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靈精怪的熊

    師古沒問題,但以師古來打壓創新就有問題了。比如二田。

    創新也沒問題,但跳過師古來創新就有問題了。比如醜書。

    只站在二田一邊,或只站在醜書一邊,就說明你腦子有問題了。

  • 2 # 春熙草堂

    絕不是固步自封!王鐸就曾說過:‘書不師古,野俗一路’。古代經典碑帖絡繹不絕內容技法極為豐富!即使是作為一名愛好者也應該從古代碑帖入手去閱讀書法史,去感受去理解去品味裡面的細節,當代書家有時候搞一些外行看不懂的似乎有些醜的絕不是亂塗亂畫,這些在古代碑帖裡都能找到答案,幾千年來書法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有很多很多,沒有人能夠不透過臨帖來成為書家的。

  • 3 # 乾得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一一書法,有著兩千年積累,從書法初始至宋,無論功力還是法度,無論規則還是形式,均巳形成自身嚴密體系。師古,只是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書之法,以便從頭起始步入正途,少走彎路,。所謂博大精深,正是其中涵育著前人的書學法則,前人的書學體會及經驗。如果這一切都以一己之力去尋求,有如痴人說夢。試想人生幾十年,又如何當得中國傳統書法二千年歷史?所以不師古,無以知書法。這就是學書必由師古而入的道理。(書法自寫)。

  • 4 # 雪舸書畫

    以明代書法奇才王寵為例。

    王寵所處的時代,名家輩出,書家亦佔全國之泰半,前有祝允明,文徵明,同齡人有陳淳、唐寅,在群星璀璨中,王寵以書名世,後人評價其為明代書法大家。

    王寵的師古是眾所周知的,他早期主要臨寫宋拓《淳化閣帖》,這是一種木刻製版的以魏晉及唐代名家為主的大眾版字帖,根據史料記載,王寵的取法主要是王羲之、王獻之與虞世南,王寵傳世的作品並不太多,大部分是行草,行草是王寵肆力的重要書體。

    王寵在取法上博採眾家之長,起點很高,將晉唐書風的靜穆之氣,作為書法創作的最高要求,不入時流,既不學祝允明的外放筆意,也不仿文徵明的內斂筆法,終成靜穆高古而又與時俱進的自家行草書風。

    師古並沒有讓王寵固步自封,反而成為他不斷創新的不竭動力。

  • 5 # 亦涵9966

    原創文章:俺認為書法講究師古根本就不是固步自封的表現。學書法,不師古怎麼能行呃!學習書法,都應該以古人為師。傳統的書法文化來自古人的智慧,書法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中州耕牛堂主老師說,學書法,只有師法古人,才能走遠。俺認為中州耕牛堂主老師的話十分有道理!

    上圖為俺今天寫的幾個字:師法秦漢,以古為徒。

    說學書法講究師古是固步自封沒有任何道理。書法,是可以創新的。書法創新是書法人當前面的一大難題。張繼老師說,書法創新很可怕,但不創新更可怕。

    俺認為,書法完全可以創新,但書法創新必須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如果今人寫的字超過古人寫的字了,就可以談書法創新了。如果今人寫的字沒有超過古人,就木資格談書法創新。但是,可以先這樣做:在師古達到一定程度時,在師古的基礎上加上幾分自己的個性,就成為自己的書法風格了。當下,我們能努力做到的,也就是這些了。

    上圖為亦涵隸書斗方作品:若不撇開終為苦,各能捺住即成名。

    學書法,不能有急躁情緒,心,必須要靜,要排除物慾橫流的干擾,摒棄名利思想,潛心研習古人的書法,把古人的書法學好了,再進行領悟古人的書法精神,把古人的書法精髓慢慢融入自己的心靈之中,讓古人的書法在自己的心靈中佔據一定的地位,爾後再把自己的個性摻進去一部分,這雖然不是創新,但可稱之為書法創作。書法創作不是書法創新。

    上圖為亦涵師古之作。有幾分像吧?

    俺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對不對。如果說的不對,請大家不要見怪喲,畢竟俺還在學習和領悟階段呢。

    俺是海南的亦涵,誠謝各位親們的關注和支援!

