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人首蛇身,高階動物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語出戰國中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天問》之篇。關於《天問》對"女媧"的發問,東漢時人王逸注曰:"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而《天問》創作宗旨,王逸認為:"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從屈原對女媧形象的發問及王逸的釋義看,表明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女媧似乎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準確的說,在是時人們的心目中,尚沒有出現一個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女媧形象。故屈原在"仰見"圖畫於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媧"形象後,發出了"孰制匠之"的疑問。
而王逸對"女媧人頭蛇身"形象的解釋,儘管有所謂"傳言"之依據,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漢人之看法。"人頭蛇身"的女媧形象,多與"人頭蛇身"伏羲的形象並存於漢代畫像石之中。顯然,這種畫像的出現,與兩漢時人將女媧與伏羲並列的觀念密切相關。
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屬於東漢時期。迄今為止,最早出現可能是女媧形象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學者認為是女媧像,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
屈原的《天問》,以"多奇怪之事"而見稱,射日的"后羿",無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女媧蛇身形象等傳說中的人物事蹟,均成為屈原質問的物件。與女媧傳說相關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問》中亦有"康回(共工名)馮怒,何故以東南傾"之語;但在古史傳說中與"女媧"關係最為密切的伏羲,在《天問》中卻未置一辭;於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覺,故在釋屈原"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時注曰:"言伏羲始畫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而尊尚之也。"由於女媧、伏羲並列的觀念在漢代已經深入人心,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又置於"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 。
對王逸這一解釋,補註者宋人洪興祖不以為然,曰:"登立為帝,謂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記,夏商之君皆稱帝。《天對》雲:"惟德登帝,帥以首之"。(王)逸以為伏羲,未知何據。"洪興祖引唐人柳宗元專為《天問》所作的《天對》"惟德登帝,帥以首之" ,來反駁王逸的"伏羲"說,以為是指"匹夫而有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說,較之王逸"伏羲"說可能更為合理,但亦有牽強附會之處 。
現代姜亮夫先生認為,依據《天問》中的"文法組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當作"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則辭義皆順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媧而言,"王逸不解此義,分"登立"二句屬之伏羲"。屈原如此發問,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媧獨以女體,故疑而為問也";而"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二語,姜先生則以為"文辭極奇僻生澀,疑有訛誤……則疑文中"有"字為"育"字之訛…"制匠"亦即上句"育體"之義……蓋南楚有女媧化生萬物之傳說,故屈子以女媧之又為孰所生為問也"。 姜氏之說,將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釋之外,顯較王逸等注家解釋為勝;但改字釋文,雖然使"奇僻生澀"的文辭立顯通暢,但無其它版本之支援,恐為不妥。屈原畢竟是對可以直觀的女媧影象發問,儘管後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說的"人頭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說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戰國中後期,女媧"人頭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並沒有得到如同西漢以降的普遍認同。如是觀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至於伏羲,《楚辭·大招》中有"伏戲駕辯"之語,王逸注:"伏戲,古王者也,始作瑟。駕辯……曲名也,言伏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大招》的作者,歷有屈原與景差的之說,並無定論。但無論作者是誰,僅可證明的是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雖然伏羲的傳說可能已經流傳,但與女媧是否已形成關係密切的"二皇"形象,現有的文獻資料尚不足以說明。
在戰國中後期,女媧尚未形成如漢代較為固定的"人頭蛇身"的形象,從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關於"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中也可以反映出來。其中及涉及到女媧造化萬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神話,但並沒有關於女媧外在女媧開天地形象的具體闡釋。特別是在《山海經》的記述中,也沒有關於伏羲的直接記載。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時言女媧,言女媧不同時言伏羲"。
現代學者呂微認為這只是"針對文獻所作的形式分析得出的上述結論,近年來卻由於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遭到嚴厲的質疑。特別是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成功釋讀,向人們展示了戰國中後期在楚地民間的一則可能是講述伏羲、女媧創世的神話文字,從而將伏羲、女媧對偶神話最早記錄本的上限提到了先秦時代" 。關於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釋讀,李零先生認為,據臺灣學者嚴一萍和金祥恆考證"帛書所述傳說人物的頭兩位就是古書常見的伏犧和女媧,"女媧"之釋雖不能肯定,但"伏羲"之釋已獲普遍承認" 。看來,楚帛書是否可以證明伏羲和女媧在戰國中後期就已並列出現於楚地,還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女媧與伏羲在大多數先秦典籍中分言的事實,不僅表明女媧與伏羲分屬兩個不同的神話傳說系統,而且就女媧形象而言,基本還是一個造物女神的形象,而女媧從"未知"到"蛇身"形象的完成,則與兩漢時期的改塑密切相關。
