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愚公懷念上帝

    魯迅既寫小說也寫雜文,如《故事新編》,《孔乙己》,《藥》,《阿Q正傳》,《吶喊》,《彷徨》等。魯迅文章的風格犀利冷峻,如匕首如投槍,不但受華人民所喜愛,也受到世界各華人民所愛戴。毛澤東曾親書魯迅的墓碑。

  • 2 # 怪老頭

    因為魯迅啟蒙了人思想的解放,抨擊了社會陋習,文章諷刺的社會現象今天還存在,能得到讀者共鳴,阿q,祥林嫂,孔乙己的形象在今天仍能尋得蹤跡。沾血的饅頭,書桌的早字印象深刻,我上學的桌子多半都是破的也和魯迅有莫大的關係,經典句子至今朗朗上口,真的猛士敢於……經典不帶勁不。

  • 3 # 只愛山水

    再逐條、逐扁分析、讚揚魯迅先生作品似已多餘。

    只能說: 真正偉大的人物、真正精典的文化、藝術作品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同理也是代代相傳、口口相傳起到了驗證的作用。

  • 4 # 李輝歷史

    不僅是小說,還有雜文,透過社會的現象,深刻剖析其本質及背景。能夠深入地刺進人的內心,把人的自欺欺人或勾心鬥角或爾虞我詐或事不關己等等看客心裡一針見血地刻畫出來。是社會的剖析師,剖析這個社會人吃人,人壓人地醜惡行徑,以助於解剖從而喚醒人的心靈,去改造和革新這個社會!

  • 5 # 漁岸踏歌

    魯迅先生在日本曾學校醫學。他回國後,棄醫從文。所以他的文字都帶有一個醫生外科手術般的犀利與痛快。他讓讀者感到疼痛的同時,又能感覺到一種治療後的快樂。他創作的人物,其時代特徵儘管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其現實意義卻就在當下。世界各國的讀者,總可以和他一起從典型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經過閱讀的二次創作,把人物身上的每一個細節,會不自覺地對映到自己身上。除了閱讀帶來的愉悅,更多的是掩卷之後的沉思。

  • 6 # Qy43219580

    一個漢奸能衰麼,他弟弟也是漢奸,日本鬼子上海屠殺華人魯迅在日本人家喝花酒,這就看出魯迅內心的畸形世界,痛恨華人卻說喚醒華人,卑鄙小人

  • 7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一個作家寫出好的經久不衰的小說和寫作環境有很大關係。魯迅的寫作環境是寬容的,不會動輒說你的小說是反動的。也許當時比小說還反動的東西太多了,要抓還輪不到小說。寫什麼很重要,但是,不能忽略的問題是,能不能寫更重要。

  • 8 # 手機使用者5875231223

    魯迅的小說是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的經典,主要特點是思想的深刻與藝術的完美的高度統一。每個讀者都有常讀常新的感覺,文讀三遍淡如水,而讀魯迅的作品絕無此種感覺。讀魯迅的作品,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十分的歡悅,相反,倒有些痛苦和刺疼,作品中的藝木形象,在我們身邊仍活躍著,從而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認識了人生。魯迅作品的語言往往讓不少讀者迷濛,認為不易理解,但是隻要認真讀下去,就發現其極少文字表達最多內容的藝術力量。近代以來,無數作者寫了無數作品,但很難給讀者留下印象,根本的原因在於這些作品,並沒有抓住生活的本質,浮淺,片面,單薄。

  • 9 # 木子2150114359992

    我認為先生小說中的人物是從生活中精選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寫小說的目的是揭露吃人的社會,喚起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覺醒,共同戰鬥,絕不是為賺稿費。

  • 10 # 王老師17033

    對摔倒的老人,不去拉不去扶,只是怒目而視,大罵不止,怨之恨之。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文學家,

  • 11 # 對妞談情01

    魯迅不僅是小說經久不衰,他的幾乎所有文章都是經久不衰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不僅僅講的是故事,不僅僅講的是道理,而是講的是深刻的人性。

