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盧文弨有漢朝《張遷碑》的碑帖,(匠人)拓印石碑上的文字的技藝十分高超,秦澗泉非常喜愛因而乞求盧文弨把碑帖給他。盧文弨不給他。有一天,(秦澗泉)乘盧文弨外出的時候,到盧文弨的書房拿了《張遷碑》離開了。

    盧文弨(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追到秦澗泉的住所,仍舊把《張遷碑》搶奪回來了。不到半個月後,秦澗泉突然死了。

    盧文弨在祭奠完他以後,從袖子裡拿出這個碑帖,哭著說:“早知道你要和我永別,我當時為什麼要那麼吝嗇呢!現在耿耿於懷,特地來彌補這個過錯。”(說完)取出碑帖在靈前燒掉了。

    原文:

    盧文弨有漢《張遷碑》,拓技甚工,秦澗泉愛而乞之。盧不與。一日,乘盧外出,入其書舍攫取而去。盧歸知之,追至其室,仍奪還。

    未半月,秦暴亡。盧適奠畢,袖中出此碑,哭曰:“早知君將永訣,我當時何苦如許吝耶!今耿耿於心,特來補過。”取帖向靈前焚之。

    此文出自清佚名所著的《張遷碑》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是頌揚張遷執政谷城時多施惠政的政績;碑陰刻有立碑官吏姓名及捐資錢數。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

    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書法多別體,未署書者姓名,刻石人為孫興。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此碑為後人摹刻,但多數考古學家和金石學家則認為,其書風通篇方筆,古樸拙茂,非漢代人不能為之,碑面剝落的痕跡,也非人為所能做到,因此,當是漢代原碑無疑。

    運筆以方筆為主,用筆逆鋒堅實,萬毫齊力,方圓兼備,沉著飽滿。橫畫兩端都見方,粗重渾厚,有萬鈞不屈之力,如“言”、“善”等字。

    書寫時萬毫齊力,行筆似有反力相阻,右端回鋒上提收筆,欲左先右,無往不收。“蠶頭雁尾”的橫畫寫法也一樣,起筆處重頓後,漸提行筆,正鋒而行,筆壯墨飽,收筆時頓筆後迅速上提,挺直凝重而有力。

    豎畫的用筆方法是落筆逆鋒向上,提筆調鋒起筆處方厚飽滿,再調筆鋒向下,豎鋒運筆,收筆時或輕或重頓後,提筆向上回收筆鋒,如“之”、“中”、“尚”等字。

    折畫是在橫畫收筆處將筆鋒上提,換向後在原處入紙行筆,轉折處方整斬截又自然,略呈外方內圓,或內外皆方,如“月”、“巾”等字的折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駿310w和360中選一個作為上下班代步用,請問各路大神有啥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