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娃火氣大
-
2 # 清山雅舍
太史慈雖為三國有名的猛將,但是卻活得很挺憋屈。
△太史慈
單騎突圍請援兵時,他錯過了能重用他的劉備;
北海之圍解除後,上杆子地投奔了不重用他的劉繇,只能做個“偵查騎兵”;
與孫策惺惺相惜,終遇明主,但孫策短命;
孫權把他放在南疆鎮守,看似委以重任,其實這就好比把矛當盾用,相當於找個角落雪藏起來。
△孫策
孫權在人事方面很敏感,尤其是孫策舊人,大家懂的。不然太史慈四十一歲死時,為何會發出“大丈夫當提三尺劍,以昇天子之階”這樣的喟嘆?
憋屈!失望!
其實就是臨終發出了終極牢騷:在開疆進取這一塊,你孫權比你哥孫策差遠了!害得我太史慈只能做一個守城之將。
回到正題,今天咱們主要說說劉繇為何不重用太史慈?當時孫策的進攻很犀利,劉繇手頭只有張英、樊能這樣的將領,沒有像樣的猛將。
有人進言拜太史慈為大將,劉繇卻說:“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劉繇
許劭當時為了躲避戰亂,離家投奔了揚州刺史劉繇,成為了劉繇的重要謀士。
那麼,劉繇的話就不難理解了,意思就是我若拜太史慈為大將,許劭會笑話我的。言外之意就是用太史慈是個昏招。
△許劭
關於原因,目前主流觀點是太史慈年輕、沒名氣、出身寒門,劉繇看不上,委以重任沒有說服力,所以只讓太史慈負責偵查任務。
這個解釋說得通,我部分認同。但我覺得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或者說是太小看劉繇和太史慈了。東漢社會,講究世家門第,寒門難入仕途,入了也難有發展。
劉繇自身有名望,又是宗親世家,他的伯父劉寵是著名的“取一錢太守”,在江東頗得人心,劉繇也能因此沾光。
所以,劉繇在江東聲望很高,很得群眾擁護,是理所當然的。
劉繇和劉表很像,都是單身赴任,手裡沒兵、沒資源,只能靠與當地世家豪強合作。單槍匹馬成不了事——犀利如孫策也是在要回父親舊部,有了程普、黃蓋等人的輔佐,才逐步走上巔峰的。
如果劉繇貿然提拔太史慈,這明顯是破壞規矩、破壞平衡的舉動,因為世家豪強對兵權很敏感,對破格提拔寒門也會心有不滿。
不信你看看曹操提拔寒門的措施,到了曹丕時期就堅持不下去了,後來曹魏也算是被世家反噬了,所以其中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結語所以,透過上述分析可知,劉繇不完全是看不上太史慈,他也知道太史慈是猛將。可問題在於,劉繇急需的是整個江東豪強的支援,比起這一點,一個太史慈並不是關鍵。
我推測,有人進言重用太史慈時,劉繇說怕許劭笑話的言語,應該是變相地向江東豪強表明態度,安撫他們自己會守規矩而已,並非就是單純輕視太史慈。
-
3 # 秣陵校尉
這件事情只能說明, 劉繇是個清介之士,囿於陳規,過於迂腐,做不來曹操袁紹劉備那樣的奸雄。
太史慈和劉繇是同鄉,都是青州東萊郡人。黃巾之亂時, 太史慈曾經孤身闖營求援於劉備,請援軍救了北海相孔融,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早早就有了很大的名氣。見過劉備而最終又未被劉備所用, 所以才有人把他列為劉備錯失的四大猛將之一。
作為老鄉, 對於太史慈的勇猛與果敢, 劉繇肯定是非常瞭解的。
但是,興平二年(195年),劉繇任揚州牧時,駐曲阿(今丹陽),太史慈來投,當時劉繇手下謀士勸他任命太史慈為大將軍,統帥軍隊抵禦袁術和孫策,卻被劉繇拒絕了。
劉繇給出的理由有點讓人難以理解:“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耶?”我要是讓太史慈做將軍, 那許劭還不得把我笑話死啊!
這個許劭是誰?為什麼劉繇這麼在意他的意見?
許劭, 字子將,東漢名士,出身於汝南許氏。他的叔祖父叔父都做過東漢的“三公”,論門望僅僅遜於袁紹的“四世三公”。
比如, 那句評價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出自許劭之口。
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人物品評的重要性。我們現在信奉的是“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去說吧!”可是在東漢、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行不通的。
為什麼?
因為,沒有品評,或者品評差了, 就做不了官!
兩漢的官員任用,實行的是“察舉制”,我們經常聽說的“舉孝廉”就是源於這一制度。每年各郡太守要舉薦一到兩名本郡的賢良之士給朝廷任用,品評就是郡守考慮人選的因素之一。
那麼, 太史慈又做了什麼, 讓劉繇擔心會引起非議而不敢用他呢?
這就要從太史慈年輕時候做過的一件事情說起。
太史慈年少好學, 所以早早就進入官府, 做了奏曹史(管理公文來往的小官)。
當時青州州府和東萊郡郡府因為一個案子上下級關係不和諧,州府和郡府之間有矛盾。誰是誰非說不清楚,但是誰先上報朝廷誰就處於有利的位置。州府的奏章已經先送往朝廷,郡太守有點著急, 就挑選了二十一歲的太史慈,讓他趕快把郡裡的奏章送往洛陽。
太史慈趕到洛陽, 在衙門門口正好碰上州吏正在求見準備上交奏章。太史慈就問他:“你也是前來遞交奏章的嗎?”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裡?”州吏道:“在車上。”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認無誤嗎?可否取來看一看。”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給他看。誰知太史慈取過奏章,拔出刀便將奏章斬斷了。州吏大驚,高聲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太史慈便將州吏帶到停放馬車的地方,對他說:“故意損毀奏章是要被處死的!但是假如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這是你有錯在先,我們兩個人的罪責幾乎是一樣的。與其坐而待斃,不如我們兩個一起逃走,至少可以儲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州吏疑惑地問:“你為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麼也要逃亡?”太史慈回答:“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看看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交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如今恐怕也會因此而受刑罰,所以要一起逃走。”州吏信以為真, 就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但是太史慈假意和州吏出城後, 又潛回洛陽城, 將郡裡的奏章上交衙門。
州府後來又另派一名吏員上交奏章, 但是朝廷官員已經收到郡裡的奏章, 就不再處理那個案子了。
太史慈因為這個事情出了名, 但是得罪了州府, 在本郡呆不下去,只能逃亡遼東。
可以想見, 許劭對這個事情肯定是知道的, 也肯定對太史慈有過很不好的評價!
這就是劉繇明知太史慈是員猛將, 卻棄之不用的原因。
亂世之中, 應該量材取士。劉繇位居揚州牧大位,據有江東這塊寶地,卻過於迂腐,耽於虛名,有太史慈這樣的良將而不大用,實在是自取敗亡之道啊。
劉繇只是讓太史慈去偵察孫策軍的虛實。太史慈與曲阿小將偵察時在神亭偶遇孫策、韓當、宋謙、黃蓋等江東十三騎,這才有了“太史慈酣鬥小霸王”的佳話。
後來劉繇被孫策打敗, 逃往豫章郡, 兩年之後病死。
太史慈則被俘虜, 投降了孫策, 被任命為建昌督尉,成為江東獨當一面的大將。
參考書目:《三國志.吳書》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裡有一說一太史慈被張遼用計整死就可以看出太史慈有勇無謀,而是張遼用來整他的計謀本來就不高超,如果說叫太史慈領導指揮大軍團作戰簡直是災難。當然正史他是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