  • 6 # 尋芳11

    書法講究師古,這是繼承書法藝術。而繼承書法藝術,大抵有兩種結果。其一,繼承了書法藝術的優良傳統,並能結合自身的具體惜況,自我調整,從古人的學堂裡走出來,走上屬於自己的路。頭頂有自己的一片天,腳下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樣的情形,可謂出師;這樣的情形,不為固步自封。其二,一頭扎進書法藝術的學堂,一味沿襲古人,只會東施效顰,只是邯鄲學步,只思因循守舊,連古人擤鼻涕也要學得有模有樣,這就是固步自封了。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可謂師古之典範。王羲之五、六歲拜衛夫人為師學習書法,非常勤奮。十一歲時,他按照《筆說》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練習,以致廢寢忘食。一天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與饅頭,幾次催他吃飯,他卻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書童沒有法子,只好去請他的母親來勸他。王羲之的母親來了,只見他手裡正拿著蘸了墨汁的饅頭往嘴裡送。原來王義之在吃饅頭時,眼睛看著字,心裡也在想著這個字怎麼寫,結果把墨汁當蒜泥吃了。這就是王羲之,虛心拜師學藝,講究師古,勤學苦練,終成萬古“書聖”。還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王鐸等書法藝術大家,哪一個不師古?可是他們的師古沒有固步自封。

    古代書法藝術大家王鐸說過:“書不師古,野俗一路。”這話說得是何等的精闢。孫過庭的《書譜》中也談到:“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所以說,書法藝術不講師古,任意為之,不成體統。而講究師古,未必固步自封,通常是對書法藝術優良傳統的繼承。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最近有朋友問我,書法講究師古,是否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

    他認為:

    自己接觸過的書法家和愛好者都在強調師古,不太明白,既然古人都發展完備了,那書法這麼千百年來豈不是沒有發展?抑或是被古人限制了?

    其實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即創新和繼承的問題。

    你隨便在街上拉一個接受過中小學教育的人,他都能給你說,對於傳統我們要繼承,但同時我們也要創新。但是你問他再深入一點的問題,再往下探尋,他便不能說為什麼要繼承傳統,為什麼要創新了。

    我們先來說一說“師古”這個問題。

    “師古”這個詞,很多有所誤解,與之相混淆的一個概念是“泥古”。有些人覺得師古這個詞、這個行為背後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泥古”的成分,但是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對待傳統的態度,不可以混為一談。

    師古,是以古人為師,師法古人。這種態度,是抱著一種學習、瞭解的心態,而不是全然相信。泥古,就有點拘泥、食古不化的意思了。其實說到底還是一個取捨問題,是一個如何擇斷的問題。

    如果我們可以從泥古的泥沼中抽脫出來,轉向“師古”之路,那麼我們的書法學習就可以說是一種創新性的學習了。

    有關於“師古”和“泥古”這兩個概念,區分的最為清楚的,我覺得還是董其昌。

    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

    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很顯然,董其昌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給定的條件就是“臨帖”,也即我們在書法學習中的問題,他認為臨寫一個人的字帖,其實就好像突然間見到一個陌生人一樣,看見他長得什麼樣之後,我們如果想要去模仿他,不應該去追求那些細節上的“形似”,而是追求精神上的“神似”。最後董其昌認為這跟莊子說的“目擊而道存者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實際上就區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形態,追求“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的人,就是泥古之人,而追求“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的人,則是師古之人,

    所以,師古不會限制、束縛書法的發展,泥古才會。

    然而,我們仍然未解決問題,那就是我們師古的目的是什麼呢?恰如上面那位提問者所說的,師古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學習古人,那麼這就意味著古人的書法很好,是至善書法的代表,否則我們學習古人就沒有任何意義。

    但既然古人的書法已經那麼好了,我們今天的人為什麼還要學習書法?即便學好了還能跟古人比嗎?

    這些問題的邏輯起點就在於,古人的一切都行都是好的,古人的藝術已經發展到了完備階段,我們不可能學會,更不可能超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這個邏輯看其實無懈可擊的。但是這個問題的陷阱之處就在於,它並沒有從一種藝術的角度來看待藝術,而是以一種純粹技術、技法、技巧的眼光來解構書法,而且即便我們可以從技術、技巧上來認識書法,這也不意味著古人的書法已經發展完備了。

    西方早期的文藝復興,帶有很濃厚的希臘古典藝術色彩,他們將藝術復歸於人文、以人為本。

    但是早期的文藝復興並不是從觀念上就完全和中世紀時期的繪畫割裂開的,它有一個緩慢發展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所起的變化不是劇烈的觀念革命,而是對藝術表現手法的探索,比如吉貝爾蒂、布魯內萊斯基、多納泰羅在雕塑、建築等藝術表現手法上的開拓,馬薩喬、阿爾伯蒂、喬凡尼·貝利尼、梅西納在繪畫等藝術中注入人文、科學和理性的因素、開拓透視法。