女媧是人首蛇身,高階動物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語出戰國中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天問》之篇。關於《天問》對"女媧"的發問,東漢時人王逸注曰:"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而《天問》創作宗旨,王逸認為:"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從屈原對女媧形象的發問及王逸的釋義看,表明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女媧似乎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準確的說,在是時人們的心目中,尚沒有出現一個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女媧形象。故屈原在"仰見"圖畫於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媧"形象後,發出了"孰制匠之"的疑問。
而王逸對"女媧人頭蛇身"形象的解釋,儘管有所謂"傳言"之依據,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漢人之看法。"人頭蛇身"的女媧形象,多與"人頭蛇身"伏羲的形象並存於漢代畫像石之中。顯然,這種畫像的出現,與兩漢時人將女媧與伏羲並列的觀念密切相關。
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屬於東漢時期。迄今為止,最早出現可能是女媧形象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學者認為是女媧像,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
屈原的《天問》,以"多奇怪之事"而見稱,射日的"后羿",無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女媧蛇身形象等傳說中的人物事蹟,均成為屈原質問的物件。與女媧傳說相關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問》中亦有"康回(共工名)馮怒,何故以東南傾"之語;但在古史傳說中與"女媧"關係最為密切的伏羲,在《天問》中卻未置一辭;於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覺,故在釋屈原"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時注曰:"言伏羲始畫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而尊尚之也。"由於女媧、伏羲並列的觀念在漢代已經深入人心,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又置於"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 。
對王逸這一解釋,補註者宋人洪興祖不以為然,曰:"登立為帝,謂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記,夏商之君皆稱帝。《天對》雲:"惟德登帝,帥以首之"。(王)逸以為伏羲,未知何據。"洪興祖引唐人柳宗元專為《天問》所作的《天對》"惟德登帝,帥以首之" ,來反駁王逸的"伏羲"說,以為是指"匹夫而有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說,較之王逸"伏羲"說可能更為合理,但亦有牽強附會之處 。
現代姜亮夫先生認為,依據《天問》中的"文法組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當作"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則辭義皆順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媧而言,"王逸不解此義,分"登立"二句屬之伏羲"。屈原如此發問,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媧獨以女體,故疑而為問也";而"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二語,姜先生則以為"文辭極奇僻生澀,疑有訛誤……則疑文中"有"字為"育"字之訛…"制匠"亦即上句"育體"之義……蓋南楚有女媧化生萬物之傳說,故屈子以女媧之又為孰所生為問也"。 姜氏之說,將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釋之外,顯較王逸等注家解釋為勝;但改字釋文,雖然使"奇僻生澀"的文辭立顯通暢,但無其它版本之支援,恐為不妥。屈原畢竟是對可以直觀的女媧影象發問,儘管後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說的"人頭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說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戰國中後期,女媧"人頭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並沒有得到如同西漢以降的普遍認同。如是觀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至於伏羲,《楚辭·大招》中有"伏戲駕辯"之語,王逸注:"伏戲,古王者也,始作瑟。駕辯……曲名也,言伏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大招》的作者,歷有屈原與景差的之說,並無定論。但無論作者是誰,僅可證明的是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雖然伏羲的傳說可能已經流傳,但與女媧是否已形成關係密切的"二皇"形象,現有的文獻資料尚不足以說明。
在戰國中後期,女媧尚未形成如漢代較為固定的"人頭蛇身"的形象,從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關於"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中也可以反映出來。其中及涉及到女媧造化萬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神話,但並沒有關於女媧外在女媧開天地形象的具體闡釋。特別是在《山海經》的記述中,也沒有關於伏羲的直接記載。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時言女媧,言女媧不同時言伏羲"。
現代學者呂微認為這只是"針對文獻所作的形式分析得出的上述結論,近年來卻由於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遭到嚴厲的質疑。特別是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成功釋讀,向人們展示了戰國中後期在楚地民間的一則可能是講述伏羲、女媧創世的神話文字,從而將伏羲、女媧對偶神話最早記錄本的上限提到了先秦時代" 。關於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釋讀,李零先生認為,據臺灣學者嚴一萍和金祥恆考證"帛書所述傳說人物的頭兩位就是古書常見的伏犧和女媧,"女媧"之釋雖不能肯定,但"伏羲"之釋已獲普遍承認" 。看來,楚帛書是否可以證明伏羲和女媧在戰國中後期就已並列出現於楚地,還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女媧與伏羲在大多數先秦典籍中分言的事實,不僅表明女媧與伏羲分屬兩個不同的神話傳說系統,而且就女媧形象而言,基本還是一個造物女神的形象,而女媧從"未知"到"蛇身"形象的完成,則與兩漢時期的改塑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