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將天價藥身後的國際製藥公司推上了前臺。
這部電影涉及了一種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藥物,現實中的原型為甲磺酸伊馬替尼,也就是“格列衛”。
|格列衛 圖源於網路
它由瑞士諾華製藥公司研發,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一度高達兩三萬元一盒。經過輿論風暴和醫保採購砍價之後,目前大約為七八千元一盒。
在藥品“天價”的背後,是藥品研發企業巨大的研發成本,如果沒有高額利潤作為支撐,企業將不會有足夠的動力研發特效藥,人類也將增加許許多多的“絕症”。藥價問題不應當苛責企業的定價,而更應當考慮由誰來買單。
不過這一點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不是藥神》當中由李乃文飾演的製藥公司代表,也是一個十足的反面形象,充分表現了“資本家”的“醜惡嘴臉”。
| 圖源於《我不是藥神》
2020年底,世界著名的製藥公司輝瑞、莫德納又走向了輿論場的中心。輝瑞公司和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了基於mRNA技術生產的新冠病毒疫苗,是全世界第一款正式上市的疫苗,並且也是到目前為止效果最好的一款。
莫德納的疫苗緊隨其後獲批上市,也是mRNA技術,並且宣稱對於英國和南非的變種病毒具備防護力。
這本來是一件大喜事,意味著人類徹底戰勝新世紀大瘟疫的希望已經到來了。
然而,在中文網路世界,卻又一次掀起了針對外國製藥公司的口誅筆伐。
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迴避了醫藥採購體制的問題,單方面把問題歸集到製藥公司定價過高上,已經形成了大眾對西方製藥“資本”的“剝削”行為千憎萬恨,到了2020年,在此基礎上再煽動一點新的仇恨就變得容易的多。
01
隔行如隔山
該訊息言之鑿鑿地稱,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對莫德納新冠疫苗的資料進行評估後,發出了暫停使用的建議。
| 圖源於網路
不過,這篇文章明顯出現了前後矛盾,第一段稱“世衛組織專家建議暫停使用”,而第二段詳述來源,則說是轉引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訊息,說世衛組織專家的建議是在“防止接種者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條件下提供接種”,且“不建議孕期婦女接種”。
那麼世衛組織到底有沒有發出什麼“建議”呢?我們開啟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裡面就有關於莫德納疫苗的資訊。其中文版的網址如下:https://chinese.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different-vaccines/Moderna.html
| 圖源於世衛官網
在世衛組織官網上,最新更新的時間是2021年1月25日,其中清楚地寫著“建議18歲及以上的人接種莫德納疫苗”,以及“如果您對mRNA COVID-19疫苗中的任何成分存在嚴重過敏反應(過敏性反應)或速發性過敏反應(即使不嚴重), 您都不應接種mRNA COVID-19疫苗”。
綜合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路透社和“海網路”轉引的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訊息,可以印證,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確實在1月25日或1月26日提供了最新建議,建議孕婦和有過敏史的人暫時不要接種莫德納疫苗。
考慮到絕大多數網民上網根本不可能細看具體內容,只看標題就刷過去了,這樣一個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謠言,足夠在網民當中產生極大的誤導。
之所以要炮製這種誤導性的資訊,目的當然是十分明確的,不用說,誰都知道。
02
謠言滿天飛
在筆者前一篇科普疫苗的文章裡(全球的希望:輝瑞研發的新冠疫苗到底管不管用?| 循跡曉講),已經介紹了目前疫苗大概分為三種技術路徑:第一種是最傳統的滅活疫苗;第二種是病毒載體,將新冠病毒的特徵資訊裝載在對人體相對無害的腺病毒上,打入人體,同樣可以讓人體免疫系統辨認,產生抗體;第三種是將病毒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錄到人體細胞上,直接教會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 疫苗研發技術路線 圖源於網路
其中,滅活疫苗技術成熟,被比較急於“贏得”疫苗“競賽”的藥企採用,目前已經部分上市。
第二種病毒載體疫苗雖然號稱2月26日就在志願者身上打入了第一針,開始臨床試驗,但目前並沒有任何結果。而第三種mRNA疫苗是輝瑞、biontech、莫德納等西方國家的製藥企業主力研發的,這一技術思路是最先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但是之前尚沒有一種mRNA的疫苗先例,因此技術風險也是最大的。
然而,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mRNA疫苗反而早於技術成熟的滅活疫苗,最早上市了。
也不知道是因為最早生產的滅活疫苗上市時間反而落後,觸動了一些人的自卑心,覺得“輸掉”了疫苗“競賽”,丟了面子,還就是因為單純的壞,只要是國外大公司研發的藥物,就無腦黑,網上出現了太多關於mRNA疫苗的謠言。
最無腦的一條就是,以mRNA技術是“新技術”為由,宣揚輝瑞、莫德納疫苗“風險大”,而滅活疫苗是傳統技術,所以“無風險”。世界上每天都在產生新技術、新產品,為什麼人不回到原始社會去呢?每一種新藥都是“新技術”,生了病的人為什麼不因為“新技術”風險大,而選擇放棄治療呢?
