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皮的Art

    這個話題的尖銳性在於,你的善良被利用,你在乎與否。這是個人性考量回答,我也無法回答我會不會救,因為在動物受傷的時候我會救,但是如果知道結果,我肯定不救,也就是,我的出發點是質樸單純,透過理性思維會複雜。所以很多時候出發點是本心的,無所謂結果了。那有那麼多的後悔藥吃。

  • 2 # 人心厚道

    問:《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到底是不是不應該救狼? 答:《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在課本里讀過。可見這個故事的道理是能教化人的。講《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是要今天的人明辨是非,分清善惡。還要在遇到壞人時,保持冷靜,沉著智取。簡說故事是這樣的:東郭所救之狼,本被晉國趙大夫箭傷而遁,東郭心善將之匿於袋中,躲過命喪。狼出不謝反因飢妄食恩公。一智翁假疑東言,誘狼復入袋中,扎口斃之。狼是什麼?吃人狼,白眼狼,中山狼,都不是好動西。東郭為何要救呢?因為他是墨子的信徒。墨子好像不是晉華人,是山東老鄉。他也是思想家,敢詰孔而另立,倡“非命,兼愛”。“非命”就是“將相本無種”,誰都可以當皇上。“兼愛”就是不分好壞,都施以善。所以他才會以救狼而心安。故事可能是人撰的,但道理是自古相通的,撰故事的人,我想也不是為了否定墨子的“兼愛”思想,而是告誡人們要分清善惡,對壞人不可憐憫,不可理遇。東郭救狼,拿到今天說,就好比,你遇見一個公安正通緝的逃犯,不但沒配合公安將之繩之以法,還把他救了。他會因你救他而悔過自新嗎?十有八九不能。救他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送進監獄,接受審判。像小朋友這樣的弱者,還要從故事中學點智斗的思維方法。記住了,狼的本性是吃人的,壞人的本性是害人害社會的,都不能憐憫,不能心慈手軟,更不能以救求和,以救行善。當然,故事就是故事,今天的狼不多了,也受保護了,有時間去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看看。再看,它還是狼崽子,那怕人工繁育的,本性是不會改的。不信,放幾匹出來試試,濟南的爹媽們該緊張得不讓孩們上學了。

  • 3 # 李漁生

    提作者幹嘛?明朝儒家治天下,而東郭先生這個人物被設定為墨者,也就是學的墨家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在這則故事中被批判的淋漓盡致,看吧,這個墨者差點被自己救了的狼吃掉,多愚蠢愚昧的思想。

    拋開儒墨之爭不談,也是在諷刺那些爛好人、好好先生。

    現實生活中遇到有潛在危險的事或者人需要幫助時,怎麼辦?該伸出援手,還是繞道而行?

    我的意見是不必親力親為,而是交給該管的社會機構,遇到火災你不必衝進火場滅火,而是該第一時間打消防電話;遇到陌生人求救,打電話給警察;

    遇到受傷的中山狼,通知林業部門。

    人心不古,太多的碰瓷和中山狼的事例告訴我們,要選擇正確的開啟方式,而不是作東郭先生。

  • 4 # 值得易讀

    但是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大多都認為不該再去救那個狼了,因為故事寓意狼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我們一直崇尚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告訴我們,不會善待這樣性格的"狼"。

    該不該救狼結論簡單,但是思維還沒有那麼簡單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思想,就如故事裡面的幾個主要人物一樣,他們也具備了不同的思想,關於這個思想引起了我一番思考,同時對《東郭先生和狼》即《中山狼傳》原文深度閱讀,認為關於不再救狼這個事情中不同人、不同思想、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是不同的,幾種思想之間關係還告訴我們很多處事道理,所以提出以下幾點來闡述我的想法。

    不同人看待狼有不同的看法,狼本來在古人眼中又是什麼樣的呢?

