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廙

    文以載道,古人畫畫可以說體現了我們的道家思想。具體分為如下幾點:

    古人理解大自然不像今人直接把大自然的形象用素描的手法轉移到紙上。而是中間經過陰陽平衡,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筆筆相生,起承轉合,陰陽圖中的S,勢,裹束,筆法,來打造我們所見的自然。所以說技近乎道,就是這個道理。而不是像老外一樣拿著油彩去直接寫生。更何況外華人現在也講究一定程度上的寫意了,但是仍然和我們祖國的偉大文化無法媲美。正如畢加索所說“真正的藝術在東方,而白人是沒有藝術的”我想這等中肯肺腑之語大家也會明白。說到底我們在一百年前被洋人打敗了,我們變得缺少自信了。

    古人的繪畫通常是為了寫我心性,而一些宮廷畫院的畫家則是為了歌頌時代。寫我性情者如鄭板橋的竹子體現文人高風亮節。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表現自然的博大寬宏,人生逆旅。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書法的用筆,簡潔流暢的描繪祖國河山,還有八大山人的花鳥孔雀表達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歌頌時代者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表現北宋江山的物華天寶,幅員遼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表現政治清明,人民和樂,汴河兩岸人民的生活。而又有一些反應政治負面的,比如馬一角夏半邊,殘山剩水,感慨國破家亡。

    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不會只是停留在個人的角度為畫而畫,而是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一種文人的風骨,對人民生活,對政治的一種人生態度。

    接下來說一說古人繪畫方法,看看和今人有哪些不同!!

    黃賓虹說書法繪畫離不開太極圖,什麼意思呢,太極圖是說S,是說陰陽平衡變化。如圖所示講究S構圖,起承轉合的變化。

    還有主輔破的構圖原理,主線輔先隨之,破線打破主線的方向。如圖所示還有遠,中,近三段構圖法包圍式等等

    繪畫講究書法的用筆,趙孟頫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可見國畫講究中鋒用筆,飛白書用筆,所以才會看到《八十七神仙卷》吳帶當風,飛動而不漂浮,用筆遲澀流暢。才會看到敦煌經變畫,人物面部表情飽滿生動,神韻盎然。才會看到《女史箴圖》高古遊絲,充滿仙氣,充滿古意。

    所以說我們的繪畫博大精深,體現了我們的文明,不只是為畫而畫而是文以載道,體現更大的視角,是為民請命,是中國的脊樑,是生生不息的愛!!!

  • 2 # 琴簫言

    當一個琴師 在煉習琴藝時 天天都能聽 狗 狼 雞 等塵音 時間長了 一定對琴道產生影響 如今時代 垃圾專家滿天飛 有真才也會流淚 原因還有很多

  • 3 # 九州青雲鴻四海

    我本人的看法:是當代人應在古代優秀體才上去創作畫的技術,利用當代各界人類的的發展程式去創作自己的藝術展示用途

  • 4 # 全球創意美術

    “為畫而畫“這個詞看著高階,其實很虛。誰不是為畫而畫呢?連街頭給行人畫肖像的最普通的畫匠,都是為畫而畫,掙錢呀!

    藝術,不是一個效仿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結果。現在湧現出各種流派各種畫風,有超寫實主義,有超現實主義,有意象派,有朦朧派,有抽象派…而且出現更多的藝術形式,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古代沒有的美好的體驗。當代的藝術家,如果是比較出彩的,一定是在學習了從古至今的精華、磨練了紮實了自己的技能,加上自己的特質,才會出彩的。

    我覺得題主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在懷疑有些藝術家只為了錢而畫,為了利而畫,或者為了其他什麼而畫,不是出自“自己想畫了而畫”,不是那麼純粹了…

    其實,我告訴你,藝術家是人,有名氣的藝術家的畫有市場需求,畫出畫來,可以賺錢;

    也可能會有視錢如糞土的超凡脫俗的藝術家,拽拽的不搭理你,那是因為他們不差錢,他們吃了這頓,下一頓也不用愁;

    而大部分藝術家,都是普通的窮光蛋!他們吃了一頓,可能要餓兩天,還有可能要睡大街了,這時候,有人走到他跟前,說,你給我畫幅畫,100塊,明天要。我告訴你,他可能就會沒骨氣的為這100塊錢低頭了,因為他得活下去。

  • 5 # 三白漫畫

    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出於人之手,手受於人之心,而人又是出於那個時代、那個環境的浸泡,因而像一面鏡子,映出的是那個世界的一面!

