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大師們,大多從小就天資聰穎鋒芒畢露。
很多人都說他們所以登峰造極,都是因為常人不可及的天賦所賜。真的是這樣嗎?先不急著找答案,咱們先看看不同年代的大師們,畢加索,達利,曠世奇才達芬奇,保羅·克利,霍珀,還有德國畫家丟勒,他們小時候的畫到底好不好?
梁文道的散文隨筆集《我執》中曾這樣寫霍珀:“他把人都畫成了靜物,似乎有所言語有所動作,卻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
空寂的街頭,靜謐的餐館,午後的房間,寂寞的男女無聊的等待,就像一首首流淌著情緒的詩,流進看者的心裡。一生不善言辭沉默寡言的霍珀有一次和人聊起他的名作《夜鷹》:“我好像,是在無意間,畫出了一個大城市的孤獨。”
在霍珀的畫筆下,那些平常的,微不足道的瑣碎日子,就這樣成了永恆。
一個真正偉大的畫家,哪怕是寥寥幾筆,也能表達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精神。
霍珀的藝術精神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風格——疏離的氛圍和孤獨的人群。人走室空,但Sunny依然灑下,我的離開並沒有改變世界的什麼。
美國作家厄普代克精確的形容了他的畫是“故事的邊緣”,似乎下一秒,就會有故事發生。毫無疑問,這種風格深深影響了之後20世紀的電影,攝影和音樂。希區柯克,湯姆·維茨,古斯塔夫·德池,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霍珀致敬。
從海明威到亨利·米勒,菲茨傑拉德,愛默生,塞林格和卡佛這些獨孤文化的大師名錄中,一定要加上愛德華·霍珀這一位。
霍珀是繪畫界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蒼涼的夢幻,在那些厭倦和巨大悲傷的後面,塞滿的是霧靄沉沉的生存。——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
那,每天蹦蹦跳跳,快快樂樂的小孩子不為生存發愁,也會孤獨嗎?
是的,因為9歲的霍珀就已經用樸素的寫生,記下了自己的孤獨。
如果回望文藝復興時代,還有誰能和達·芬奇比肩而立?
恐怕只有德國畫家丟勒。
當意大利與身後的歐洲各國相繼走出禁錮與刻板的中世紀陰霾之時,德國卻深陷於歷史上最為暗淡無光的時刻。饑荒和黑死病肆虐,信仰因崩塌的邊緣而群魔亂舞,這讓此時的德國文化和藝術萎靡不振。
正是丟勒,以一己之力在這個落後國度中苦苦支撐,成為黑暗中僅有的一點人文之光。
當象徵著人類完美與新生的《大衛》在米開朗基羅的手中雕刻完成時,丟勒以同樣精湛的技法開創性的完成了整整15幅木刻組畫《啟示錄》。
當時的1500年,相當於今天的2012,很多人都篤信這是世界末日的起始點,神與魔的最終對決會降臨人間。
丟勒,以獨特的形象刻畫出其批判與搏鬥,釋放世人的憤懣與恐慌,進而推動著馬丁·路德舉步維艱的宗教改革。
享譽世界的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這樣評價:“在義大利,畫家只需憑藉對自然等描畫,就可以表達對秩序的理想化,依靠的是向外感官。而在德國,畫家只能依靠自己的內心,向內不斷探求,去豐富自己的想象力。
丟勒的啟示錄正是如此,不僅是德國第一件偉大的範例,更是集雄辯與深刻,猶如馬丁·路德般的以精神直接訴諸於精神。”
我們熟悉的丟勒,是歷史上最出色的版畫大師。
但丟勒與文藝復興同時代巨匠達·芬奇一樣,有著極強的科學思維,深研數學和透視學並寫下大量筆記和著作,併發明瞭獨到的建築學體系。著作了影響廣泛的《繪畫概論》和《人體解剖學原理》,在透視法與人體解剖方面貢獻卓著。
“1484年,我對著鏡子第一次畫下了還是孩子的自己”——丟勒在自己的第一幅自畫像上寫下了這段話。
那一年,丟勒不過13歲。
“藝術不是在模仿你看到的世界,藝術是在創造你看到的世界”。
保羅·克利是一位很特別的畫家,因為在現代設計源頭的包豪斯學院任教十餘年,讓他在藝術教育上的知名度遠遠超過自己作為畫家的影響力。
但,這並不影響保羅·克利成為歷史上最富詩意的造型大師。他更是20世紀最變幻莫測、最難以理解和最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之一。
他的一生都在連續不斷的反覆試圖接近藝術的本質,他把繪畫看作是體驗,是生活。
在他的筆下,線條、顏色和形體好像一直在隨機組合,有時候成了觀念的符號,有時又成了童趣的天真,或又變幻出極其成熟的節奏,迫切的要從樂曲世界跳躍出來。
