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叔小記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我在另外說兩個人,一個是古惑仔辛棄疾,一個是半聖王陽明。

    (一)辛棄疾

    金兵南下,眾多人奮起反抗,包括辛棄疾,他還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後來投靠由耿京領導的龐大起義軍。

    沒多久,耿京被叛徒殺害,起義軍潰散,辛棄疾心裡那個恨啊,操起大刀,當場率領五十多人殺入幾萬敵軍,一個來回,手緊握叛徒的頭顱。

    由此,辛棄疾步入官途。

    仕途路上,他仍不忘北伐抗金,為此寫過不少被人稱讚的北伐建議,無奈,苦苦得不到迴應。就這麼,起起落落,壯志未酬,據說臨終前,他還高呼兩聲“殺賊”。

    把欄杆拍遍,他一言不合的寫詞,自由揮灑,盡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或豪放,或婉約,或情趣,或報國無門……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二)王陽明

    古代讀書人,人人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王陽明做到了,還被人稱作“半聖”。

    正德年間,寧王起兵謀反。朝中大臣聽後,震驚不已,估計心裡怕得要死,但有一個人跳出來自信說道:“江西有王陽明,沒有事情。”果真,王陽明成功平叛,但沒有因功獲得封賞,因為正德皇帝想皮一把,沒想到王陽明把寧王平了……

    等下一任皇帝繼位,王陽明加官進爵。

    臨終前,弟子問王陽明有什麼遺言,他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對於以上這兩個人,我由衷佩服,他們分別代表著一種境界,辛棄疾說:“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這是頓悟;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做人要“知行合一”。

    難啊……

  • 2 # 船伕

    三國:曹操曹孟德

    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明朝:王陽明、于謙

    王守仁陽明,心學開宗師。于謙於廷益,扶大廈於將傾,碎石灰以成仁。

    清朝:周培公,曾左李中

    早期有周培公,晚期有曾左李張,太平天國的李秀成也可圈可點。

  • 3 # 卡塔庫力

    我第一個想到毛主席。毛主席雄才大略,文武雙全。

    首先說文學成就。

    毛主席勤學苦讀,手不釋卷,在文學方面造詣極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遠非平常學者所能比擬,尤其是散文與詩歌方面。毛主席的文章詩詞源自於傳統文化,紮根於革命歲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一首《沁園春·雪》便可令近現代詩歌黯然失色。其他詩作也均為世人所傳誦。此外, 毛主席的書法自成一家,舉世無雙。可以說是“文能提筆安天下”了。

    再說毛主席的軍事成就。

    毛主席的游擊戰術、“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就是這些軍事理論,帶領我們建立起現在強大的中國。連日本人都佩服毛主席。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甚至把毛主席比作太陽,把巴頓比做螢火蟲。你說毛主席軍事能力強不強?可以說是“武能上馬定乾坤”了。你們說呢?

  • 4 # 不周46

    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方算文可安邦治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像戰國吳起、樂毅。中國歷史上,唐代之前,包括唐朝文武沒有明確界限,士人追求文武全才,國家制度上官員都是上馬管軍,下馬治民。自宋代始,當權者針對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六國的長期武裝割據,開始實行以文制(壓制)武的國家政策。所以,造成中華尚武傳統丟失,國雖富,然民弱。更加上士人階級腐化,上欺君王,下欺黎民。

  • 5 # 大彬說影

    這讓我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曹操。

    曹操這個梟雄肯定算是一個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的人,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文武全才。

    先說曹操在文的方面,他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留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存在世上。尤其是他的名作《短歌行》、《龜雖壽》上過學的人幾乎都知道,甚至會背誦他這些名篇。

    關於武的方面當然是大家最津津熱道的了。

    曹操的成名之戰,就是和他的好哥們袁紹打的官渡之戰。

    當時曹操剛挾天子以令諸侯沒多久,他的實力還是很弱小的。和袁紹這種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家庭來比,簡直是窮酸的很,雖說曹操的祖父曹騰也曾經牛上天過,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官,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宦官,拿不上臺面來說的。