    如能量守恆說,精神與物質之間進行著不增不減的轉換,古今亦同此理,畫的價值亦在此中,古人的作品貴在不可再得,貴在精神能量的富足,今人的作品更多難做定論。

  • 6 # 詩夜城主

    古畫的確精緻,的確古人是“為畫而畫”,古畫的精緻在於畫面構圖嚴謹、畫中人物情緒豐富飽滿、意境深遠,讓人賞心悅目,這古畫包含了中國的國畫和西方的油畫,古代國畫如此精緻,那是真正的文化底蘊濃重,古代西方油畫的精緻,那是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深刻,

    當古畫和現在的畫稍微做比較,就容易發現古畫隱隱約約存在著一種“高貴典雅”,同時又有一種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烙印,不得不承認古畫的藝術氣息的確很濃,然而現在的畫連最起碼的意境感都很難看到,若是有那麼點意境感,也還是商業氣息更加濃厚,

    所謂古人“為畫而畫”,是有非常嚴格的講究的,第一,心情不佳時不畫畫,那是因為畫畫本身就是在陶冶情操,心情愉悅時執筆畫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的“心情舒暢時,做任何事情都順利,看任何事物都順眼”,繪畫是高於技術之上的藝術,與其說是靠“手”,倒不如說是靠“心”,

    其次,沒有好題材時不畫畫,藝術雖然是來源於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生活中的物像都可以當作繪畫題材,確切的說一幅繪畫作品是由主題和背景構成,畫中的背景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古人作畫之前都是會經常在外寫生,目的是尋求好的繪畫素材,即使畫人物,都要要求模特的情緒必須醞釀成熟,為了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

    再者,靈感不充分時不畫畫,有了好題材以及愉悅的繪畫狀態,都還不夠,一幅畫作的風格特色很大部分取決於藝術家的藝術靈感,可以很肯定的說,藝術大師與藝術家最大的區別就是腦子裡的“靈感”了,綜上所述,這就是古畫之所以精緻,古代畫家為畫而畫的原因,還有就是,當代不缺藝術家,缺的是藝術大師。

  • 7 # 橡皮擦掉的距離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是為畫而畫,只是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藝術創作的要求也不同,藝術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畫家有不同的表現。如果畫得很像就叫好。那麼照片最好了。還要畫家做什麼。

  • 8 # 最美還是藝術史

    在中國古代書畫品評標準中“精緻”是比較low的一個標準。

    首先肯定宋畫的 圖真 和 古雅,那是一個文化高度自信的時代的精神氣質。但隨著文人參與繪畫,在宋以後的品評標準中, “精緻”便成了較低的品評級別。

    逸、神、妙、能、精謹,這是一個從最基本的“精緻再現”到“超凡脫俗”的漸進昇華的過程。所以,問題中把“古畫精緻”作為一個很高的評價,並主張“當代藝術家應該多學習一下”這一提法似乎並不嚴謹。

    如果說問題中的“精緻”暗含了“高雅品質”的意思,那“古人為畫而畫”也是不妥的。

    因為以智性活動為高雅生活方式的文人士大夫們是很貶低“為畫而畫”的,在他們的思想深處,那 不可言表的 “弦外之音” 和 不可圖繪的 “象外之象” 才是畫之最高境界。

    所以,當代藝術家應該學的其實恰恰不是問題中所說的“精緻”和“為畫而畫”,當代藝術家應該學的是客觀地、歷史地、科學的認知“傳統”,並將在當代語境中將“傳統”傳承下去。最後,忍不住吐槽一下!特別不喜歡悟空提問的模板“有人說......,對此你怎麼看?” 不排斥各抒已見,但百家爭鳴要討論有意義的問題;不排斥知識娛樂化,但娛樂化並不等於胡編亂造。“有人說......”,這個“有人”是誰?他說的話是否值得討論?拿狹隘偏頗的觀點加以討論,不如直接陳述正確的知識。