看起來他的畫是讓人費解的圖塊,或是稚拙的塗鴉。但細究下去,會慢慢發現裡面是一個隱藏的國度,奧妙之中浮現出幻想的王國。
但無論怎麼變幻,保羅·克利總是能以自己的敏銳,抓住那些奇妙的瞬間,打動你的心。
保羅·克利更是一個浪漫而神秘的人,寫小說,寫詩,還是一位小提琴手。在家裡,他會和兒子一起塗鴉亂畫,相當多的作品,都是他從兒子的畫裡得到的絕妙的靈感。
在變幻無窮的世界裡,保羅·克利超越了具象和抽象、直覺和理性、存在與消亡的界限,那種從容、平靜、自在、悠閒的創作狀態,彷彿洞悉萬物之後的大智若愚。
但,不知為何,這種感染力總是在自由和歡快中,瀰漫著淡淡的淒涼和哀愁。傳記作家威爾奈·哈弗特芒說:“保羅·克利先生,是一個生活在今天,有著新鮮感受的原始人。”
這位新鮮的原始人長大後的一天,在家裡偶然翻出了自己一幅4歲的塗鴉,一位打傘的女人。
看到的人都驚訝的不得了,因為4歲還不過是一個孩子的塗鴉期,畫的都是一個圈兩條腿兒的火柴人。
繪畫中無論造型、色彩、構圖、風格如何變化,最基礎的就是“線”。線條的力量在於能化繁為簡的表達動勢、厚度、體積和情緒,這種力量必定是畫家多年積累和精進的結果。
而保羅·克利,卻在4歲時,就好像參透了線條的秘密,體會到了線條的力量。
難怪他說:“畫畫,就是帶著一根線條,去散步。”
第一次看到《時間的永恆》,瞬間被一股電流襲過的刺激感至今難忘,夢境也不過如此。
都說科學是讓複雜的事情簡單,藝術是讓簡單的事情複雜。但你看死亡,戰爭,未來,悲傷,無論多複雜的東西,在達利那裡都能給它變得簡單,直擊心靈。
他好像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壞孩子的那種幽默。
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屬於達利一個人的,他被眾多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超現實主義大師,更一躍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即使今天也很少有一位藝術家,如明星般的人氣與聲望於一身。達利是歷史上最擅長包裝自己的藝術家,更是第一個將藝術的商業價值推向巔峰的人。珠寶,傢俱,迪士尼,讓這位蓄著兩撇小鬍子的藝術家名利雙收,晉級頂級富豪之列。
因為他參透了複雜藝術世界裡的一個簡單秘密——藝術家的行為越離奇,人們越願意買單。
他也變得越來越古怪,每一次出行都像一次行為藝術。更是熱衷於好萊塢的紙醉金迷,在自己的畫室舉辦豪華晚宴,參加者都是一眾名流,約翰·列儂、大衛·鮑威、安迪·沃霍爾紛紛出席。
整個美國的每一個人,都想目睹他的瘋狂人生,更想加入他的瘋狂人生。如果那個年代有抖音,達利無疑是流量之王。
達利終究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締造者,一位只能用瘋狂來形容的藝術家。但毋庸置疑,他用自己的夢境和夢一般的生活,為世人創造了難以置信的藝術,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小的時候,每年達利一家都會在母親的張羅下,去西班牙東北岸小鎮 Cadaques 度假。16歲少年達利,畫下了這幅小鎮的樣子。
成熟,老道,色彩厚實。但這並不是達利最早體現出繪畫天賦的畫。早在不到9歲,他就在一張明信片的背後,畫下了自己家鄉的加泰羅尼亞風景。
更讓人驚訝的是達利畫的這幅煙火,你看那夜空下形形色色的人們,姿態之準確,神情之所思,完全超越了同齡應有的技巧和理解。
達利這一年,不過10來歲的樣子。
說到天才,不能不提被奉為現代藝術的創始人,當代西方最具創造力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的畢加索。
年僅26歲畫下的《亞威農少女》已是藝術歷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傑作,預示著西方現代藝術歷史上的轉折和突破,直接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改變了今天世界的審美和生活。
藝術,貫穿著畢加索的一生,他畫的風格簡直太過豐富,數量又過於巨大,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後人那一句“永遠年輕的畢加索”的評價,正是在形容他多變和永不停歇的探索。
藝術史學家們只好硬著頭皮,把畢加索一個人的藝術生涯和浩繁作品分成了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各種分類,以便於研究。
這是一張畢加索9歲的畫的《鬥牛》,可以肯定的是,畢加索和丟勒的天分不相上下。
