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江閣主

    怎樣去評價一個人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的水平

    先來簡析一下書法界公認的三大行書

    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佈局疏朗有致、筆法變化多端、取勢縱橫自如。表現著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中庸之美以及“文質”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

    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字間行氣平正奇險、結體寬博。字隨書家情緒起伏,悲憤、激昂、正義。

    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刻畫出被貶他鄉的蒼涼、孤獨、惆悵之情。

     

    評價一個人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水平可以參照三個方面:

    第一、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

    第二、書法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字裡行間所蘊涵的道德修養、書法功底和文化底蘊。

    書法創作不但要有深厚的書法功底,還要對書寫內容所表述的意義和情感做到胸有成竹, “讀書破萬卷”,方能“下筆如有神”。

    書法創作恰如對生動的歌詞所譜寫優美的曲目,舒暢的旋律得以讓人心潮澎湃、流連忘返。

  • 2 # 藍天08

    看了各位書友完美回答,受到一定啟發,也談談自已一孔之見。評價行書書法水平,千人千面,人們欣賞的角度不同,評價不一,乃屬正常。如果書法作品沒有不同聲音,書法藝術也就停滯,不可能提升。對於一幅行書作品水平高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

    一是結體美觀。每個字的點劃安排佈置合理,結構端正,美觀漂亮。每字遵從古人,都有出處。既有傳統的神韻,又有自己的領悟。

    二是筆法爽利。筆畫光滑清爽,筆力遒勁,點畫精到,秀麗靈動,方圓兼備,中鋒取勢,側鋒取妍。古人云,“書以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因此多附幾幅用筆圖。(附王羲之點畫精到圖,褚遂良字型靈動圖,趙孟頫側鋒起筆圖)。

    三是章法合理。看到書界章法的見解,結合自已感悟。章法應起首頂格墨漲潤,句末無逗字相連。左右呼應守軸線,濃淡枯潤,筆斷意連(附趙孟頫書法筆斷意連圖)。字密行疏自然,行間分明美觀。疏可走馬知其白,密不透風守其墨。

  • 3 # 翰墨書道

    公正客觀評價一個人的創作的書法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評價這還有非常好的書法藝術造詣包括理論修養;一棵嚴謹的藝術審美態度。從作品中平價,首先要作品整體風格如何,是否和諧,構圖完整,有無視覺衝擊力等;在就是看點畫線條形質是否到位和有氣韻。看用筆有沒有毛病,看單字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關係處理,最重要的是看作品的精氣神和有無看師承等等,可以說評價一人的作品需要調動評價欣賞者的完全的知識結構和藝術修為去分析品味。看精氣神,即可以從整體分析觀察也可以分析區域性單字的氣韻格調。至於書法作品的師承關係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難點,如果作品沒有師承關係,可以說就是一件非常失敗的作品,缺少必要的藝術性是肯定的。因為無師承就意味著是臆造。沒有筆法結構章法,完全憑藉感覺塗抹的。不過一個嚴謹的作者多不會出現類似情況。但能夠表現出有師承的作品又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往往就會是非常精彩的作品了。

    平價一個人的作品不僅僅要看作品的藝術特色,同時還要了解作者的學書路程對書法的理論見解,作品的構思等情況。僅僅是“紙”上談兵,也是很難說對作品的評價公平公正客觀的。當然評價作品也並不是一味地“溢美”之詞,要優點缺點兼顧分析,否則的評價意義不大。當然就批評的內容需要更加客觀。(一般情況下,比如推介類評價文字,多會避開這方面的問題,只有在藝術批評文字中才會出現。)無論如何,評價畢竟是評價,優劣要互見,意見中肯才最有益作者,不負評價的意義。

  • 4 # 捨得書屋王永江

    去評價一個人創作行書書法作品的水平,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各人有各自的評價標準。這個伯樂不好當。對於書法專業的人士他們也有一套評價的規則,有人說這幅書法好,也有說不好的,很難統一,介於此淺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其他人。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有許多不同的流派與風格,不能因你喜愛某一種風格的行書,去評價另一種流派風格的作品不是,歷史流傳下來的代表作品都具有它的藝術性。

    常規的講去評價一幅行書作品,主要從筆法,字法結體,大章法三方面去觀評。首先最主要的是大章法,即整篇的結構按排是否合理,行書作品中,下一字要和上一字呼應,左一行與右一行呼應,這樣才能上下左右氣勢相連,筆意協調,渾然一體,如果上下各勢不相承接,左右各意不相顧盼,則缺乏意態,缺少美感。一般在章法上要求節奏和諧,整體感強,疏密得當,幅式合宜,款印得當。由於行書在整幅上的氣韻和神采靠一行一行表現出來,所以字與字之間,他是如何連線也是章法很重要的一環,個別字的結體即小章法,按筆順的氣脈流動是否與全篇行氣的流動類似,疏密虛實的分佈是否合理,都會影響到對他的評價。