    人的思想、外表,都會與時俱進,但人性卻很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自信、懦弱、小氣、狡猾、豪情……等等人性,現代人和幾千年前的古人是一樣的,所以,就有哲學家說,我們現代人不過是穿著時裝的原始人。

    人性不變,魯迅就永遠經典。

    當然,這只是最重要的一面,還有其他的方面,比如他的小說在寫法方面一開始就是超現代的,不僅僅是現在,相信就是再過百年,他的小說讀起來還是不會有過時感。

    還有就是,他塑造的人物特別經典,很有代表性,不與其它作者雷同,人們一提到那個時代,就會想起他筆下的人物,不像現在的小說,不同的作者塑造的人物都是大同小異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淺層次的寫作技巧,還是深層次的思想見解,他都屬於超一流作家,所以,他的小說可以經久不衰。

  • 12 # 暗影捕手

    魯迅先生的偉大就在於他文章思想的深刻性,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的文章依舊適用於現在,從來沒有哪一個中國作家的思想,可以像魯迅先生這樣經久不衰,魯迅先生是高而上的現實主義。

    魯迅先生深刻認識到了舊中國的弊病,他深刻的抨擊了封建社會,試圖透過啟蒙國民性來挽救民眾,他的諸多文章文字間都充滿了犀利尖銳的味道,他在文字裡不僅僅解剖中國民眾,同樣的他也深刻反省自己,反思自己。

    縱覽今天社會,魯迅先生塑造的諸多形象似乎依舊依附在中國現代民眾的身上,同時他提出的那些屬於曾經的尖銳問題,現在也依舊適用。

    他的《阿q正傳》塑造了一個貧窮落後,思想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如今,依舊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大多數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不敢去深刻反思自己罷了。同時還有像他筆下的“看客”形象,冷漠無情,在如今社會,不知道有多少這種看客,看著別人的痛苦,收穫著屬於自己的快樂,而從來不會伸出一隻手。

    這樣的形象弊病還有很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不僅僅在於他文字的美好犀利,而同樣的在於他文章思想無與倫比的深刻性。

  • 13 # 李合書友會

    魯迅先生的小說雜文,讀起來好像不是很拗口。我本人也蠻喜歡的,就是有些還是看不懂,也許是文學造詣不夠吧!但感覺他寫的內容就在當下社會一樣,人都很簡單又很複雜的感覺。人物很特別,我也感覺奇怪,他的作品看原著有味道,拍出來的電視影片怎麼也感覺不到那個味道。是導演沒有領會作品的真意呢,還是影視作品做不到呢?

    他的小說雖然短小,但是基本是面面俱到的感覺。這會不會就是影視作品難拍出那個味道的原因?現在影視作品他要的效果是清純有收視率有觀眾。在我看來他的作品,表現出來的依然是那個社會問題,還是那個現象。並且有增無減,特別自2005年開始各項考試之後表現得特別明顯。2000年大學開始擴招之後,國家又沒有具體的就業安排,自然的形成大學生潮流迎面而來。各個學校畢業生慌亂,畢業了也不知道自己去做什麼工作好,為了生活最後只好選擇和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有的考上事業單位了或者考上公務員了得意洋洋,有的還在工地幹活呢,有的進了工廠。在工地和工廠需要文憑嗎?有的確實需要,做個小工都要大學生了,還不如先進廠的文盲工人呢,被看低。一來二去的,自己學的專業全還老師了,年紀也上來了。才幾年就被拍在沙灘上了,所以現在好多大學裡用功學習的沒有幾人,要考試了老師是會畫重點的,下去背就能考過了。造成老師忽悠學生,學生忽悠家人和社會。

    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寫給一個社會鏈的,不是單一的指哪個時代。他寫的就是社會現象,並且一直存在的現象,可惜他沒有給具體的藥方。社會人不是每個都理解他的藥方,研究再發展研究再發展也是一樣的。需要改變的是人和整個社會風氣。現在的人,再窮也要喝點酒。每一個故事都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對號入座,這不是很糟糕嗎?就這樣魯迅先生的作品怎麼能不久經不衰呢?這是整個社會的病,怎麼醫治得另尋良方才行。病一直在著,敢問你會舒服嗎?

