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影響力
-
2 # 大悔憶智周
臨摹不準確,應該是因為沒有讀懂碑帖的筆法和韻味,所以手上表達不到位。
我自以為是地認為,“顏篆歐隸”,即顏體楷書用的篆法,歐體楷書用的隸法,儘管有這樣“悟性很高、眼光獨到”的看法,但所寫顏字,十分不像,這說明我並沒有讀懂,認識還非常粗疏。不結合臨帖操作的讀帖,也很可能失誤。
所謂“入帖”,即自己寫字的筆法已經進入所臨帖子的規範,寫得點畫、結體、韻味形神兼備,與帖子相似,寫得不像,怎麼算入帖呢?
至於遺貌取神,那是吸取神髓,屬於更高更深的感悟,筆法為我所用,不在於形似,這已經是出帖了。
沒有入帖的“像”的過程,是不會有出帖的“不像”的結果的。
淺見謬識,敬請千里馬先生等諸方家指正,不勝感謝!
-
3 # 顏形羲筆散墨素韻
這是一個臨摹取形還是取神的問題。對於一般的愛好者而言,對原帖的理解領悟當然要依託和體現於形上。但是臨帖的目的無論如何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於是按照自己設定的取向有意識地從帖中學習特定的成分,就不能不說是更高明的選擇。啟功臨蘭亭,王鐸臨聖教,董其昌臨懷素,都是非常經典的例子。可以說越是天才和大師就臨得越不像。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了臨形階段。
-
4 # 書生論界
臨帖是一個透過對字帖不斷學習的過程。比如《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我們臨習首先是讀帖。怎樣讀帖才能算準確呢?
1、 可以讀一下《聖教序》的文字版,全面的掌握文章內容,雖然我們書法一定程度上是脫離他的內容的,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一篇好的書法其內容也非常優美的。如《蘭亭序》的文辭優美,《祭侄文稿》文字皆能動人。
2、 讀字的筆法、結字、章法。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讀帖要心到眼到。比如下圖“大”字橫畫露鋒起筆,丿畫靠左,捺畫離橫畫遠,頓筆回收。“唐”字最重要的第二筆橫,側鋒切筆起,至末切翻寫丿,點畫和中間的豎畫在一條直線上。“藏”字最重要的要把中間的空間留出來,形成疏密的對比。當然這只是臨帖,熟悉之後,可以依據筆法、結字隨意生髮。《聖教序》的章法要注意字距,行氣稍顯不足。
3、 最後下筆要到位,即手到。臨摹不準確,說明心、眼、手沒有統一。
-
5 #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我一向主張臨摹、讀帖和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三結合,不能只臨不讀,也不能只臨摹,只讀帖而不領悟所臨摹碑帖的書法精神。如果你把所臨摹的碑帖讀懂了,而不去下功夫認真臨摹,那能有多大收穫呢。
臨摹,關鍵在於臨。臨摹須動手。讀帖是用眼和用心,領悟其書法精神是用心和用腦。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不能把它們單獨的割裂開來。實際上,學習書法是“手”(臨摹)、“眼”(讀帖)、“心”(讀帖和領悟)的統一。
臨摹不準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它全部歸結到沒讀懂字帖上。
學習書法須一漫長的過程,急於求成往往會適得其反。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
修身養性是立德的根本。學習書法,臨摹、讀帖、領悟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
就時下來看,熱愛書法,對書法有極大興趣的人甚多,但是,真正學有成就的又有幾人呢?究其原因,就是有的人有浮躁之心,靜不心來,還有的人是想把書法學好,而又不想去認真、深入臨摹古人的碑帖,更談不上用心讀帖和領悟其書法精神了。這種心態的人,能學好書法嗎!