9歲,已經能夠理解形體之間的關係,並且造型能力極強。畢加索的父親是美術老師,但不富裕。為了生活,每次老爸去給學生上課,包括去美術館都會帶著剛會走路的畢加索。你想,整天介看爸爸和學生畫畫,潛移默化的力量不可小覷。
現在北京尤倫斯正在舉辦的《一個天才的誕生》畢加索大展中,有一幅1893年,也就是他12歲畫的《古代石膏素描寫生》,歎為觀止。無論從對形體的把握還是光影的理解,相當準確,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真跡。
也正是如此,畢加索才會有底氣說:“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畫的跟拉斐爾一樣好。但我用一輩子去學習怎麼畫的像個孩子。”
天分,加上耳濡目染,從畢加索14歲和15歲時候畫的母親可見一斑,達到了今天學習多年繪畫的美院學生也達不到的水準。
而同樣是15歲的作品《聖餐》,對氣氛的營造,繪畫的主題,都有很深的理解。
到1905年,《卡納爾斯夫人畫像》時那種精湛的鋒芒已經妥妥的成了氣候,畢加索開始思考繪畫的變革,塑造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個人風格,逐漸確立自己“大師”的最初藝術身份。
這一年的畢加索,不過區區24歲。
你看看,這些大師小時候的畫讓人驚豔。能不能吃上藝術這碗飯,天賦很重要。更讓我們知道,能不能成為大藝術家,需要的是天賦加運氣。
因為同一時代,一定有很多個如畢加索一樣的繪畫天才,但這個世界只留下了一個畢加索。
但天賦和運氣,一個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一個是老天註定,你毫無辦法。
無解,怎麼辦?
藝術上,是否真的是天賦決定論?剛好前幾天寫了一篇和題主問題強相關的文章《為什麼絕大多數聰明又有天分的人,其實很愚蠢》,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唄。藝術大師之所以能登峰造極,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天賦。其實大部分人對“天賦‘這兩個字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
古往今來的大師們,大多從小就天資聰穎鋒芒畢露。
很多人都說他們所以登峰造極,都是因為常人不可及的天賦所賜。真的是這樣嗎?先不急著找答案,咱們先看看不同年代的大師們,畢加索,達利,曠世奇才達芬奇,保羅·克利,霍珀,還有德國畫家丟勒,他們小時候的畫到底好不好?
蒼涼的夢幻愛德華·霍珀Edward Hopper
梁文道的散文隨筆集《我執》中曾這樣寫霍珀:“他把人都畫成了靜物,似乎有所言語有所動作,卻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
空寂的街頭,靜謐的餐館,午後的房間,寂寞的男女無聊的等待,就像一首首流淌著情緒的詩,流進看者的心裡。一生不善言辭沉默寡言的霍珀有一次和人聊起他的名作《夜鷹》:“我好像,是在無意間,畫出了一個大城市的孤獨。”
在霍珀的畫筆下,那些平常的,微不足道的瑣碎日子,就這樣成了永恆。
一個真正偉大的畫家,哪怕是寥寥幾筆,也能表達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精神。
霍珀的藝術精神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風格——疏離的氛圍和孤獨的人群。人走室空,但Sunny依然灑下,我的離開並沒有改變世界的什麼。
美國作家厄普代克精確的形容了他的畫是“故事的邊緣”,似乎下一秒,就會有故事發生。毫無疑問,這種風格深深影響了之後20世紀的電影,攝影和音樂。希區柯克,湯姆·維茨,古斯塔夫·德池,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霍珀致敬。
從海明威到亨利·米勒,菲茨傑拉德,愛默生,塞林格和卡佛這些獨孤文化的大師名錄中,一定要加上愛德華·霍珀這一位。
霍珀是繪畫界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蒼涼的夢幻,在那些厭倦和巨大悲傷的後面,塞滿的是霧靄沉沉的生存。——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
那,每天蹦蹦跳跳,快快樂樂的小孩子不為生存發愁,也會孤獨嗎?
是的,因為9歲的霍珀就已經用樸素的寫生,記下了自己的孤獨。
以精神訴諸於精神丟勒Albrecht Dürer如果回望文藝復興時代,還有誰能和達·芬奇比肩而立?
