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捻子(捻軍)是受太平天國起義影響而起事的!

    特點是:1,騎兵多,機動性強。

    2,流動遊擊性質,無可靠基地。

    3,與太平天國是合作者、盟友關係,配合作戰!

  • 2 # 圖文繪歷史

    捻軍(1853-1868年),與太平天國同時存在的農民起義隊伍,近代歷史學家把太平天國拔得很高,使後人忽視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滅亡的捻軍。捻軍的活動範圍在長江以北,太平天國在長江以南,它倆沒有直接關係,都是各自為政,在中後期時偶有合作,僅此而已。

    圖為捻軍活動範圍。

    捻軍也是民間的秘密結社,稱為“捻黨”,在《湘軍志》裡記載捻黨起源於康熙年間,興起於嘉慶年間。1853年太平軍打到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清朝統治發生了根本變化,於是捻黨開始脫離地下狀態,由領袖張洛行、王冠三、蘇添福等人武裝起義抗清鬥爭,1855年各路捻軍彙集安徽亳州,建立“大漢國”,推舉張洛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明命王”。

    圖為亳州渦陽張洛行故居。

    長江以南是以太平天國為首的抗清運動,長江以北的捻軍開始了大發展,張洛行統領的各地捻軍採用“居則為民,出則為捻”的半農半軍的狀態,以皖北為活動中心,西到潼關、北到濟南、東出大海、南與太平軍相接,各個抗擊。

    圖為山東淄博捻軍遺址。

    當時北方有多個農民起義,山東聊城的宋景詩部、山東濟寧的宋繼鵬部、河南駐馬店的陳大喜部,山東棗莊一帶的幅軍、菏澤地區的長槍會等等都奉捻軍為盟主,都互相支援進行反清運動,此時的捻軍是北方抗清主力軍。

    著名捻軍將領張宗禹之墓,位於河北滄州,墓1981年重新修葺過。

    從1857年開始,捻軍與太平軍正式匯聚於淮河,張洛行率領捻軍與太平軍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聯合抗清,成為了太平天國有力的同盟軍或兄弟部隊。1864年,南京失守,太平天國失敗,遵王賴文光率領太平軍與捻軍梁王張宗禹部匯合,統一作戰。1866年捻軍分為東西兩部,1868年東捻軍在江蘇境內被剿滅,同年西捻軍在山東潰散,至此長達18年的捻軍結束。

  • 3 # 豆漿盒子

    謝邀,捻軍前身是捻黨,長期活動在淮河兩岸,可是人數較少,規模不大。在太平軍起義達到高潮時,全國各地民眾紛紛響應,捻軍在此時趁機發展壯大。再後來,捻軍與太平軍有過幾次合作,大多時候,是太平軍占主導地位的。太平天國覆滅後,捻軍仍十分活躍,曾國藩的湘軍都不能消滅這股匪徒。

  • 4 # 胡八二

    據說是兩支有聯絡的武裝革命力量,他們盛起時由於在地理上相隔了一定的距離,所以並沒有產生多大的衝突。他們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衝擊了當時社會結構。兩者都是地區性的割踞力量,隨著它們的煙滅而事蹟不彰。

  • 5 # 賀灝

    捻軍與太平天國的關係隨時局,戰局的變化而有很大的分別,不同。

    1863年英王陳玉成在壽州被苗沛霖俘獲,隨即派團練將陳玉成解往在穎州的勝保大營,張樂行聽到訊息即刻領兵連夜賁赴壽州與穎州之間的江口集,試圖解救英王,沒有成功,失望北歸。此時太平天國於安徽的地盤已喪失殆盡,唯剩雉口集一孤島。後雉口集陷落,張樂行戰死,太平軍與捻軍於安徽的合作也告一段落。

    之後張宗禹、陳大喜、任化邦所部之捻軍與西北太平軍扶王陳得才、賴文光部結合,西北太平軍由淮北入陝時,張宗禹諸部隨行西征,1864年西北太平軍東下謀解天京之圍,張宗禹、任化邦、陳大喜率捻軍隨行東征,聯合向南京進軍,此時雙方已是同盟關係。