按照正常的規律,初學書法者取得小成所投入精力的比例:臨摹佔百分之六十,讀帖佔百分之二十,領悟佔百分之二十。但隨著個人學書水平的提高,這些比例會發生變化的。
-
6 # 牧心觀道
怎樣讀帖?讀帖到底讀什麼?書法教育家吳汝賢先生所總結的“十觀”即:觀其起筆處,看清露鋒、藏鋒;觀其運筆過程,看清頓挫輕重;觀其轉折處,看清方筆圓筆;觀其筆畫連線處,看清是連還是斷;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觀其章法佈局,比較字距與行距,認清各字的位置擺佈;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由此“十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很多初學者在臨帖時,往往忽略了讀帖,鋪開字帖就寫,有的人很刻苦,每天都在臨,恨不得一股腦把一本字帖通臨下來,開始很自信也很有成就感,可是,幾個月下來,感覺越臨越不像了……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抄完帖腦子一片空白,合上帖,一個字也沒記住,一個字也不會寫。在學習了書法基礎理論知識以後,才發現原來沒有讀帖,走了彎路。
孫過庭書譜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意思是說,讀帖要精細,臨帖要準確。
讀帖的第一步就是觀察點畫的形態。要觀察一個字是怎麼寫出來的,瞭解一個字的筆順以及每一筆畫之間的關係。因為任何一個字,點畫之間都是有關係的,字的書寫過程,無非就是起筆、行筆、收筆以及提按的過程,所以,讀帖就是要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輕重,從起筆處開始分析,筆鋒從什麼地方進入紙面,逆入還是順入;行筆的過程中,是否中鋒側鋒的轉換、是否有提按變化、是否有轉、翻或折筆;收筆如何出鋒,角度、提按與筆勢走向如何等,只有觀察分析的細緻,才有可能寫像,才能印象深刻。
讀帖的第二步就是觀察用筆的動作。如果說觀察點畫的形態意在讀筆法的話,那麼觀察書帖的用筆動作則側重於讀字的結構。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功。讀帖不僅要讀筆法也要讀結字,我的理解就是讀動態的字,讀用筆的整個動作,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像放電影一樣回放,想象是由何種動作完成的,再重複這樣的動作來臨寫。許多高手臨帖,每臨一次都有收穫,就是因為他用不同的眼光,分析和把握細節,讓字動起來,化為自己的動作,這樣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才能越臨越像。
讀帖的第三步就是理解書帖作者的傾向和意趣。不記得在那裡看到過這樣的說法了,就是說透過對帖子的精細研讀,探索書法家寫作品的內心活動,這應該是書法高手能夠做的到的,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的確很難。比如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等,如果能夠讀出他們書寫時的情緒和心情,對以後創作定有很大幫助。
以上是對讀帖的一點理解。關於臨摹,我想簡單重複一些大家認可的觀點,以共勉之。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區域性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關於讀懂帖需要多長時間的問題,我覺得讀帖與臨帖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做到熟練背臨的話,應該能說明讀懂帖了吧……
-
7 # 千千千里馬
有人可能並沒有完全讀懂字帖,但是,也寫得比較像,有人可能真讀懂了,但是,也沒有寫像。而有的人,讀懂了,也寫像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反應,都不一定配套,心理學上,叫做“心理統合”,意思就說,思維和行動不是很協調,是一個常態問題。
如果細心分析一下,我們學習書法,也會有切身感受的。有時確實是明白了,但是,就是沒有寫出來,看明白的那個效果。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情況。所以反覆練習,就會學會的。寫出來的字,也會與字帖保持一致的。
還有些情況是,我們很長時間真的都沒有看懂。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談談。
正因為我們長期練習字帖卻在某些筆畫的筆法上並沒有看懂,所以,才不得要領,也寫不像。
書法就是這樣,你必須達到又要看得懂又要寫出來,才能算真正學會了書法。
我們寫字,無非兩個問題,一個是字法,就是這個字怎麼寫。
一個是章法,就是寫字如何安排在需要的篇幅中。
比如同樣大小是一張紙。寫三個字和寫四十個字,都有不同的安排。
初學書法,主要是字法。就是把每一個字的寫法要掌握熟練。
但是,往往一個字怎麼寫,好像不是很難,難的是寫出來之後有沒有書法的美。
這就集中在一個字的筆法上了。那麼,我們如何讀懂字的筆法呢?
