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凝望星空的倒影

    題主問這個的依據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雖然三分天下,最後蜀國仍被滅掉。

    破落戶劉備

    諸葛亮在提出三分天下時,孫權據險守江東,曹操收傭大半個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連劉表都有個荊州,劉備一個流民,先後投靠多個勢力,在遇到諸葛亮的時候,除了一個漢室皇叔的名頭,什麼也沒有。這時候劉備有什麼口氣來吞掉整個山河?

    諸葛亮的曾在隆中對中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最後劉備確實身為荊州,益州兩大州牧首。這也算是他實力最強的時候了。

    失敗原因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明確表示聯吳抗曹:“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

    可劉備的對吳國發動夷陵之戰,還打輸了,自己沒臉也病死了。大的戰略方陣已經打破,諸葛亮在之後兩出岐山(演義中是六次)北伐曹魏無果。國力空耗,最後蜀國國滅。

    在星空看來,假如劉備不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對吳國發動戰爭,劉備作為弱勢的一方面,據險而守,面對魏國的壓力反而會更小。

    這時候,就是等待時機:“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2 # 德全不畏

    在我看來,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缺陷是,諸葛亮不知道世界上事物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不會一個事物變化,而另一個事物保持靜止狀態。

    隆中對策只說取荊州和益州,聯吳抗曹,三分天下。卻沒說取荊州益州時,曹吳出來攪局了怎麼辦?

    不能不承認,諸葛亮對時局的分析是很到位的,採取的措施也是對的。我們看隆中對的要點是抗曹,聯吳,取荊州益州及西南地區,這些都是正確的。

    問題是,諸葛亮忘了,自己行動的時候,別人也在行動。曹,吳兩家會坐看劉備行動而無動於衷嗎?諸葛亮的這個錯誤,使得劉備一方一直受到挫折。

    諸葛亮幫劉備積蓄力量,謀取荊州時,曹軍數次攻打荊州,劉備在曹軍的進攻面前明顯是準備不足的;如果沒有忘記曹,吳的存在,從開始就作聯吳抗曹的準備,劉備軍的撤退也不會狼狽到夫人孩子都陷入重圍的地步。而諸葛亮也是感到事情危急了,才想起去聯吳。

    設想一下,諸葛亮如果在曹軍進攻之前做好應對,會讓劉備狼狽到如此地步嗎?

    後來的荊州失陷於孫權也犯了這個錯誤。劉備攻取益州之後,開始了抗曹。此時諸葛亮仍然是以為自己抗曹,其他人是靜止狀態的,忘了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的吳。

    結果,劉備讓關羽集中力量進攻曹軍,而放鬆了對吳的防備。導致關羽的敗亡,喪失了荊州。(很多人說,關羽是剛愎自用,自做主張進攻曹軍的。我認為如果沒有劉備諸葛亮的命令,關羽是一個將軍的身份,是不會自作主張的。)

    荊州失去後,劉備只剩下益州,隆中對的構想已經宣告破產;取荊州和益州,再抗曹聯吳,北伐中原的戰略已經已經失敗了。

    這就是隆中對的錯誤。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諸葛亮的偉大,因為他實現了當初三分天下的戰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政裁決的特徵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