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他的功績怎麼樣?連皇帝都說他生錯了時代,為什麼歷史上對李廣評價這麼高?
10
回覆列表
  • 1 # 英勇的少年大俠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首先,真實的李廣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多是匹夫之勇,身先士卒不成問題,但是真的講求戰略戰術,將軍領兵卻也非他所長,其次,李廣也絕非一般認為的忠厚善良,甚至還做出過誘降然後殺降的可恥行為,最後,李廣為人極其自負,甚至敢於私收諸侯將印,這也導致他不為朝廷所信任,所重用。終上所述,李廣此人一生沒有封侯,但也多是咎由自取。

    至於為什麼歷史上對李廣的評價很高,而相對來說戰功赫赫、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卻反而不如他有名,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李廣是將門之後,根正苗紅,而衛青、霍去病雖然有真才實學但由於出身不好又身居外戚之名,所以難免有些“好說不好聽”。

    其次,李廣的定位比較為千古的讀書人喜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典型的懷才不遇的形象,而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最多懷才不遇的群體正是廣大的文人墨客,而他們掌握著筆桿子,那麼李廣自然就非常受到青睞了。

    最後,李廣的才學和功績或許不甚突出,但難得的是他確實比較的忠勇,所以也就得到了後世君王的認可,留下了比較高的評價。

  • 2 # 青言論史

    提到李廣,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飛將軍”。其次就是讓人想到一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再然後就是聯想到李廣一輩子戎馬倥傯,卻連封侯都難。這真是個悲情的將軍,甚至連他的兒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孫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廣的家族,都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點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廣雖然勇猛難當,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視甚至常打敗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能數次北擊匈奴取得勝利,不僅僅是因為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偉大將軍,更因為當時的戰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漢朝騎兵不止用騎射來攻擊,更採用近身肉搏白刃戰來進行殺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全新的戰術,才讓只會用射箭的敵人一敗塗地。

    但是李廣只會用騎射,他的功績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準,從沒有記載他的馬上肉搏技術如何。而李廣再強,也只有他一個人,他的技術是不可能讓每個騎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勢去搏擊敵人的長處,最後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 3 # 楊朱學派

    飛將軍李廣,縱橫沙場與匈奴大小70餘戰,卻未被封侯,最終自刎而死。《滕王閣序》亦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句。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廣之難封。

      中華名將之林,如李廣之驍勇者屈指可數。司馬光筆下的飛將軍更是栩栩如生:

      漢景帝初年,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並“取旗”。立下赫赫戰功。

      李廣任上郡太守時,中貴人所率之數十騎被匈奴射鵰者三人射殺將盡。中貴人走至廣處。李廣率百騎追擊幷包圍射鵰者。並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欲歸時與匈奴數千騎相遇。李廣沉著冷靜,迷惑敵軍,終於化險為夷。

      元狩二年,李廣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中被匈奴四萬騎包圍。士卒驚恐萬分,李廣先命其子李敢與數十騎直貫胡騎而回。以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並命漢軍布圓陣外向禦敵,從容應戰。匈奴攻勢如潮,漢軍傷亡慘重,且箭矢將盡之際,李廣以大黃弓連續射殺數名敵前指揮官,終於瓦解了敵人的進攻並盼到了張騫的軍隊。

      如此驍勇善戰,使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最後不得善終。鄙人和司馬遷一樣,對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先對李廣的軍事才能做一個比較公允地評價:一方面,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鬥力極強。另一方面,李廣擅長衝鋒陷陣,卻無力統帥大軍。其部常被敵人包圍甚至全殲。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廣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將軍列傳》。作為世界名著的《史記》,最精華之處是其列傳部分。而《李將軍列傳》更是列傳中的顛峰之作。此篇傳記使一無名之輩(誇張一點的說法)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名將。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後,又殺之。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地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於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萬降軍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潛藏著巨大的威脅。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由此事可知李廣之本性——無仁義、失誠信、奸詐、卑鄙和陰險。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後又僥倖逃脫。漢法當斬,贖為庶人。賦閒數歲。一次,李廣和隨從外出打獵,夜歸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廣,不讓其通行。李廣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後,便請命使霸陵尉一起戍邊,霸陵尉至右北平後遭李廣殺害。

      最初鄙人認為,李廣殺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條瘋狗對其狂吠了幾聲,而李廣在盛怒之下將這條狗活活咬死。與韓信相比,李廣可謂心胸狹窄,氣量全無。但後來又得知,漢朝法律規定,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讓李廣在其管轄地留宿是履行職責。霸陵尉雖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職責並依法辦事。而李廣卻公報私仇,濫用職權,報復並殺害秉公執法的霸陵尉。