  • 14 # 大悔憶智周

    首先,深刻的思想。

    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是兩個字:“吃人”!

    雖然偏激。

    其次,犀利的目光。

    小市民的醜陋和自私和麻木和愚昧和兇惡,魯迅全都看在眼裡寫在書上。

    革命者用生命拯救他們,他們居然吃革命者的人血饅頭!

    其三,天才的藝術。

    魯迅的小說敘事藝術,在上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的小說尚不被讀者理解的時候——如施蟄存先生的意識流小說《梅雨之夕》今天才被選入大學語文——就已經先鋒到今天的後現代寫作。他晚年的小說集《故事新編》,一派惡搞、解構,你說是周星馳寫的都會有人相信。

    其四,獨特的語言。

    只有魯迅,才那樣說話。

  • 15 # 仁府

    魯迅是中國現代第一文豪!放在世界也名列前矛。

    其小說思想深刻力透紙背。《祝福》,《孔乙己》剖析了吃人的封建社會驅體,對祥林嫂,孔乙己世俗弱勢者給於同情,對黑暗統治給於無情鞭笞!

    其小說藝術獨到自成一家。《閏土》,《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故鄉》讀後如沐春風怡人心脾!

    讓讀者回到了自己的青澀無慾的童年。

    其《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魯迅先生又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魯迅先生的文章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他是永遠的民族魂!

    五四精神第一筆,

    泱泱中華民族魂。

    文采飛揚觀天下,

    幹軍萬馬定乾坤。

  • 16 # 志銘備忘錄

    因為魯迅先生的小說源自現實,深刻展示了本質問題。最喜歡魯迅先生這句話:我時常解剖別人的思想,更無情地我自己。共勉!

  • 17 # 希望星晨58298869

    1. 魯迅先生是中國幾千年來,第一個發現國民骨子裡的劣根性的人,即他找出了近代中國積弱積貧的根源,這在《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是他最值得稱讚的地方,也是其作品經歷悠悠歲月後仍熠熠生輝的原因。2.將華人骨子裡的病根找出後並不善罷甘休,還無情地在小說中盡力鞭撻舊禮教、舊制度、舊政府的罪惡與危害,並義無反顧地為喚醒“睡在鐵屋子裡”的人們以筆作槍,英勇頑強地戰鬥了一生,《彷徨》與《吶喊》彰顯得尤為強烈!

    3.魯迅的文筆犀利而獨特,語言精簡而生動形象,著墨不多卻情深意賅,用血淚凝聚的文字渲染了自己獨樹一幟,別無分店的風采,讓後人如我輩對其塑造的文學典型念念不忘,如《孔乙己》、《故鄉》等!

    4.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小說中閃現的革命性、戰鬥性與徹底的不妥協性也是先生作品頻繁圈粉、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 18 # 帝國的臉譜

    無論當時的同行和後人是多麼地誤解和貶低魯迅,有一點是任誰也無法且不可能否定的,那就是魯迅是中國的契訶夫,是中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巨匠,無論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語境下,這一點是不會遇到影響的,魯迅的最大成就,從文學上來說,小說甚過雜文,這就是魯迅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

    但要分析魯迅小說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當然不能這樣泛泛而談,得從小處來說,從文字來分析。首先,我覺得魯迅小說最大的魅力,就是深刻的思想性。這無須談理論,我也不會談理論,只要從魯迅小說中,隨手摘錄幾段文字,這種感覺就會撲面而來:

    1、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

    2、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吶喊自序》

    3、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阿Q正傳》

    4、“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了!你算是什麼東西!”《阿Q正傳》

    5、生活,原如鳥販子手裡的禽鳥一般,僅有一點小米維繫殘生,決不會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痺了翅子,即使放出門外,早已不能奮飛。《傷逝》