    曹操和袁紹比家族勢力,是處於極其弱勢的一方的。

    曹操和袁紹打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僅僅只有二三萬人而已,他的對手袁紹有十幾萬,很顯然曹操屬於極其弱勢的一方。

    袁紹就是率領著這十幾萬大軍來滅曹操的,要說當時的曹操不怕袁紹,那肯定是騙鬼的。曹操一聽說袁紹帶著十幾萬大軍來打自己的時候,他是嚇的要死呀。

    但是,他還不能膽怯,大不了就是一死了,在氣勢上是絕對不能輸給袁紹的。更重要的是他要為士兵鼓舞士氣。

    所以,曹操不得不硬著頭皮和袁紹作戰。

    戰事剛開始的時候,袁紹確實是佔了先機,因為他們人多,所以,他們把軍營駐紮在很高的高地上。

    曹操這邊就不比較困難了,他們住在低窪的地上不說,還經常吃對方射過來的箭。

    當時曹營裡死傷的人數就有很多,不過曹操賬下的人才比較多,他們發明了一種投石頭的機械,向袁紹的軍營裡猛烈投石塊,總算是扳回了一局。

    在就是兩軍對峙起來,袁紹一看曹操這邊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拿下的,所以,他也有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可以說正是袁紹的這個決定,給了曹操起死回生的機會。若是袁紹帶著十萬大軍再去猛攻幾次曹營,說不定曹操就玩完了。

    可惜的是,他沒有這樣做。

    時日已久,打持久戰的曹操這邊快吃不消了,因為他們快沒有軍糧了,就在曹操打算撤軍,不打了的時候,這時候袁紹的軍營裡開始內部鬧矛盾了。

    袁紹的鼎級謀士許攸被逼走,來投靠曹操了。

    曹操一見許攸來,他就知道這一仗自己肯定能勝了,因為最瞭解對方實力的人,投靠了自己,自己在打不贏這一仗,那跟豬有什麼區別。

    許攸見了曹操就問他,曹公你的糧食還能用多久?曹操回答三年沒問題。

    許攸說道,你說謊了,再給你一次機會,重新說。

    曹操這會有點不好意思了,他說也就是夠用一年的。

    許攸又說道,還是說錯了,重新再說一次。

    這次曹操不得不說實話了,他說道,也就是僅僅夠用一個月的了。

    這會許攸滿意了,因為曹操說了實話。

    許攸為什麼要問曹操關於糧食的問題呢?

    因為許攸就是要讓曹操去斷袁紹的糧道,只要把袁紹的糧道給斷了,袁紹必敗無疑。

    許攸告訴曹操,袁紹的糧食都在烏巢呢,你率領一支人馬,去烏巢放一把火,把他的糧食都給燒了,這樣這一戰就算結束了,袁紹必敗無疑。

    曹操聽說這個訊息後大喜,他親自帶著一夥人馬,去了烏巢燒糧食,果然糧食一燒,袁紹那裡計程車兵軍心就散了。

    結果曹操去攻打袁紹,袁紹打了一個大敗仗,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

    這也就是官渡之戰的大致經過。

    這樣的曹操肯定算是文能安邦定國,武能平定天下的人。更何況後來天下三分的時候,他一直都是最強勢的那一個。

  • 6 # 月夜汪

    如果是中國古代史,而且只能選其一的話。這個就必須是“位面之子,大魔導師”劉秀。

    首先說明的是,這貨可是太祖欽點的“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太祖的眼光和能力,你們懂的!

