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這個問題是自相矛盾的。真實的唐僧和西遊記中的唐僧不是同一個形象。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一個藝術形象,並不真實。

    現在很多人對於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主要是透過非常經典的八六版西遊記來了解的。不過電視劇對於唐僧的藝術形象進行了改造,其實和小說原著有比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把唐僧的藝術形象改好了。

    小說當中,唐僧是一個配角人物,孫悟空才是絕對主角。唐僧的生平,在小說正文當中是沒有的。清代的時候,有人刻意為唐僧補充了生平,現在大部分出版的版本當中,這一回內容列為附錄放在正文最後,或者標明附錄插入到正文中間。所以關於唐僧父母的事情並不是小說原著當中的本來內容。

    唐僧的人物形象在西遊記原著當中是比較負面的。總的來說,唐僧的性格懦弱,又不願承擔責任,偏聽偏信,而且比較自私。具體體現在很多細節當中。在電視劇當中只有偏聽偏信表現的較為明顯,其他都刻意刪去了。這個性格特點在兩次驅逐孫悟空的過程當中,表現的最為明顯。而唐僧在小說當中碰到苦難的時候,往往沒有主見,只會一味的哭泣抱怨。最後總是仰仗孫悟空才能把問題解決。而且有些細節表現出唐僧做人比較自私。比如小說中,唐僧剛剛收服孫悟空之後,恰巧碰到了一群強盜。孫悟空當時心性不受約束,把這些強盜都打死了。唐僧當時焚香告表,像這些強盜宣告,此事與他無關,將來若是有冤報冤,儘管去找孫悟空。

    八六版西遊記之所以要美化唐僧的形象,可能和導演楊潔本人與趙樸初的交情有關。趙樸初是一位佛教居士,曾經出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也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楊潔在西遊記開拍之後,曾經向趙樸初提出為西遊記題詞。但趙樸初拒絕了。趙樸初向楊潔表示,西遊記對於佛教有不少誹謗之處,佛教中人其實對這本書頗有微詞。這可能對楊傑產生了一定的觸動。在後來拍攝的過程當中,楊潔決定將唐僧的人物形象改變。把他從一個懦弱無能,實際上是取經活動的傀儡,改造成為具有堅定信仰的理想追求者。應當說這種改造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從整個作品的最後結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而且這種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8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整個社會大環境。當時華人重新向世界開放,因此意識到了和世界先進的差距。所以唐僧的這種渴求真經的狀態,實際上和當時中國渴求從西方獲得社會發展的經驗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這種精神價值上的共鳴使得這一版西遊記成為了華人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另一方面,它破壞了原著的思想深度。戲謔宗教和影射社會是西遊記的特點。而西遊記的思想深度,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呈現出來的。這種改造使得很多人把西遊記看淺了,不能理解西遊記的真正深刻含義。

  • 2 # 柯十一

    首先,熟讀西遊記原著的大爺,儘量別在這顯擺了昂!

    一下內容純參考影視劇!

    唐僧

    自私,狡猾,虛偽,假正經

    假正經:平頂山,昊山,碰見銀角變的道士,碰見紅孩兒,老唐咋說的:你們仨,誰來背一下啊?到了陷空山碰見老鼠精,老唐的表現是什麼樣的:來,小姐姐,你騎馬,我走!

  • 3 # 熊貓快樂園

    老唐在《西遊記》原著裡的形象,可能要徹底顛覆電視劇給我們的三觀。

    一、老唐貪生怕死,一遇到危機時刻就只會埋怨,只會哭泣。

    這點從降服小白龍那一篇章就可以輕易看出,我這裡把‘鷹愁澗’一章簡要的說明一下。

    老唐的白馬被小白龍吃了,就哭著說自己細皮嫩肉,沒有白馬無法到西天。

    二、老唐愛說謊,愛打誑語。

    最經常說的謊,就是說自己不喝酒。

    其他老唐喝酒嗎?

    他跟大老爺們不喝酒,但是一碰上美女就喝酒,碰上了女兒國的過往更是主動要酒喝。

    三、老唐心機深沉,該隱忍時就隱忍。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

    身為師傅,還有臉面嗎?

