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林探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日本這個國家,日本是一個極重儀式和規矩的國家,待人接物辦事都有成套的儀式,一絲不苟,近乎呆板,比如圍棋定式,日本人就執行得近乎變態,開局幾乎一個樣,直到吳清源的出現,打破了規矩,橫掃日本棋壇,遂被日本人尊為棋聖,後無來者。這種習慣直接影響了其對藝術上的審美標準以及這種美感被打破後所帶來的震撼。王鐸以前,日本接觸的幾乎都是晉唐書法,尤其以王羲之為至尊,右軍書法秀雅飄逸,法度嚴謹,一直是評審書法的標準,這一時期日本所尊崇的書家都是源出羲之一派。

    直到王鐸的出現,王鐸書法源自右軍,兼涉諸家,至晩年方成自己風格,其書風雄健,筆沈墨濃,結字奇險,節奏多變,尤其是草書,下筆老辣剛勁,如老藤纏樹又如瀑布飛流,漲墨的運用更讓整幅書法動人心魄,極具視覺衝擊。這樣的書風一下打破了日本固有審美標準,王鐸書風的雄強剛勁又與喜歡劍道,武士道的日本人的尚武精神暗合,實在是想不喜歡都難。

    固此,日本人喜歡王鐸是非常自然的事,甚至超越右軍。

  • 2 # cgc888

    其實王鐸只是王羲之眾多弟子中的一個,他的成就並沒有超米芾,趙孟府等人,張,顏更別提。二臣之子王鐸的作品量巨大,日本在戰前戰後大量收集,加之作品自有亮點,一經日本藝人吹捧,和國內精日的跟風抄作,使之瞬間高大上了。其實其地位不可能超越鄧石如,趙之謙諸人,他們的創新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首先日本藝人對中國的精神毒害,更是一場經濟財富的掠奪。

  • 3 # 曹溪寶昇安東方

    日本在唐宋時期才學習了咱們漢字和書法,所以古法中書聖二王所謂的“小伎”,大道根本就不知道是個啥。加之晉人的豁達風度,清談論玄所洋溢的君子之風,散懷一丘的韻味,是他們沒法理解的。

    而王鐸早年學宋,尚意信筆,晚年尚力,(大有用力過猛,不管筆的死過)的野蠻,也比較契合日本人的性格。所以呢,有“武士道”感覺的書法,他們就捧,這點上,要留心的。

    當然,咱家年輕時還是臨過王鐸的帖子的,包括拓碑,主要特點就是用力用大力,然後把宋人的信筆再合上去,就差不多了。

    當然,王鐸比任何一個日本書法家寫的都好,也是真話。

  • 4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問題的問題

    看過諸位答主回答後,深受啟發。所以也來冒昧探討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存在的邏輯預設,很少有人關注。顯然,大家都是默認了這一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在日本,后王勝前王這個說法確實存在的。然後,基於這樣的認識,開始了進一步的探討。

    但是,我還是比較關心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

    答案恐怕是很複雜的。

    二、熱潮下的驚語

    有王鐸熱作為背景,有人高呼“后王勝前王”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究竟這個說法僅僅是一小部分人的偏激之論,還是普遍共識呢?

    如果這不僅僅是日本人的想法,而是很多人的共識,不侷限於日本人,那麼我想,日本人這個限定詞就加的有點譁眾取寵、標題黨的意思了。甚至故意和日本人拉上關係,並且在行文中有意無意的對日本來那麼點小諷刺、嘲蔑、看不起,就很能迎合所謂大眾心理了。

    這個說法,僅僅是日本人這樣說?或者說僅僅是日本人是這樣喜歡王鐸的?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四、網路文化下王鐸的雙面形象

    在網路上隨便鎖定“王鐸”“日本人”“王羲之”這幾個字,都能看到到處類似標題黨的資訊,一個比一個驚悚,日本人看傻了、驚呆了、橫掃等等驚悚的標題,似乎都在告訴你這樣的事實:

    一個叫王鐸的華人,用書法征服了日本。

    看過後滿滿的驕傲感、征服感。自足自大的天朝心理油然而生。

    對於這句話到底存在多少合理性、確定性,真實性,這些文章的作者是不在意的,不思考的,甚至不關心的。

    唯一看到比較中肯的解讀文章,是首都師範大學的曹利華教授的文章:

    論王鐸——試論“后王勝前王”

    五、荒謬的貶低

    這個問題一共有兩個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一個是“推崇”,一個是“貶低”。

    貶低這個詞與推崇這個詞形成的落差,在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看來,他們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的是怪罪於日本,而很少有人想到去質疑這個問題的提出者,懷疑這個人是不是在瞎編一個問題。

    在對於書法藝術的理論學習上,我們自然是有超過王羲之的可能,但是這不是說我們在貶低王羲之啊!