恐怕只有德國畫家丟勒。
當意大利與身後的歐洲各國相繼走出禁錮與刻板的中世紀陰霾之時,德國卻深陷於歷史上最為暗淡無光的時刻。饑荒和黑死病肆虐,信仰因崩塌的邊緣而群魔亂舞,這讓此時的德國文化和藝術萎靡不振。
正是丟勒,以一己之力在這個落後國度中苦苦支撐,成為黑暗中僅有的一點人文之光。
當象徵著人類完美與新生的《大衛》在米開朗基羅的手中雕刻完成時,丟勒以同樣精湛的技法開創性的完成了整整15幅木刻組畫《啟示錄》。
當時的1500年,相當於今天的2012,很多人都篤信這是世界末日的起始點,神與魔的最終對決會降臨人間。
丟勒,以獨特的形象刻畫出其批判與搏鬥,釋放世人的憤懣與恐慌,進而推動著馬丁·路德舉步維艱的宗教改革。
享譽世界的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這樣評價:“在義大利,畫家只需憑藉對自然等描畫,就可以表達對秩序的理想化,依靠的是向外感官。而在德國,畫家只能依靠自己的內心,向內不斷探求,去豐富自己的想象力。
丟勒的啟示錄正是如此,不僅是德國第一件偉大的範例,更是集雄辯與深刻,猶如馬丁·路德般的以精神直接訴諸於精神。”
我們熟悉的丟勒,是歷史上最出色的版畫大師。
但丟勒與文藝復興同時代巨匠達·芬奇一樣,有著極強的科學思維,深研數學和透視學並寫下大量筆記和著作,併發明瞭獨到的建築學體系。著作了影響廣泛的《繪畫概論》和《人體解剖學原理》,在透視法與人體解剖方面貢獻卓著。
“1484年,我對著鏡子第一次畫下了還是孩子的自己”——丟勒在自己的第一幅自畫像上寫下了這段話。
那一年,丟勒不過13歲。
新鮮的原始人保羅·克利Paul Klee“藝術不是在模仿你看到的世界,藝術是在創造你看到的世界”。
保羅·克利是一位很特別的畫家,因為在現代設計源頭的包豪斯學院任教十餘年,讓他在藝術教育上的知名度遠遠超過自己作為畫家的影響力。
但,這並不影響保羅·克利成為歷史上最富詩意的造型大師。他更是20世紀最變幻莫測、最難以理解和最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之一。
他的一生都在連續不斷的反覆試圖接近藝術的本質,他把繪畫看作是體驗,是生活。
在他的筆下,線條、顏色和形體好像一直在隨機組合,有時候成了觀念的符號,有時又成了童趣的天真,或又變幻出極其成熟的節奏,迫切的要從樂曲世界跳躍出來。
看起來他的畫是讓人費解的圖塊,或是稚拙的塗鴉。但細究下去,會慢慢發現裡面是一個隱藏的國度,奧妙之中浮現出幻想的王國。
但無論怎麼變幻,保羅·克利總是能以自己的敏銳,抓住那些奇妙的瞬間,打動你的心。
保羅·克利更是一個浪漫而神秘的人,寫小說,寫詩,還是一位小提琴手。在家裡,他會和兒子一起塗鴉亂畫,相當多的作品,都是他從兒子的畫裡得到的絕妙的靈感。
在變幻無窮的世界裡,保羅·克利超越了具象和抽象、直覺和理性、存在與消亡的界限,那種從容、平靜、自在、悠閒的創作狀態,彷彿洞悉萬物之後的大智若愚。
但,不知為何,這種感染力總是在自由和歡快中,瀰漫著淡淡的淒涼和哀愁。傳記作家威爾奈·哈弗特芒說:“保羅·克利先生,是一個生活在今天,有著新鮮感受的原始人。”
這位新鮮的原始人長大後的一天,在家裡偶然翻出了自己一幅4歲的塗鴉,一位打傘的女人。
看到的人都驚訝的不得了,因為4歲還不過是一個孩子的塗鴉期,畫的都是一個圈兩條腿兒的火柴人。
繪畫中無論造型、色彩、構圖、風格如何變化,最基礎的就是“線”。線條的力量在於能化繁為簡的表達動勢、厚度、體積和情緒,這種力量必定是畫家多年積累和精進的結果。
而保羅·克利,卻在4歲時,就好像參透了線條的秘密,體會到了線條的力量。
難怪他說:“畫畫,就是帶著一根線條,去散步。”
不瘋不成魔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第一次看到《時間的永恆》,瞬間被一股電流襲過的刺激感至今難忘,夢境也不過如此。
都說科學是讓複雜的事情簡單,藝術是讓簡單的事情複雜。但你看死亡,戰爭,未來,悲傷,無論多複雜的東西,在達利那裡都能給它變得簡單,直擊心靈。
他好像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壞孩子的那種幽默。
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屬於達利一個人的,他被眾多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超現實主義大師,更一躍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即使今天也很少有一位藝術家,如明星般的人氣與聲望於一身。達利是歷史上最擅長包裝自己的藝術家,更是第一個將藝術的商業價值推向巔峰的人。珠寶,傢俱,迪士尼,讓這位蓄著兩撇小鬍子的藝術家名利雙收,晉級頂級富豪之列。
因為他參透了複雜藝術世界裡的一個簡單秘密——藝術家的行為越離奇,人們越願意買單。
