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尊古

    個人認為孫策此人是個衝鋒陷陣的猛將,但絕對不是一個治理國家的政治家,他沒有政治才能,而且脾氣暴躁,年輕氣盛。比如孫策誅殺許貢,最後被許貢兒子的三個門客刺殺,醫治無效,英年早逝。而江東是以士族權貴為基礎的,孫權自己雖然也是江東人,但他屬於淮泗(淮河、泗水流域)一脈,他做事也只考慮淮泗一脈的利益,根本不在乎江東其餘士族的感受。

    如後期在世短時間內孫策可以憑藉著強大的實力與整個江東社會為敵,但是時間久了絕對會被推翻,到那時就算許貢沒有刺殺他,還會有王貢、張貢要置他於死地。孫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臨死之前告誡孫權,外事問周瑜,內事問張昭,孫權上臺後重用了周瑜,魯肅,張昭等,這些都是江東世家大族,得到他們的支援,孫權才能坐穩江東。

    大家可以看一下吳國最後覆滅的原因,如下:江東士族勢力龐大,統治階層四分五裂,皇族為爭奪權力,不斷髮生內鬥。統治者不思進取,偏安一隅,吳主孫皓昏庸暴虐。大家會發現以上幾個亡國的缺點,在孫策身上都有體現。所以,如果孫策不死,以孫策嫉惡如仇的性格,估計都不會有後來的三分天下,江東估計也早被曹操所滅。

    相比之下,孫權則更善於駕馭江東文臣武將,知人善用,更好地調和了幾大家族的矛盾,為日後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不過既然假設了,我們不妨再大膽一些,我們假設孫策沒有死,而且在周瑜的輔佐下解決了吳國內部矛盾,那麼他能統一三國嗎?結果還是不能。

    因為如果孫策沒有死的話,曹操必然會集結重兵,率先攻打江東這個隱患,而這時的劉備實力並不強,沒有辦法和孫策聯手抗敵。再者周瑜和諸葛亮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兩個人分別代表各自利益,也代表了兩家的矛盾。如果是孫策這個火爆脾氣在位,這種矛盾將徹底爆發。且魏的國力比蜀吳的總和都多,根據統計學原理,隨著時間推移,不出意外的話,魏國統一是件大機率的事,大家認為呢?

  • 2 # 烈士暮年

    孫策是攻城之主,孫權是守成之主。

    孫策為主,吳國版圖會越來越大。

    孫權為主,吳國江山能穩如泰山。

  • 3 # 風情漸漸依舊

    如果孫策未死或許只能做一個征伐四方的大將,畢竟跟曹操,劉備比較很容易看出缺陷,輕敵冒進的性格,喜歡親自上戰場,就算不被小人所害,也早晚會死於戰場上。

    孫策在軍事上勇猛精進,父親孫堅在荊州戰死時,無奈之下只好投奔袁術,小霸王綜合能力比較強,在袁術軍營中夾縫裡崛起,孫策就帶著借來的這點兵馬,先後平定劉繇、嚴白虎等勢力,為江東打下基礎,前後短短六年安定江東,佔有江東六郡。

    其次孫策為人廣交識人,據史書記載,孫策十幾歲時就與名士相交,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慕名前來拜訪,兩人結為至交好友,而且孫策也很會識人用人,吳國一些重臣名士,張昭、張紘、周瑜、呂蒙、周泰、太史慈都是孫策在世時招攬的,後來都成了孫權倚仗的重臣,也都是後來東吳的核心力量。

    孫策有勇有謀也有很強的領導力,如果不英年早逝也只是三足鼎立會提前一些,守住江東的基業,但是一統江山恐怕很難,因為孫策對手是曹操,翻看歷史孫策遇刺於建安五年,而曹操正和袁紹在官渡對峙,袁紹曾與孫策暗通書信,約他襲擊曹操後方,形成夾擊之勢,但是以曹操奸雄的性格摔主力出征,許都幾乎是傾巢而出,怎麼不做相應的形勢部署還有戰略的調整,出兵之前,留下鎮守大後方的是荀彧,以荀彧的才能,孫策即便兵臨許都城下,也無法快速攻克,曹操必然引兵回援,以當時袁紹的性格很難對孫策有所幫助。曹操和袁紹對峙時,劉備曾力勸劉表出兵襲擊許都,只可惜劉表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但是孫策想要襲擊許都也並非易事,因為江東集團內部不穩定,還有孫策還忌憚荊州的劉表,如果吳軍北上奇襲許都成功就威脅到荊州的安危,劉表感到威脅肯定也會出兵對付孫策,如果後院失火,進不能取許都,退不能回江東,孫策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孫策如果在世並不能改變太多因素,因為他的敵人不僅僅有奸雄的曹操還有梟雄的劉備。

