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靈精怪的熊

    如果是高手就可以嚴格要求自己,將內容與書法風格聯絡起來,比如寫屈原詩就用簡牘體。但如果你只會寫二田楷書,那就只能寫政府工作報告。

  • 2 # 秦川風雨

    無論文章詩詞,古人留給我們的初創手卷,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是天大的遺憾。無論他是名哲聖賢,還是無名文宗;如果他(她)們的筆墨遺蹟,能夠存留下來,便能讓我們盡情欣賞那萬姿千章的琳琅風彩。盡情體味他們筆墨渲洩的情懷。可惜不能!但可以推想:一定是風情萬種的,一定是俊“醜”各異的。帶著他們的情感,隨詩文的意境而潑灑,帶著他們的習慣的,任意而縱筆;帶著各自稟性的,疾徐而揮毫;帶著窮富印跡的,墨色濃稀……這是難以追還的遺憾。沒辦法,我們只能讀印刷的文章,千篇一律,萬章一貌。當今的大小書家,所寫內容,多以自己的理解,學識,修養,抄寫摘錄。總的,多能以所寫內容而呈獻不同的筆墨風格。二者獨立的,也有。算是另類風格吧。我們不必強求!

  • 3 # 子衿書法

    書法的風格與詩文內容,在古代的文人手中是非常容易解決的一個問題。他們既能自己作詩,同時又善於書法,能夠把自己作詩時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今天的書法家,抄寫的是別人的詩作。是看著詩文去找書寫的感覺。這個感覺就很容易脫節,有的甚至不沾邊。現在書法家最愛使用的書法題材,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有幾個人能有偉人的氣質?又有幾個書寫者具有偉人博大的情懷?不說這個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那麼唐詩宋詞中的詩詞作者們的心境你能夠感知得到?

    蘇軾的《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就一定要寫的氣勢奔放,大氣磅礴?你的書風恰好沒有這個氣勢,卻要免為其難的去寫,寫出來就達不到你想要得到的結果。因為你不擅長這種風格。如果按照你所擅長的風格寫,一樣的會成為一幅好作品。

    在書法作品中,我們不要去揣測詩詞作者的情感,你此時此刻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平時怎麼寫,就怎麼寫。哪能夠說喜就喜說悲就悲的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 4 # 王石259252230

    書法風格和詩文內容的風格,應該說二者相依,也可獨立。論其書法,可獨具匠心,以書法藝術而獨樹一幟,或以詩文內容激發書法創作的靈感,今與古人不同,在硬筆還未出現之前,均為毛筆書寫,所以,這就是今人和古人的區別,且今人所書毛筆,大多以古人詩文為主,自創者也有,但超古人者少,個人認為:二者獨立。

  • 5 # 聽雨齋

    行草、狂草書氣勢磅礴,線條瀟灑飄逸,與豪放、浪漫的詩文風格一致,能淋漓盡至的表達詩文作品的內涵、感情,給人有共鳴、震撼。如果這種詩文作品用正書寫,則顯得平穩、工整、單調、刻板,不善於表達作者豐富、奔放的感情,不符合內容與表達形式的和諧統一的審美觀。

    但經文、典章,就應該用正書書寫,彰顯內容的莊重、哲理性,正書給人正規、崇拜、虔誠的儀式感。現在有很多書法作品,詩文內容與書法風格嚴重不符,該用行草書寫的用正書寫,該應正書寫的卻用草書寫,讓人啼笑皆非,不倫不類之感。

    一切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情以達意,文以載道。脫離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作品就沒有了生命,無法讓人感動和美的享受,那也就談不上是藝術了。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人問我,書法風格是應當服從於詩文內容的風格,還是應當二者獨立?

    實際上,這個問題就牽扯到書法作品的書寫內容以及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問題了。而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就在於,藝術作品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內容和風格的問題。這個問題無論是在中國古代、中國現代還是在西方古典時期、抑或是西方現代時期,都存在著。它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問題,更是一切文藝活動需要考慮的問題:

    內容與風格是否應該配合並且相互聯絡?有沒有純粹欣賞風格、或者說純粹欣賞內容而忽略風格的作品?

    為了回答清楚,我們必須反問一些問題?藝術究竟是為了表現什麼?或者說,藝術的作用僅僅侷限於表現嗎?藝術能否主動參與、並且推動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呢?文學、文藝永遠是被動的嗎?