    之後解圍企圖失敗,陳得才戰死,捻軍諸部也損失慘重,此時局面危急太平軍只有賴文光部的數千餘眾,捻軍還有數萬之眾為生存計全軍決議合併,推賴文光為首領,請他出面挽救危局,以圖生存。

    1864年~1868年捻軍與太平軍合併時期以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為首的聯軍同清軍僧格林泌所部周旋,在軍隊中奉行太平天國正朔,行天國衣冠禮儀,接收天國封號、印信、旗幟,已經是太平天國的翻版。

    原捻軍首領此時都予封王。張宗禹封梁王,任化邦~魯王,牛宏升~荊王,李蘊泰~魏王,張禹爵~幼沃王(張樂行子)。至此此時的捻軍與太平軍餘部已經是太平天國之新軍無疑。

  • 6 # 楚狂接與

    說捻軍之前先說說什麼是捻子,捻子是一群來自皖北捻鄉的農民,“一捻”在皖北方言中有一股一支的意思。但是和其他農民不同的是這夥人在農閒的時候會聚攏一起出去“搞副業”。這個副業就是走大概數百里去打劫,然後農忙的時候再回家種地。

    每一股就叫一捻子,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兩百人不等,成群結隊,奪人財務、搶人妻女。

    皖北貧瘠,年成不好的時候貧苦農民整村整村的參加捻子。而太平天國時期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所以捻子也極為活躍。

    1853年太平軍北伐,大批捻子依附太平軍,捻子逐漸形成了氣候。這個時期捻子可以算做天平天國北伐軍的一部,但是保留很大的獨立性。

    後來北伐軍不斷向北進攻的過程中,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捻子和其他新依附的勢力先後脫離了北伐軍,這段時間捻子之間各不統屬也沒有什麼戰略目標。就是屬於一群匪寇。

    1855年太平天國北伐軍在兩年的艱苦奮戰後被殲滅了,由於北伐軍的失敗使得清朝可以調遣更多的部隊鎮壓捻子,這迫使各路捻子要抱團抵禦清軍的圍剿。這年秋天皖北、豫南各路捻首一百餘人在安徽蒙城與亳州交界的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大漢盟主,設黃白藍紅黑五大旗。

    後來捻軍在北方的生存空間越來小,而太平天國也經歷了天京事變元氣大傷,因為共同的敵人清軍,兩方都有意聯合。

    捻軍首領張樂行先後被封為了徵北主將、鼎天福、沃王,各捻軍首領也接受了太平天國封號。但是捻軍對於太平天國是“聽調不聽宣”。雙方可看做盟友關係,而太平天國是盟主。

    我對捻軍的評價是一群土匪,太平天國在南方對於平民百姓其實是不錯的,經過的大多數農村都可以說“秋毫無犯”。南方太平軍的軍紀大多數時候比清軍要好,而捻子在太平軍北伐時有很多劫掠行為。很多時候是讓太平軍牽制住清軍主力,然後自己去搶錢搶糧搶女人。最後在危急關頭又脫離太平軍的北伐部隊。只能說土匪就是土匪。

    參考書目:

    《捻匪芻議》《李秀成書供原稿》《清仁宗實錄》

  • 7 # 文舀

    相傳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於是向範丹借糧,範丹是大戶,為救孔丘命,借糧給他,後來孔丘做了官,把帳賴了。到了近代,當地捻黨首領張禹爵在安徽雉河集會盟,說自己是範丹後代,有權向孔丘(做官人)討債,用這種樸素意識組織武裝了廣大農民,大股一捻,小股一軍,後發展成捻軍。太平天國興起,北方捻軍群起響應,成為太平軍在北方的友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和封號,但保持自己的獨立。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統帶捻軍聯合梁王張宗禹,勢力迅速擴大,屢敗清軍,殺僧格林伈,取得高樓寨大捷,後擊敗湘軍,分東,西兩路捻軍,堅持持戰鬥到1868年。

