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1。雙眼全矯狀態下
2。給40㎝近用視標,瞳距撥杆放置在近用
3。觀察最小可檢視標的上一排,確定圖示可見清晰銳利
4。雙眼同步附加正鏡,25度一次,間隔3秒
5。圖示清晰度一旦出現變化,退回25度。
此時度數與全矯度數的差距就是NRA。如果NRA測出來大於2.5D,說明初始狀態過矯或測量物件混淆了“清晰銳利”與“可見方向”的區別。
裝置還原至全矯狀態,近用圖示,最小可見清晰度的上一排
1。每3秒一次,去正鏡25度(附加負鏡25度)。
2。清晰度發生變化後,再給予5秒時間嘗試能否重新獲得清晰統一影象,如果能,再去正鏡25度。
3。最終無法獲得清晰影象時,退回25度(附加25度正鏡),此時度數與全矯度數的差別是PRA。
4。如果測量中,差別達到3.5D,測量物件仍然能穩定的獲得清晰影象,可終止測量,資料記作PRA>3.5D
這是雙眼的,單眼一樣操作。單眼的NRA幅度加PRA幅度可以作為調節幅度參考,但由於PRA測量時負鏡增加,導致視標變小,影響可視清晰度,所以這個合計值會偏小。
另,BCC值不是一個固定值,是根據動用的調節量變化而變化的,不要在以後的功能判斷中被繞懵了。
唉。。。。
1。雙眼全矯狀態下
2。給40㎝近用視標,瞳距撥杆放置在近用
3。觀察最小可檢視標的上一排,確定圖示可見清晰銳利
4。雙眼同步附加正鏡,25度一次,間隔3秒
5。圖示清晰度一旦出現變化,退回25度。
此時度數與全矯度數的差距就是NRA。如果NRA測出來大於2.5D,說明初始狀態過矯或測量物件混淆了“清晰銳利”與“可見方向”的區別。
裝置還原至全矯狀態,近用圖示,最小可見清晰度的上一排
1。每3秒一次,去正鏡25度(附加負鏡25度)。
2。清晰度發生變化後,再給予5秒時間嘗試能否重新獲得清晰統一影象,如果能,再去正鏡25度。
3。最終無法獲得清晰影象時,退回25度(附加25度正鏡),此時度數與全矯度數的差別是PRA。
4。如果測量中,差別達到3.5D,測量物件仍然能穩定的獲得清晰影象,可終止測量,資料記作PRA>3.5D
這是雙眼的,單眼一樣操作。單眼的NRA幅度加PRA幅度可以作為調節幅度參考,但由於PRA測量時負鏡增加,導致視標變小,影響可視清晰度,所以這個合計值會偏小。
另,BCC值不是一個固定值,是根據動用的調節量變化而變化的,不要在以後的功能判斷中被繞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