    其次,魯迅的小說,不僅思想深刻,表現出來的文學功底也十分深厚,很多句子,都是極其精美的,有的讓人感動,有的讓人憤怒,有的讓人悲憫,有的讓人無語,然對心靈的震撼,是自始至終的:

    6、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祝福》

    7、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8、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孔乙己》

    9、不多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10、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

    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進去,因為我還活著。但我還不知道怎樣跨出那第一步。有時,彷彿看見那生路就像一條灰白的長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來,我等著,等著,看看臨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裡了。《傷逝》

    11、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故鄉》)

    魯迅小說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魯迅為中國小說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他以小說為畫筆,在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上貢獻了一個又一個一流的藝術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閏土、祥林嫂、趙太爺、魯四老爺、娟生等等,這些藝術形象一個個都成為了中國小說史上的經典,成為了小說畫廊上的傳世精品,深深根植於人民大眾的頭腦中,成為揮之不去的永恆風景。

  • 19 # 一往文學

    魯迅小說的經久不衰,在於對時代共名的遵循,更在於對時代共命的超越。因而綿延至今,成為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新鮮血液與精神財富。

    1、 對時代共名的遵循

    五四運動後,追求思想自由與精神解放逐漸成為了時代的共名,成為了當下人們共同的精神追求。文學作為精神的載體,也走向了革命與解放的道路,詩界革命,文界革命與小說界革命似乎達到了頂峰,文人們熱衷於探索,熱衷於創作實踐,熱衷於真正的自由。小說的地位,似乎也真正面臨著被重新界定的命運。於是小說作為大眾追求精神自由的工具,為戰鬥提供了最廣闊的戰場。

    《狂人日記》如打破一潭死水的擊石,用文言文與白話文構造出了現實與精神雙重的空間維度,在看似自由的精神世界背後揭示出不自由的最現實真相。在狂人的精神世界中,月光如黑暗深淵中最溫柔的光芒,啟蒙了狂人的精神世界,卻成為了現實世界中精神困頓之人致"死"的最大原因。夾縫中密密麻麻的"吃人"二字是最悲哀的現實,卻成了現實世界中圍困與束縛人們最堅固的牢籠,人們為這牢籠,冠以仁義禮教之名。真正的自由,在於自律,而他者,則是圍困我們的最大地獄。更悲哀的是,人們把地獄般的他者當作了自律,因而享受著成為沉默的大象的命運,沾沾自足。狂人最終還是走向了他人眼中的"正軌",卻也終於在"正常的"人生中,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於是何為自由,如何在生存環境的重重壓力之下獲得真正的自由,自由與解放作為時代的共名,作為最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真理,卻成為了人們所面對的難解的謎。

    子君與涓生或許是獲得短暫的自由的,卻在自由中尋不到長久的幸福感。《傷逝》則將最歡喜之感,變為最悲傷之情。看慣了大團圓結局的人們曾經疑惑,為何現代小說中相愛的人永遠無法有團圓美好之時,於是魯迅便藉此告訴我們,這世上並非永無良人,不過是得而復失的悲哀與懺悔,來得更為痛心疾首。精神的烏托邦似乎永遠無法實現在現實世界之中,於是自由是自律,卻似乎也永遠逃不開他人即地獄的詛咒。所謂時代的共名本身,便也成了小說中人物生存的困境。

    2、 超越時代綿延至今

    人類的劣性與生於現代的困惑感,大概是超越時代而延綿至今的困境。而魯迅,卻便不甘願做困頓之獸。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無可為作可為,曾經彷徨無果的魯迅,勇敢地選擇鐵籠中清醒的人,即便是清醒而痛苦地死去,也要做最後的一搏,企圖去喚醒那些沉睡的人。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在特殊的時代應運而生,卻無疑也反映了現代人所面臨的迷茫,同時,也給人們留有反抗現狀的希望。