    《中山狼傳》三個主人公——趙簡子、東郭先生與老者角度分析,透過殺狼與否的想法交錯出來不同思維和不同角度處理問題的方法。

    通過了解故事背景和思想,可以更好訓練我們多角度考慮問題。

    1、狼的“極貪食”、野心、兇殘、狡猾和“中山狼”的釋義

    狼的這幾個個印象應該從“饕鬄”這個兇獸開始說起。作為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饕餮是否有著現實中的原形呢?“狼在獵食過程中噬血貪吃的形象,從成語狼吞虎嚥中得到最好詮釋。”

    以下是饕鬄紋演變圖,春秋時候演變就眼睛和獠牙就比較像狼,“極貪食”就成了對狼的形容。

    這種圖騰崇拜在上古的能工巧匠手中,運用神秘線條,誇張手法,抽象成神獸饕餮——用以彰顯和烘托統治者的威嚴和震懾力。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華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嚥”,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引自百度百科

    而後蒲松齡“前狼假寐,蓋以誘敵。”透過這些句子,描寫出狼的狡猾。

    中山狼一詞後來用作形容那種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

    又見於曹雪芹《紅樓夢》中對賈家二小姐迎春的判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說到這裡我們大概明白了狼的特點,接下來透過這個特點,帶入場景中主要分析狼在不同的時候,它的角色也有變化,從而瞭解我們處理“狼”的思維變化和思維關係給我們的啟迪。

    2、法家、墨家、儒家,不同角度處理問題。

    這個故事發生在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文中也點名提到了各類思想代表,所以很容易帶入這個辨析去思考。

    追狼者法家趙簡子

    追狼時候,趙簡子認定狼就是兇猛和野心的象徵,在他眼裡必須殺狼。

    法家代表人物趙簡子,即趙鞅,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名人之後,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其核心是倡導“法治”,以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具有明顯地反對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統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貶責。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正是如此,趙鞅見狼以後一定要繩之於法、就地正法。

    救狼者墨家東郭先生

    救狼者的時候,東郭先生認定狼雖然野心和兇殘,但此時卻是被追的弱者,同為的在趙簡之追問下弱者東郭先生產生了同理心和“俠義心腸”,要保護狼。(有人比作死讀書、讀死書的墨家弟子,這裡也不應該那麼偏激認為,畢竟只是角度不同,行俠仗義方的武俠精神還是有的)

    墨家自古俠義走天下,推崇“兼相愛,交相利”,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墨家思想的核心,後來“遊俠”到“武俠”一直以墨家思想為己任,一切以“天下”大局為重,嚮往自由、追求自己的信念,替天行道、匡扶正義;人物大多來自民間,貧富不均衣食無著。為了幫扶他人以及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所以東郭先生這個人物設定就是來自民間,雖然沒有“遊俠”那種武功,但確實是“俠義心腸”,非攻,兼愛。

    救東郭先生者儒家老人

    救人的時候,老人透過“證詞”和“仁義之士”東郭先生的判斷,認定這狼就是狡猾、非仁義道德,一方面需要救人,一方面要維護道德,懲治忘恩負義、不仁不義、恩將仇報的狼,所以必須殺狼

    儒家正統文化一直傳承至今,推崇五常“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

    三個思想交錯要告訴我們什麼

    雖然思想有衝突,儒家倡導互補。

    法家思想內容中包含“強制”一直都是與墨家的“自由”思想對立,儒家則在道德和仁政兩個方面又補充了其它思想的不足,儒家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幾千來一直是主流思想。

    這故事思想中必須提到儒家思想的一個人——荀子。

    他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法家的代表韓非子、李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都是荀子的徒弟。

    荀子的著作《勸學》裡的語句就能看出這種開明的思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所以《中山狼傳》故事中儒家思想也告訴我們,講經講權,原則與靈活互補。

    結論

    人的道德天賦不是先天形成的,如果這個人被認定為“狼”,我們就要多加小心,並且在處理問題時候不要單方面思考,避免陷入了“俠義”道德的誤區和麵對問題不講證據“過於誇大法律的作用,強呼叫重刑治罪。”