  • 8 # 龍泉合作社

    研究捻軍與太平軍本應該體制內專業人士回答,外行我來回幾句非專業的話。捻軍要早一點,捻教是廣西周邊下層窮苦人家信的宗教。捻教具有鬆散的、組織性不強、不反清的互助特點,教主很多,各地教主收授點錢財。下層地主富商交點錢財消災,教主裝神弄鬼。當捻軍成氣候時,有的地方官員上報朝廷表功,消滅多少反賊。道光皇帝一聲令下,各地官員大力鎮壓,不管是不是捻教、是不是捻軍大開殺戒。道光皇帝本來就省勤儉之人,對於反賊非常重視,給白銀和官帽。

    許多地方父母官見有利可圖,升官又發財,收受鉅額財產田地,那些當地無靠山地主仕伸、被牽連捻教案。資敵的罪名成立,謀反既誅殺全家。各地官員紛紛上報朝廷表功,殺賊數量節節攀升。朝廷發官帽和白銀,道光也是拿出大量的資金投入、反捻軍的軍響,錯殺了大量的平民百姓。結果當地人口大量減少,財富田地歸了當地的官員。為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留下了仇恨的種子,洪秀全的宗教得已一呼百應。

    道光本是有作為的皇帝,經捻軍的作戰,人口損失和國家財政失去了平衡。道光反思後,又開始反殺了大量的下層官員,為以後的太平軍發跡留下了後遺症。道光皇帝從此心恢意冷,不理朝政。

    當太平軍幾個月內成氣候時,各地官員和朝庭都不敢上報和就地反擊。這與當時道光左右都殺是分不開的。

  • 9 # 漢東達康老師

    題主的疑問在為何同為令清朝頭疼的起義勢力,太平天國被濃墨重彩,而捻軍反而不是那麼被提及,是麼?

    我以為,一則是名分問題。太平天國正式在南京定都,建立正式政權,與當時的正統清朝分庭抗禮。而捻軍儘管轉戰兩淮河南等地多年,畢竟沒有正式建立政權,一直被視作土匪勢力。

    二則是影響程度不同。太平天國運動持續十餘年,聲勢浩大,起義勢力蔓延兩廣直至京畿地區,太平軍一度有顛覆清廷的可能。而捻軍前後持續時間隨長,卻始終是流動作戰,最有名的行動也就是殲滅了僧格林沁,影響力不可與太平天國運動同日而語。

    三則是後來的炮黨及我黨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情。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帶有一定反帝國主義和反清朝的性質,因而被區分出類似白蓮教,小刀會一類的民間組織,將其拔高為以農民階層為代表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反覆宣傳,其影響力自然遠甚捻軍運動。

    最後,史書大多是評論太平天國運動沉重的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為何這麼說?首先是太平天國運動耗費了清朝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戰火遍及江南及淮北至京畿的大部分繁華地區。但更重要的是,在雙方交戰中,清朝不得不依靠漢人大臣平叛,漢人大臣在其中一點點的將東南數省的財權兵權握到手裡,等到了南京攻破,反賊撲滅,朝廷這才發現內奸已經把自己養肥了。後來一系列的洋務運動更是成了促進了這些地方勢力的溫床,直至東南互保出現,這個種子就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種下的,因而太平天國運動的價值就在這裡。

    而反觀捻軍呢?史書說的是:有力的配合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反清勢力。噗,敢情比長毛多活了很多年的捻子原來還是給長毛打輔助的,真是好笑.......

  • 10 # 品點歷史

    捻軍的歷史比太平軍可要長得多,情況也複雜的多。先來理一理捻軍的發展歷程。

    捻軍的“捻”,就是捻繩的意思,捻繩是很多股繩子結起來的,而捻軍是由很多股“捻子”匯合而成的,捻子和白蓮教淵源頗深。

    “捻子”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1814年,當時江南御史陶澍給嘉慶上奏的 《條陳緝捕皖豫等省紅鬍匪徒摺子》中:

    安徽之廬 (州)、鳳 (陽)、 潁 (州)、亳 (州 ), 河南之南 (陽 )、 汝 (州 )、 光 (州)、陳 (州)等處,向有匪徒,名曰紅鬍子,其兇橫不法之狀,自已久達天聽。臣近日細加防察,不但緝捕難於得力,且有兇焰日張,大非昔比,不可不速為殄除者。……匪徒前此猶散,而今則聚也。查紅胡原系白蓮教匪漏網之人,間出偷竊,身帶小刀為防身之 具,人以其 兇猛,故取戲劇中好勇鬥狠、面掛紅胡者名之。然匪徒間知猶以為怒也,近則居之不疑,成群結隊,白晝橫行,每一股謂之一捻子。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