    "人死去之後,靈魂會通往哪個地方呢?"祥林嫂死前未解的謎,歸鄉的"我"難以解答,離鄉的人們未曾探索,死去的人們無法相告。海德格爾曾在死亡本體論中闡述,除了已經死去的人,即便是瀕臨死亡的人都無法告知死亡的感受。於是,死亡便成為了死者所獨有的個體經驗。這個未解的謎,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來到了飽受精神困惑的現代人面前,以宿命的形式面對著我們,仍然不過是尋而未果。祥林嫂的悲劇,是魯迅先生對社會機制,等級制度所作出的剖析,也是對人生,甚至是人性所做出的解剖。個體的尊重與惺惺相惜,是現代人之間仍然缺乏的信仰。真正的"祝福",該是生而感念,死而無怨。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離鄉者的眼中,故鄉是讓人千方百計逃離的一片沼澤,歸鄉者的眼中,故鄉如同精神上的烏托邦,再離鄉者的眼中,故鄉是夢碎過後的支離破碎。可貴的是,虛無夢破碎後,在二次離鄉者眼中,沙地仍然碧綠,圓月仍然金黃明亮,自此所經歷的任何種種,都將是尋夢的歸路。經歷絕望後,仍然具有反抗絕望的意念與勇氣,該是《故鄉》中的離鄉者給現代人最廣闊的歸路。不知千帆過後,在現代斷裂的社會空間中,何處是故鄉,更不知精神漂泊的現代人,是否仍具有即便絕望仍然反抗的信念與毅力。

    3、 真正的人,永遠在我們所期盼的未來

    所謂未來,即至今仍未到來。希臘德爾斐神殿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何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在何處,該如何成為真正的人,使我們探索至今的人生命題。生而為人,我們的生命不僅僅限於消耗,最大的意義,則在於再生。魯迅的清醒近乎殘酷的懺悔意識,在剖析著彼時時代的人,也在深刻地剖析著自己,意在未來的時空中,可以存在著真正的人。殊不知我們永遠有所懺悔,真正的人永遠仍未到來。

    《吶喊》自序如振聾發聵一般企圖喚醒沉睡中的國民,"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然而國民的劣根性,大概也並非隨著時光的流逝輕而易舉磨滅的,相反,劣根性作為最隱蔽的存在,悄然地埋葬在某一個深不可見的角落,卻又在某一個不可預見的時刻積累爆發,看客文化覆蓋到社會各個階層,人們並不是是非功德的評判者,反而成為了冷漠的鑑賞者。社會責任感為冷漠所覆蓋。

    《一件小事》中車伕明知如此又或不知,而擁有一片好意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讓魯迅極為感動和難忘。"唯獨有這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慚,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也許是因為社會責任感而感動,又或是自己意識到了不曾擁有過這樣的品質,但善意的傳遞,讓具有懺悔意識的魯迅又進一步發覺自己並非真正的人,並寄希望於真正的人。如從未發覺自己也有"吃人"行為的狂人一般,在某一個誠惶誠恐的時刻發覺自己並非真正的人,既有羞愧,更有希望真正的人傳承生命真諦的使命感。於是懺悔意識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喊,便成為生命再生的動力,真正的人,在魯迅的思想中,更在未來的時光裡。

  • 20 # 岐黃問答

    任何偉大的作家都需要偉大的讀者,魯迅擁有一個強大的讀 者毛澤東,這可能是魯迅的幸運,也可能是魯迅的不幸。文革時期的「魯迅」,從一個作家的名字變成了一個時髦的政治詞彙之後,他深刻和妙趣橫生的作品也被教條主義的閱讀所淹沒。

    「魯迅」在中國的命運,從一個作家的命運到一個詞彙的命運,再從一個詞彙的命運回到一個作家的命運,其實也折射出中國的命運。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可以在「魯迅」裡一葉見秋。

    作品的深刻性,批判性都是十分強烈的,往往能夠發人深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哪個遊戲主播?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