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老邪騎哈雷

    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建議,下令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另外,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他不屬於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等限期交出燒燬。私自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欲學法令的以吏為師。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殺於咸陽。其實應該兩方面看:燒的是反對法家的書籍,殺的是方士和其他意見的儒生。說明李斯這個人也很毒,(也殺了師兄弟–韓非子)。

  • 2 # 古向今

    主要那個時候剛剛統一,但是社會的共識,價值觀還沒統一。各個國家的精英份子,專家教授的一套價值觀都不同,百家派系沒有共識,爭鬥激烈,懟天懟地懟到了秦始皇,結果懟到了硬茬。

    這些人都想主張自己的思想,想找存在感,以在社會道德輿論上佔據優勢,以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將來好為自己這邊謀取更多的好處,結果嬴政早就看透了他們這些渣渣,忍受不了了。

    利益和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主要原因,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讓他們感受到了危機,沒有優越的生存空間的危機。

    六國舊人失去了太多權利利益,他們不甘心,又沒有強大的硬實力,只能製造輿論抨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妄圖天下大亂,不顧普通百姓死活,只為了自己渾水摸魚。

    我只能說,除了普通老百姓,這些階級精英都不是好東西,就知道自私自利,違背良心利用一切。

    當然秦始皇也有錯,雖然很多改革政策,對老百姓有好處,但是有些大工程,大專案太操之過急,不知道與民休養生息,搞的老百姓日子也不好過。

    一個巴掌拍不響,都有問題。

  • 3 # 梅里一了

    焚書和坑儒是兩碼事。個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績,就是在中國消滅了種姓制度,主要方法就是廢除了以宗法種姓為基礎的諸侯分封制,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派出郡縣制,這遭到了維護宗法制的儒生們激烈反對,他們以辦學為名,傳播詩書,攻擊郡縣制,秦始皇釆納李斯的意見,除科技書以外,把各國的歷史,文學,哲學之類的書都燒了,這是焚書的原因。坑儒是另一事件,嚴格講坑殺的是方士,也就是養生專家。這些人弄的保健品,騙了皇帝的老錢,卻沒有效果,為了掩飾自已的無能,他們先是說大陸上藥材的質量有問題,需要到海上仙山中去找,後來乾脆說皇帝的德行有問題,再好的保健品吃了也不管用。騙老子的錢還說活該,不殺你殺誰,龍顏震怒,將四百多個保健專家活埋了。這事始於追求長生,止於懲戒詐騙。

  • 4 # 蒹葭蒼蒼2017

    秦始皇焚書坑儒絕不是長生不老惹得禍,是秦始皇維護大一統專制皇權的需要。當時雖然滅掉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但六國舊貴族勢力尚很強大,他們妄圖恢復昔日榮光,但秦國家力量強大無法對抗,藉助民間輿情發洩對秦始皇不滿成了重要手段。當時諸子百家各持己見,都想讓自己這派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派別,這種思想狀況非常不利於秦始皇鞏固大一統皇權。秦始皇藉口長生不老是騙局活埋了一批方士和書生,民間許多人聚在一起背後辱罵秦始皇,於是秦始皇開始“焚書”,並開始坑殺一些書生和方士,始稱“焚書坑儒”。所以焚書坑儒的原因是秦始皇加強思想輿論控制的需要,絕不是什麼長生不老惹得禍。

  • 5 # 風陵流度

    我們先來確定一個問題,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燒了什麼書?

    這個並不難查到,《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但是,秦始皇當年是燒了除秦國史書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史書、諸子百家言論等,其他的醫學典籍和技術書籍等並沒有燒燬。

    那麼他為什麼要燒這些書籍呢?

    焚書坑儒的背景

    這個我們不得不先說一下“大一統”這個概念。

    大一統的說法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史載“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後來《漢書·王吉傳》做了更深一層次的解釋,“《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一統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翻譯一下,大意就是一個國家有共同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習俗,有全國統一的法律、制度、規範,有一個全民認同的、強有力的、執行高效的政府。

    當時的秦國剛剛完成對其他六國的統一戰爭,剛剛奠定後世中國的核心版圖。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呼之欲出。但是完成大一統是有絆腳石的,擺在秦始皇面前的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隨著國土面積的擴大,各地方由於歷史發展軌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傳說不同、文化不同,秦帝國治下的人民對這個剛剛建立的帝國並沒有認同感,並不真心服從帝國的統治,隨時都可能爆發復國戰爭或者分裂戰爭。

