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是陳坤的陳先生

    謀略不好,帶兵不強,但是劉邦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識人,用人。

    這一點比起擁有謀略,和擁有軍事才能,實在是強太多了。

  • 2 # 歷史笑春風

    這個我來回答。我專門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劉邦的軍事指揮才能如何?原本一悍將,不要被《史記》給誤導了》,專門寫這個問題。由於題目起得不好,再加上權重問題,推薦量一萬二,閱讀量217.

    在我的這篇文章裡比較系統的回答了題主的這個問題。我簡單把其中的觀點敘述一下,如果想詳細瞭解,可以直接看我的文章。

    一是,劉邦不強的印象是來自《史記》。寫《史記》的司馬遷有貴族情節,美化項羽,貶低劉邦,造成了我們這個印象。比如對劉邦的敗仗大肆渲染,對劉邦的勝仗一筆帶過。

    二是,劉邦的敗仗主要是對項羽打的。項羽在當時是沒有人打得過的。只有劉邦才能和他對峙。這已經很難得了。

    三是,除了項羽,劉邦很少打敗仗。項羽不敢離開成皋前線,他一走,前線馬上就被劉邦打敗,而且是大敗仗。

    四是,劉邦在建國初期的表現,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包括大名鼎鼎的英布。

  • 3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是資歷。劉邦造反的比較早,早年投在懷王帳下,被封為長安侯。能在這點上與劉邦一較長短的只有被封為魯公的項羽。所以,他們二人才要打個你死我活。史書上記載劉邦被推舉擁戴為皇帝的原因是功最高,德最厚。這就肯定了劉邦在滅秦伐楚過程中的功德。

    第二是天時,也可以理解為天命。項羽在鉅鹿制約了秦國絕大多數的主力部隊,劉邦的隊伍在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頑強抵抗的情況下打入函谷關,進了咸陽。被分封在蠻夷之地的蜀中,本來也應該斷了劉邦的爭霸之心。但是韓信卻進入了劉邦的事業中,為劉邦的霸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之後,率領五路諸侯共同伐楚,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但是竟然可以保全性命。最後,被項羽困在滎陽,幾乎就是死路一條,隊伍中竟然冒出一個和自己有七分神似的紀信,願意替自己赴死,引開楚軍,劉邦得以逃生。凡此種種,似乎都預示著劉邦是天命所歸,真龍天子。

    第三是地理優勢。劉邦是楚人,率領修秦陵計程車卒逃跑後,最早在芒碭一帶活動。而這一地區也是在秦朝失去重要統治力後,最為混亂的地區。最早是陳勝吳廣,其次是景駒等人,而後是懷王。所以說,在這一帶劉邦不用費什麼力氣就可以吸收到散兵遊勇充實自己,這也是劉邦最初的資本。

    第四就是用人的手段和豁達的心境。實事求是的說,他不善於用兵,但是卻善於培養、役使將領。周勃灌嬰樊噲都是販夫走卒,最終都成為了一代名將。韓信張良這類當世人傑也甘心服從於他,而且他自己屢敗屢戰,毫不氣餒,能屈能伸這也是劉邦最大的過人之處。

  • 4 # 歷史百川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勝了項羽,之後又清理了對皇權有威脅的異姓諸侯,贏得了天下。因為是布衣出身,所以就顯得更加厲害,被我們後人所稱道。

    《史記》中記載的未起家之前的劉邦。有這幾個特點:仁厚愛人,喜歡施捨,胸襟開闊。常有遠大的志向,不從事一般百姓的生產作業。我們分別來說:

    仁厚愛人

    在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回巴蜀之地,據《史記》記載: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這是很厲害的,各諸侯國的人仰慕劉邦,脫離自己的隊伍跟隨劉邦。其原因無非就是劉邦仁厚愛人,在推翻暴秦統治的時期贏得了好的名聲。

    這一點從劉邦進入咸陽以後,與當地的百姓約法三章也可以看出來。就是因為仁厚愛人,劉邦取得了大量的民心,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地的百姓都在擁護劉邦,迫不及待地想劉邦稱王。

    胸襟開闊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漢初三傑,其能力都在劉邦之上。如果劉邦心胸狹隘,又豈能容忍比自己優秀的人在自己手下幹活?雖然,在大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清理異性諸侯王,那也只是漢室江山長久穩定的需要。不可否認,正因為劉邦胸襟開闊,才會有一大批能人志士追隨於他。

    遠大志向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劉邦第一次見到秦始皇的時候發出如此感慨,證明他的理想起碼是封侯拜相。這一點確實重要,人不可以無志,無志之人就如無頭蒼蠅。若是劉邦從事農業,整日下鄉耕作,就會先入當時社會的低層階級永遠起不了身。正是因為有遠大志向,劉邦才會在秦末暴動的大局下起事!

    反觀項羽,項羽坑殺戰俘、火燒咸陽、分配不公,早已經失去了天下民心,除此之外更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如此大的差距,劉邦不取天下誰又能取呢?

  • 5 # 路尋寫作創富

    這個問題人家老劉自己都給出答案了啊!