他也變得越來越古怪,每一次出行都像一次行為藝術。更是熱衷於好萊塢的紙醉金迷,在自己的畫室舉辦豪華晚宴,參加者都是一眾名流,約翰·列儂、大衛·鮑威、安迪·沃霍爾紛紛出席。
整個美國的每一個人,都想目睹他的瘋狂人生,更想加入他的瘋狂人生。如果那個年代有抖音,達利無疑是流量之王。
達利終究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締造者,一位只能用瘋狂來形容的藝術家。但毋庸置疑,他用自己的夢境和夢一般的生活,為世人創造了難以置信的藝術,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小的時候,每年達利一家都會在母親的張羅下,去西班牙東北岸小鎮 Cadaques 度假。16歲少年達利,畫下了這幅小鎮的樣子。
成熟,老道,色彩厚實。但這並不是達利最早體現出繪畫天賦的畫。早在不到9歲,他就在一張明信片的背後,畫下了自己家鄉的加泰羅尼亞風景。
更讓人驚訝的是達利畫的這幅煙火,你看那夜空下形形色色的人們,姿態之準確,神情之所思,完全超越了同齡應有的技巧和理解。
達利這一年,不過10來歲的樣子。
一位天才的誕生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說到天才,不能不提被奉為現代藝術的創始人,當代西方最具創造力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的畢加索。
年僅26歲畫下的《亞威農少女》已是藝術歷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傑作,預示著西方現代藝術歷史上的轉折和突破,直接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改變了今天世界的審美和生活。
藝術,貫穿著畢加索的一生,他畫的風格簡直太過豐富,數量又過於巨大,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後人那一句“永遠年輕的畢加索”的評價,正是在形容他多變和永不停歇的探索。
藝術史學家們只好硬著頭皮,把畢加索一個人的藝術生涯和浩繁作品分成了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各種分類,以便於研究。
這是一張畢加索9歲的畫的《鬥牛》,可以肯定的是,畢加索和丟勒的天分不相上下。
9歲,已經能夠理解形體之間的關係,並且造型能力極強。畢加索的父親是美術老師,但不富裕。為了生活,每次老爸去給學生上課,包括去美術館都會帶著剛會走路的畢加索。你想,整天介看爸爸和學生畫畫,潛移默化的力量不可小覷。
現在北京尤倫斯正在舉辦的《一個天才的誕生》畢加索大展中,有一幅1893年,也就是他12歲畫的《古代石膏素描寫生》,歎為觀止。無論從對形體的把握還是光影的理解,相當準確,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真跡。
也正是如此,畢加索才會有底氣說:“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畫的跟拉斐爾一樣好。但我用一輩子去學習怎麼畫的像個孩子。”
天分,加上耳濡目染,從畢加索14歲和15歲時候畫的母親可見一斑,達到了今天學習多年繪畫的美院學生也達不到的水準。
而同樣是15歲的作品《聖餐》,對氣氛的營造,繪畫的主題,都有很深的理解。
到1905年,《卡納爾斯夫人畫像》時那種精湛的鋒芒已經妥妥的成了氣候,畢加索開始思考繪畫的變革,塑造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個人風格,逐漸確立自己“大師”的最初藝術身份。
這一年的畢加索,不過區區24歲。
你看看,這些大師小時候的畫讓人驚豔。能不能吃上藝術這碗飯,天賦很重要。更讓我們知道,能不能成為大藝術家,需要的是天賦加運氣。
因為同一時代,一定有很多個如畢加索一樣的繪畫天才,但這個世界只留下了一個畢加索。
但天賦和運氣,一個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一個是老天註定,你毫無辦法。
無解,怎麼辦?
藝術上,是否真的是天賦決定論?剛好前幾天寫了一篇和題主問題強相關的文章《為什麼絕大多數聰明又有天分的人,其實很愚蠢》,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唄。藝術大師之所以能登峰造極,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天賦。其實大部分人對“天賦‘這兩個字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