    而且,取經團隊在那一刻已經完整。

    四、老唐有詩情,很懂人間世故。

    老唐的詩情,在《西遊記》很多篇幅裡都有寫到,最明顯的就是烏雞國一役,還做了首詩。

    可能老唐在那時候已經覺得離西天不遠了吧,所以才放下了偽裝。

  • 4 # 上官聽海之

    西遊記裡的唐僧,是以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故事為原本。

    其實,三個徒弟和白龍馬,就是隱喻眼耳鼻口,是“覺”。而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難,既是與各種心魔的鬥爭。

    最終,戰勝自己,得到佛法。也映證了佛法的普渡慈航,修行涅槃的真諦。

  • 5 # 險誅

    國家應該多效仿你,去專門組織一批人去緬懷過去的輝煌歷史。儘管是過去,但是他曾經輝煌的不可一世。感謝作者帶我們去觀看古蹟,緬懷歷史

  • 6 # 西府趙王爺

    原著中的唐僧,虛偽自私、軟弱無能,可對於信念,他無比的堅毅!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是一位胸懷眾生的得道高僧, 他的人生已經不能用“偉大”兩個字來衡量,而是一種“信仰”,不問生死堅定不拔的信仰。

    淚眼中,依稀能夠看到玄奘大師徒步在大漠之上,穿越於桃花之間,胸懷普度眾生的信念,揹負著 辛酸、寂寞、不甘、堅忍!穿越無數艱難險阻,歷經千百生死劫難,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心心念唸的天竺。

    這一走,便是整整十七年……

    人生有幾個十七年?沒有多少。 天竺真的有大乘佛法嗎?沒有也罷。 這一去,還能回來嗎?捨生而取義者也。

    人生是一條路,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難,不必問過多理由,只要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勝過庸庸碌碌的人生千倍百倍。

    他如一顆照亮世間的流星,用幾乎一霎那的生命之光點亮了“大乘佛法”的長明燈。 十七年後,當玄奘大師忍受著疲勞與傷病再次邁入大唐的國土時,大漠的風沙轉眼化成了滿天飄灑的桃花,這位在路人眼中平凡而蒼老的和尚,左手捻著指花右手拖著竹簡,一步一個腳印,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三千世界。

    名著《西遊記》中的唐僧,與真實的玄奘法師相比如同恆河之沙一般渺小, 和電視劇的大慈大悲不同,原著的中唐僧毛病很多,自私,狡猾,虛偽,假正經!

    但在人群中最瘋狂的,往往是最真實的人。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和豬八戒比起來,總覺得少了一份“真實”, 他像一枝身處在溫室中的花苞,佛祖為他鋪好了通天大路,菩薩是他的指路明燈,齊天大聖在他前頭披荊斬棘,他只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開放就算完成了任務。

    女兒國國王讓不通人事的唐僧第一次體會到了“情竇初開”的滋味, 他可以抗拒取經路上無數個企圖和他結為連理的女妖怪,卻無法抵抗女兒國國王這位純潔少女的痴痴戀情。

    可有時“絕情也是一種相守”,或許相忘於江湖比相濡以沫更加耐人尋味, 我永遠無法忘記唐僧決心離開女兒國時,兩人隔著窄窄的一道門檻,卻像是隔絕了生生世世的畫面。 坐在雲端上的神佛面對人間的愛恨悲喜不動聲色,只有我們這些“俗人”才會對沒有結果的愛情嗟嘆悵然, 我無法理解這個“打怪靠徒弟,保命靠神佛”的軟柿子是抱著怎樣的態度跨越情關的。

    但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越是看似軟弱的人他的心靈就越是強大。

    取經隊伍中只有唐僧一個人是肉體凡胎,即便他虛偽、軟弱、無能,但他依舊堅持著走完了長達十萬八千里的取經道路,他的身上有一種“屬於凡人的偉大”。

    也許吳承恩假意將唐僧的性格描寫的膽小懦弱,實際上是想突出“信念可以戰勝一切”的道理,縱觀整本《西遊記》只有唐僧才是真正的主角。

  • 7 # 曉文說財

    小時候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

      

      

    1、“崇高信念”

      

      第一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崇高信念”。唐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丟掉性命都不會眨眼,而孫悟空就不會了,他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會讓別人離你而去。我們對比一下水滸裡的宋江,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2。“無能”擴充套件閱讀:

      