    作為一代偉大的政治家,為了解決秦朝統一六國後,國家制度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所產生的眾多不利問題,秦始皇才採取了這種非常手段。

    焚燬史書

    由於歷史發展軌跡不同,各地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文化信仰,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會有不同的語言文字。就像現代社會里,很多自小在國外學習著外國曆史,說著外國語言長大的華裔,我們很難說他是華人。雖然他長著黃面板、黑眼珠,但是由於從小接受的歷史文化和我們相差太大,他對中國就不見得有強烈的認同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就燒燬除秦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史書,這就是為了斷絕其他六國的歷史,塑造一個史同源、文同源,歷史文化認同感強烈、向心力凝聚力強大的民族。只有全華人有了同樣的歷史文化,才能讓各地人民從內心真正的認同一個國家,才能從文化上保證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儘可能避免由於文化不同產生的內部動亂。

    焚燒諸子百家

    天下初定,政權內部尚不穩定,但當時社會上的學說卻是流派紛呈。這些學說是什麼呢?這些不同的學說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是不同階級從自身角度出發發展出的治國理念。

    這些不同的治國理念,是可能煽動認同這些學說的人起來對抗朝廷統治的。如果不加以整治,這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並且是一個越拖越嚴重的問題。

    秦始皇作為一國之君,是不可能再做周天子時代的“天下共主”的,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他也不可能允許這個國家回到戰國紛爭的諸侯割據局面。

    最終,秦始皇選擇了法家,一個在亂世可以完成皇圖霸業的治國學說。為了降低其他學說對人民思想和治國理念的衝擊,避免國內不停出現各種不利於統治的思潮,秦始皇毅然決然選擇了無情打擊其他學說。

    完結

    秦始皇首先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其次才是個貪生怕死的普通人。

    他在秦國建立以後,“焚書坑儒”、“書同文”,在文化思想上進行統一。“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規範制度上進行統一。制定秦國的法典,在法律進行統一。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朝,設立郡縣制,在土地制度、稅收基礎上推翻奴隸制社會存在的基礎條件。

    秦始皇為中國留下了大一統王朝的藍本,後人在這個藍本上添磚加瓦,使我們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而從未斷絕。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對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這種信仰如此痴迷。這種信仰刻在我們每個華人基因裡,流淌在我們每一滴血液中,凝聚在我們脊髓的最深處。所以,翻遍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當國家有難,國土分裂的時候,我們這片偉大的土地上總會出現天選之子,重新統一我們的國家,帶領我們重新復興、強大!

  • 6 # 太陽神973

    首先,秦始皇所謂的“焚書坑儒”,與追求長生不老沾不上邊。

    所謂“焚書”事件,是在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宮廷盛宴上,許多博士恭祝秦始皇萬壽無疆,頌揚秦始皇將原來列國改為郡縣,給天下帶來了安寧。但引起了一位叫淳于越的博士的反駁,淳于越當著眾人的面對秦始皇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意思應該沿用商周兩個朝代的分封諸侯,而不應該用郡縣制。丞相李斯馬上駁斥道:“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固非愚儒所知……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所以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焚燬《詩經》、《尚書》,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除秦國曆史以外的列國史記。不過,秦始皇雖然下令焚書,但還是讓秦朝的博士官將“禁書”副本儲存在宮廷藏書處。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秦始皇採納李斯焚書的建議,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而不是想將這些古人智慧的結晶全部付之一炬。

    秦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推行法制,這對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中央集權,必須要統一思想,不能讓以前列國的遺老各唱各的,否則會影響政令的實施和造成社會的動盪。秦國是因為商鞅變法而逐步開始強大,所以實踐驗證了法家思想的正確性。秦國大統後,繼續以法家思想為主導,是無可厚非的。其實這也是我們現在追求法制社會的前身。以法治天下,比那些酸儒倡導的只求愚忠,不聞正義要進步許多。

    當時社會,沒有我們現在那麼豐富的傳播媒介,書是傳播思想的唯一媒體。那麼中央政權要統一思想,必須要摒棄不同雜論的傳播工具。這樣理解當年的“焚書”,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焚書”,其實也就焚了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的《尚書》,以及讚頌六國先王的《詩經》,還有一些諸如《道經》之類的雜論。因為這些書會影響中央政權的穩定和對政策進行非議。

