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華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
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
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華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
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