另外一個流傳比較廣的謠言,看起來還有點唬人。
| 闢謠文章和謠言一樣層出不窮 圖源於網路
說mRNA疫苗,可以把病毒的基因逆轉錄到人的DNA裡,改變人類基因,讓打了疫苗的人成為“新物種”。這一點,連官方權威媒體都看不過去了,主動刊文“闢謠”,讓人好不適應。
mRNA根本不會進入細胞核,也就無法改變人體DNA,這種謠言對於不太熟悉生物學的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誤導性。人類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已經存在了數百個外來基因,我們每個人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是完全的人類,這些外來基因來自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但儘管如此,這些不一樣的基因也只佔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根本不可能改變人類的任何形態和技能,畢竟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為99%,與老鼠的基因相似度為90%。
這裡的“英媒”是久負盛名的英國假訊息小報《太陽報》,其中提到英國第一批出院的47780人中,有29.4%的人在140天內重返醫院,其中12.3%的人死亡。
即使姑且相信這一資料為真,但它卻沒有告訴讀者,這47780人並不是全部出院的新冠患者,只是47780人接受了調查統計,他們中79%在50歲以上,45.7%在70歲以上。
其中,51.7%的人有高血壓,40.7%有呼吸道疾病,24.4%有糖尿病,24.4%有重大心血管疾病,20.5%有癌症。不知道“海網路”編輯的同班同學,或者親朋好友中,患有以上疾病的人比例是否有這麼高。
03
所見非所得
那麼,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在上市之後,其效果究竟如何呢?
中文網路中充斥著大量的真假訊息,而即使是真訊息,其呈現在中文網路中的文字也未必能夠反映事實。這些中文負面結論主要集中在有效率和不良反應上。
(1)有效率是怎麼回事。
有訊息稱,輝瑞疫苗的三期臨床資料顯示,疫苗對亞裔人群的有效率相對較低。很多人因此宣揚種族主義言論,認為不是白種人就不要打白種人研發的疫苗,黃種人還是要打黃種人研發的滅活疫苗。
按照這種邏輯,難道黃種人這個物種天生只配得上舊技術,用不了新技術了?疫苗有效率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統計結果與統計變數相關,這是中學數學知識。
比如有機構用不同方法統計得出華人的科學素養結果不同,有的認為低於3%,有的認為高達8%。如果真的有8%,恐怕上述的所有謠言都很難在網路上傳播開來了。
輝瑞的疫苗臨床試驗一共有44000人參與,總體有效率達到95%。在這44000人中,亞裔包括印度裔人數只佔4.4%,疫苗組796人,1人感染,安慰劑組808人,4人感染。疫苗有效率的計算公式為:(安慰劑組感染率-疫苗組感染率)/ 安慰劑組感染率 x100%。
因此得出亞裔受試者人群有效率為74.4%。
在統計結果中,有“置信區間”的概念,表示真實的數字會在樣本統計結果上下浮動,疫苗有效率的浮動區間可能高達-158.97%到99.5%。
這麼巨大的浮動區間,是樣本量過小導致的。如果將亞裔和其它少數族裔的結果合併統計,其有效性上升到了89.3%。同時,即使疫苗可能真的對不同人種有效性不同,也有可能是生活習慣、社交方式、飲食結構等變數共同決定,例如亞裔飲食結構中蛋白質含量較低,也許抵抗力會稍差一些,這些與疫苗本身的作用機制沒有太大關係。
|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進行了疫苗接種 圖源於網路
更引人注目的則是不良反應。目前幾款滅活疫苗,在宣傳資料中都宣稱“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這顯然是違反科學原則的宣傳。因為在藥物試驗中,即使安慰劑都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疫苗沒有不良反應絕不可能。
有人有幸真的看到了疫苗的說明書,或者實驗性的接種了滅活疫苗,發現這款滅活疫苗和其它的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沒有區別,都標示了禁忌人群和七十多種禁忌症,也就是說肯定有不良反應,且很可能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如果真的“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也只可能是在試驗的時候就嚴格刪選受試人群,預先排除了可能出現不良反應者。這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測試,在樣本結構有嚴重偏差的情況下,所得到的79%有效率是接近真實的。
|多西確實在《英國醫學雜誌》任職,但不是副主編(associate chief editor),而是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他也不是馬里蘭大學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而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圖源於網路
這個生物學的門外漢撰文稱,“輝瑞疫苗有效率僅29%”。他把所有的有肺炎症狀但沒有經過病毒檢測的病例,都算成是新冠病毒感染,因此才把有效率算成了29%。
正如英國的《太陽報》,西方很多人專門以炮製聳人聽聞的謠言為生,但可惜西方國家落後的法律制度無法懲治這樣的人,這也凸顯西方已經日薄西山了。
不過,將西方的謠言傳播到中文圈的人,又該當何罪呢?
