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夫子398
-
2 # 青林知青
一是岳飛以收復失地,迎回“二聖”為已任,這讓趙構很不爽,至少是同“議和”之基本國策相悖,天無二日,你再給弄兩個“太陽”回來,讓趙構如何處置?儘管後來岳飛改口說迎“天眷”,但怎麼說他想做的,是趙構所不願意做的事。二是岳飛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耿直無二心雖沒人懷疑,但很是倔強,甚至動不動給皇帝臉色看,經常撂挑子,甩手不幹了;弄得趙構經常給他下話,求他回來,最後甚至發出了“犯吾法者,唯有劍耳”的警告,對這樣不聽話的臣子,讓皇帝情何以堪。三是岳飛對趙構因“隱疾”而無後之事操了他不該操的“閒心”,請奏早立趙構收養的兒子為太子,這實在是犯了皇室之大忌,有“逼宮”之嫌,他的立儲建議嚴重觸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一句“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盡顯趙構之不滿,
最重要的是,尾大不掉為歷代皇帝最為擔心之事,岳飛手握宋七分之五的兵力,還一再要求擴編,宋高宗答以“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並再次直言告誡他“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岳飛是忠臣無疑,那背上“精忠報國”四字引發了後世幾多的感慨,但想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大忠臣,陳橋的黃袍在趙構的眼前可以說一直是晃啊晃的,讓他每每想起,就會如芒刺在背,試想,即使岳飛不反,他手的那些“驕兵悍將”何曾不想也擁立老大披黃袍,自己也能混個封疆裂土的開國元勳噹噹,一旦真發生這樣的事,那趙構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所以,從趙構的角度來考慮,他的顧忌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說到殺岳飛,我認為並不是什麼要討好金人以簽訂《紹興和議》,是要震懾主戰派,還是因“猜忌”二字。對此,《說郛》一書中的幾句話道出了真諦:“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
3 # 湘中明珠Zxp
殺岳飛應該是南宋高層的共識,不是哪一個人的主意,就算是有點兔死狐悲感覺的韓世忠等人,事實上也是事先有了默契的,所以也只是在既成事實後稍稍質問下了秦相公,得到句莫須有的敷衍就給打發了。由此可見,岳飛之死並沒有出人意料,更沒有掀起什麼漣漪,這與我們所知道的他的貢獻和影響力是不相符的……
我們知道,趙構率國南逃後南宋就只剩半壁江山,在國力正虛的時候,鞏固江防守住江南是當務之急,什麼北伐,什麼迎還二帝,什麼恢復中原,當作口號鼓舞士氣固然是必需的,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想沒有人會當真,相信岳飛本人也不會那麼天真。可是他卻真的就那麼做了,率軍離開江防前線(江西安徽一帶)北上抗金,在沒有取得任何可以決定戰爭態勢的勝利的同時卻讓長江防線出現空檔,我想朝廷和各路將領肯定是心存不滿的。
還有,岳飛在政治上過於幼稚,當趙構本人並沒有對生育問題完全絕望的情況下主張迎立太子,不僅戳中了皇帝的痛處還捲入了宮鬥,以武將身份干涉朝政不管在宋朝還是歷朝歷代都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皇帝暫時忍了,是因為中央虛弱且正值多事之秋!
最後,促使趙秦痛下決心的正是他那赫赫有名的岳家軍。宋朝自太祖開國,歷代皇帝一直嚴防軍人勢力膨脹坐大,而岳飛是有宋以來最具軍閥特質的人物,所謂的岳家軍在某種程度上已是兵歸將有私人化了,南宋君臣自然會猜忌並防範於他,事實上岳家軍也的確有過不服調動,避戰就虛的動作,所以,在外部環境容許的情況下,自然會把安內提上議事日程了!
-
4 # 大目
秦檜的罪行是投敵賣國做金國的漢奸走狗、殺害抗敵英雄岳飛,割地賠款,與金國簽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和約,損害國家民族利益,至使宋朝喪失大片領土,歷史早就將秦檜定為剮國殃民的奸臣,和漢奸汪精衛一樣罪大惡極,遺臭萬年!
那些吹捧秦賊的的人,為了給秦賊洗脫罪行故意避重就輕、從不談秦檜投敵賣國、勾結金國出賣民族利益、割地賠款與金國簽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和約”至使宋朝喪失大片領土的罪行,而是把所有責任、罪行、都往趙構身上推,妄想以此來誤導民眾的思維,好為秦賊開脫責任洗脫罪行,真是陰險狡詐之極!打的一手好算盤!
