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負遇見921
-
2 # 行雲流水
謝邀,我認為:人性本無善惡,善惡不過是人性的正反兩面,善惡只在一念之間,而且更傾向於惡的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孟母三遷其地而居之的唯一解讀。儒學過於的抑惡揚善,過於理想化的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造就了偽善橫行而骨子裡邪惡的所謂道德仁義,這才招來了五四運動的徹底批判與摧毀,再加文化大革命的砸爛孔家店,儒學也就徹底決絕的被人民所拋棄。而今,物慾橫流,道德淪喪,人心不古,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震顫,方才想起了被拋棄已久的儒學。儒學的迴歸依舊是顫顫巍巍,曲折而一波三折。當然,即便儒學回歸也應批判的繼承,而不能全盤接受,一定要剔除其中愚民的枷鎖,批判的學習與接受。同時更應加強法制建設,用法律去懲治犯罪、打擊邪惡、對人們內心惡的骯髒的邪念進行震懾,才能將人心惡的一面給予最大限度的壓制!
-
3 # 尋真理91
真正的唯物主義認為,能夠真正統一於物質的唯有物質性!這點我贊同。那麼能夠真正統於人的那就是人性了!那麼人性善嗎,人性惡嗎?所有的人就是善嗎,所有的人都是惡嗎?即然人性不說明人的善惡,那麼認定人性的善惡對嗎?!作為一個人來說,如果不明白自己的人性豈不可悲,可嘆!那麼真正的人性究竟是什麼?這需要智者去探索,世上根本就沒有不經探索就有明白真理的事物!
人性是隨著個人意識思維,和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轉動的磁場,
既有超越精神道德的高尚善良,
也有跨越道德法律的邪惡醜陋。
相對來說,人性是本善的,因為善良,是人之所以為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們往往是在追求不到善的情況下變惡。人沒有天生下就是壞人和好人,是時間環境的前提條件所決定的。在善的環境會變善,在惡的環境中會變惡。
執著追求真善美的行為,就是遠離假惡醜的表現。
惡一般來自心理障礙的,矛盾分裂心理,和矛盾極端心理。是一種自我偏激迷失的極端表現。
環境中相對的惡是相對的善不夠完善。減少環境中多大的惡,就是多大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