    所謂“坑儒”事件,是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捲款逃之夭夭,而且還到處誹謗。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被坑的其實只是行使欺詐的術士,而非儒。這樣的人,在今天社會也是會被懲處的。

    所以“坑儒”只是後人的訛傳,被坑原因也和追求長生不老無關,而是因為欺詐和誹謗。

  • 7 # 一笠煙雨度風塵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 “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

      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原因

      1.是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遊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只是對於坑儒,史學家們現在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第一是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援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持這一觀點的人,是由於無任何經學根底的涵養,導致不認識術士的術字,而將術士與方士混淆.古籍多通假字,《禮記.學記》雲:“蛾子時術之”,術述即是一例.術士即述士,古代學者遵從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條,學述(學術)而不自造作(創作).此亦“學術”一詞的本源和本義;第三是秦始皇的確活埋了許多秦朝學術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3.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 8 # 愛歷史的庸庸

    秦始皇,千古一帝,在位期間出函谷,東統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皇朝。並且為了鞏固秦朝的大一統,在位期間廢分封行郡縣,北建長城,南達百越,文同書,車同軌從而使得秦朝能夠在一統之初獲得良好的發展。但是其焚書坑儒事件一直為後世所詬病,認為其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文化良好的發展,然而焚書坑儒的事實真的如這樣嗎?它和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又有什麼樣的聯絡呢?下面請跟著庸庸的步伐,來一起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焚書坑儒。

    我們先了解一下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殘餘勢力利用書籍文化蠱惑百姓,擾亂統治秩序便下令從六國宮廷和民間蒐集了大量古典文獻。同時徵聘七十多位學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兩千餘學生於博士官之下,命為諸生。讓其對古典文化清理甄別,保護正統文化。同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秦始皇對諸位博士尊賜之甚厚。以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初心是好的,他是為天下所想,想要更加充實的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天下聰明者有之,愚笨者亦有之。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廢郡縣,立分封,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並且在宴會之後籠絡儒生,在私學巷口大事渲染,否定秦朝的政治決策,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在朝廷內外掀起軒然大波。至此秦始皇才接受了李斯的建議焚書。

    而焚書都是焚的什麼書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大家注意秦始皇頒佈的法令並不是什麼書都燒,非《秦史》書燒,即六國史書燒之,而儒家方面《詩經》與《尚書》燒之,《春秋》為史書記載不燒。同時大家注意這一句話“非博士官所職”,也就是說民間收藏的燒掉,官方收藏的不燒,要不然我們真的以為孔子子孫真的能夠將天下藏書都放進牆壁夾層之中,都能夠儲存的如此完好?正如宋代朱熹有云:秦之焚書是以教天下焚書。

    在始皇帝焚書一年後並沒有對天下書生進行什麼政策,可見當時只是制止言論,可為什麼還會發生“坑儒”事件呢?而焚書,坑儒兩件事情看似相同卻大有不同,這裡的儒我們要打上雙引號。焚書期間,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一些對方術術計略有感悟的人就對其投懷送抱,幫助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於是始皇就給這些人封官,送給他們錢財。可是隨著時間的飛快流逝,他們並沒有搞出長生不老,於是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擔心,終於心裡防線崩潰,攜款潛逃,然而他們在潛逃的途中非議始皇,稱其政策禍國殃民,不能被國家所容從而擾亂追擊視線將六國殘餘捲入其中,其中就有始皇最受重用的兩位術士侯生、盧生。同時六國殘餘勢力利用自己儲存下來的書籍蠱惑百姓,擾亂秦朝新政,從而尋機恢復勢力,顛覆秦朝統治。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為了打擊這種欺瞞狡詐行為,為了維護秦朝統治防止六國殘餘死灰復燃,始皇悍然發動了影響後世的坑儒事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坑儒事件受到了始皇長生不老追求的影響。

    始皇雄才大略,仁也罷,暴也罷,成也罷,敗也罷,其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

  • 9 # 使用者一生追逐

    不是的。秦始皇首先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其次才是個貪生怕死的普通人。

    他在秦國建立以後,“焚書坑儒”、“書同文”,在文化思想上進行統一。“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規範制度上進行統一。制定秦國的法典,在法律進行統一。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朝,設立郡縣制,在土地制度、稅收基礎上推翻奴隸制社會存在的基礎條件。