    先說說這貨有多能打,他起於王莽亂漢時期,當時天下紛紛,王莽、赤眉、綠林等紛紛互相攻伐,動輒陣兵數十萬甚至百萬。這貨起兵時就一個牧童,一開始甚至騎著他那一直放牧的老黃牛來衝陣!然後呢,公元22年起兵,公元25年登基,再用了12年就一統全國。共中一共有28位大將為他所用,並立下汗馬之勞,被其列於雲臺,史稱雲臺28將。(李世民的凌煙閣就是和他學的。)其中他在戰爭中屢有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戰例。甚至在正史有隕石、狂風、濃霧(雲)助其勝利的記載 ,所以後世才會對其遵稱為“大魔導師、位面之子”等。

    再說說這貨的學問,在天下大亂、起義不斷的時候,劉秀髮奮讀書、博覽群史。20歲時,同齡人都紛紛成婚聘嫁,劉秀卻暫時放下兒女情長,帶著微薄的盤纏毅然北上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他憑藉自身才華進入了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要知道,太學一直是各封建王朝中的最高學府,僅憑自身學識而能進入,其學識和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也被譽為“古往今來學歷最高的皇帝。”

  • 7 # 達達令觀史

    提到古代歷史上“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筆者腦中閃過的第一個人就是明朝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兼軍事家的王守仁。

    01文可提筆安天下

    一、心學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少時就異常聰穎,領悟力超於凡人,15歲立志要做聖賢。初時學習程朱理學,遍讀朱熹著作。為了要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王守仁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可最後仍然一無所獲,至此他對朱熹理學產生了懷疑,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在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後,他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最終在艱難的環境下王守仁“龍場頓悟”,心學就此誕生。

    二、桃李滿天下,心學永流傳

    王守仁的心學是明朝中後期的主流思想之一,他在世時就已經名滿天下,四處遊歷講學,無私的傳道受業解惑,他的弟子門人廣佈天下,著名的人物有思想家李贄、內閣首輔徐階、心學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等等。

    其學術思想甚至傳至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國家,日本天才將領東鄉平八郎說道:一生伏首拜陽明。

    02武可馬上定乾坤

    一、江西剿匪

    王守仁除了立志作聖賢外,他還喜歡研究兵法,熟讀兵書,雖然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但是時任兵部尚書王瓊慧眼識才,十分賞識王守仁,於是他破格提拔王守仁任江西巡撫,實則是讓他平定困擾當地十年之久的土匪。

    王守仁到任後審時度勢,他根據以往剿匪的案例很快推測出官府中有土匪的臥底,於是他設計來一次突擊行動,結果臥底給土匪通風報信被王守仁逮個正著。但是他並沒有殺掉這些人,而是軟硬兼施讓這些人做了“雙面間諜”,給自己當土匪的臥底。

    而且王守仁用兵神乎其神,從來不按套路出牌,打的一幫土匪抱頭鼠竄,至此困擾江西十幾年的土匪,被王守仁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通通解決了。

    二、平定叛亂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傳至朝廷,官員們驚惶不已,兵部尚書王瓊卻自信的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平定盜匪後,兵符已上交,手中無兵。對此,王守仁做好了誓死報國的準備,他單槍匹馬闖至臨江府,一邊收編逃跑計程車兵,一邊思索平定寧王的對策。在此過程中他偽造文書,讓寧王相信朝廷派來十六萬人來攻打他,以此打亂寧王的部署,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歷經三天三夜,寧王被俘,就這樣寧王叛亂僅僅持續了35天,就被王守仁平定。

    小結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傳至後世,被孫中山、陶行知等人奉為經典,影響深遠。而他平定叛亂建立的不世之功雖然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沒有被大肆褒獎,但是他在此過程中流露出來的軍事才能永遠被我們所銘記。所以“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王陽明當之無愧。

  • 8 # 浪客文史

    歷史上,文提可筆安天下,武上馬可定乾坤的人數不勝數。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中國能文能武的人數不勝數,我就說說兩個人物。

    古代: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從中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文采與野心。近代:毛主席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沁園春·雪》毛主席提到了黃河就算他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從古留存至今沒有乾涸過。也提到了古代歷史風流人物,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點明每個人特長方面,但也只是單方面的而已。毛主席能文能武吸取前者的教訓,知道走城市發展行不通,改為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 9 # 賈小亮

    1、曹操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漢丞相、魏武王曹操,因為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又殺死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董貴人,以及伏後所生兩個皇子。而且他死後不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以千百年來,從周瑜那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起,一頂“漢賊”帽子就再也摘不下來了。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千秋功罪,譽滿天下,謗亦滿天下。