    任何藝術都應具有和諧美,行書,更應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它其實和音樂一樣,讓人聽到心情舒暢,如果這幅行書讓人看了心中不舒服就不可能是一件好的作品。書法是以線條作為自己的語言的,行書的線條也是一種載情性極強的節奏線條,具有韻律,方向,粗細,強弱等方面的靈活多變性,這些都是評價一幅作品因素。要有線條的質感,運動感,構圖的美感,神采的美感才能為上品。

    正像創作一樣,評價群,欣賞群也是很複雜的,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也就會出現對一幅作品的不同理。這一很正常。

    列舉一下宋代科舉考試的書法等級,供朋友們參考:上等書法是方園肥瘦適中,鋒藏畫勁,氣韻清古,老而不俗。中等書法是方而有園筆,園而有方筆,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下等書法是方而不能園,園而不能方,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筆畫不得其意而均齊可觀。這種劃分,主要是從書法的用筆,間架,氣韻等幾方面進行品評的。

  • 5 # 古今書法
    品評人的書法素養!

    每個人的個人好惡,學術修養,人生閱歷都不見。就同樣一幅書法,可能在甲看來是絕世佳品,而在乙看來去是不堪入目。這是經常有的事情!

    創作者的道德品格!

    由於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品評一件書法作品,往往跟創作者的道德品格息息相關。古往今來的那些奸臣大惡的書法作品往往被後人所不齒,不是那些作品水平不高,而是創作者是道德品格不行,因而他們的書法作品也都被一根封殺!

    如:秦檜,蔡京,嚴崇等等!

    一幅書法作品的真正水平!

    囉嗦了半天,現在拋開那些品評人與創作者,來就如何評價一幅書法作品(題主說的是行書,我們就只談行書),簡單的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從品評的角度來講,看一幅行書作品,我個人認為要從四個方面來看,即墨法,章法,字法,筆法!

    1.墨法

    古人云:字本於筆,而成於墨!

    一幅好的行書作品,整幅作品的墨色,應該要有濃,淡,枯,溼等等變化,不可從頭到尾,千篇一律。

    2.章法

    又稱之為:布白!

    孫過庭在《書譜》裡講:一點為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也就是說一幅作品裡,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呼應關係。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行氣”!

    3.字法

    同一個字,不同的人寫出來是不同的。這也就有了後來的那些顏體,歐體之類的區別,如王羲之的結字特點是欹側多姿,錯落有致。而米芾的特點卻是更為“險絕”!跌宕起浮更為明顯。

    4.筆法

    即用筆,或技法。

    一個正直的書法家,在寫一個字的時候,所用到的筆法,往往是多種多樣,且極少重複(同一個字裡)。具體的技法如:切筆,翻轉,絞轉,中鋒,側鋒,提按等等!

    以上四點中,墨法與章法考驗的更是這件作品的神韻,韻味。也就是這位書法家本人自身的書法素養,而字法和筆法,更多的是考驗這位書法家的本身對書法技法的嫻熟程度。

    以上是我對《怎樣評價一個人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的水平?》的回答!

  • 6 # 軍華書法

    人們評價一幅行書書法的水平,第一眼感觀是要有美感,即看了作品要有美的享受,使人心裡感到舒服,喜歡!才是好的作品,其實好的作品在墨法,章法,字法,筆法肯定已經有了好的體現,在觀眾腦裡才會感覺愉悅!如果是一幅醜書,即便你怎樣自吹自擂,說線條水平高,濃溼枯墨色怎樣好,布白怎巧妙,但都逃不開絕大部份觀眾的眼睛,除了你的幾個死黨,有利益關係外!下面的書法作品對比一目瞭然。

  • 7 # 快樂書法

    我是個寫了多年行書,行草書的老油條,有些粗淺認識和體會,現在說一下我的看法。

    一,看對傳統的繼承度。也就是寫的行書的基因,來自古代經典的傳承還是自由體,是學的晉唐人,還是宋元明清,還是僅僅是拿上毛筆把漢字寫熟練,寫到宣紙上了。

    二,看行書的筆法,結構的熟練度和準確度。以及章法上對字的大小,正斜,收放,聚散等等對立關係的協排程。如果感覺是單調的擺字,排字,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墨色的濃淡基本一樣,就不是好行書。反之亦然。

    三,最關鍵的,是看區別率。也就是自我的發揮。和古代經典有區別,和當代的人也不同,這一點最難。到了這個層面,毫無疑問就是最好的行書了。這也是搞書法的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害群之馬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