  • 5 # 陳星席

    《東郭先生與狼》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這個寓言故事透過東郭先生對狼的“好心”救護及其遭遇,深刻地批判了敵我不分和好心有好報的糊塗思想。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中國版的“農夫和蛇”,道理很明白:惡人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善人不分物件胡亂行善,最後不得好報反而遭殃。然而,故事的涵義卻並非止於此,還包含了哲學的觀點

    春秋時期,墨子的理論一度大行其道,儒家思想在當時還沒成氣候。墨子倡導“兼愛非攻”,也就是不分物件的給予愛,不提倡爭鬥。東郭先生是墨家學派的門徒,正因為如此信仰,東郭先生才會不計後果的搭救狼。狼得救了,而東郭先生自己卻面臨著被狼吃掉的結局。這個寓言故事是作者站在儒家立場上對墨子學說的批判和否定。故事隱喻東郭先生是個不懂儒學的人,他奉行的墨子學說很難走得通。狼也不只是比喻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輩,同時也比喻一切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事情。

    我們面對紛雜的外物,博愛行不通自私也不行,那只有當仁不讓的儒家之道才能應對。該仁則仁,不該仁而妄行仁義那叫愚。

  • 6 # 妖猴399

    應該是小學時的一篇課文吧,那時候少不更事,老師怎麼引導就怎麼想,而現在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救也罷不救也罷,問題要從多角度去看,理性對待,而不要一味的去奉行一種思想,把自己侷限在條條框框之中,儒家、墨家或者其他學派,又何必分哪摸清楚,都有長短優劣,咱們取長補短、擇精華去糟泊,為我所用就好。

  • 7 # 問道華夏

    歷史上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敵對多於友好,且居於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一向傾向於“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沒有中間路線可走。始於春秋時期的“華夷之辨”將遊牧民族貶之為戎狄,與戎狄相關的,特別是戎狄推崇的更是華夏文化鞭撻攻擊的目標物件。狼,作為草原生態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作為遊牧民族圖騰崇拜的物件,更遭到了儒家文化的無情打擊,被視為兇殘、邪惡和魔鬼的代名詞,是遊牧民族野蠻兇惡的化身,與中原文明的家畜豬馬牛羊形成鮮明的對照。因此,按照華夏文明要求,狼,人人可得而殺之,救之則被視為愚昧和同情罪犯的同案犯,遭到鄙視唾棄。

    草原民族的狼圖騰

    華夏人仇狼情結具有歷史傳統,而遊牧族敬狼情結也是歷史傳承。在草原,狼是草原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更是遊牧民族的圖騰,蒙古民族認為他們是蒼狼白鹿的後代,突厥民族甚至認為他們是匈奴公主和狼的後代,而烏孫人世代相傳的祖先則是棄嬰和母狼阿史那的後代,而幾乎所有遊牧民族都有著狼性的長途奔襲和狡黠與睿智的特點。

    中國如此,其他國家的遊牧民族亦如此。水晶雕塑蒼狼白鹿

    古羅馬時代首位國王羅穆盧斯的父親被仇人殺害後,他和他的同胞兄弟一起被仇人拋進河裡,被一隻母狼銜到狼窩裡餵養長大,後來成了國王。為感謝母狼的養育之恩,他在母狼所在的山上建立了一座狼城--羅馬城,並且奉狼為其城市圖騰。直至今天,狼的圖案標誌依然遍佈城市各處。

    由此可見,狼在遊牧民族心中的地位。正是出於對狼“有感情,不服輸“的狼性認同,所以,狼生態文化學者張洪海教授稱狼為“文化動物”。

    羅馬城的母狼乳嬰雕像

    狼也是人類擴張的受害者

    讀過姜戎《狼圖騰》的朋友一定知道,狼的首要食譜選擇不是人類養殖的牲畜,而是破壞草原的黃羊、野豬、鼠類等草原天敵,因為有狼的存在,草原生態才得以平衡。直到上個世紀的40年代,中國幾乎各個省份還依然都有狼的記錄,由於歷代農墾的不斷擴大,草原被墾荒建成農業區,野生動物銳減,大部分狼被捕殺,一部分進入外蒙和俄羅斯,導致草原生態惡化,沙化嚴重。