    事實上,一直強調書法古韻,推崇“晉書”的王鐸,對於王羲之自然是推崇備至的,其書法自然更多的繼承了王羲之技巧和風格。

    肯定王鐸,就是肯定了王羲之。何來貶低?

    這是一個可悲的問題,可笑、無知又無聊。

  • 5 # 神秘烙劍許建鋒

    關於兩個王的書法的水平,評判權、話語權在中國,而不是日本人!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用“術道魂”兼備而論,王鐸更多“術和道”層面。

    書法這件事,就像乒乓球一樣,中國說了算!中國分分鐘鍾碾壓日本,在中國老祖宗面前,日本人沒有話語權!

    日本人這麼評價很正常(他們不太懂嘛),因為他們不懂中國士大夫書法之“魂”。

    就像有人喜歡館閣體,有人嗤之以鼻,就像有人喜歡陽春白雪,有人喜歡下里巴人……鑑賞力不同的人,評判觀點會截然不同。意思你懂的……在下雖然也挺欣賞王鐸的,但日本人說王鐸勝過王羲之,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簡直是青光眼!

    王羲之“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越看越耐看;王鐸有點“用力過猛”,野氣多了些,並不符合士大夫的儒雅中庸取向。

    書法這個藝術門類,華人水平高出日本人很多籌,所以,不能被日本人的觀點所左右。日本人派出他們最高水平的書法家,也塞不進中國的前30位。

    所以,這件事的解釋權,話語權在中國!!!是日本人聽華人的,而不是我們聽他們的!

    你說對吧!

  • 6 # 書法影響力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要去論什麼筆法什麼的,這觀點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並非日本人觀點。要回答這個問題肯定要從宏觀角度去回答。也就是要從世界藝術學發展觀點來回答。如果以中國書法觀點回答,過於侷限了。

    首先,王鐸的書法大約16世紀左右傳入日本。就是比較著名的《擬山園帖》。16世紀的日本藝術發展,除了受中國影響外,更多的受到西方美學藝術的影響。尤其是藝術創新思維與西方觀點雷同。講究破舊創新,當然也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而這一點,恰好那個時代的王鐸做到了。有一句評價說的很對,王鐸既效大王,又鍾老米,有後王勝先王之說。同宗共祖,一脈相承,既有血緣之同,又有時代之異,行草技法之集大成者,三王(二王加王鐸)一米而已,餘者或其澆漓,或醜怪惡札也。

    當時的日本人正是看透了這些,才提出這個觀點。而且王鐸的藝術創新觀也很符合西方藝術學觀點。這或許就是王鐸的一種藝術態度吧。

    王鐸對“二王”書風的繼承與發展,並不是簡單的增加亂頭粗服,點畫狼藉的狂怪用筆,而是大膽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氣,使章法極盡歪斜,縱橫之能放,造成字勢的傾倒緊迫,氣勢奔放,勢不可當。他把縱列種的橫筆突出與大小粗細的提按縱放想結合,造成恣肆任性,擺動強烈的鮮明對比。墨色的濃淡、乾溼與結構的疏密、聚散相互為呼應,含蓄多變,風神灑脫。

    “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這無疑是對於王鐸書法地位的最佳評價。

    還有,日本人並沒有貶低王羲之,自王羲之傳入日本以來,一直受到追捧。地位猶如神明一般。直至王鐸書法傳入日本,其書風契合王羲之,而且創新意識超越王羲之,當然這是時代決定的。如果王羲之也有這樣的時代,其創新思維應該強與王鐸的。

    其實推崇誰並不是問題,最關鍵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認清文明文化,包括藝術總歸是要向前走的,不能原地停留不懂,傳統書法藝術確實是神一樣的精品,古人已經達到巔峰,而我們也無法超越,既然不能超越傳統技法,為什麼不另闢蹊徑,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的創新或者類似於技法的創新呢?是沒自信嗎?還是懼怕藝術批評?