  • 4 # 老劉侃講壇

    孫策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是肯定超過孫權的。

    先說孫策其人,

    在他短暫的人生裡,為東吳政權奠基。可以說,沒有孫策的奠基,以孫權的能力,很難在劉備,曹操這樣的強敵之下存活。

    首先,孫策是長子,是小霸王,而孫權自幼在父兄的羽翼保護下長大,如果不是孫堅去世,大權不會落在孫權手裡,作為一個是從小培養的繼承人,一個是難免有偏愛的幼子,兩個人的政治素養肯定有差別,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三國時期,一個好的領導者,首先就佔據優勢。

    其次,孫策比孫權更得民心,也更穩軍心,孫策屬於暴斃而亡,當時繼承權落到孫權手上,實在是太多人不服氣,江東反叛暗勢力蠢蠢欲動。 最後,孫策比孫權更懂得用人。 最重要的一點,孫策在東吳是中流砥柱,他有能力在任何時候力挽狂瀾。

    再說孫權

    他的性格與能力,使得他很難成為江東柱石。孫策是江東極少數銳意進取圖天下的人,他一死,讓東吳徹底失去了進去天下計程車氣,但是孫權,他在三國時期,更想扮演的是一個能夠守住基業,偏安一隅的統治者。

    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其實他和項羽很相似,他的功績和項羽是可以相比的!都有背景,可以說是背景助他們了一臂之力。相當曹操,他們的背景是幸運的!他和項羽的功績是一樣的。

    在三華人才濟濟,軍閥混戰的時代,孫策時代雖然短暫,但是他的功績是卓越的!但是孫策是無私的,尤其在他危難之時把自己的全部交給兄弟,而不是自己的後代,如果他還活著,他一定比項羽功績更大,可是天意弄人!

    至於他和孫權的成就,我認為還是孫策,孫權只是守城之君,但是在孫策手下的張昭,周瑜,魯肅等也是風雲人物!孫權之所以能守住自己的地盤,與他們有很大關係。也許沒有三國鼎立,但是一定有南北對峙。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如果孫策不英年早逝,孫策的成就肯定在孫權之上。孫策善於打江山,孫權善於守江山。

    孫策善於打江山

    如果孫策沒有遇刺,佔領江東後。命令孫權依天險守住已有的土地,再率領周瑜等人向蜀地或是中原進發,那麼東吳很有可能做大為最強諸侯。

    孫策吞併江東後,東吳的實力很強,曹操一時之間也不敢和東吳硬碰硬。孫策穩定江東大局後,可以率周瑜先奪取荊襄之地作為攻佔中原的落腳點。

    在正史中記載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僵持的時候,孫策想要襲擊許都,接漢獻帝到江東。孫策要是沒有遇刺身亡,順利的出兵奇襲洛陽奪得漢獻帝,在洛陽修整部隊聯絡袁紹夾擊曹操,曹操很大機率就此一蹶不振或者直接被消滅。

    曹操死後,孫策可以聯盟袁紹劃分曹操疆土,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樣天下大局就會發生變化。袁紹為人多疑、好謀無斷;劉璋又昏庸無能;劉表年事已高,子嗣又沒有突出的;而劉備又沒有成氣候,所以孫策統一的希望很大。

    孫權善於守江山

    孫權是個守江山的好手,如果孫策不死,孫權有能力依託天險守住江東沃土。孫策臨死前曾說:“率領江東兵馬兩軍對壘間把握戰機,爭衡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讓他們各盡其心,以保衛江東,我不如你。”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摘自《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權繼位時比較年輕,這可能是鑄就了他偏安一隅性格的主要原因。孫權在位期間防禦戰打的確實漂亮,但是擴張戰打的也確實寒顫。

    總結:如果孫策活著,孫策、孫權兩兄弟的配合是有希望統一的。孫策志在天下,而孫權則是偏安一隅,所以說孫策活著成就肯定大於孫權。

  • 6 # 嶽西小毛哥

    這個是肯定的。

    先幫你分析分析孫權這個人你就懂了。

    說到孫權嘛,家底全是老爸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來的,自己是文也不咋樣,武也不咋地,唯一一兩次上戰場,兵力比對方多十倍 ,自己還差點被活捉。。。 。

