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軍魂

    在古裝電視劇裡面不管哪朝哪代皇帝的聖旨開頭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也不是這樣的,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帝的聖旨這樣寫開始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草莽,且文化水平不高,只有朱元璋在聖旨裡面寫的是大白話,因此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皇帝寫的什麼內容。同時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用這幾個字來表明自己是受命於天。

    明清兩朝的聖旨採用這幾個字,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聖旨都用這幾個字。什麼時候採用呢?如科舉考試、冊封皇后等國家大事的時候才會用這幾個字,平時皇帝的旨意一般是不會用這幾個字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和使用銀子一樣,在古裝劇裡被胡亂使用了。

  • 2 # 千佛山車神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始於明代,在此之前的朝代並無此用語

    (明太祖朱元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明清兩代詔書文令的專屬開頭用語。

    詔令文書,民間俗稱為“聖旨,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參與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

    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詔令文書名稱也不盡相同。

    常用的名稱有:詔書、誥命、敕命、敕諭、敕令、諭令、諭旨、聖旨、皇旨、聖批、聖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冊、書、符、檄文等。

    其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用語,是從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時期開始。

    在此之前的朝代聖旨並無此慣例。

    比如在宋代,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這二府係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許多重要詔令開頭都是“門下”二字。

    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多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

    而到了元朝,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詔令開頭多以:“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來行文。

    其中“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是蒙古語,意為“上天眷命”,即“受天眷命皇帝”聖旨。

    元代之後,推翻元朝的明太祖自稱法天道、承天命。其詔書的開頭變成了“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起始,末尾以“鹹使聞知”。

    之後的清代延續了明朝的行文禮制。。

    因為明清兩代是距離今天最近的朝代,所以這個詔書的開頭就漸漸的為現代人所熟知了。

    (清代皇帝詔書)

  • 3 # 總叨叨

    古代的聖旨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主要有以下用意:

    古人對於天有著無限的遐想和崇拜,遇有重大的事物發生時,往往將事件的產生歸結於天意。

    古人為了表達對天的尊敬和對皇帝、皇權的敬畏,把皇帝看做是上天的兒子,簡稱天子。

    2、淨場,引起注意,相當於維持秩序的口令。由於聖旨的神聖和權威的屬性,決定了使用聖旨的時候必須恭敬肅靜,老老實實的跪下聽著,就需要提前示意聖旨的接旨目標或群體,做好聽旨和接旨準備。

    由於宣讀聖旨的場合多樣複雜,難免遇到人員嘈雜的場面,聖旨開頭加上這句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句子,主要是引起接旨目標個人或群體注意,做好接旨準備,同時也是提醒無關人員肅靜和迴避。

  • 4 # 軍武最前哨

    首先,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常常講這句話讀作: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但要指出的是,這種斷句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至於這句話的來歷,史學者一般都認為是始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此,在有關明朝以前的影視作品如果出現這句話,也是編劇的失誤。

    明朝文學家沈德符曾編寫過一部名為《萬曆野獲編》的書籍,該書所記載的時代間跨度為明初開國到萬曆末年,內容真實詳盡,被後世學者奉為研究明史的寶典。

    對於"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之事,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也有記載,大意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大明後定都南京,名為應天。並將皇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殿宇命名為奉天殿,自詡奉天法祖!以昭示天下自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至高無上身份。

    自此,朱元璋就把"奉天承運皇帝,昭曰"這句話應運到了聖旨開頭!以示天威。

  • 5 # 妖鬼雜談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起源於明朝,所以如果看電視劇是明朝之前歷史這麼喊就錯了。

    另外“詔曰”沒那麼常用,不是事無大小都要“詔曰”

    聖旨的稱呼是從宋代開始,而開頭語也不是這八個字,歷朝歷代不盡相同。

    唐朝時,聖旨開頭語多是"門下"兩字,因為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稽核頒發,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聖旨,開頭語便是:"門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詞作開頭語的。

    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朝時期的聖旨開頭語一律是"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原因沒有追究。

    一說朱元璋“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

    還有一說是為了彰顯其"天子"的合法性,朱元璋還自撰了《御製記夢》一文,講述了他夢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等情節。自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後世沿傳,便形成了聖旨開頭語的固定形式。

    無論傳說內容是什麼樣,但是總歸一點,朱元璋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以及自己的統治出自天意,神話皇位的威嚴性。

  • 6 # 李任之

    古代只有明清之後的聖旨才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明清之前基本沒有這一說法。

    下面小巖帶領大家瞭解中國歷史上幾個主要朝代聖旨的格式:

    漢朝:

    其實嚴格來說漢朝並沒有“聖旨”這一說法,從宋朝開始“聖旨”才被指代皇帝的命令。因此,漢朝時,皇帝頒佈詔書也好,釋出命令也好,往往是開明宗義,上來就直接說事。

    例如,漢武帝立衛子夫為後時的詔書:“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諸逋貸及辭訟在孝景後三年以前,皆勿聽治。”直接了當,並沒有所謂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字首。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頒佈的命令之前常常加上“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然後就在八個字後邊寫正式的內容。