(2)不良反應又是怎麼回事?
在疫苗的說明書上,一般都會列出數十種禁忌症和一些禁忌人群。
同樣的,世界衛生組織也在官網明確列示了不同種疫苗的禁忌人群。在一些社會管控力很強的國家,政府有能力透過對每一個個體全方位的掌控,嚴格排除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接種疫苗,尤其是在新冠疫苗這種承載了太多不應承載意義的疫苗上。
|輝瑞mRNA疫苗III期臨床不良反應彙總 圖源於網路
不過,西方國家就沒有能力這麼做了。
輝瑞和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上市以後,很多人爭先恐後地報名接種,儘管這當中有大量的人群還不適宜接種疫苗。美國疾控中心三番五次呼籲有過敏史等敏感人群不要接種,但是收效甚微,這直接導致了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在挪威,有23名老人在接種了疫苗之後死亡,他們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挪威當局已經對13人進行了屍體解剖,顯示他們的死亡可能與疫苗不良反應相關。德國也出現了約有10例79到95歲之間的老人在注射了疫苗之後死亡。
這些死亡病例的共同特點是,患者年齡都非常大,且都有基礎性疾病。
從原理上來說,疫苗就是誘發人體發生免疫反應,所以不管是什麼疫苗,滅活疫苗也好,mRNA疫苗也好,打入人體之後,都相當於感染了一次新冠病毒,只不過在免疫反應發生之後,因為沒有病毒的持續繁殖增加,也就不會出現加重的症狀。
|每天樂此不疲給他們的擁躉喂翔 圖源於網路
但是,人類的體質千差萬別,不管症狀多麼輕微,都可能在特定人群中發展成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新冠病毒或者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千千萬萬種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部分老人在心臟手術之後併發肺部細菌感染,其症狀也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類似,但即使肺部感染只有一小塊,也可能致死,並且致死的直接原因並非呼吸問題,反而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這樣與肺病沒有太多關係的病症。
老人本身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打了疫苗之後,也就有可能因為免疫反應而繼發其他病症,導致死亡。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也只能聽天由命,和任何一款疫苗本身並沒有關係。
與此相對的是,一些滅活疫苗始終就沒有允許老人參與實驗,只有18到59歲之間的人進行了實驗性接種,因此也就無需擔心輕微的不良反應在老人身上發展成生命危險。這絲毫都不能證明滅活疫苗比mRNA疫苗“更安全”,反而其危險性更加未知。
如果一直沒有老人嚴重不良反應的資料,難道老人就永遠不打疫苗了嗎?這當然是很荒唐的事。
最後,疫苗接種者的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但到目前為止的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僅僅數十例,比例非常低,與疫苗的臨床試驗資料相符合。
這已經足可證明輝瑞和biontech以及莫德納的疫苗足夠安全。
04
成功就在眼前
輝瑞和摩德納疫苗已經在很多國家上市了,接種之後的結果已經能夠讓人看到徹底戰勝疫情的希望。在英國,已有超過657.3萬居民接種到第一針,相當於10%英華人口。
英國政府的統計指出,英國目前感染率R值在0.8-1左右,並且呈現負增長趨勢,疫情下降的趨勢已經出現。雖然疫情下降也不一定完全是疫苗的功勞,畢竟接種疫苗的人數還只是少數,還有關於社交阻斷等政策也在起作用,但社交阻斷並不是最近才有,之前的社交阻斷政策並不如現在的效果好,這就體現疫苗的作用了。
與有的國家目前還不允許老人接種滅活疫苗不同,英國75%以上的老人已經接種了疫苗。讓60歲以上的老人優先接種疫苗,這也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做法。包括俄羅斯,新加坡,以色列等國。
這些國家的老人在明知老人繼發不良反應可能性高於年輕人的情況下,欣然接受可能出現的不良結果,其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值得我們欽佩。
以色列是目前全球疫苗接種速度最快的國家,44%居民已經完成接種第一針。