    曾經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狼對其他生物種群的進化起到平衡和促進作用,因為墾荒的需要,因為遷徙農業人口發展邊疆的需要,草原被開墾成農田,草原狼幾乎被捕殺殆盡,造成草原生態惡化,沙塵暴頻仍。從這一角度來看,狼和草原一樣都是人類無知擴張的受害者。

    草原生態的守護者

    狼是食肉動物,但是狼最具愛心

    事實上,狼除了兇殘狡黠外,在食肉型動物裡,狼是最具愛心的動物。狼家族裡,除了自己的子女外,不乏“抱養”的子女,這些抱養的子女多是父母被害或與家人失聯後無法自己生存的幼狼。母狼將其收養後,如同己出,與親生的狼子女並無二致。當狼的子女因故夭折或被天敵擒獲,母狼還會主動領養其他狼群走失的幼狼或人類嬰兒,呵護有加,唯恐再有閃失。關於母狼領養人類幼兒的故事不乏記載。

    所以,狼族最有愛心,以狼為圖騰的遊牧民族對待別人的子女也狼那樣具有大愛情懷,沒有親疏偏私之見,所以才有三年困難時期,三千孤兒進內蒙的動人故事。

    三千嬰兒進內蒙,昭示的是狼民族的博大愛心

    總之,狼是兇殘的,狼也是最具愛心的;狼是草原民族的圖騰,更是農耕文明的詛咒,因為仇視遊牧民族而遷怒於他們的圖騰,也算是一種報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自開出自家的治世良方,同時也打壓、圍剿別家的學術見解和政治主張,除了著書立說之外,還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揚己抑人,狼系列故事多以農耕文明的標準對遊牧民族的精神信仰,以及對手予以嘲諷打擊,正是那個時代百家爭鳴的特點之一。

  • 8 # 百幕大13

    《東郭先生和狼》是一個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東郭先生牽著毛驢在路上走著,毛驢背上馱著口袋。忽然從他的後面來跑來了一隻狼求救它,還說要報答他的救命之恩。東郭先生見他可憐,便把它裝進口。獵人追來了,問東郭先生有沒有見一隻狼經過,東郭先生說沒有看見。

    獵人走後,東郭先生把狼從口袋裡放出來。狼一出來不但不感謝東郭先生,還張口向東郭先生撲來。東郭先生繞著毛驢一邊躲閃,一邊罵狼沒有良心。正在危急時刻,走來一個老農。老農聽了雙方陳述,表示不相信。要求狼重新裝進口袋給他看。狼同意了,東郭先生把狼裝進口袋後,老農掄起鋤頭把狼打死了。並對東郭先生說:“對狼講仁慈,你真糊塗,應該記住這個教訓”。

    故事來自明代馬中錫《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是根據古代傳說寫的一個寓言故事。透過這個寓言,揭示了狼的夲性。在它遇到危險的時候,也會裝做軟弱可憐的樣子,以迷惑那些思想胡塗的人,求得他們庇護,保全自已生命。危險一過,立即就露出了吃人的本性,連救命恩人也不放過。對待吃人的狼,就只能堅決地消滅它。

    但東郭先生恰巧不明白這一點,對狼也表示憐憫,這些弱點正好為狼所利用。結果幾乎被狼吃掉。這是故事,從故事情節來說,這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的確不可救,救了它還差點丟了姓名。

    但從廣義上講,狼雖算不上人類的好朋友,但它是自然界生物鏈上的一環。它對人類生存還有許多好處。

    1、維護生態平衡

    自然界中許多生物都是相剋相生的,生物鏈少一環都不會良性發展。比如少了狼,一些食草動物如野羊,野雞,野兔等就會沒有天敵,氾濫成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破壞。

    2、狼的優良習性

    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養成了一些好習性:分工合作,精城團結。等待佳機,主動出擊。都給人類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3、人們根據狼身上的一些器官,發明了一些現在的高科技產品。比如望遠鏡就是根據狼的眼睛的特徵發明的。

    四、狼的骨頭可以用某個藥方泡藥酒。

    等等!