    從這封奏摺中可以知道,早期的捻子其實就是白蓮教的殘黨,白蓮教被清軍剿滅後,這些白蓮教的漏網之魚就聚集在一起,結成捻子,捻子規模大小不等,小捻子可能之後幾個人,或者數十人,大捻子可能有成百上千人。這些捻子成群結隊,人人帶刀,好勇鬥狠,橫行鄉里,其行徑,和匪徒無異,所以對於捻子,政府都是當匪徒剿滅的。

    到後來,捻子成了安徽、山東一帶對土匪的別稱了,就像清代四川的土匪稱為 “嘓嚕”、“嘓嚕子”、 “嘓匪”,東北的土匪稱為 “馬匪”、“鬍匪”、 “鬍子”、 “綹子”,陝甘等地的土匪稱為 “刀匪”、 “籤匪” (“籤”即刀,當地人稱刀為 “順籤子”);兩廣等地的土匪稱 為 “堂 匪 ”、“股 匪 ”。

    這就是捻子的背景,那麼,這麼多捻子是什麼時候結成捻軍的呢?正是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

    1853年,太平軍開始北伐,所到之處,捻子紛紛響應,這時候,捻子開始從危害社會的土匪集團,慢慢向武裝抗清的捻軍轉變。但是,這個時期的捻軍,由於是由成千上萬股捻子匯聚而成,內部成分極為複雜,沒有形成一股合力。

    捻軍真正成為一支具有強大武裝的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政治力量,應該是在1855年秋舉行的 “雉河集會盟”後。在這次會盟中,各路捻軍推張樂行為盟主,建號 “大漢”,定下旗號為五色旗,最重要的是,確定了捻軍“協力同心、共誅韃妖”的政治綱領。並在捻軍中實施 《五項信條》和 《行軍條例》,整肅軍紀,保障軍隊的戰鬥力。這一事件也標誌著清軍與捻軍的戰爭開始了。

    回到這個問題,捻軍和太平軍有什麼關係?

    首先,毫無疑問,捻軍是借了太平軍的東風發家的,要不南方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捻軍只是一股股四處流竄、不成氣候的捻子而已。

    捻軍得勢後,與太平軍形成了同盟軍的關係。1856年,捻軍和太平軍在霍邱會師,拉開了兩軍聯合作戰的序幕。霍邱會師後,張樂行的捻軍在名義上受太平軍統轄,接受太平天國封號、官爵,但實際上是如太平軍統帥李秀成所說的“聽封而不能聽呼叫”。太平天國不能隨意指揮、調遣捻軍,捻軍依然保持自己的獨立組織和領導系統,張樂行仍然用“大漢盟主”的身份頒發佈告和檄文。為商討、協調兩軍聯合作戰事宜,雙方互派代表。這是不是和第二次國共合作時國共兩黨的關係很像,其實基本上也就是那麼回事。

    但是要多說一句,捻軍和太平軍的作戰方式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太平軍是組織嚴密的正規軍,戰鬥意志強悍,多以步兵為主,能和清軍正面作戰,擅打硬仗。但是捻軍多是騎兵,遊走飄忽,行蹤不定。

    在捻軍和太平軍同時存在的時期,清軍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太平軍上的。1864年,太平天國覆滅,清政府開始重點關注捻軍。1865年,捻軍設伏,全殲僧格林沁部,還打死了了主將僧格林沁,從這時期,清朝開始全力剿滅捻軍。

    為了剿滅捻軍,清政府調動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針對捻軍騎兵為主,機動能力強的特點,定下了"畫河圈地"的戰術,利用山河險阻,不斷壓縮捻軍的活動範圍,在清軍的壓迫下,捻軍被迫分裂成東捻和西捻兩部分,彼此之間不能聯絡。最後,西捻為左宗棠所滅,東捻乃李鴻章所滅,捻軍徹底被剿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講究師古,是否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