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京師得家書的意思為:在離家很遠的京城收到了家裡人的來信。

    出處:明·袁凱《京師得家書》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白話釋義:我家遠在三千里外,今天接到一封家信,信上寫滿了十五行。信裡沒有別的話,只說要我早早回到家鄉。

    在遠離親人的京師得到盼望已久的家書,詩人的欣慰、喜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因此詩的後兩句完全可以抒寫詩人捧讀家書時的激動心情,或寫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但詩人卻匠心獨具,將自己的感情意緒完全拋開不寫,只從家書的內容落筆,寫在這封僅有十五行的家書中,親人沒有別的話語,只叮囑自己儘早還鄉。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93545e4ddf00baa1cd112a3e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袁凱字景文,江南華亭(今上海市奉賢區陶宅)人,元朝末年當過小小的府吏,博學有才,寫得一手好詩。

    一次在浙南名士楊維楨座上,有人展示一首《白燕》詩,楊對詩中“珠簾十二”、“玉剪一雙”等句十分讚賞,袁凱卻說,“詩雖佳,未盡體物之妙”,然後呈上自己的《白燕》詩。

    讀到“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仍未歸”等句,“維楨大驚賞,遍示座客。”從此有了“袁白燕”這個美稱。

    大明洪武三年,袁凱被薦授為御史,成為皇帝的近臣。《明史·文苑》裡有袁凱的傳略,在短短二百餘字中,除了交代他生平行狀外,記述了他一生中的兩件大事。

    第一件屬政績,他看到朱元璋輕易殺戮功臣,便委婉上言:“諸將習兵事,未悉君臣禮,請于都督府延(請)通經閱古之士,令諸武臣赴都堂聽講,庶得保族全身之道。”朱元璋採納了他用心良苦的建言。

    朱元璋坐穩江山後,疑忌心大膨脹,臣屬因一句話或幾個字而被殺的不少。因為他剃過光頭當過和尚,還做過流寇毛賊,忌諱僧、光等字。生和僧同音,則和賊同音,也犯他的大忌。有位官員因在賀表中有“天生聖人,為民作則”而掉了腦袋。他的殺戮濫而且酷,動不動就腰斬、剝皮。

    詩人袁凱獨居在京師,百無聊賴,收到了親人的來信,心中充滿喜悅之情,於是寫下這首絕句。

    文章簡介:

    “行行”、“只道”突出了“早還鄉”是家書中惟一的書寫內容,因其“行行無別語”,更寫出這是一種千叮嚀、萬囑咐,一再反覆訴說的話語,兩句詩寫出了親人對自己思念及盼望的殷切和深沉,作為詩人感情的折光,詩人強烈的鄉思和迫不及待的歸情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據《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傳》記載,袁凱元末曾為府吏,博學有才辯,議論飆發,往往屈座人。在文網森嚴的明初,士大夫人人自危,袁凱歷仕二朝,憂讒畏譏,進退維谷,他的處境必然是十分險惡的。

    家書中親人切切的叮囑,固然有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也包含著對身羈官場的詩人安危的擔憂,而袁凱的鄉情中包含對惶惶不可終日的仕宦生活的厭棄及對閒適的家居生活的嚮往。後來,袁凱就因觸怒明太祖朱元璋,驚懼不已,徉狂免歸。

    因此,這裡的“早還鄉”,是有更深層次的感情內容的。這首詩緊扣家書展開敘述,信中只勸早早還鄉,與詩人以病免歸的情事完全吻合。唐人五絕往往自然真切,不假雕飾。這首詩圍繞家書一事,純用白描,情真意切,恰到好處,頗有唐人之風,在明代懷鄉詩中實屬難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裡噴來噴去的人,現實生活中都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