    總之,從環保角度出發,人們不僅要保護愛護狼,還要保護愛護一切野生動物。使人類和動物和諧發展。

  • 9 # 緣來禪易

    老鐵們:東郭救狼寓言故事古往今來都在考問人性善良本能?救與不救?反射延伸到現代版老人扶與不扶,讓人十分糾結十分矛盾?我覺得要分善惡,不要被人性的所綁架!老鐵們你們說說對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一。人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

    就我們傳統禮教,人之初性本善,與人為善。眾生平等看,應該救,東郭救狼,是因為狼當時需要幫助,如果不救,狼就會死去,東郭是出於自己的主觀情感,對生命的尊重,並沒有計較後果,如果我們在做事前都考慮會不會有回報,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那我們將一事無成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

    二。狗行千里,本性難改。

    這一寓言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去愛人,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狼本來就是畜牲,要它改善,絕非易事!

    三。東郭救狼,意在禪理

    “東郭先生和狼”經典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要分清善惡,不要被人性束縛!

    (一)。第一個道理:不要像“東郭先生”那樣不辨是非而濫施同情心。“東郭先生”深信墨家學說提倡的“兼愛”,兼愛就是要大愛無私,對任何人都要心懷仁慈,要捨己為人,哪怕是犧牲自己也要成全他人。這個故事中,東郭先生被這種“兼愛”思想衝昏了頭腦,認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要心懷仁慈,哪怕面對的是本性兇殘、狡詐會吃人的狼,也要仁慈對待,狼遇到危險,就應該就狼一命。這種沒有頭腦的濫愛,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倘若不是智慧的人最後幫助他解脫險境,只怕他已經喪生於狼口。

    (二)。第二個道理:不要像“東郭先生”那樣不懂得識人。這個故事把“狼”比喻為“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狼在這裡的表現可以說將“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發揮到了極致,東郭先生甘冒風險救了它一命,它一解除危險立馬“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反過來要吃了東郭先生。狼這副嘴臉,在現實生活中和某些人何其相似!受過他人幫助或者恩惠,不但不心存感恩,反而轉眼就為自己的利益而戕害對方,恨不得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因而“中山狼”也成為現實生活中一些“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的代名詞。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擦亮眼睛,不要被“中山狼”這種人矇蔽,遠離“中山狼”,以免受到侵害!

    (三)。第三個道理:面臨險境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轉危為安。這個故事中,“東郭先生”救狼時想辦法讓它裝進自己裝書的口袋之中,成功躲過了趙簡子的盤查,但後來狼要吃他以填飽肚子時,卻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性命危在旦夕。所幸“東郭先生”最後遇到了一個明辨是非、有正義感又充滿智慧的老人,用計策把狼捆好了腿騙進口袋裡,才得以把狼殺了。可以說,這個老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有大智,又有大勇。當我們面臨險境時,應該要多學學這位老人,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爭取儘快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四)。第四個道理:做人不能像狼那般忘恩負義、無恥貪婪。這個故事中,“狼”其實是很幸運的,如果不是“東郭先生”出手相救,只怕命喪趙簡子之手。按道理,這份恩情已經很大了,這就是救命之恩,如同再造。但這狼卻十分無情,又忘恩負義、無恥貪婪,剛剛擺脫危險,轉眼就要吃了東郭先生,理由居然是它肚子餓了,可以說和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極其相似,既愚蠢又貪婪,這樣的人或許會一時得勢,佔點小便宜,但註定走不長遠,一旦被人識破,這種人的路會越走越窄,最終把自己陷於死衚衕之中而無法自拔。

    總之,所以做人不可以像“中山狼”那樣,還是要有正義、正氣,要懂是非、會感恩。只有這樣,路才能越走越寬,人生才會越來越美好!

  • 10 # 華繼善

    救困濟難.得要有真智慧,沒真智慧、最好是……遠離是非之地.方為良策;因,人急無智、狗急跳牆矣!(釋常思.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跟我一樣喜歡刀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