      此事可知李廣心胸狹窄,目無法紀,濫用職權,對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打擊報復,草菅人命。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統治者得殘酷無情、李廣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狹窄、奸詐卑鄙、目無法紀所至。李廣若真被封侯,不知會有多少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會遭他打擊報復。

      吳起殺妻求將,終被亂箭射死。白起殺已降,最後不得善終……如此種種,一言蔽之,多行不義必自斃也。李廣之惡比吳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譴,焉得封侯。

      

      附:司馬遷雖對李廣的遭遇鳴不平,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讚他。但對其依然善惡並書。將李廣殺已降和殺霸陵尉之事真實地記錄於史書之中。司馬遷不以個人情感篡改歷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進一步證明了《史記》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書,無愧於“實錄”、“良史”之名。

  • 4 # 君山話史

    李廣是西漢名將,他的名氣大,是因為他是比較富於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這樣的人顯然能贏得更多的掌聲與喝彩。就好比說到小時候讀的隋唐演義,什麼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等,我們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提到特洛伊戰爭,大家說的英雄好漢,肯定是阿喀琉斯、赫克託耳這樣神勇無人的人物。其實放在戰爭的背景上說,李元霸也好,阿喀琉斯也好,只會砍砍殺殺,真算不上什麼名將。

    同樣,李廣名氣大,主要不是他戰功有多大,而是他有很強的英雄色彩,這種人物,大家欣賞。李廣長於武藝,短於兵略;長於防守,短於進攻。為什麼匈奴人會對他聞風喪膽呢?因為一旦在戰場上遇到李廣,面對面砍殺,那麼只有一個下場:被李廣幹掉!

    我們來看看,在《史記》的《李將軍列傳》中,李廣在實戰中的殺人本領。

    李廣初從軍時,與匈奴交戰,“殺首虜多”;鎮守邊關時,追擊三名匈奴射鵰人,“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在一次與匈奴遭遇戰中,“射殺胡白馬將”;第一次北伐匈奴時,李廣被俘,逃跑後,胡人數百騎追擊,“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第二次伐匈奴時,被匈奴大軍包圍,“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

    其實李廣刀下之鬼遠不止以上記的這些,史書只是羅列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殺的是武藝高強的射鵰人,或是匈奴將領級別的人物(白馬將/裨將),至於一般性戰鬥,就沒有記了。比起武藝,膽略與勇氣才是英雄更不可或缺的品質。就好比古代很多刺客,如荊軻、豫讓等,武藝平常得很,但他們能名垂千古,是憑藉無以倫比的勇氣,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如果說打仗,李廣水平並不太高,但他的勇敢精神無人可及。在被十倍敵人包圍時,看看他的表現:“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所以,我說李廣砍人的水平,比用兵的水平高;防守的水平,比進攻的水平高。為什麼呢?因為性格決定命運。人太勇敢,腦袋就一根筋,沒有什麼謹慎的觀念,結果只要主動進攻,往往就跑到敵人設的伏擊圈。從這點看,李廣的兵略水平,比衛青/霍去病要差得多。因此,李廣打了一輩子沒封侯,實在怪不得別人,達不到封侯的硬性指標啊。

    現在網友有不少人說,李廣算不上名將。在我看來,李廣雖然沒有那麼神,但也不能貶低他。第一,他確實是漢軍的偶像,大漢的偉大精神從哪來的,還不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嗎?要知道漢武帝之前,漢軍對匈奴還是心有畏懼的,而李廣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以自己的砍人本領向世人證明,匈奴人不可怕,照樣砍得死,射得穿。所以,說到大漢強悍而威武的民族精神,它有一個來源就是飛將軍李廣。第二,李廣在兩次北伐時打得比較爛,但是不要忘了,他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特別在長期的守衛邊疆過程中,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當過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郡的太守,幾時讓匈奴的鐵蹄越過邊郡呢?在鎮守右北平時,匈奴人“避之數歲”,保一方之和平,這難道功勞算小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英雄情結,但真正能成為英雄的鳳毛麟角,所以英雄人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產。我們要細心呵護這筆財產,失去了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會變得平庸與低俗。

  • 5 # 愛你傾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聞風喪膽,贏得後人的尊敬。

    但是往往英雄都是有輝煌時期和沒落時期,而且對比十分明顯。年齡之於武將非常重要,縱使李廣再怎麼厲害,也逃不過歲月的摧殘。這讓我想起了大將廉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了就無人問津了。李廣何嘗不是這樣,老了誰會管他死活。

    李廣是歷史上眾多武將中耀眼的星星,他至少留名青史,但是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勇士們,被埋沒在歲月的長河裡。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那些退休的運動員們無人問津,不都是曾經耀眼過的嗎?