其實也不難。
書法是由一個個筆畫構成的,每一個筆畫,其實都有共同的規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一律”,即起筆、行筆、收筆。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都看準了,寫像字帖上的字,基本沒有問題了。
當然,寫字還有一個結構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接筆”這個概念就很好解決了。
什麼是接筆?就是一個字從第二個筆畫開始,都是“接筆”了。接筆,要求我們“下一個筆畫”在什麼位置。
這個位置選擇對了,就像一個玩具拼接一樣,你對好榫卯了,自然舒舒服服的成功了。榫卯沒找準肯定,會歪七扭八的。
我們寫字不同舒服,基本都是“接筆”有問題。
所以說,讀帖需要一個過程,真正讀懂了,進步也就快多了。
-
8 # 翰墨書道
臨摹不準確,是指臨摹的作品或單字的字形、神韻和原帖不一致。臨摹學習不夠精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況下,的確與不會讀帖有關,也和技法不熟有聯絡,有心和手兩方面不到位的原因。精準的臨摹最直接的做法是描紅摹帖,雖然被動,但只要反覆重複描紅練習,不斷深化和強化,就能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軌道印跡,然後透過對臨將其過度到紙上。
描紅的缺點是理解不深,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心得或意識(書法的法),而且容易忘記。故需要透過讀帖的分析,找準點畫線條形態位置,來龍去脈的方向,是用什麼技法表現的。每一點畫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在讀帖時都要考慮到分析到。比如點畫線條的粗細輕重變化、曲直變化、方圓變化、剛柔變化、空間分割的疏密變化、以及各部之間的比例等,都有一個清清楚楚的理解和掌握。
通常情況下的讀帖,都是以字帖上的界格為參照依據,找準點畫位置,結構佈勢方式。也可以第一畫為參照依據,找準範字點畫的位置和來龍去脈。甚至一字為通篇之準。
讀準字形還要具備相應的表現技法,所以讀帖是還要弄清楚這些點畫線條是透過什麼技法表現出來的。這個問題在描紅臨摹是時結合技法理論的指導能夠精準的體會技法的表現度和量。
當然,從理論上懂得或明白還不夠,還需要透過實踐,能夠精準表現與紙上,才是最終目的。如此才能實現臨摹的精準。臨摹實踐和讀帖的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
9 # 字畫娛樂圈
臨摹是書法家的必修課,絕大多數書法家一輩子都在臨摹前人的作品。
如果你是已經背臨無數古人字帖,臨摹的惟妙惟肖後,又能創新形成自己的一種風格了,在這種大前提下,你再臨摹前人的字型可以不追求字形的準確,可以意臨。
如果你還不是能駕馭各種書法技巧的書法家,還沒有踏踏實實的童子功,建議你還是追求臨摹準確。
因為書法的一切都是靠型來提現的,沒有型,就沒有意,就沒有什麼性情氣韻,就沒有什麼行雲流水的動感。
有人僅僅臨摹了一遍字帖,還沒有讀懂字帖,更沒有入貼,就誤以為自己會了,就再也不臨帖,把臨帖當成初級玩藝,開始一心把瞎寫當成高階階段當成創作。。。這種想法很無知,這種方法不可取。
-
10 # 壹庸方室
首先,讀貼和臨貼是兩個有著聯絡的不同概念。讀貼是對字帖上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進行準確分析。而臨帖是對著字帖上的字進行對寫,讀貼不一定臨帖,但臨帖必須讀貼。
臨帖不準確,也不能完全說是讀貼不準確,因為讀貼屬於理論的學習,而臨帖則屬於實踐的過程。就算你讀懂了,也不一定能寫出來,所以,臨帖沒寫出來,不一定是臨帖不準確。
如果說讀貼準確,就一定能寫出來,那麼,你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書法人了應當有很深的基本功底,意思就是說只要我看到,我就能寫出來。要是這樣,估計你早都不喜歡臨帖了。
讀貼是對理論的學習,只有自己理論知識不斷擴充,你才能在字帖上讀到更多東西,然後把自己想要的部分,反覆去實踐,也就是臨摹,達到一定效果,,就算達到了讀貼和臨帖的目的。
回覆列表
臨帖這種事沒人說得清。到底是臨摹外形還是臨摹筆意,現在都有很多的爭論。臨摹外形的人覺得要一步一步完善,不能走肯定不能跑。這是一種常規的正確套路。無可厚非。
那麼臨摹筆意的人卻把書法提升到了一個神秘的階段,透過對筆意的內心臨摹和實踐臨摹來實現對書者意圖的透徹理解。也許這是具有書法天賦的人群應該做的事情吧。對於普通學習者來說,老老實實臨摹外形還是正路。
如果臨摹的外形不一致,說明讀帖不徹底,這是肯定的。只是大概看了一個字的結構和起筆收筆。沒有領悟運筆的過程,更是沒有仔細觀看一個字的形態變化。還有一點,對於一個臨摹者來說,沒有足夠的耐心是不行的,臨摹這種技術活是全程精細化的操作,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細心,以至於每一個筆畫的轉筆都要很好的理解看透。
當然每個人在臨摹上也都有各自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各自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