    唐朝:

    唐朝聖旨的格式又有了變化,一般在開頭加上“門下”二字。因為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國家大事的決策命令都要經過門下的稽核頒行,所以聖旨上一般會有門下二字。例如:唐昭陵出圖的赦封臨川郡公主的聖旨全文,開頭就有門下二字。

    宋朝:

    相比於唐朝,宋朝聖旨也有變化,開頭一般寫“赦”後面接內容。如宋朝建炎元年的一道聖旨:

    明清:

    明清聖旨的格式基本上開頭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但是在寫法上“奉”字單獨一列,“天承運”一列,“皇帝昭曰”一列。如下圖。

    之所以要這樣寫,是為了表達對“天”、“皇帝”的敬重,要頂格寫。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聖旨既要寫漢文也要寫滿文,因此小說家杜撰的“傳位十四子”被篡改為“傳位於四子”的情況絕不會出現。

    之所以會用“奉天承運皇帝”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從朱元璋開始的,其目的不過是增加皇帝的權威性,表示皇帝是天註定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

  • 7 # 歷史勾陳

    明朝以前的聖旨中,未出現“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的字句,請諸位自覺糾正認知。

    明清時期的聖旨,也並不都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出現的時期

    明朝以前,這八個字從未一起使用過。“皇帝”和“詔”秦始皇室首創者。“詔曰”,最早出現在漢代帝王的文書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第一個使用者是明代皇帝。

    誰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第一個使用者

    第一種說法:第一個使用者是明成祖朱棣,源於一個建築物——明朝的奉天殿。

    據說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宮殿,其中最雄偉壯觀、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奉天殿”。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從侄子的手中奪得王位以後,遷都北京,在紫禁城裡也修建了一個“奉天殿”。由此,就出現了“奉天承運”的說法。

    第二種說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首創者是朱元璋。

    一個原因是,朱元璋修建了奉天殿。另一個原因:朱元璋參加典禮儀式的時候,手裡總是拿著一大塊玉,也叫“圭”。“圭”上面寫著“奉天承運”(或者“奉天法運”)四個字。所以,朱元璋也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朱皇帝的詔書前面總是這樣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說,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頒佈的詔書。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使用目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意思是,皇帝是遵照上天的旨意,代表天的意旨,對朝臣百姓發號施令。顯示皇權至上,君權神授,不能違抗。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的傳承

    滿族入關以後,制度承襲明朝, 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結尾“佈告天下鹹使聞之”。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這樣的聖旨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五花八門的聖旨開頭

    今天,幾乎所有的宮廷劇中,總能看到太監宣旨的場面,一方黃布,兩端有軸,背面書寫“聖旨”,太監雙手捧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這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歷史場景。

    春秋戰國時期,帝王的命令稱為“命”、“令”、“政”等。兩宋時期,皇帝的命令稱為“聖旨”。魏晉南北朝時,聖旨開頭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唐朝聖旨的開頭多是“門下”兩個字,因為唐朝的時候聖旨一般由門下省稽核頒發。宋朝聖旨的開頭喜歡用:“昊天明命”。元朝聖旨開頭是:“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朱元璋最早喜歡把“參酌唐宋” 作為聖旨的開頭,十幾年以後,才改成“奉天承運”的說法。

    總之,明以前的聖旨沒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明朝以後,也不是所有的聖旨都以

  • 8 # 休閒人SUN

    皇帝自稱天子,是奉天之命來管萬民的。

    各朝的聖旨大同小異,這樣的開頭一是為了肅場,二是為了引起注意。最主要的還是為了麻痺萬民,便於統治。這也是一種套路,格式。

  • 9 # HuiNanHistory

    沒有這回事。

    古代的聖旨並不都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而且這句話的斷句也斷錯了,奉天承運和皇帝之間不能斷開。

    例如,大家就請看這份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的敕文,開頭就沒有“奉天承運”那一套吧?

    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朱元璋)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

    朱元璋認為他推翻元朝是奉天命也,當上皇帝是應運之舉。

    朱元璋將元代的“上天眷命”修改為“奉天承運”,表明這兩者雖然措辭有差別,但在實質上是對等的關係。

    那麼,元代的“上天眷命”是什麼意思呢?正如上面圖中延祐四年(1318年)《法源寺聖旨碑》的文字,“上天眷命”的蒙文是: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翻譯為:賴著長生天的氣力,託著大福廕的護助。

    因此,上天眷命=賴著長生天的氣力,託著大福廕的護助。蒙古人信仰長生天,所以才會在聖旨中體現出這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運和皇帝之間是不能斷開的。

    此外,“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詔書所用的起首語,最後還會跟一句“佈告天下,鹹使聞之”。

    對於一般的聖旨而言,是不會用到這句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戲》小夥伴們看到社戲的心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