  • 6 # 鑑史馬後炮

    謝邀!李廣是漢朝將領中得到高評價的。“李廣難封”是因他的運氣不如人,而他的品德與忠勇卻被後世久久傳頌。縱觀他的一生,李廣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從軍抗擊匈奴的,因為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代,世代受僕射官職精通騎射,在抗擊匈奴的作戰中多次立功而被任命為漢中郞。漢景帝繼位時李廣又被任命為隴西都尉,後又改任騎郞將。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叛軍立了大功,從此聲名顯揚於世。

    漢武帝繼位後為了加強對匈奴軍事打擊準備,又調任李廣為未央宮禁衛軍長官。後來,李廣受漢武帝派遣先後七十次出兵抗擊匈奴,然李廣多次對匈奴作戰中卻因功勞不大無緣封候,但李廣為官清廉,對部下和藹,作戰英勇,平定諸候之亂時受到文帝、景帝和匈奴單于的敬佩。

    從現有史料提供的事例,至少說李廣是一位對漢朝有功且很有威望的將領,在七國之亂時期,他在大漢王朝生死存亡之際是有救亡之功的。這樣一位救亡之將,雖然在抗擊匈奴上表現不佳,但是歷來忠於漢朝廷,在忠心之餘,也是受得了委屈的人,而且多年沒升遷。沒有升遷,並不代表漢武帝對他沒有感情和不重視。因為文帝,景帝和匈奴單于都非常重視李廣,可見當時李廣聲望之高。

    後來李廣的死,對於漢武帝內心來說,是痛的。雖然李廣在世之時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但李廣對大漢王朝的忠心是任何將領不能比的,不管是七國之亂有功還是因戰場失誤被削為民,都沒有因此埋怨。這也許正是漢武帝為何如此重視後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和孫子李陵的原因。尤其是對李陵是寄予厚望的。

  • 7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李廣。客觀上來說,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說“你是沒遇上時機,如果是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也是有可能的”。

    武帝時期,李廣出雁門關進攻匈奴,結果,李廣被匈奴活捉,然後又逃回了漢朝。之後,被判死刑,然後交了錢贖了罪,削職為民了。

    後來,李廣又被召回朝廷任命為郎中令,與張騫分兵兩路去攻擊匈奴。由於張騫行軍遲緩,延誤戰機,導致李廣全軍覆沒,張騫被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而武帝是個很迷信的人,所以認為李廣命不好,是導致最後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

    主觀上,李廣心態也不太好,皇帝不重用他,他覺得不公,懷有憤恨的情緒。

    我個人覺得,他可以回家種地,也可以快樂過一生,沒必要這麼多的怨恨。學學孔子多好,周遊列國,放平心態,愉快過一生也挺好,只怪他自己不會拐彎,導致自己的悲劇,所以性格決定命運,亙古不變的真理。

  • 8 # 歷史鹹談

    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基本上都學過一篇課文《李廣射虎》,從課文中我們知道,李廣有著高絕的射箭技術,而且能夠身先士卒,身為一名大將能像普通士兵一樣深夜巡邏。而且,還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更是加大了李廣的悲劇主義英雄的角色。

    但是,李廣真的就是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是個純粹的悲劇英雄嗎?漢武帝真的那麼不待見他,終身不給他封侯?這個我要從李廣帶兵的方式方法來說一下。

    李廣訓練部隊以恩義相結,不重紀律,因此每位將領都與他交情好。作戰時,他的行軍佈陣採用自由的作風,不拘一格,他所帶領的騎兵非常精良,以機動性代替當時中國傳統的行軍佈陣,所以李廣的部隊常常獲勝,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李廣時常帶領少量精銳突擊隊突襲匈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

    但是李廣的部隊只適合打順風順水的戰爭,可以一個戰士頂上五個。但是在平常的戰爭,或者逆風戰的時候,更或者是大集團作戰的時候,李廣的這種帶兵方式是行不通的。部隊是一個暴力集團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肯定會出事。所以在漢武帝攻打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很明智的選擇把李廣安排在側翼或者是後勤。就是因為漢武帝瞭解李廣這個人,給李廣幾千人幾百人,李廣能夠很好的融入其中,把他們以恩義團結起來,發揮幾萬人的作用。但是要是讓李廣擔當主力軍,讓他指揮幾萬,幾十萬人,肯定是一盤散沙。因為,一個人的恩義這個東西不能讓十幾萬人感受到,也就達不到那個效果。所以說慈不掌兵。所以說李廣在攻打匈奴的戰爭中並沒有太大的貢獻,也就輪不到他封侯。

    從李廣帶兵我們可以看出,李廣有點像梁山伯裡的好漢,恩義為先。從這個可以想象到,他在官場中是什麼樣子。官場中,只有腹黑的人才能混的下去,像他這種情緒化的人,肯定會得罪很多人。還有李廣的這個帶兵風格很像宋朝的楊家將,岳家軍,把軍隊變成絕對忠誠自己,而不是朝廷和皇帝。可以想象像漢武帝這樣的強勢皇帝,怎麼可能讓這種脫離管控的軍隊存在。所以也會不待見他。

    綜上所述,李廣沒有多少功勞,在朝中有得罪很多人,皇帝也不待見他。他怎麼可能封侯!