-
5 # 喜歡歷史的IT男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簡單分析下所有流傳至今導致岳飛至死的原因,然後在假設岳飛一直活著,來推斷下真正可能的原因。
迎二聖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迎二聖”好像是岳飛提出來的,還天天掛在嘴上,天天要把趙佶、趙恆接回來,接回來後怎麼安置,讓趙構讓位給父兄?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這個口號是趙構提出的,也只有宋高宗趙構才有資格提,而且他不得不提,不提就是背義忘親,是為大不孝,要遭天下人唾罵的,哪怕是裝樣子,他也要在人前裝出一副思念父親、思念哥哥,思念北方親人,每時每刻都希望早日迎接父兄回來的形象。
他的即位詔書中就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這就是“迎二聖”口號的前身。後來,趙構仍時時提起,什麼“敵雖遠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當事兼愛並容之意。中原未復,二聖未還,赦文不可誇大,第使實惠加於兩淮百姓,乃朕指也。”什麼諭曰:‘敵南侵,蓋有窺江、浙之意,賴卿等戮力捍敵,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復,二聖未還,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什麼“此不足喜,惟復中原,還二聖, 乃可喜耳。”都是他說的,可見在當時,“迎二聖”絕對是政治正確,文武百官,誰敢不喊,誰不喊誰就是不忠不義。不過岳飛可能並沒喊,畢竟當時他不過是個九品小武官,估計還不夠資格喊這個口號。
不過從宋紹興五年起,“迎二聖”就由政治正確變為政治不正確了,當然不是因為這一年宋徽宗死在了五國城,沒辦法迎回了,而是因為當時金國有一個陰謀,他們聲稱要把宋欽宗或欽宗的太子趙諶送回開封,由他們重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趙構,建立所謂的宋室正朔。在這種情況下,誰在喊迎二聖不就是在和金國遙遙呼應嗎?
在這種情況下,岳飛更不可能說什麼“迎二聖”的話了,他在任何場合都不再提迎回欽宗的話,在文字中也精心做過處理。如就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1137年的一份奏章裡,寫的是“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說得多明白。只提棺材不提活人,只說天眷不說具體人,一切終極利益都緊緊圍繞著趙構,岳飛在這方面是非常清醒成熟的!值得注意的是“迎還天眷”這個詞還是岳飛自己發明的,到了後期,岳飛連這個提都不提了。
立儲說:這種說法認為岳飛身為大將上書立諸,犯了大忌。這種說法正確嗎?我們先參考下岳飛上書建議立儲的歷史背景,當時金人放出話來要扶持趙恆當帝,而趙恆至始至終都沒有退位,如果金人真扶持他未傀儡,南宋趙構就不是正朔了。
另一方面趙構被金人嚇的不能生育,萬一趙構掛了,沒有皇儲,那邊趙恆又被金人扶持上位。你說哪邊算正統?在金國欲扶植趙氏傀儡上臺時,岳飛提之前有人提,岳飛提之後還有人提,岳飛主動提議趙構立養子為皇太子,這是無可挑剔的忠誠!是在正常不過的盡本分,表忠心,為國家,為趙構利益服務而已!
而秦檜掌權後,安排便宜兒子秦禧篡改史書,他們不僅在肉體上殺害了岳飛,還要在史書裡把岳飛在殺一次,把岳飛的戰功抹的亂七八糟,把岳飛描繪成一個政治低能兒,只不過是為掩飾他們殺害岳飛的不合理不合法而已!岳飛戰功越低,政治水平越差,他們殺害岳飛的理由越正確。而事實上,他們的目地達到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懷疑岳飛戰功,認為岳飛政治低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不管他們在怎麼改,也會留下史書中留下各類蛛絲馬跡!岳飛的戰功和能力,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全抹掉!
岳家軍說:這種說法說什麼岳飛的軍隊叫岳家軍,這引起了趙構的不滿,這更是無稽之談,岳飛的部隊軍號:行營後護軍。在這之前還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三個正式的軍號,岳家軍只是民間的說法,當時民間還有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等等叫法!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偏偏岳家軍就不行?