|Our World in Data 資料顯示, 截至 1 月 25 日,以色列已有 383 萬人接種新冠疫苗(以色列總人口約 900 萬),接種率達到 44% ,遠超其它國家。 這其中有 119 萬人已完成了第二劑疫苗的接種。而據《以色列時報》 1 月 25 日報道,以色列醫療機構 Maccabi 當天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 128600 名已經接種第二劑輝瑞疫苗的人中,僅有 20 人感染新冠,感染率為 0.015% 。以色列衛生部同一天 公佈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在 428000 名接種過第二劑疫苗的人中,一週後只有 63 人感染了病毒,感染率為 0.014% 。
以色列研究機構在2020年12月19日到24日之間,取樣了5萬多名60歲以上新冠患者的資料,發現接種一針疫苗之後,新冠感染病例顯著減少,同一組患者的住院率也驟降60%以上。
在接種兩劑疫苗的12萬8600人當中,只有20人在第2劑疫苗接種1周多以後檢測呈陽性,呈陽性的人均未出現需要住院的症狀。
光有英國和以色列這樣的發達國家傳來好訊息還是不夠的,富國和窮國之間可能就會出現疫苗上的不公平,最後出現富國消滅疫情,而窮國疫情繼續肆虐的情況。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達沃斯論壇上就表示,她反對有實力的國家之間開展疫苗軍備競賽,認為支援窮國獲取疫苗的補貼計劃很重要。輝瑞、biontech、莫德納這些公司為了研發疫苗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宣佈免費提供疫苗之後,他們的成本將會有全世界的民眾共同買單。
這又回到了本文開頭提到的藥物採購體制的問題上。醫療是現代國家提供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藥物由政府買單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一件事,問題在於怎麼買單。
最近出現了醫保系統對藥廠不合理壓價的問題,導致大量的製藥企業在醫保範圍內的藥物根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最終他們也只能選擇停產藥物,吃虧的還是民眾。
結語
mRNA疫苗並非十分新奇的技術。196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實驗室,科學家首次成功提取到mRNA;1990年,威斯康星大學的科研團隊首次發現,將體外轉錄的mRNA注射至小鼠骨骼肌內,可以表達相應蛋白質併產生免疫反應,震驚學術界。
關於mRNA技術的理想藍圖就此展開,雖然那時已有科學家預測mRNA療法將在未來佔據重要地位,但所有人並不知道,在幾十年後的今天,mRNA在這場新冠疫情中掀起如此巨大的風浪。
在輝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獲批緊急使用前,這項技術尚未誕生過一款疫苗或者療法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新冠疫情成為讓mRNA疫苗真正用於臨床的一次契機,是人類生物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技術飛躍都來自西方這些的科學大國,絕大多數治療疑難疾病的新型藥物都是來自像輝瑞、諾華這樣的大型財團。
印度仿製藥非常發達,國外的專利藥物到了印度都必須強制授權仿製,可是印度人也從來沒有自行研發出什麼藥物,如果沒有輝瑞、諾華、莫德納,印度人能仿誰呢?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圖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在疫苗問題上,一味的植入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把疫苗這樣的技術問題賦予不應有的政治意義,是非常愚蠢且短視的。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企業發展出疫苗,都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我們應該心存感恩,虛心學習。
把使用成熟技術製造的滅活疫苗和實現了技術飛躍的mRNA疫苗進行優劣比較,放大對方的副作用,除了影響疫苗接種程序之外,沒有任何建設性作用。
當然,建設性從來就不是中文網路圈中一眾大V的考慮範圍,就好比我們熟悉的經濟學家劉國光、于光遠、厲以寧,他們為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而金某榮這些人,又給國家帶來了什麼呢?