      第二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無能”。“無能”也是一種領導者的財富!唐僧因為“無能”,於是他就會欣賞有本事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其他缺點,才能找到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廣大,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會願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孫悟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才有機會在取經途中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看看能力很強的孫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孫,全部都是飯桶,沒一個有用的。他本事太大,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於是其他有本事的人也就不喜歡跟著他。他自己太強,他的團隊就變成了一群飯桶。西遊記有一章中寫道,孫悟空和唐僧鬧翻了,自己搞了一個假團隊打算去取經——幸好沒去,要不然見到厲害的妖怪,把孫悟空捉住,誰去救他呢?誰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團隊都是飯桶,只好看著自己的領導送死。而唐僧就不會,別看他什麼都不會,但是他卻很安全。當年司馬懿抓住蜀國的小兵,問他諸葛亮每天都幹些什麼,小兵想這個不算情報吧,就說丞相凡是責罰20杖以上的軍法事宜,都要親自監督。司馬懿就知道了,諸葛亮肯定會被累死。——太能幹的領導,敵人沒來,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這個無能的“長生肉”,卻還能一直很安全。

      

      開始創業的時候,為了生存,有一個非常能幹的老闆是必須的。但是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家就要考慮怎麼給員工搭建讓他們發揮自己價值的平臺,同時去尋找那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員工,而不是事必躬親,甚至在一些專業問題上不懂裝懂,這樣一方面自己筋疲力盡,忙於應付,自然沒有發展的餘力;另一方面,員工也被矮化成“手腳”,企業就陷入了發展瓶頸。

      

    3、“仁德”

      

      第三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對妖怪都會憐憫性命,自然不會惡意算計自己的下屬。唐僧雖然利用三個徒弟保護自己,但是又絕對沒有惡意剝削他們的意思,而是帶領他們一同努力,共同成長,一起成功。最後,唐僧的三個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唐僧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或者“飛鳥死,走狗烹”。對比孫悟空,他的這種意識就差遠了,他後來成了鬥戰勝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們呢?還是一群猴子罷了。

      

      日本有一家企業,把員工的父親們都請到公司裡來和管理者座談,企業老闆對所有管理者說,當你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自己的下屬的時候,就回想一下今天,這些員工的父親把孩子託付給你們,是希望你們可以教他們成長,帶領他們成功。你們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對得起這樣的託付。

      

    4、“人際關係”

      

      第四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人際關係”。唐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孫悟空天生地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網路的石猴子,雖然也拜了一個師父,但是和師兄弟關係都不好,還被師父趕走了;和牛魔王拜把子,後來又鬧翻了;和東海龍王是鄰居,卻搶了人家的東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將是同事,可是不給人家面子,後來還大鬧天宮踢了很多人的屁股。總之,孫悟空的人際關係不大好。擴充套件閱讀: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見到神仙就磕頭,沒有任何仇家。他不僅是如來佛的弟子,還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兩屆的高層關係他都有了,這樣的人做老闆,自然順風順水。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人,一切財富,一切物質都沒有任何意義。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資源,是所有財富的創造者。一個老闆,如果懂得對外創造人際關係資源,對內創造優質人才資源,他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綜上所述,唐僧比孫悟空多了哪些東西呢?那就是有崇高的信念,無能但是懂得用人,有仁德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唐僧可以做領導,來領導孫悟空,而孫悟空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偉大的事業,他必須要依靠一個唐僧一樣的領導來帶領。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僧才是真正的英雄。

  • 8 # 妖精

    《西遊記》中“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玄奘之所以被尊稱為“三藏法師”,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且,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法師俗姓陳,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齊擔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則博覽群書,專心治學,是備受敬重的人物。可見,玄奘法師出生在一個充滿詩書氣息的家庭環境中。

    隋朝仁壽二年(即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備受長輩重視。父親為他取名“禕”,取意“美好”,“禕”指的是美玉。

    玄奘的父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幼年時期,玄奘就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但是,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玄奘一家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陳素便來到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十一二歲時,由長捷法師帶著,住在淨土寺,學習佛教經論,而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

    二十歲時,玄奘正式受戒,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並且,還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只是,玄奘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佛教各學派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玄奘決定前往天竺的那爛陀寺求學。這便有了“唐僧取經”一說。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歷盡艱險,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並在當時的著名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毗婆娑論》等經論。玄奘聰穎好學又極具辯才,他逐漸成為那爛陀寺裡的明星式的人物。