  • 7 # 子衿書法

    日本人推崇王鐸不假,但並沒有貶低王羲之。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我們的想象。

    王鐸得到日本人的追捧,是他臨寫二王書法的一本叫《擬山園法帖》的字帖。這本字帖傳到日本以後,引起了日本書法界的巨大反響。以至於驚歎小王勝大王這樣的感嘆。

    日本書法從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時,便以王羲之書法作為他們的取法物件。空海和尚,是遣唐使中傑出的書法家。享有日本的王羲之美譽。王羲之的名字,在日本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尊榮。對於優秀的書法,都會拿王羲之來衡量。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日本一千多年,當其見到了還有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產生出別樣韻致的王鐸書法,他們的感嘆,一個原因,是審美疲勞。一個是王鐸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取法中,是以往日本人所見識過的。並不存在有貶低王羲之的意思。

    中國清朝末年,碑學的興起,也是基於帖學在歷史上的統治地位。當人厭倦了這一千年不變的書風,推出了碑學強健粗獷的風格時,便如烈火般迅速蔓延。碑學的興起,並沒有貶低帖學的地位,只是在書法大家園中增添了一種形式,豐富了書法的多樣性。日本人推崇王鐸,也是這樣的道理。並不是要以王鐸去取代王羲之。

    日本人向來有學習吸引外國優秀文化的傳統。對於外國優秀的東西,他們都能謙虛的去學習。別把日本人推崇王鐸,就是懷有不可告人的陰謀。王鐸書法盛行日本之時,小日本還不具備與大清對抗的實力。

  • 8 # 萬氏制筆

    日本人推崇王鐸不假,但並沒有貶低王羲之。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我們的想象。

    王鐸得到日本人的追捧,是他臨寫二王書法的一本叫《擬山園法帖》的字帖。這本字帖傳到日本以後,引起了日本書法界的巨大反響。以至於驚歎小王勝大王這樣的感嘆。

    日本書法從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時,便以王羲之書法作為他們的取法物件。空海和尚,是遣唐使中傑出的書法家。享有日本的王羲之美譽。王羲之的名字,在日本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尊榮。對於優秀的書法,都會拿王羲之來衡量。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日本一千多年,當其見到了還有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產生出別樣韻致的王鐸書法,他們的感嘆,一個原因,是審美疲勞。一個是王鐸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取法中,是以往日本人所見識過的。並不存在有貶低王羲之的意思。

    中國清朝末年,碑學的興起,也是基於帖學在歷史上的統治地位。當人厭倦了這一千年不變的書風,推出了碑學強健粗獷的風格時,便如烈火般迅速蔓延。碑學的興起,並沒有貶低帖學的地位,只是在書法大家園中增添了一種形式,豐富了書法的多樣性。日本人推崇王鐸,也是這樣的道理。並不是要以王鐸去取代王羲之。

    日本人向來有學習吸引外國優秀文化的傳統。對於外國優秀的東西,他們都能謙虛的去學習。別把日本人推崇王鐸,就是懷有不可告人的陰謀。王鐸書法盛行日本之時,小日本還不具備與大清對抗的實力。

  • 9 # 咱家那條魚

    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存在的邏輯預設,很少有人關注。顯然,大家都是默認了這一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在日本,后王勝前王這個說法確實存在的。然後,基於這樣的認識,開始了進一步的探討。

    或者從日本歷史上的書法風格的審美趨向來探索,或者從日本整體文化以及武士道精神的角度加以闡釋,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還是比較關心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僅僅是日本人這樣說?或者說僅僅是日本人是這樣喜歡王鐸的?