    據說,當時的情形是這樣滴!

    劉邦在和韓信在一次閒聊中,議論朝中將領的軍事才能。在他倆看來,那些將軍無論在沙場征戰,還是出謀劃策,都各有長處或短處。後來,劉邦就問韓信:

    “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

    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10萬人。”

    劉邦又問:“那麼你能帶多少兵呢?”

    韓信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這一下劉邦心中很不爽,說:“既然是越多越好,你為什麼始終在我的手下呢?”

    韓信趕忙巧妙地回答說:“陛下不善於帶兵,卻擅長指揮將領,這就是我始終在你手下的原因。況且您是真龍天子,受命於天,哪是我們這些人所能比擬的?”劉邦於是滿意的笑了。

    看到沒,人家老劉會用人啊,除了韓信,劉邦手下文人武將多得是。正如韓信說的一樣:“陛下不能 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6 # 朝史暮想

    那就聊聊劉邦最後的成功的原因。

    其一,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放棄

    楚漢之爭,基本上就是一部劉邦的捱打史。不管劉邦如何機關算盡,反正就是槓不過項羽。最後的亥下之戰,也是各種機緣加運氣,才困住項羽。

    而項羽呢?就輸了最後一仗,那個不甘心,那個委屈,那個英雄氣短,那個壯懷激烈。

    其二,劉邦非常善於“畫餅”

    項羽的失敗,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論功行賞搞得人心背離。這個也正常,自古以來,都是狼多肉少,共苦易,同甘難。劉邦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只畫餅,不落實處。這樣所有人都被劉邦牽著走了,因為已經是利益共同體,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現在要是放棄以後更沒論功行賞的機會了,人心就這樣被劉邦籠絡住了。

    其三,劉邦善於見風使舵

    剛投奔楚懷王的時候,劉邦對項羽那個熱情,那個親切啊。明明不是一輩人,非要做兄弟。項羽鴻門宴要搞劉邦,劉邦是該服軟服軟,該做孫子做孫子。

    到了把項羽圍住,要韓信領兵來援的時候,韓信坐地起價,要當齊王。劉邦壓住火氣,對韓信使者熱情而談,表示堅決保障韓信同學在齊的一切權益。

    所以劉邦這種稍顯無賴的性格,對於其爭霸天下大有助益。

    其四,劉邦正確的戰略決策

    什麼決策?就是不斷髮起對項羽的進攻。不是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嗎,而且劉邦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把戰場都放在項羽的地盤打。久而久之,項羽地盤的罈罈罐罐,民生經濟都被打廢了,而劉邦的關中蜀地卻經濟開始起色。打仗嘛,到頭來拼的還是經濟。

    其五,劉邦能從諫

    與項羽的剛愎自用不同,劉邦沒什麼主意的時候,就很能聽進身邊謀士的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劉邦是一個團隊去抗衡項羽一人。項羽怎麼和劉邦玩?

  • 7 # 共論矛盾

    因為高祖對統一,有著堅定信仰。

    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統一文臣武將,統一黎民百姓,統一敵人,統一天下。

  • 8 # 故紙匯

    劉邦並不是無能之輩。

    實際楚漢相爭的時候,除了項羽之外,沒有誰是劉邦的對手。而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數的著的戰神一樣的人物。劉邦只打不過他真是很光榮了。

    戰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事情,而爭奪天下更不是隻能依靠軍事手段就可以的。還需要後勤、外交、人事等等。

    除了軍事之外,劉邦在其他方面可以拉項羽幾條街。

    劉邦好多次被項羽殺的幾乎成了光桿,可是很快就可以再聚集起幾十萬大軍。因為他有蕭何這樣忠心的人給他經營穩固的大後方關中。

    外交上,當時除了楚漢還有其他的諸侯,而這些諸侯基本都和劉邦成了同盟軍。

    人事上,劉邦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劉邦更是省吃儉用拿出幾十萬斤黃金可勁招攬天下英才。相反,項羽手下有誰呢?親叔叔項伯都是劉邦的內應。

  • 9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問答這個問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在慶功宴上向下屬說道:運籌帷幄不如戰良,管理國家、後勤供給不如蕭何,行軍作戰不如韓信,為什麼能得到天下,就是因為我能任用他們,而項羽有賢臣范增卻不能好好使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其實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劉邦的確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而項羽卻變現普通,這才是劉邦獲勝的法寶。

    01 人才的辨識和挽留

    這個韓信和陳平最有發言權,因為此二人都是先投靠項羽的楚軍,後改投入劉邦的賬下。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韓信跟著項羽,數次向項羽獻策,項羽皆不聽,於是韓信才無奈離去。

    居無何,漢王攻下殷。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亡。

    陳平雖然曾經受到項羽的賞識,但是戰事變化莫測,城池經常易主。項羽會因為一城之丟失,而遷怒於往日功臣,誰能保證自己百戰百勝呢?所以陳平擔心早晚被項羽誅殺,才改投劉邦。