(END)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將天價藥身後的國際製藥公司推上了前臺。
這部電影涉及了一種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藥物,現實中的原型為甲磺酸伊馬替尼,也就是“格列衛”。
|格列衛 圖源於網路
它由瑞士諾華製藥公司研發,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一度高達兩三萬元一盒。經過輿論風暴和醫保採購砍價之後,目前大約為七八千元一盒。
在藥品“天價”的背後,是藥品研發企業巨大的研發成本,如果沒有高額利潤作為支撐,企業將不會有足夠的動力研發特效藥,人類也將增加許許多多的“絕症”。藥價問題不應當苛責企業的定價,而更應當考慮由誰來買單。
不過這一點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不是藥神》當中由李乃文飾演的製藥公司代表,也是一個十足的反面形象,充分表現了“資本家”的“醜惡嘴臉”。
| 圖源於《我不是藥神》
2020年底,世界著名的製藥公司輝瑞、莫德納又走向了輿論場的中心。輝瑞公司和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了基於mRNA技術生產的新冠病毒疫苗,是全世界第一款正式上市的疫苗,並且也是到目前為止效果最好的一款。
莫德納的疫苗緊隨其後獲批上市,也是mRNA技術,並且宣稱對於英國和南非的變種病毒具備防護力。
這本來是一件大喜事,意味著人類徹底戰勝新世紀大瘟疫的希望已經到來了。
然而,在中文網路世界,卻又一次掀起了針對外國製藥公司的口誅筆伐。
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迴避了醫藥採購體制的問題,單方面把問題歸集到製藥公司定價過高上,已經形成了大眾對西方製藥“資本”的“剝削”行為千憎萬恨,到了2020年,在此基礎上再煽動一點新的仇恨就變得容易的多。
01
隔行如隔山
該訊息言之鑿鑿地稱,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對莫德納新冠疫苗的資料進行評估後,發出了暫停使用的建議。
| 圖源於網路
不過,這篇文章明顯出現了前後矛盾,第一段稱“世衛組織專家建議暫停使用”,而第二段詳述來源,則說是轉引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訊息,說世衛組織專家的建議是在“防止接種者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條件下提供接種”,且“不建議孕期婦女接種”。
那麼世衛組織到底有沒有發出什麼“建議”呢?我們開啟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裡面就有關於莫德納疫苗的資訊。其中文版的網址如下:https://chinese.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different-vaccines/Moderna.html
| 圖源於世衛官網
在世衛組織官網上,最新更新的時間是2021年1月25日,其中清楚地寫著“建議18歲及以上的人接種莫德納疫苗”,以及“如果您對mRNA COVID-19疫苗中的任何成分存在嚴重過敏反應(過敏性反應)或速發性過敏反應(即使不嚴重), 您都不應接種mRNA COVID-19疫苗”。
綜合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路透社和“海網路”轉引的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訊息,可以印證,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確實在1月25日或1月26日提供了最新建議,建議孕婦和有過敏史的人暫時不要接種莫德納疫苗。
考慮到絕大多數網民上網根本不可能細看具體內容,只看標題就刷過去了,這樣一個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謠言,足夠在網民當中產生極大的誤導。
之所以要炮製這種誤導性的資訊,目的當然是十分明確的,不用說,誰都知道。
02
謠言滿天飛
在筆者前一篇科普疫苗的文章裡(全球的希望:輝瑞研發的新冠疫苗到底管不管用?| 循跡曉講),已經介紹了目前疫苗大概分為三種技術路徑:第一種是最傳統的滅活疫苗;第二種是病毒載體,將新冠病毒的特徵資訊裝載在對人體相對無害的腺病毒上,打入人體,同樣可以讓人體免疫系統辨認,產生抗體;第三種是將病毒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錄到人體細胞上,直接教會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 疫苗研發技術路線 圖源於網路
其中,滅活疫苗技術成熟,被比較急於“贏得”疫苗“競賽”的藥企採用,目前已經部分上市。
第二種病毒載體疫苗雖然號稱2月26日就在志願者身上打入了第一針,開始臨床試驗,但目前並沒有任何結果。而第三種mRNA疫苗是輝瑞、biontech、莫德納等西方國家的製藥企業主力研發的,這一技術思路是最先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但是之前尚沒有一種mRNA的疫苗先例,因此技術風險也是最大的。
然而,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mRNA疫苗反而早於技術成熟的滅活疫苗,最早上市了。
也不知道是因為最早生產的滅活疫苗上市時間反而落後,觸動了一些人的自卑心,覺得“輸掉”了疫苗“競賽”,丟了面子,還就是因為單純的壞,只要是國外大公司研發的藥物,就無腦黑,網上出現了太多關於mRNA疫苗的謠言。
最無腦的一條就是,以mRNA技術是“新技術”為由,宣揚輝瑞、莫德納疫苗“風險大”,而滅活疫苗是傳統技術,所以“無風險”。世界上每天都在產生新技術、新產品,為什麼人不回到原始社會去呢?每一種新藥都是“新技術”,生了病的人為什麼不因為“新技術”風險大,而選擇放棄治療呢?