    答案恐怕是未必。

    二、王鐸熱的兩重含義

    事實上,的確存在王鐸熱,也的確首先在日本發生。但這裡王鐸熱其實是帶有雙層意思出現的。並且這兩重含義,在關係上是互相推動模式的。

    第一種王鐸熱,是對王鐸書法藝術的追捧的熱潮,這種熱潮是以純粹藝術的眼光來審視王鐸的。

    第二種王鐸熱,是王鐸書法在拍賣行中的熱潮追捧。事實上,王鐸的書法,在拍賣行裡屢創新高,價格以數十倍的數目在逐年增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就不詳細論述了。

    但是這兩種熱潮究竟是哪一種先開始,又推動甚至決定了後一種熱潮的呢?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小部分人開始喜歡、追求王鐸書法,肯定是從純粹藝術的角度看待的。

    但是,這種帶有私人欣賞性質的喜愛,還不足以形成所謂現象級的熱潮。

    所以,無疑,拍賣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這樣說,王鐸的書法,在更大程度上,其實是被拍賣行炒起來的。

    但這也不是說,王鐸的東西是藝術低下的玩意。如果完全沒有藝術價值,王鐸的書法,也懶得有人去關注,甚至是購買了。這種在拍賣行裡的被追捧的熱潮,其實更是王鐸書法價值的體現。

    三、熱潮下的驚語

    有了這樣一個熱潮作為背景,有人高呼“后王勝前王”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究竟這個說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出自日本之口呢?這僅僅是一小部分人的偏激之論,還是普遍共識呢?

    如果是單單日本人的意見,甚至是所有日本人的共識,其他人都不這麼認為,比如華人就不這麼認為,甚至反對這個意見,那麼我想我們去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加上“日本人”這個限定詞是有意義的。

    但如果這不僅僅是日本人的想法,而是很多人的共識,不侷限於日本人,那麼我想,這個限定詞就加的不是那麼好了。甚至有點譁眾取寵、標題黨的意思了。甚至故意和日本人拉上關係,並且在行文中有意無意的對日本來那麼點小諷刺、嘲蔑、看不起,就很能迎合所謂大眾心理了。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多麼好,我個人也不是很喜歡這個問題,因為有預設邏輯在,所有的回答都會沿尋這個問題鋪設的軌跡,帶著滿滿偏見,駛向錯誤的歸途。

    如果說,這既不是華人的共識,也不是日本人的共識,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那就更沒有任何探討的價值了。

    正如我在一開始問題的問題提到的那樣,僅僅是日本人這樣說?或者說僅僅是日本人是這樣喜歡王鐸的?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四、網路文化下王鐸的雙面形象

    在網路上隨便鎖定“王鐸”“日本人”“王羲之”這幾個字,都能看到到處類似標題黨的資訊,一個比一個驚悚,日本人看傻了、驚呆了、橫掃等等驚悚的標題,對於一個喜歡王鐸書法的人來說,這些文章充斥著這樣一個事實:

    一個叫王鐸的華人,用書法征服了日本。

    看過後滿滿的驕傲感、征服感。自足自大的天朝心理油然而生。

    對於一個討厭王鐸的人來說,這些文章則會給他們這樣一個感覺:

    喜歡王鐸這個貳臣、喜歡這樣書法的國家,果然是不招人喜歡的。由此煽動的仇恨和鄙視的心理,巧借書法這一文化的外衣,被包裝的渾然不覺。

    對於這句話到底存在多少合理性、確定性,真實性,這些文章的作者是不在意的,不思考的,甚至不關心的。他們塞給我們一根繩,我們就乖乖上了繩套子,拴住手腳,成了牽線木偶。

    操縱總是那樣容易,識破的成本是勇氣。

    唯一看到比較中肯的解讀文章,是首都師範大學的曹利華教授的文章:

    論王鐸——試論“后王勝前王”

    從學理上真正對“后王勝前王”這一說法進行了論證,指出王鐸書法理論超越王羲之的優勢所在。

    但是,即便是對於“后王勝前王”這一結論進行合理性的論證,也絕無可能出現“貶低”這樣的詞彙,更不會用在形容日本對待王羲之書法的態度上。

    五、荒謬的貶低

    這個問題一共有兩個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一個是“推崇”,一個是“貶低”。而與之相匹配的兩個書法人物更具有落差性,一個是書聖王羲之,世所公認的書法家,一個是做了貳臣的書法家王鐸。一貶一褒,再加上日本這個極具豐富爭議性的國家,不博人眼球都難。