    美國短短几百年的歷史中,南北戰爭應該是為數不多的內部戰爭。如果說這場大戰是美國曆史內部發展的一次必然要經歷的戰爭,那麼“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部文學名著來完成的,這就是美國作家哈里特·比徹·斯托(斯托夫人)於1852年發表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善良、勤勞而又被受壓迫的非裔黑奴悲慘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為後來美國的廢奴運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時間切換到1975年11月19日,由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頗具有反體制意味的電影《飛越瘋人院》在美國上映。該片具有非常濃厚的反體制意味,對於精神病人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有所揭露,隨即就在美國以及西歐掀起了巨大波瀾,普遍引起了人們對精神病人管理制度以及人身權力的控訴,後來甚至為此通過了相關法案。

    那麼,這些例子顯然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由文學、藝術等內容所影響下的社會,在這些例子中,藝術的內容、表現手法不再是對現實簡單的反映和描繪,而是主動參與並且以一定的內容來影響社會。

    這當然不是現代人才會用的手段,呈現一定內容、表現一定風格的藝術作品、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圖式、裝點,都有可能對其他人、社會、群體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作用。

    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國當時的首都玻瑟波利宮殿(現伊朗境內)裡面,篆刻了無數生動的藝術石刻,這些石刻藝術傳達了當時波斯帝王大流士大帝政治理念,石刻將大流士大帝刻畫成一個善良、包容,帶給人們和諧安定生活的帝王,這對當時要管理、控制各大城邦的大流士帝來說,是自己政治理念最好的傳達和生動和體現。

    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是完全契合他們所要傳達的理念,他們表現出來的形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乃至於歷史程序。

    藝術作品的力量也正是體現在這裡。因此構成所謂藝術以及藝術影響力的東西,自然是離不開內容以及風格這兩種必不可少的要素。

    中國書法史上最為後世所推崇的兩件書法作品,一個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一個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他們都在內容和風格上做到了完全一致、和諧的統一。《蘭亭序》寫宴會的暢快人生感慨和生死感悟,那麼風格就是秀雅而又超凡脫俗的;《祭侄文稿》寫顏真卿對於侄子的懷念、讚美,那麼風格就是悲悼沉痛,甚至是有些混亂的。

    這些藝術珍品之所以能夠被我們後世的人所珍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這些作品從內容和風格上都給人以極大的藝術震撼力,你會不自覺地就陷入書寫者當時書寫作品時候的狀態以及情緒當中。

    然而,現代藝術發展的路徑是不斷打破原有的藩籬和邊界,不斷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對構成藝術作品的要素進行顛覆。印象派顛覆了畫作的線條、顛覆了那些被傳統的人們所推崇的人物、畫面、構圖,以表現光影效果為主。後印象派又是對印象派的一次顛覆,他們甚至連光和色都不在追求了,完全拋棄了內容和形式這兩種要素,以追求表現繪畫者內心的世界的主觀感受。

    隨後,杜尚用一個小便池徹底宣告了藝術邊界的消亡,非藝術和藝術之間的邊界被打破。這些逐漸自我否定的路子,是現代一切文藝發展的共同趨勢。在書法中,就出現了諸多帶有頗多行為藝術色彩的書法形式:吼書、射書等等。

    然而,我們必須還要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參照西方藝術發展的路子,用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理念手段來進行書法的“自我否定”,這一點本身是否合乎邏輯呢?畢竟他們並沒有東方藝術中特有的以表現、塑造和書寫抽象符號——文字上的書法藝術。

    所以,古老的書法傳統是否應該走向拋棄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體而選擇其一,甚至完全將這兩者廢棄掉,打破固有傳統的藩籬,在現代藝術的道路上狂奔?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做出判斷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仍然需要內容和形式來為我們的書法作品支撐起藝術意義和藝術形象的話,內容就不能被拋棄,甚至我們應該著手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創作出符合書法創作的內容,當傳統的詩詞、古文被我們書寫的不厭其煩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將眼光望向現代社會,望向我們身邊這個精彩紛呈、瞬息變化的社會?

    筆墨當隨時代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筆墨如果不緊緊跟隨時代,自然要被時代拋棄,但是如何處理傳統和現代、如何進行表現和創新,仍然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鬼刀》作者Wlop的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