另外一個流傳比較廣的謠言,看起來還有點唬人。
| 闢謠文章和謠言一樣層出不窮 圖源於網路
說mRNA疫苗,可以把病毒的基因逆轉錄到人的DNA裡,改變人類基因,讓打了疫苗的人成為“新物種”。這一點,連官方權威媒體都看不過去了,主動刊文“闢謠”,讓人好不適應。
mRNA根本不會進入細胞核,也就無法改變人體DNA,這種謠言對於不太熟悉生物學的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誤導性。人類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已經存在了數百個外來基因,我們每個人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是完全的人類,這些外來基因來自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但儘管如此,這些不一樣的基因也只佔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根本不可能改變人類的任何形態和技能,畢竟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為99%,與老鼠的基因相似度為90%。
| 圖源於網路
這裡的“英媒”是久負盛名的英國假訊息小報《太陽報》,其中提到英國第一批出院的47780人中,有29.4%的人在140天內重返醫院,其中12.3%的人死亡。
即使姑且相信這一資料為真,但它卻沒有告訴讀者,這47780人並不是全部出院的新冠患者,只是47780人接受了調查統計,他們中79%在50歲以上,45.7%在70歲以上。
其中,51.7%的人有高血壓,40.7%有呼吸道疾病,24.4%有糖尿病,24.4%有重大心血管疾病,20.5%有癌症。不知道“海網路”編輯的同班同學,或者親朋好友中,患有以上疾病的人比例是否有這麼高。
03
所見非所得
那麼,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在上市之後,其效果究竟如何呢?
中文網路中充斥著大量的真假訊息,而即使是真訊息,其呈現在中文網路中的文字也未必能夠反映事實。這些中文負面結論主要集中在有效率和不良反應上。
(1)有效率是怎麼回事。
有訊息稱,輝瑞疫苗的三期臨床資料顯示,疫苗對亞裔人群的有效率相對較低。很多人因此宣揚種族主義言論,認為不是白種人就不要打白種人研發的疫苗,黃種人還是要打黃種人研發的滅活疫苗。
| 圖源於網路
按照這種邏輯,難道黃種人這個物種天生只配得上舊技術,用不了新技術了?疫苗有效率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統計結果與統計變數相關,這是中學數學知識。
比如有機構用不同方法統計得出華人的科學素養結果不同,有的認為低於3%,有的認為高達8%。如果真的有8%,恐怕上述的所有謠言都很難在網路上傳播開來了。
輝瑞的疫苗臨床試驗一共有44000人參與,總體有效率達到95%。在這44000人中,亞裔包括印度裔人數只佔4.4%,疫苗組796人,1人感染,安慰劑組808人,4人感染。疫苗有效率的計算公式為:(安慰劑組感染率-疫苗組感染率)/ 安慰劑組感染率 x100%。
因此得出亞裔受試者人群有效率為74.4%。
在統計結果中,有“置信區間”的概念,表示真實的數字會在樣本統計結果上下浮動,疫苗有效率的浮動區間可能高達-158.97%到99.5%。
這麼巨大的浮動區間,是樣本量過小導致的。如果將亞裔和其它少數族裔的結果合併統計,其有效性上升到了89.3%。同時,即使疫苗可能真的對不同人種有效性不同,也有可能是生活習慣、社交方式、飲食結構等變數共同決定,例如亞裔飲食結構中蛋白質含量較低,也許抵抗力會稍差一些,這些與疫苗本身的作用機制沒有太大關係。
|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進行了疫苗接種 圖源於網路
更引人注目的則是不良反應。目前幾款滅活疫苗,在宣傳資料中都宣稱“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這顯然是違反科學原則的宣傳。因為在藥物試驗中,即使安慰劑都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疫苗沒有不良反應絕不可能。
有人有幸真的看到了疫苗的說明書,或者實驗性的接種了滅活疫苗,發現這款滅活疫苗和其它的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沒有區別,都標示了禁忌人群和七十多種禁忌症,也就是說肯定有不良反應,且很可能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如果真的“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也只可能是在試驗的時候就嚴格刪選受試人群,預先排除了可能出現不良反應者。這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測試,在樣本結構有嚴重偏差的情況下,所得到的79%有效率是接近真實的。
|多西確實在《英國醫學雜誌》任職,但不是副主編(associate chief editor),而是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他也不是馬里蘭大學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而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圖源於網路
這個生物學的門外漢撰文稱,“輝瑞疫苗有效率僅29%”。他把所有的有肺炎症狀但沒有經過病毒檢測的病例,都算成是新冠病毒感染,因此才把有效率算成了29%。
正如英國的《太陽報》,西方很多人專門以炮製聳人聽聞的謠言為生,但可惜西方國家落後的法律制度無法懲治這樣的人,這也凸顯西方已經日薄西山了。
不過,將西方的謠言傳播到中文圈的人,又該當何罪呢?