    他們的開拓,完全是在中世紀宗教畫中開拓的。這就體現了他們的繼承性。

    所以,技術,技巧的發展,在當時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假設他們相信中世紀時期的藝術已經完全發展到無懈可擊的地步了,已經完備了,那麼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文藝復興了。

    技術技巧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或許在一些人看來,古人的技巧手段已經是夠我們頂禮膜拜了,但是我們仍然要相信,我們必須要從另外一種角度,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藝術的發展。

    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從文藝復興以及以後的文藝發展的情況來說,西方藝術的發展之路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學習榜樣,這種榜樣不是說在具體藝術上,而是如何處理繼承和創新的問題上。

    等到藝術發展到文藝復興三傑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說文藝發展既“復”了往日的藝術風光,也“興”了起來,達到了高潮。但是顯然藝術發展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下,在經歷了浪漫主義以及學院派的洗禮之後,藝術家們敏銳的捕捉到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變革,因此才有了後來具有極度變革型的藝術——印象派,而人們對於自我心理世界的剖析和認知,將其以一種影象化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就成為了後印象派。

    所以,沒有哪一種藝術可以說在某一個階段是完全發展完備的,只能說在他們那個時期,在他們那個歷史條件下,他們已經達到了他們藝術認知的極限,做到了相對成熟完備。

    但是,接下來新的時期,藝術怎麼發展,藝術如何變革,其實就要靠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的人來思考了。因此我們的任務當然不是沉溺於古人的偉大,整日活在古人的陰影之下,我們再怎麼感嘆,再怎麼膜拜也都是無用功。古人的成就當然高,古人的書法當然好,但這也不能說我們現代人的書法就要完全往後走,往古人身上靠。而是要像文藝復興時期復興古人的藝術一樣,以古人的藝術為跳板,來實現現代藝術發展。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乏那些曾經出現的面孔,真正缺乏的,是那一張張還未出現的新面龐。

  • 8 # 十五把勾刀

    目前中國青年的唯一任務是讀書!

    如果不讀書,單獨剔出“書法”,“字”其實毫無意義。

    湘潭某先生一生哪曾推崇過誰的“字”?但是他博覽群書,然後自“書”,他自己也從不曾說過他自己的書法好,好,那都是後人和別人在說。

    “我書故我在”才是“大家”的真實寫照吧,脫離了偉大的思想,精緻而趣味的意境,“書”只是一個附屬品,只是一塊敲門磚,當主體堅挺,掛靠其上的“書”才會有至上的價值。

    《蘭亭序》,首先是其文采昭彰,然後審其字,原來其“書”得法,堪稱楷模,後人就只知其為“書法”上品,而忘其文章內容為何物,確有“買珠還櫝”之嫌疑吧?!

    再說說馬雲售“字”受嘲諷,馬雲好學,馬雲教學,馬雲也好讀書,只不過,這些都被馬雲後面巨大的成功所掩蓋,而變得微不足道。馬雲的強項不是著書而是“立說”~演講!馬雲興致所致款款而書,其實不是馬雲在嘲弄世道,實在是世道的解讀過於糟心。要噴,就只噴拿注射器噴“書”的,估計不會噴錯。

    ~歸根結底,我書故我在。

  • 9 # 鳳誼1

    師古而不泥古,如果沒有繼承豈不成了空中樓閣?寫毛筆字首先應從描紅臨帖開始,但臨摹再好也是模仿別人的東西,要想寫出自己寫出個性,就需要一個漫長時間的積累,就需要博採眾長,在前人基礎上更進一步。要想寫好毛筆字首先是繼承然後才能談到發展,否則寫出來的不是醜書就是江湖字。

  • 10 # 寬寬字畫

    我認為書法講究師古,不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

    1.書法師古,現在基本上已經是共識了。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產生了很多書法大家,也流傳下來不少經典的傳世之作。這些書法家和作品,令無數後人敬仰。

    2.“師古不泥古”。學習古代的東西,但不拘泥於古代的東西,學習的時候還要有創新和發展,不侷限於古代。

    學習書法,應該善於繼承,學習古人筆法,臨古代名家碑帖,但不可一味模仿。要在師古基礎上有所創新,融入時代內容,要能體現個人性情。

    3.我覺得書法講究師古,是給自己打好基礎,增加文化底蘊,是進步的前提,不是固步自封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生活告訴你,沒什麼,別沒錢”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