    嚇得江東小孩聽見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哭。。。

    如今的合肥逍遙津公園還有張遼的雕像呢, 就是為的紀念威震逍遙津戰役

    當然,孫權也不是一無是處,他有兩樣看家的本事, 第一 關鍵時刻識人敢用人 ,自己不行不還有手下麼 ,手下行就可以啦, 比如赤壁重用周瑜 ,夷陵之戰敢重用陸遜, 這兩次要是用人不妥,那就徹底完蛋了 。

    重要的是第二樣本領 :孫權這位老闆非常會協調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先看看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 劉備集團裡諸葛亮和關羽搭配不到一塊去 ,關羽看劉封不順眼,諸葛亮看魏延不順眼等等等等。。。。公司裡優秀員工雖然有 ,但也有像什麼糜芳 、傅式仁這樣靠關係的敗類員工 。

    曹操集團也是一樣:什麼張遼與李典不和 ,于禁妒忌龐德立戰功。。。

    孫權這邊就沒聽說過誰與誰不和這一說了, 唯一的一對冤家 :甘寧和淩統之間有殺父之仇 ,兩人關係很差,但又在同一個老闆手下幹活, 難免天天見面 ,搞不好兩人就幹起來了 , 關鍵是那啥, 最後這兩人居然被孫權把關係給協調好了 , 協調好也就算了, 兩人居然還結為了生死之交 , 這可是殺父之仇誒!!!我~ 孫權這本事可了不起 難怪東吳即使沒關羽張飛這樣的一流戰將 ,沒有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一流謀臣也能這麼囂張的道理 。內部團結呀 ,文人盡其才, 武人盡其忠, 再看看那兩家: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不來救 。。。龐德立有戰功于禁排擠他。。。

    損也損完了,誇也誇完了 ,言歸正傳,總的來說孫權的這一切全部都集中在他是一個“富二代”的基礎上

    相反,孫策何許人也,他可是有勇有謀,真刀真槍白手起家的人,他和周瑜真的算絕配,都充滿血性,志向相投 ,你看孫策,一聽郭嘉說他壞話,恨不得馬上起兵攻打許昌。 你再看看周瑜,為了一個荊州,跟劉備爭的是頭破血流。。。

    他兩人要不是英年早逝,合一塊,統不統一天下我不敢說,但江東的版圖絕對比孫權手上要大的多,就憑這份年輕人的血性,衝勁,這份“不滿足”,這份建功立業的志向,還有文武雙全的頭腦

    能和張遼齊名的太史慈,這樣人都真心佩服孫策,惺惺相惜。。。孫權身邊的能人也基本全是孫策留下來的,更是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往往越厲害的人,在敵人眼裡都是捱罵的,你比如: 曹真、王朗罵諸葛亮是 諸葛村夫。。。諸葛亮罵司馬懿是老狐狸等等等等

    到了曹操這 : 生子當如孫仲謀。。。 你以為他是在誇孫權? 真實意思就是,還行,有兩下子,也就我兒子一輩的

    孫權,表面說要一統天下,但實際行動基本就是坐以待斃,坐等別人強大來吃掉自己,晚年更是昏庸,把江山折騰的亂七八糟,因為他不是創業者,感受不到創業者的那份艱辛和危機感,雖然他嘴上說志向,手上也是這麼做的。。。老實說除了孫策和周瑜,東吳基本挑不出來第三個真正意義上為了一統天下而奮鬥的人

  • 7 # -鳩摩智

    三國演義小說寫孫策被刺客重傷之後,大夫告訴不可動怒,孫策脾氣桀驁,幾次要殺行善的于吉道人,後遇到靈異事件,導致傷情加重而死,也是死於性格孤傲。不聽勸

  • 8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談論起三國,一直有奸雄、梟雄、英雄之分。這個英雄指的就是東吳孫氏一一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堅做為平亂之臣也殺入了皇宮,竟意外在井中打撈出傳國玉璽。馬上撤退回還。以此物為低押,從袁術處換來兵馬三千。