(2)不良反應又是怎麼回事?
在疫苗的說明書上,一般都會列出數十種禁忌症和一些禁忌人群。
同樣的,世界衛生組織也在官網明確列示了不同種疫苗的禁忌人群。在一些社會管控力很強的國家,政府有能力透過對每一個個體全方位的掌控,嚴格排除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接種疫苗,尤其是在新冠疫苗這種承載了太多不應承載意義的疫苗上。
|輝瑞mRNA疫苗III期臨床不良反應彙總 圖源於網路
不過,西方國家就沒有能力這麼做了。
輝瑞和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上市以後,很多人爭先恐後地報名接種,儘管這當中有大量的人群還不適宜接種疫苗。美國疾控中心三番五次呼籲有過敏史等敏感人群不要接種,但是收效甚微,這直接導致了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在挪威,有23名老人在接種了疫苗之後死亡,他們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挪威當局已經對13人進行了屍體解剖,顯示他們的死亡可能與疫苗不良反應相關。德國也出現了約有10例79到95歲之間的老人在注射了疫苗之後死亡。
這些死亡病例的共同特點是,患者年齡都非常大,且都有基礎性疾病。
從原理上來說,疫苗就是誘發人體發生免疫反應,所以不管是什麼疫苗,滅活疫苗也好,mRNA疫苗也好,打入人體之後,都相當於感染了一次新冠病毒,只不過在免疫反應發生之後,因為沒有病毒的持續繁殖增加,也就不會出現加重的症狀。
|每天樂此不疲給他們的擁躉喂翔 圖源於網路
但是,人類的體質千差萬別,不管症狀多麼輕微,都可能在特定人群中發展成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新冠病毒或者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千千萬萬種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部分老人在心臟手術之後併發肺部細菌感染,其症狀也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類似,但即使肺部感染只有一小塊,也可能致死,並且致死的直接原因並非呼吸問題,反而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這樣與肺病沒有太多關係的病症。
老人本身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打了疫苗之後,也就有可能因為免疫反應而繼發其他病症,導致死亡。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也只能聽天由命,和任何一款疫苗本身並沒有關係。
與此相對的是,一些滅活疫苗始終就沒有允許老人參與實驗,只有18到59歲之間的人進行了實驗性接種,因此也就無需擔心輕微的不良反應在老人身上發展成生命危險。這絲毫都不能證明滅活疫苗比mRNA疫苗“更安全”,反而其危險性更加未知。
如果一直沒有老人嚴重不良反應的資料,難道老人就永遠不打疫苗了嗎?這當然是很荒唐的事。
最後,疫苗接種者的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但到目前為止的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僅僅數十例,比例非常低,與疫苗的臨床試驗資料相符合。
這已經足可證明輝瑞和biontech以及莫德納的疫苗足夠安全。
04
成功就在眼前
輝瑞和摩德納疫苗已經在很多國家上市了,接種之後的結果已經能夠讓人看到徹底戰勝疫情的希望。在英國,已有超過657.3萬居民接種到第一針,相當於10%英華人口。
英國政府的統計指出,英國目前感染率R值在0.8-1左右,並且呈現負增長趨勢,疫情下降的趨勢已經出現。雖然疫情下降也不一定完全是疫苗的功勞,畢竟接種疫苗的人數還只是少數,還有關於社交阻斷等政策也在起作用,但社交阻斷並不是最近才有,之前的社交阻斷政策並不如現在的效果好,這就體現疫苗的作用了。
與有的國家目前還不允許老人接種滅活疫苗不同,英國75%以上的老人已經接種了疫苗。讓60歲以上的老人優先接種疫苗,這也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做法。包括俄羅斯,新加坡,以色列等國。
這些國家的老人在明知老人繼發不良反應可能性高於年輕人的情況下,欣然接受可能出現的不良結果,其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值得我們欽佩。
以色列是目前全球疫苗接種速度最快的國家,44%居民已經完成接種第一針。