    秦始皇為中國留下了大一統王朝的藍本,後人在這個藍本上添磚加瓦,使我們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而從未斷絕。

  • 10 # 開灰機的舒克舒克

    秦始皇被稱為暴君而被抹黑批鬥,是從西漢漢武帝時期開始的,最為著名的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所書。而其中“焚書坑儒”更是廣為流傳的一項罪證。

    為什麼在西漢初建的時候,漢高祖劉邦還能派人為秦始皇守靈,到了漢武帝時期卻被作為反面典型大肆批評呢?

    關鍵在於從文景之治,包括竇太后時期,漢初遵循的黃老之術,休養生息的國策被改變了。漢武帝非常喜歡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論,皇帝是天子,受命於天,董仲舒提出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符合當時治國的鞏固現實需要,那麼董就需要為儒家披上一層配得上統治階級的光輝光環。

    所以,作為先朝秦朝正是這樣一個適合的反面典型。透過鞭撻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既能說明漢代取代秦朝的正當性,又能說明秦朝正是因為不尊儒家學說,所以政亡人息;這也可以達到儒家與漢朝合流,實現自身的正統性和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目的。

    那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事件真的是為了打擊儒家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都不是顯學,當時為各國諸侯看重並踐行的,主要是法家,墨家,兵家等,這些都是契合現實需求,能夠實現強國、強軍的目的,如南韓申不害、秦國商鞅變法,從而提升綜合國力;而儒家在戰國亂世追求的所謂仁義,明顯與大爭之世背道而馳,顯得滑稽可笑,被時人稱為“腐儒”,就是不合時宜,誇誇其談。

    秦始皇通曉秦國強大的過程和密碼,知道商鞅變法是強秦的根基,所以一世尊崇商君,以他為偶像。這也是為何他曾那麼看重法家韓非子,希望其能輔佐他,成就和秦孝公商鞅那樣的君臣之義。

    秦國消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秦半兩貨幣,這一系列內政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應該做的,必須做的,符合國家發展、人民生活的要求;但同時,諸子百家從戰國時期延續到秦朝建立,一直都希望被統治者看重,成為國家支援的學說,同時也能為自己謀取利益,所以朝堂上和民間各種學說的聲音不斷湧現,各種人物也上演著各種自賣自誇的情景。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當然知道這樣的局面是有害的。不僅會紛擾社會和人心,而且反對聲音和這些人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天然會成為反對派,對新建立的大秦朝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所謂的“焚書坑儒”是必然會發生。

    那麼,當時的焚書坑儒究竟多殘酷,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其實也沒那麼嚴重,主要是圍繞在朝廷周圍和京城一些地帶的不同政見者。

    他們對新朝看不慣,覺得不如以前戰國時期,如戰國四公子尊重人才,那樣看重他們,不喜歡秦朝的耕戰才能晉升和得爵位的制度,比較自由主義者。越鬧越兇後,秦始皇忍無可忍,也在朝廷大臣的建議下,幹掉了一些,書也燒了一些,都是那些對穩定統治不利的書籍。

    這件事情如果說影響很大很重要,是秦始皇的人生一大汙點,那麼漢初建立後大殺功臣怎麼說?至於漢武帝殺人,那還是個事兒嗎!?殺母立子的事情他都幹得出來,那就更不是人了!

    至於說是因為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最後發現被騙後殺了很多方士,那也是子虛烏有的。確實徐福他們在大海上尋訪仙人仙境了,但是畢竟也是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找不到或者回不去那也是不敢隨便回去說沒有了,就這樣吧;可恨的是當時在秦始皇身邊的那些方士,騙錢騙官做的太過分,秦始皇在得知真相後,也只是把大部分人趕了出去,畢竟不是一件體面的事情。

    所以儒家把“焚書坑儒”作為秦始皇迫害自己學說,可謂是張冠李戴,自戴高帽,偷樑換柱,弄虛作假,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漢朝的思想路線,為了自己儒家的一己之私。一代帝皇秦始皇也成為了儒家口中的那個殘暴的昏君,一個靠殺人放火才建立統一新政權的沒有文化沒有遠見沒有器度的帝王……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停電有哪些原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