    在戒賢法師的鼓勵下,玄奘遊歷天竺各地,還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與各宗派的論師進行激烈辯論。玄奘那深厚的佛學素養以及出色的辯才,令他接連駁倒眾人,並且受到天竺眾人的禮遇。

    舉個例子來說,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與其他僧人展開了為期十八天的論辯,結果,竟然沒有一人能駁倒他!玄奘法師經此一事而聞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還帶回梵文經典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長安的弘福寺和大慈恩寺,成為玄奘法師的譯經場所。我們今天熟知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般若經》等佛教經論,皆由玄奘法師翻譯。此外,玄奘還寫有《大唐西域記》這部文學作品。

  • 9 # 元元影視大全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是一位胸懷眾生的得道高僧, 他的人生已經不能用“偉大”兩個字來衡量,而是一種“信仰”,不問生死堅定不拔的信仰。

    淚眼中,依稀能夠看到玄奘大師徒步在大漠之上,穿越於桃花之間,胸懷普度眾生的信念,揹負著 辛酸、寂寞、不甘、堅忍!穿越無數艱難險阻,歷經千百生死劫難,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心心念唸的天竺。

    這一走,便是整整十七年……

    人生有幾個十七年?沒有多少。 天竺真的有大乘佛法嗎?沒有也罷。 這一去,還能回來嗎?捨生而取義者也。

    人生是一條路,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難,不必問過多理由,只要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勝過庸庸碌碌的人生千倍百倍。

  • 10 # wonder維彤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 ,祖籍潁川 ,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 。他的曾祖陳欽 ,也叫陳山 ,是北魏的上黨太守 、徵東將軍 ,封南陽郡開國公 ;他的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 ,官至國子博士 、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 ,相當於國立大學的副校長或教務長 ,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官員 。玄奘的父親叫陳慧 ,曾經被舉孝廉 ,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

    玄奘走上學佛之路 ,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哥哥長捷法師的影響 。玄奘的父母大概在玄奘十歲左右就已雙雙因病去世 ,玄奘便跟著他的哥哥到洛陽的淨土寺開始學佛 。剃度後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學 ,十幾歲時就在佛學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當時正值隋末唐初的動盪年代 ,但為了求得佛學的真諦 ,玄奘下四川 ,上長安 ,輾轉求學 。

    玄奘來到長安時 ,恰逢一位名叫波羅頻迦羅蜜多羅的印度名僧在當地講經 ,從佛教發源地的名僧那裡 ,他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作為宗教聖地的魅力,決定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學習。

    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佛教的各種學說。玄奘歸來後,潛心翻譯佛經,和其弟子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除此之外,他的另一著作《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包括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對還原當時中亞、南亞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史實,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玄奘在印度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主要因為他在印度歷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貢獻。印度人沒留下文字歷史,其歷史多存在於傳說之中。馬克思曾經感嘆,古代印度儘管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大唐西域記》幫助印度解開很多塵封已久的歷史之謎。玄奘和《西遊記》中的唐僧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玄奘是一位信念堅定的勇士,他並非弱不經風,也不需要孫悟空消滅妖魔鬼怪。而相同之處在於,他和唐僧一樣,經歷很多磨難最終取得真經。

  • 11 # 驚石拍岸

    西遊記中的唐僧:◆遇到強盜和妖怪只會嚇的發呆,六神無主,只剩下喊救命,為軟弱。

    ◆居然跟吃人不吐骨頭的妖怪、殺人如兒戲的強盜求饒,委曲求全,為迂腐。

    ◆妖怪一問,不經大刑,便沒口子的吐出徒弟們的事情,為膽小怕事。

    ◆唐僧對老弱婦孺、童僕下人,都很謙虛有禮,不比世人隔門縫看人。

    ◆能堅守戒律,視女色、錢財為無錢。光這錢財、女色之關,世上有幾人能堅守?

    ◆佛法高深、眾生平等,懷濟世救人之風尚。

    所以唐僧是一個軟弱、迂腐、膽小怕事的凡人,同時又是一個佛法高深、潔身自好,並有濟世救人思想的高僧。

  • 12 # 守竹園的老熊

    大哥,你到底是問書中的唐僧還是現實的唐僧啊……

    書中的唐僧:有小聰明,會來事,有色心沒色膽,對手下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HINEE中KEY參加的綜藝節目有哪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