  • 9 # 野叟雜談

    王勃在滕王閣裡的這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也成為很多人在感慨命運不公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想到的兩句話。那麼到底李廣為什麼會難封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運氣使然嗎?

    坦率地說,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司馬遷也無法做到絕對客觀公正地記錄歷史,他在寫《史記》的時候,肯定是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因為李廣的孫子李陵事件而受了宮刑,這多多少少影響到了司馬遷對李廣的記載。事實上,他對衛青的記載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在司馬遷的筆下,衛青多少有些被塑造成了一個依託外戚身份而封侯的形象,衛青因為衛子夫而封侯,李廣卻沒有被封侯。老早就有人說過,衛青的成功並非是裙帶關係。比如,衛青戰功顯赫,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司馬遷的描述之中,衛青的戰功多少有些偶然。但司馬遷也提到了,衛青每次作戰的時候,都會派出大量的探子,他一定要全面瞭解戰場的整體資訊。衛青體恤士兵,士兵沒有進帳篷之前,衛青絕對不會住進帳篷。士兵沒有吃飯喝水之前,衛青絕對不會自己先吃飯喝水。也正因為這樣,士兵和衛青一起作戰的時候才會全力以赴。

    書法作品“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相反,我們來看李廣,李廣作為一員戰將,其軍事素質之優秀,是沒有疑問的。但是,李廣絕對不是帥才!他作戰的時候,更多的是靠運氣和自己的軍事才能,這和衛青的慎重就不同了。也正是因為李廣太過自信而不去認真做好戰前的準備,李廣一輩子打過的敗仗也很多,他還曾經被俘過。只不過,在司馬遷的筆下,李廣的被俘反而成了他的一段傳奇。相反,李廣的戰敗,不去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而僅僅歸結為自己的命運不濟。戰爭之中,的確有偶然性的因素在。但是,假如每次作戰失敗都是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說不通了。

    而且一個真正的將軍,愛惜士兵肯定是必須的。但是,治軍嚴明也是必須的。我們來看李廣,他所帶領的軍隊,只能用軍紀渙散這四個字來形容!作為士兵,當然喜歡跟著這樣的將軍了。但是,這樣的將軍能不能帶領著這群烏合之眾打勝仗,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是司馬遷個人的原因,在漢代,人們更欣賞的是傳奇的英雄而不是中規中矩的衛青。李廣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漢武帝作為一個清醒的政治家對李廣卻不這麼看。表面上,漢武帝也說,李廣這個人命運比較背。實際上,漢武帝知道李廣這種人當不得大任。所以,在李廣最後一次出征的時候,漢武帝特地交代衛青,不要給李廣安排主力的任務。最後,李廣因為在草原上迷路而貽誤軍機,李廣不願意接受處罰,自殺身亡。司馬遷記載李廣自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悲情英雄的形象。而且李廣的兒子後來還找衛青報仇,把衛青打了一頓。衛青並沒有報復,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找茬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漢武帝對此沒有懲罰而是稀裡糊塗地結案。這更讓人們為李廣感到不公!

    《漢武大帝》中陸樹銘所飾演的李廣

    而且,司馬遷還拿李廣的親人做過一個對比,李廣的堂兄弟李蔡,不僅封侯,而且還官拜丞相,位極人臣。司馬遷根本沒有記錄李蔡的戰功。實際上,在漢武帝的時期,封侯是很難的事情。衛青作為漢武帝的小舅子,漢武帝也沒有直接封他為侯,而是讓他自己到戰場上為自己贏取侯爵。漢武帝的連襟公孫賀,也是封侯拜相。事實上,漢武帝也沒有違背封侯的基本原則,無功不侯!所以,李廣不被封侯,並不僅僅是命運使然,也有他自己個人的原因!

  • 10 # 樂觀的三國迷

    1.在武帝之前大漢對匈奴一直屬於防禦狀態,別說對抗,防禦都困難,而李廣就屬於防守型悍將,幾十年為保大漢邊境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是他悲情所在,一直在防守,沒有本質和突破性的進展,一直都乾的是最苦最累的活!

    2.好不容易等到武帝開始掌權大顯神威的時候,又出現了衛青、霍去病這種百年不遇的奇才,他倆的風頭完完全全蓋住了李廣,況且武帝喜歡的就是百變型的武將,李廣真的是生不逢時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棗粽子的包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