認罪說:現在這個說法在網上很流傳。說有個獄卒說了六個“二聖歸,君何往”,還有“迎二聖,便是罪”,還有九字版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岳飛就認罪了,就畫押了。
這種說法對嗎?明顯的不對呀,第一張憲、岳雲被張俊誘補後,被張俊打的體無完膚,仍然不肯自誣承認有罪,也不肯誣陷岳飛,承認張俊、王俊編出來的那封根本就不存在的岳飛讓張憲調兵的書信。他們忍受的嚴刑拷打,受盡屈辱折磨,即使卸脫衣冠,披戴枷鎖,露體赤腳,渾身血染,痛苦呻吟,慘不忍睹,都沒有認那莫須有的罪名呀。
第二岳飛奉詔回臨安,直接被下獄後,被万俟卨嚴刑拷打,被獄卒厲聲呵斥“岳飛叉手正立”,岳飛只說以一句“吾方知既落秦檜國賊之手,使吾為國忠心,一旦都休!”便任憑獄卒百般拷掠,始終沉默不語,也決不呻吟呼喊。自始至終都不肯自誣。
而獄卒的那番話,既不是什麼“二聖歸,君何往”,也不是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豈有復出之理!死固無疑矣”。這只是客觀的分析了下趙構不可能放岳飛出去,岳飛必死無疑的形勢而已!
至於什麼畫押,什麼認罪,只不過是無中生有罷了。岳飛在狀紙上只留了8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已,這是認罪,這是畫押嗎?這是無言的抵抗呀,這是最後的抗議呀!
回望一生,三十功名塵與土,轉戰南北,八千里路雲和月,英雄末路,迴天乏力,無限淒涼!岳飛死了,只留下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呀! 天日昭昭,郎朗乾坤,怎容岳飛受此下場呀!天日昭昭,蒼天在上,怎容陰霾遮蔽光明呀!
死前,他已經對這個世界完全失望了,他把信念、忠貞、自己全部交給虛無的上蒼來證明!如果岳飛真的認罪了,他對的起因為拒不誣陷他,而飽受折磨的愛將愛子嗎?對的起自己連日遭受的羞辱與折磨嗎?
他沒有罪, 可是八百年後,他所保衛的漢民族的後代,卻莫名其妙的說什麼獄卒說了一句話,他就認罪了,就簽字畫押了?就屈服於秦檜了,就至愛將愛子,乃至自己飽受折磨,不肯自誣,不肯屈服,不肯低頭而不顧就認罪了 ?
而那些說岳飛聽了獄卒的話而認罪的人?你們就這樣信口雌黃、莫名其妙的讓岳飛認罪了,你們對的起八百多年前慘遭酷刑,最後被秘密處決的三位英雄嗎?
要知道,當年秦檜都沒有讓岳飛認罪呀,八百多年後,你們就這樣完成了當年秦檜做夢都完成不了的事呀?你們把整件事的性質都變了,你們把冤殺變成了正當的刑罰呀,既然都認罪了,承認自己有罪了,怎麼會是冤殺呢?如果是標題黨,博人眼球,無意為之還情有可原;如果是別有用心故意抹黑,那比那些為秦檜洗白,貶低岳飛的人更加可恨!
錢財說:這種說法說岳飛等四大將,加上吳氏兄弟,成五大藩鎮。先不管唐朝死於藩鎮的前車之轍,南宋地域狹小,作為一個正溯王朝已經不夠格了。而趙構相當於在廢墟上重建了一個國家。連年戰爭,軍費開銷巨大,五大戰區時刻伸手要錢,而戰區內軍政財三權全盤自負,趙構不收軍權不撤三大將不殺不廢韓、嶽,國將不國!理由看似充分吧。可宋朝一直都是以錢買權高薪養官,這是宋朝的立國之本。就算殺了岳飛,那些軍隊還是要吃飯的,還是要花錢的。有議和送給金人的錢,沒有正常的國防軍費?