    曹操其人,鞭撻宇內、芟夷群醜,於華夏民族實有掃蕩諸夷的大功:包括平定羌虜、掃滅烏桓、壓制匈奴、降伏鮮卑,令其在漢末亂世不能乘虛入中原為禍,外戰功績並不遜於大一統王朝裡任何著名帝王

    曹操對漢獻帝已是仁至義盡,君以草芥待我,我必寇仇報。曹操沒有宣佈劉協是「足下非劉氏子、不當立」,廢之殺之,反而進三女為其妻御,曹丕代漢後更允許劉協在山陽郡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當一個一郡天子到死,其實已是厚道得過了分。想想之後南北朝多少人畜無害、小心謹慎的傀儡帝王與皇族,欲求山陽公待遇而不可得?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的曹操。

    2、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從打天下到治理國家,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3、岳飛

    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並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岳雲和張憲被斬首。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像岳飛這樣一個愛惜自己榮譽猶勝生命的大英雄,為什麼在迫不得已時會身體力行去“壯志飢食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真當那些乾冷死屍是什麼山珍佳餚麼?還不是窮兇極惡的金兵逼得他沒辦法,還不是為了保護身後幾十萬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比起這些來,個人一身榮辱又何足道哉?

    傳說得到岳飛寫下的《武穆遺書》可以一統天下,真假歷史上無法考證。

    4、吳起

    中國歷史上將星雲集,家喻戶曉的將軍說上三天三夜都未必能說完,但是中國歷史上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一生無敗績的將軍卻只有一人!可以算作春秋戰國第一人。他就是戰國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說到吳起熟悉歷史的人多少也都知道一點,也許有人會說吳起是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一生無敗績的文武雙全的將軍不太清楚,但是他在戰國時期也建立了功業啊,在魏國訓練出了戰國最精銳的步軍--魏武卒!打遍戰國無敵手!一舉佔領秦國河西之地,壓制秦國百年之久!後來吳起在楚國主持了“吳起變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大臣,和商鞅、申不害等齊名。怎麼能說他至死功業未成呢?

    在軍事方面,可以“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吳起時期的魏武卒幾乎是橫掃天下。而文方面,吳起去了楚國,力推變法,只用幾年就讓楚國再次強大。吳起軍政合一富國強兵,在魏國建立魏武卒使秦國不敢東向,在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使三晉不敢南謀,真正的文武雙全軍政大才。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死在楚悼王屍體的旁邊,和自己的第三個伯樂也是人生最後一個伯樂死在了一起。我知道吳起死的時候非常痛苦,這痛苦不是萬箭穿心的痛苦,而是因為一輩子為了建功立業辛苦奔波卻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哀莫大於心死!吳起最後是因為心死而死!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一生無敗績的文武雙全的將軍,但他也是一個失敗者,更是一個可憐的人

    5、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

    南歸之後,辛棄疾再也沒有機會奔赴彊場,為國盡忠。既然英雄沒有用武之地,他被迫將手中的利劍換成了軟筆。英雄情結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燒,讓他不能自己。不管在何處為官,他都不停地給朝廷上書,在各種微信群嘮叨收復中原那些事兒。他也一直在準備上前線,在當湖南安撫使的時候,儘管這個職務跟軍隊一點沾不上邊,他還是創辦了2500人的“飛虎軍”,當他披上鎧甲,似乎又回到了熱血的少年時代。

    事實上,隨著光陰飛逝,他已不再年輕,白髮眾生。無奈鬱悶之時,他開始寫詞。宋朝已經有了蘇軾、柳永、李清照這三位巨咖,寫詞,純屬自尋死路。可是,勇武的辛棄疾,硬是在無路之處,砸開一條大道。就如後人對他的評價,“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自由揮灑,大大擴充套件了詞的題材範圍。

    還有漢之皇帝劉秀,明宰相於謙,開國主席毛主席等等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用四個字來形容一下你最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