    貶低這個詞與推崇這個詞形成的落差,在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看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的,是怪罪於那個修飾在全句前面的特指地區——日本,他們會偏向於認為他們是這樣的荒謬,以至於認識出現這樣的誤差。

    而很少有人想到去質疑這個問題的提出者,他是否對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的一些普適性、合理性缺乏絕對的把握。也就是說,這個人是不是在瞎編一個問題。

    但是這個貶低王羲之到底從何而來,沒有人在乎,也沒有人在意,他只是一個噱頭、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

    用腦子想一想,都會知道以王鐸這樣的書法水平,怎麼會讓日本人到了為了喜歡他而去貶低王羲之的地步。

    承認王鐸確實有過人之處,有超過王羲之的審美意識和理論構建,這很正常。

    在對於書法藝術的理論學習上,我們自然是有超過王羲之的可能,但是這不是說我們在貶低王羲之啊!

    事實上,一直強調書法古韻,推崇“晉書”的王鐸,對於王羲之自然是推崇備至的,其書法自然更多的繼承了王羲之技巧和風格。

    而王羲之和王鐸的關係,其實是書法前賢和繼承者之間的關係。猶如西紅柿和西紅柿味道一樣密不可分。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喜歡吃西紅柿卻討厭西紅柿味道的。

    王鐸書法裡就有王羲之的影子,王羲之的書法裡,卻不必有王鐸的影子。肯定王鐸,就是肯定了王羲之。

    何來貶低?

    這是一個可悲的問題,可笑、無知又無聊。

    六、真正的價值

    王鐸書法之所以能夠跳脫出來,成為最近幾十年的熱門,其最深遠的意義在於他的書法風格與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現代藝術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契合的。

    尤其是在平衡傳統和創新這件事上,王鐸處理的非常精彩,在書法技法上的推陳出新,尊重傳統,既滿足了我們對於傳統的感受,同時又讓這些創新保留在我們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不至於譁眾取寵和狂怪驚人。

  • 10 # 千年蘭亭

    對於作了類似降臣的知識分子,如趙孟頫、王鐸、鄭孝胥等人,內心一定是矛盾而痛苦的,這一點在他們的書法上也是有所反應的。

    就王鐸而言,其字外形上與王羲之是有較大差異的,但其本人卻一直強調和標謗自己是“二王”的正宗傳人,有句很粗俗的話可能正好說明其心理:既想當什麼,又想立牌坊。

    就書法流派而言,王鐸應該算一位明代的書法家,他活了61歲,在清朝僅8年。但明亡前,他的書藝似乎並未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反而是入清後,他雖居高官,但實際未獲信任和重用。

    於是,他和趙孟頫一樣,將興趣轉向學術與藝術。降清後心情並不舒暢的王鐸,其書法卻日趨成熟,並自成一派。

    王鐸標謗自己是二王傳人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他的書法受《淳化閣帖》影響極大,儘管此帖錯誤叢生,又經多次翻刻,筆法全失,但對他來說,範本質量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書法特有的形式規律的領悟和把悟。

    也許王鐸沒有董其昌那樣的財力和機遇去收集、去借閱大量的晉唐書法真跡,所以他似乎並沒花費更多精力去追究筆法方面的精妙,而是在字形、章法、墨色等方面,去提煉和強化自己的面目。

    王鐸從《淳化閣帖》入手後,將興趣轉向了米芾,在1641年前後,他的作品無論從外觀特點,還是精神氣質上,簡直就是米芾的翻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王鐸與傅山,本是明末書法變革派的代表,但晚年的他,逐漸失去了明末飛騰跳擲、縱橫淋漓的放肆。也許,王鐸帶著鮮明的明末變革色彩的書風,與剛剛入主中原的統治者所需要的口味不太協調,於是不得不自覺地收斂和調整。

    總之,王鐸的書法,是晚明變革書風的產物,在明清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隨著朝代的更替,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環境消失,王鐸本人及其書法於是成為清朝文化鉗制政策的犧牲品。

    至於日本人“今王勝先王”的言論,一是日本人的書法雖源於我們,但近代書法審美已與我們有所差異;第二,也許日 本鬼 子還想利用王鐸貳臣的身份,進行文化侵 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這世上,看你笑話的人永遠比在乎你的人要多”,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