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0秒到地球
-
2 # 孫四爺
文徵明的作品比較重要的還有兩卷行草《自書詩卷》。一卷長678釐米,另一卷長519釐米。前者體勢多草意,結字呈現出欲打破平整、追求奇拙之態的傾向,用筆亦較放縱,不拘點畫細節,在其書中堪稱佳作,但總未免拘束之感。而後者以黃山谷體勢參合趙孟頫的平整結體法,點畫肥厚,落筆粗率,雖有較明顯的自我發揮,但意趣內涵仍然不足,且體形多近趙書,更未免俗態。
文徵明後人文震亨跋祝允明《前後赤壁賦卷》雲:“先公於準繩之中全露生動;京兆於生動之中不失準繩。離則雙美,合尤競奇者也。”無意中道出了兩人的本質差異。文徵明書以守古法為上,所謂“全露生動”,實際上是在其擬古達到熟能生巧之時的景象,而祝允明書首重氣勢、情境,所謂“不失準繩”,實則是祝氏書合古法之理,並不一定斤斤於合乎某家某派法度。
這正是寫意派與古典派的根本區別所在。文震亨所謂“全露生動”,言過其實;至於“離則雙美,合尤競奇”,更為對文徵明的溢美之詞。如從嚴守古法的角度言,祝不如文,如從創造藝術情境和個性書美的立場論,文豈可與祝競奇!因此,我認為,文徵明大體上可說是一位消極的古典主義者。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