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從成因上看屬於風海流。在印度洋北部,由於海域狹窄,位於北半球低緯度的東北信風不十分活躍,致使熱帶季風佔了優勢地位。 在北半球冬季(從10月至來年的3月或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高壓所籠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東北季風,孟加拉灣的海水流向西南,繞過斯里蘭卡島後,與阿拉伯海流向西南的海水一道,形成了東北季風洋流。隨後,它沿索馬利亞半島沿岸向南流去,形成索馬利亞暖流。索馬利亞暖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之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這股赤道逆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向西流的海水。於是,在北印度洋海區,海水呈逆時針方向流動,進而形成氣旋型大洋環流。 在北半球夏季(5月~9月),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海區在西南季風影響下,海水運動的趨勢大致與冬季相反。南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風作用下越過赤道,進入北印度洋,沿索馬利亞海岸向東北流動,形成索馬利亞寒流。爾後,海水從阿拉伯海向東繞過斯里蘭卡島西海岸南下,與南赤道暖流匯合,使其得到加強,而赤道逆流消失。於是,在北印度洋海區,海水呈順時針方向流動,進而形成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印度洋冬季、夏季環流組成不同在冬季和夏季,北印度洋海區的環流系統不僅流向不同,而且組成環流系統的洋流也存在明顯差別。 冬季,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利亞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季風洋流主要受東北季風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索馬利亞暖流主要受陸地輪廓限制。夏季,呈順時針方向流動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利亞寒流和南赤道暖流三部分組成。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從整體上看,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洋流性質都屬於暖流。這是由於北印度洋海域位於熱帶範圍之內,水溫常年較高的緣故。
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從成因上看屬於風海流。在印度洋北部,由於海域狹窄,位於北半球低緯度的東北信風不十分活躍,致使熱帶季風佔了優勢地位。 在北半球冬季(從10月至來年的3月或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高壓所籠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東北季風,孟加拉灣的海水流向西南,繞過斯里蘭卡島後,與阿拉伯海流向西南的海水一道,形成了東北季風洋流。隨後,它沿索馬利亞半島沿岸向南流去,形成索馬利亞暖流。索馬利亞暖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之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這股赤道逆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向西流的海水。於是,在北印度洋海區,海水呈逆時針方向流動,進而形成氣旋型大洋環流。 在北半球夏季(5月~9月),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海區在西南季風影響下,海水運動的趨勢大致與冬季相反。南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風作用下越過赤道,進入北印度洋,沿索馬利亞海岸向東北流動,形成索馬利亞寒流。爾後,海水從阿拉伯海向東繞過斯里蘭卡島西海岸南下,與南赤道暖流匯合,使其得到加強,而赤道逆流消失。於是,在北印度洋海區,海水呈順時針方向流動,進而形成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印度洋冬季、夏季環流組成不同在冬季和夏季,北印度洋海區的環流系統不僅流向不同,而且組成環流系統的洋流也存在明顯差別。 冬季,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利亞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季風洋流主要受東北季風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索馬利亞暖流主要受陸地輪廓限制。夏季,呈順時針方向流動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利亞寒流和南赤道暖流三部分組成。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從整體上看,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洋流性質都屬於暖流。這是由於北印度洋海域位於熱帶範圍之內,水溫常年較高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