  • 9 # 李冰在藏龍島傳統造像

    此提問所對古畫的界定是模糊的,因為古畫的時空跨度非常的大,從戰國的帛畫,到魏晉南北朝的風景人物畫,唐宋壁畫、院體畫、元明清的各種題材的繪畫在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都是古畫。

    如此浩如煙海的古畫中既有精巧細膩的院體工筆重彩,也有瀟灑豪放的潑墨寫意、還有簡潔示意神秘的年畫桃符。因此若是說古畫精緻因當給予適當的範圍限制,比如宋代院體畫宮廷道觀壁畫大多多比較精緻。 院體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狹義上是指中國古代皇室宮廷畫家的繪畫作品,廣義上則包括宮廷繪畫在內和受到宮廷繪畫影響的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類別,以及傾向於中國古代宮廷繪畫的這種畫風。

    院體畫風格多以工整細膩、細節繁複而寫實逼真為主。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

    皇室宮廷需要的繪畫,一定是需要富貴榮華是皇家氣派的風格,因此在繪畫的材料,繪畫的題材,以及作畫者都是層層篩選出來的修為很高的畫家。張萱、周昉是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張萱曾供職於“畫直”一職。比如唐代的描繪宮廷生活成為流行一時的繪畫題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等,都是傑出的作品。

    院體畫最為鼎盛是在宋代,而畫院的制度以此最為完備。出自院畫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統治者的審美標準。畫院透過考試錄用或升遷人才,考試標準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既要求狀物繪形的嚴格和寫實技巧又強調立意構思,多摘取詩句為題目。宋徽宗趙佶對皇家專門的畫院即宣和畫院的支援,使得院體畫在北宋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美術史上對院體畫的得名主要源於宋朝。

    宮廷繪畫之所以十分精緻,其主要原因在皇家統治者的審美的標準是一定要與民間的風格有所區分的政治需要。其二,是在皇家供職的畫家與民間賣畫較起來,首先就是技術學問層面的優秀者才有被選入皇家供職,因此在繪畫技能技巧以及學問修為上本身就比同時代的優秀,這儲備了人才優勢。其三是富足的宮廷供養,比起以賣畫生的民間畫家相比,宮廷畫家本身就不再為生計奔波,所有時日都用在作畫修為上,因此在完成一張作品的時候往往會更為專注,耗時跟多。這樣的奢侈的時日投入,再加上不斷同一類似題材反覆練習推敲,自然就能顯得尤為精細。

    民間的對於繪畫作品的審美與追求,自然也會被皇家繪畫的這種耗費時日巨大的精細作品報以羨慕與模仿。同樣的身居廟堂與江湖悠遠的文人士大在詩書之後的了了繪畫,往往是對院體畫的一種沒法比而反其道而行之的託詞。因此五代時期,西蜀宮廷畫家黃筌以其細膩富貴的畫風成為這一時期宮廷繪畫的代表,“黃筌富貴,徐熙野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兩種畫風的分流。

    繪畫本身的好壞,往往不是精細如何,中國曆代對於繪畫的評價能浩如煙海。其中比較主要的評書畫藝術的三個等級,即神品、妙品、能品。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以此評畫,元代夏文彥、明代王世貞沿襲之。又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援李嗣真《書後品》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記》則分逸、神、妙、能四格。這些評價對於繪畫中的的精細之功恰好是人能力可以習得的一種“能”的顯現,相對於妙、神、逸的藝術高度來看精細實為起步之初。

    院體畫成為一種風格的定性,其後續就自然發展,研習眾多,因此時至今日,院體畫風格的作品依舊是國畫教學中的一大宗。繪畫的精細程度雖不能表明藝術的高度,卻可以很明顯的剔除繪畫裡太多型度不夠的南郭先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睡覺時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