    自古英雄多命舛,孫堅也因意外過早喪命,東吳大業落在長子孫策(字伯符)和次子孫權(字仲謀)身上。

    小霸王孫策英武神勇,不幾年為東吳打下了一片天。更有文臣張昭、魯肅、眾武將黃蓋、甘寧等輔助。正興旺發達時,一次意外的事件改變了這一切。

    他是在一次打獵時遭仇家暗算導致身亡的。

    他本已有幾個幼子,但他卻在臨死前傳位於弟弟孫權,不得不說是明智之舉,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對孫權說:論大局觀,行軍佈陣弟不如我。但論安撫百姓和治理我不如弟。昔日的舊臣應善待之。

    孫權並未辜負父兄的期望。在紛亂的三國,穩居其一,以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正如題中所說,若孫策不早逝,或許沒有孫權的繼位。但在重大決策上,孫權的意見,哥哥孫策還是會聽的。

  • 9 # 萍風竹雨123

    孫策如果不英年早逝,估計曹操能統一全國。因為孫策如不早逝,以他的爆炭脾氣,很有可能得罪整個江南士族,那樣,江東內部很有可能亂成一鍋粥,別說擴張勢力版圖了,僅內部矛盾就可以把整個東吳消耗完了。如果東吳完了,劉備沒有聯合對手, 也會成為曹操的口中食,手下將,聽命於曹操。

    我們知道孫策之所以早逝,是被許貢兒子的門客刺殺,刺客之所以刺殺孫策,是因為孫策得罪了除淮泗一脈的以外的其他士族的利益, 如果不是孫策死後,孫權重用其他士族子弟如周瑜魯肅等人,江東早就成了一盤散沙,哪裡還會有實力去聯劉抗曹!孫策也有有自知之明,臨死之前他曾經拉著孫權的手說:

    “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孫策是個衝鋒陷陣的猛將,所到之處銳不可當,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但他脾氣暴躁,有勇無謀,當年曹操欲攻孫策,曹操的謀士孫家勸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這是典型的只顧眼前,不顧身後,做事僅憑血氣之勇,很容易後院失火的。

    若孫策不死,只會武力鎮壓,不會懷柔,不會利導,那樣就會處外樹敵,置東吳於群敵環伺之中,而江東內部仕族力量也四分五裂,支援孫策的力量卻不多,這樣的東吳,豈能有餘力去對付曹操或劉備?而且四分五裂的動物也不值得劉備屈尊前去求聯盟!

    與孫策的冒進相比,孫權所採用的安撫江士族的政策才是正確的,沒有孫權的安撫,江東動盪不安,後院不穩,時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也就沒有機會去成就三國鼎立的局勢,因而,對於孫權,歷史上許多人都非常推崇,特別是宋朝,無論是蘇軾還是辛棄疾,在提到孫權的時候都是非常羨慕的,如蘇軾曾說"親射虎看孫郎”,辛棄疾更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的成就更在孫策之上。

  • 10 # 囧僾

    孫策打下了江東,並打造了以周瑜和張昭等為班底的江東勢力,這股勢力也是孫權在孫策去世時所依靠,甚至是依賴的。沒有周瑜和張昭,孫權根本就無法在江東立足。雖然江東在孫權手上有一定的發展,但要說孫權的成就,我想,是比不上孫策的。

    可以說,沒有孫策,孫權根本就不可能在坐鎮江東,更不可能稱帝。

    而孫策所留下的班底,足夠孫權在江東呼風喚雨,哪怕是面對陸、顧等士族,也不用太擔心站不住腳跟。只可惜,孫權和孫策走的是兩條路,兩個人的性格不同,領導下的江東也不相同。

    在武功上,孫策強孫權不是一點兩點,從建立江東政權就足以說明孫策的能力,招攬周瑜、太史慈、張昭等悍將名臣,也無不彰顯孫策突出的領導能力。不然,他們怎麼會死心塌地的跟隨孫策?孫策也足夠義氣,對周瑜和太史慈等人,可以說是用情至深,乃至孫策去世,他們依然願意留下來。不然,以他們的才能,恐怕並不是年少的孫權所能夠駕馭的。在用人上,孫策也更勝孫權一籌,更能和將士打成一片,孫權則更猜疑,更注重自己的權勢,為了讓自己在江東的更加名正言順,把士族的勢力一步一步的融入到自己的政權當中,卻充滿了猜忌,導致最後江東無人可用。相對孫策來講,孫權更注重經濟,在民生上,做的也算不錯,只可惜,面對強悍的曹操,孫權也只能偏據江東,如果是孫策多活個幾十年,我想應該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濃度臭氧對呼吸系統有什麼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