不聽命令之說: 這種說法認為岳飛一道金牌召不回,需要十二道金牌才回來?這種說法更是大錯特錯,《宋史·岳飛傳》:“(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是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呀,岳飛連續接到12到金牌,不是接到一道岳飛不回,又發一道呀!這又不是打電話,打了一遍不回來,在打一遍還不回來,打了12遍才回來!而同為中興名將的劉錡,接到班師詔書置之不理,也沒被砍了(《宋史·高宗本記》: 初,秦檜奏命 [劉]錡擇利班師,錡不奉詔,戰益力,遂能以寡勝眾。)
另一種說法是不聽命令,馳援淮西。但事實是淮西之戰,岳飛始終被隔離在戰場之外, 按時間順序排列,金軍侵入淮西,岳飛接到臨安命令渡江馳援,其間有6份來往信函,分別是臨安傳令、岳飛申請長驅中原(兩次)、臨安否決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飛接令、臨安嘉獎。
柘皋之戰大勝,臨安傳令三軍:捷書累至,軍聲大張,蓋自軍興以來,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獸之鬥,務保全功。”之後張俊令岳飛離遠點,岳飛聽從了,抄送了一份交給臨安,說明自己你為什麼沒參戰。
趙構很欣賞這一點,親筆寫了一份《御札》給他:“得卿奏,知卿屬官自張俊處歸報,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以此見卿小心恭慎,不敢專輒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 接著又命令“…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糧起發,前來廬州就糧,直趨壽春,與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十日二更。”請注意寫這份詔書的日期。“十日二更。”
十日寫信,渡長江送岳飛手裡,至少需要兩天半。那麼就是十二日傍晚接到詔書。這時候戰爭早已落幕。
岳飛接到上面“十日二更”釋出的命令之後,急如星火趕赴廬州。後面的詔書追上了他:“…韓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張俊、楊沂中、劉錡先兩日盡統所部前去會合,更得卿一軍同力,此賊不足平也。中興勳業,在此一舉,卿之此行…”
按時間計算,接到這份詔書時,淮西戰區徹底涼了,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王德、金兀朮,都早各回各家了。偌大的淮西戰場,只有岳飛捧著一大摞錯亂的詔書發呆。
上面就是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和淮西之戰的真相,而宋朝官兒的特色就是不聽話,文官可以當面痛罵皇帝,也可以寫奏章從靈魂到肉體全方面貶低皇帝,不僅不會被殺,還能一罵成名。至於武將,不聽話就更普遍了。比如同時期的四大將之一的劉光世,無論是剿匪還是抗金,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不幹,趙構拿他毫無辦法。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不妨反證一下,如果岳飛一直活了下去,那時歷史會怎樣,趙構會怎樣。歷史的車輪一直沒完沒了的向前轉。直到所謂的和平條約被打破的那一天。那時岳飛還在,局勢會怎樣?
幸運的是這個命題不需要去假設,二十多年後,金海陵王完顏亮率百萬大軍侵宋(號稱500萬,考證30萬左右),南宋國中無人,趙構只好把老病將死的劉錡派上前線。可就是劉錡,讓不可一世的海陵王敗了第一陣,不得不轉移戰場到採石磯,結果碰到了虞允文。可以想象,如果岳飛仍在,他會創造怎樣的奇蹟,然後挾大勝餘威,展平生抱負,直搗黃龍,而趙構呢,唯一的選擇仍然和上次一樣,十二道金牌,硬生生地召回!
可是就算這一次還是阻止了岳飛,而且岳飛也繼續忠貞,不報復不造反,那下一次宋金戰爭呢,下下次宋金戰爭呢,總不能每次都召回吧,次次踩在刀刃,天天走鋼絲,誰受得了。於是問題回到了原點。那麼想真正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殺掉岳飛!就像獄卒說的“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
岳飛死是必然的,致他於死地的是趙構的偷安、怯懦、陰毒狠辣的心理,更是岳飛那超出時代限制的能力。他凌駕於同時期的一切戰將之上,宋、金雙方都找不出可以與之匹敵的人物。人們習慣性地把金兀朮看做他的敵人,把韓世忠當成他的同伴。但這兩個人,從能力、品德、志向都與之相距甚遠,沒有任何可比性。
金兀朮不必說,一個常敗將軍,戰場上的低能兒而已,只能躲在暗處搞些陰謀策反什麼的。
而韓世忠呢,同樣讓人失望。對他的評價《宋史》是:“世忠在楚州十餘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沒見他拓地復疆,沒見他兵鋒直逼開封,至始至終只能報楚州一方平安,所以韓世忠可以活,他沒有任何威脅。
而吳玠,他是唯一跟岳飛相近的南宋將軍。南渡之後,他最先重創金軍,是收復失地、阻敵於國門之外。他是病死的。就算不死,也不會到大理寺裡去吃牢飯或者被賜死。 因為享樂。煉丹、女色才是他的最愛,他愛這些享樂高於生命,最後死在這些東西上面了。
趙構對他非常放心,因為他有弱點,是可以收買的!而岳飛和他的軍隊“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宣揚“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跟幾百年後我黨領導的軍隊“三個紀律,八項注意”有啥區別,這種超越時代的覺悟讓別人怎麼活呢,讓別人怎麼與他共存?
最後,讓我們總結下,岳飛與其說死在趙構、秦檜之手,不如說他死在自己的素質上,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他死在自己對民族對國家的堅持上,他不是以所謂的聰明來生活的,他是一份過於高貴的禮物,不是當時的中國所能承受的。就算到了現代,甚至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懷疑岳飛構陷岳飛,尋章摘句羅織罪名誣衊岳飛。他以自己的一生的作為,證明了一個無瑕疵的英雄形象。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回覆列表
涉及干政,立儲,妄議中央,怯戰避戰,與中央朝廷不能保持一致,謀反有實名舉報……哪一條都夠上殺頭啦。史料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