讓儒去掩蓋法、粉飾法,因為外儒內法就像外圓內方的五銖錢一樣,一目瞭然,誰也掩蓋不了誰。

    而問題就在於限制皇權方面,儒生如何能限制高高在上的皇帝呢?

    儒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天,比如祖宗。但是這些都是虛的,天和祖宗再高大,怎麼能限制了皇帝呢?儒生就要找一個典型,告訴皇帝,不服天道悖逆祖宗會怎麼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秦始皇有兩個特點,第一,不法先王,也就是秦始皇不承認祖宗大過於他。在秦始皇看來,他的祖先都沒有他的功業大,他不應該受到“先王之法”的限制。第二,就是他死後秦朝垮臺了。

    這就是儒家拼命抹黑秦始皇的原因。他們不希望皇帝幹什麼事,就把這件事安到秦始皇頭上,再把秦始皇批倒批臭,踏上一萬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就是為了告訴他的皇帝,你得聽我的,否則你就會像秦始皇一樣亡國,一樣遺臭萬年。

    至於對秦始皇公不公平,原不在儒家考慮的範圍之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論證網際網路時代,乾貨是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