    反觀劉邦,他並不看重對方之前的履歷,不管是楚營逃兵陳平還是後來的漢營逃兵韓信,面談過後,他立馬委以重任,授予韓信大將軍之職,而聽用陳平的計謀,而兩人皆十分了解項羽,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劉邦在此二人的輔佐下,如虎添翼,很快就佔據了上風,而項羽節節敗退,錯就錯在不能識人用人,而且因為離間計就對范增起疑,最後隨著人才的流失殆盡而兵敗如山倒。

    02 軍功賞罰制的執行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從周勃、曹參世家及樊噲等人的列傳裡,都可以看見文中詳細列舉了他們所獲得的軍功以及所得到的獎賞。由此可以看出,從劉邦起義的那一天,漢軍就執行嚴格的軍功賞罰制度,這當然受益於蕭何,他曾在秦朝從事相關職務。正是軍功賞罰制度的貫徹,才令人才如潮水般洶湧而至,並且願意為漢營的壯大而奮鬥。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反觀楚軍,應該也制定了相應的軍功賞罰制度,但是並不能很好的執行。每到行功論賞之時,項羽總是手撫印章,猶豫不決。加上其任人唯親,許多有才能的將領只能離開楚軍,重投明主。當然賞罰分明的漢軍便是他們爭相投奔的去處。試問,對手的軍營裡有許多自己的老部下,自己的套路被他們瞭如指掌,不明擺著等人斬殺嗎?

    03 劉邦百折不撓而項羽一蹶不振

    楚漢交鋒以來,項羽以絕對的實力碾壓劉邦,劉邦幾乎屢戰屢敗,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越挫越勇。反觀項羽只不過輸了垓下一役,就一蹶不振,自刎於烏江之畔。

    據此可見,劉邦擁有領導者的風範,胸懷天下,百折不撓,而項羽胸襟狹窄,只是一介輸不起的莽夫罷了。

    結語:

    劉邦之所以文功武略平平,而能得天下,是因為他高瞻遠矚,胸懷天下,百折不回,知人善用,用今天的管理學來說,他具備一個傑出領導者的一切素質。而項羽除了驍勇善戰,放到今天也只不過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卻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領導者。

    參考資料:史記

  • 10 # 君山話史

    我來說說這個問題。

    第一,武功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條件

    打天下又不是打擂臺,如果武功高強就能得天下,那麼世界反而變得簡單了。就好比項羽跟劉邦說,天下之爭,都是咱兩人引起的,乾脆來個單挑。劉邦的回答是,我才不跟你鬥力呢,我要鬥智。

    事實上,在歷史上,居於領袖地位的人,往往並非武藝高強,甚至是身體很弱的人。就好比司馬懿搞高平陵政變時,行將就木了,就是平常人都能輕而易舉一拳把他打倒。所以,把武功高強列為贏天下的條件,實在可笑得很。

    第二,劉邦的謀略與用兵都是很高的

    很多人認為劉邦不會打仗,跟項羽打仗時,吃的敗仗很多。其實打仗有兩個層次,一是戰略,一是戰術。劉邦是一流的戰略家,比項羽強多了。比如說吧,劉邦在彭城吃了大敗仗後,在非常被動的、自身難保的艱難處境下,毅然分兵,派韓信攻略北方。這是非常冒險的戰略,倘若劉邦不能頂住項羽的進攻就完蛋了。但他從大局著手,要打敗項羽,就必須如此,在韓信一路長驅東進後,最後形成對項羽西、北、東三面包圍,加上策反英布,實際上對項羽的勢力形成全方位的合圍,這是後來項羽速敗的原因。這種大戰略,豈是凡夫俗子能看懂的。

    就算戰術指揮上,他雖不及項羽、韓信,比起其他人,也要強得多。在反秦戰爭中,他是為數不多能打敗秦軍的人。在與項羽的對抗中,他雖然很吃力,仍然能在相持階段頂住項羽的進攻。在當上皇帝后,他仍四處親征。在中國曆代開國皇帝中,有幾個人能像劉邦一樣,當了皇帝還頻繁親自領兵作戰?連劉秀、李世民都沒有。

    第三,劉邦最高明的,是會用人

    我個人認為,在古代皇帝裡,劉邦是最能用人的。沒有誰是全知全能的,自以為老子的天下第一的人,最後往往成了輸家。

    項羽是很傲慢的人,資本又雄厚,韓信、陳平本來都是他的手下,有什麼用,項羽當他們不存在。可是一到劉邦那兒,就變廢為寶。這就是會用人與不會用人的區別。一個人武功再高,你能打過十人,也打不過一百人,能打過一百人,也打不過一千人。項羽武力天下第一,最後還不是打不過一群無名之輩?他很要面子,不願死在無名小卒手中,最後自刎了。

    韓信也是一樣,後來在劉邦面前吹牛說:陛下最多能帶十萬兵,臣用兵是多多益善。劉邦說:你說自己是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只得尷尬地解嘲說:陛下雖然不能帶兵,可是會馭將。這就是層次的不同,韓信帶的是兵,劉邦馭的是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鴨用的脆皮水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