|Our World in Data 資料顯示, 截至 1 月 25 日,以色列已有 383 萬人接種新冠疫苗(以色列總人口約 900 萬),接種率達到 44% ,遠超其它國家。 這其中有 119 萬人已完成了第二劑疫苗的接種。而據《以色列時報》 1 月 25 日報道,以色列醫療機構 Maccabi 當天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 128600 名已經接種第二劑輝瑞疫苗的人中,僅有 20 人感染新冠,感染率為 0.015% 。以色列衛生部同一天 公佈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在 428000 名接種過第二劑疫苗的人中,一週後只有 63 人感染了病毒,感染率為 0.014% 。
以色列研究機構在2020年12月19日到24日之間,取樣了5萬多名60歲以上新冠患者的資料,發現接種一針疫苗之後,新冠感染病例顯著減少,同一組患者的住院率也驟降60%以上。
在接種兩劑疫苗的12萬8600人當中,只有20人在第2劑疫苗接種1周多以後檢測呈陽性,呈陽性的人均未出現需要住院的症狀。
光有英國和以色列這樣的發達國家傳來好訊息還是不夠的,富國和窮國之間可能就會出現疫苗上的不公平,最後出現富國消滅疫情,而窮國疫情繼續肆虐的情況。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達沃斯論壇上就表示,她反對有實力的國家之間開展疫苗軍備競賽,認為支援窮國獲取疫苗的補貼計劃很重要。輝瑞、biontech、莫德納這些公司為了研發疫苗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宣佈免費提供疫苗之後,他們的成本將會有全世界的民眾共同買單。
這又回到了本文開頭提到的藥物採購體制的問題上。醫療是現代國家提供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藥物由政府買單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一件事,問題在於怎麼買單。
最近出現了醫保系統對藥廠不合理壓價的問題,導致大量的製藥企業在醫保範圍內的藥物根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最終他們也只能選擇停產藥物,吃虧的還是民眾。
結語
mRNA疫苗並非十分新奇的技術。196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實驗室,科學家首次成功提取到mRNA;1990年,威斯康星大學的科研團隊首次發現,將體外轉錄的mRNA注射至小鼠骨骼肌內,可以表達相應蛋白質併產生免疫反應,震驚學術界。
關於mRNA技術的理想藍圖就此展開,雖然那時已有科學家預測mRNA療法將在未來佔據重要地位,但所有人並不知道,在幾十年後的今天,mRNA在這場新冠疫情中掀起如此巨大的風浪。
在輝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獲批緊急使用前,這項技術尚未誕生過一款疫苗或者療法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新冠疫情成為讓mRNA疫苗真正用於臨床的一次契機,是人類生物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技術飛躍都來自西方這些的科學大國,絕大多數治療疑難疾病的新型藥物都是來自像輝瑞、諾華這樣的大型財團。
印度仿製藥非常發達,國外的專利藥物到了印度都必須強制授權仿製,可是印度人也從來沒有自行研發出什麼藥物,如果沒有輝瑞、諾華、莫德納,印度人能仿誰呢?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圖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在疫苗問題上,一味的植入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把疫苗這樣的技術問題賦予不應有的政治意義,是非常愚蠢且短視的。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企業發展出疫苗,都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我們應該心存感恩,虛心學習。
把使用成熟技術製造的滅活疫苗和實現了技術飛躍的mRNA疫苗進行優劣比較,放大對方的副作用,除了影響疫苗接種程序之外,沒有任何建設性作用。
|圖源於網路
當然,建設性從來就不是中文網路圈中一眾大V的考慮範圍,就好比我們熟悉的經濟學家劉國光、于光遠、厲以寧,他們為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而金某榮這些人,又給國家帶來了什麼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