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上雜談
-
2 # W一家之言
范仲淹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幾方面,第一,沒有一個決心把改革進行到底的皇帝,第二,觸犯了絕大部分勳貴和高官的既得利益。
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可是宋仁宗是一個耳根子比較軟的皇帝,想改革,卻又不願意得罪勳貴和大部分官員,本來改革就是犧牲小部分的利益來成全大部分人的利益,可是,這小部分人才是國家的高層,是能影響皇帝決斷力的人,那大部分人卻沒有機會得見天顏。
慶曆改革最根本的措施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其中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屬於人事改革,這方面阻力最大,這些都是勳貴和高官的特權,官員們推薦自己的家人朋友為官從中牟利,你讓他失去,一定是會反抗的。均公田也是反應比較大的,吃到嘴裡的田地,你讓他吐出來,很難。龐大的官員群體,龐大的利益團體,改革只進行了一年就結束了。
范仲淹是個改革家,雖然最終因為種種原因失敗了。終宋一代,也沒有解決冗兵冗官。最終間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
3 # 一葉碧雲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范仲淹透過科舉考試而步入仕途後,因直言進諫,呆在京城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都外放在地方為官。慶曆新政之前,范仲淹一直陝西前線抗擊西夏,御邊效果卓有成效,西夏李元昊與大宋和談後,范仲淹於慶曆三年被調回東京任參知政事。宋仁宗想用范仲淹朝廷改革。
一、改革目的——抑制“三冗”。宋仁宗急於改革,是因為“三冗”問題負擔太重!所謂“三冗”就是:
一是“冗官”。宋朝因為得國不正,總是擔心臣子效仿,在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想方設法對臣子朝廷分權,進而產生“冗官”。冗官產生的具體原因有:機構重複設定,機構多;兵將分離造成帶兵的多;科考取仕多; “恩蔭”氾濫;“買官”成風。
二是“冗兵”。兵將分離導致將對兵的訓練、管理不到位,從而造成兵員素質下降。質量下降就從數量上來彌補,自然就造成了“冗兵”。
三是“冗費”。官多、兵多,自然各種開支費用就大;另外,宋朝實行募兵制,軍餉就是天文數字。澶淵之盟與西夏方兒以後,每年要貢給遼國、西夏大量的歲幣、絹匹,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造成了“冗費”。
二、改革舉措——范仲淹改革十策。宋仁宗當時有銳意進取之心,多次詢問范仲淹當世之事,有意實行改革。范仲淹認為朝政積弊較深,不是朝夕就能改變的,因此並沒有下定決心提出改革方案。但宋仁宗親自手寫詔書賜范仲淹,並把范仲淹、富弼約到天章閣內,準備好筆墨紙硯,讓他們當面寫出方案:
《宋史.列傳七十三》:帝方銳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後,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賜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帝既擢任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每進見,必以太平責之,數令條奏當世務。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後先,且革弊於久安,非朝夕可能也。”帝再賜手詔督促,既又開天章閣召對,賜坐,給筆札,使疏於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言十事:宋仁宗這是“趕鴨子上架”,讓本來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只能迎難而上!范仲淹很快拿出了改革方案,即《答手詔條陳十事》,(以下引用均來自《宋史.列傳七十三》):
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遷,內外須在職滿三年,在京百司非選舉而授,須通滿五年,乃得磨勘,庶幾考績之法矣。就是明確官員的升降問題,沒有大功勞大善舉不能升遷。二府內外在職人員至少要幹滿三年才能考慮升遷;在京各衙門的官員如果不是推選或科舉而任職的,至少要幹滿五年,才能進行升遷考核……這是針對宋朝當官滿三年,不管有沒有業績,一般都要升遷的舊習慣而提出的改革舉措。
二曰抑僥倖。罷少卿、監以上乾元節恩澤;正郎以下若監司、邊任,須在職滿二年,始得蔭子;大臣不得薦子弟任館閣職,任子之法無冗濫矣。這一條是針對“恩蔭”制度的弊端而發的。所謂乾元節就是宋仁宗的生日,在皇帝生日這天,是要開恩蔭的,范仲淹建議少卿、監以上的職位乾元節恩補可以去掉。正郎以下的官必須幹滿兩年以上的才能讓子孫“接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龍圖閣等館閣,大臣們不得推薦自己的子弟擔任。
三曰精貢舉。進士、諸科請罷糊名法,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進士先策論,後詩賦,諸科取兼通經義者。賜第以上,皆取詔裁。餘優等免選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選。進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責實矣。這一條是針對科舉弊端而言的,認為進士應該先考策論,然後再考詩賦。策論寫得好、詩賦寫得差一點的為優等生,策論寫得一般、詩賦寫得好的為次等生。優等生直接給出擬授官職,次等生等待進一步選拔。范仲淹建議讓進士名實相符。
四曰擇長官。委中書、樞密院先選轉運使、提點刑獄、大藩知州;次委兩制、三司、御史臺、開封府官、諸路監司舉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知縣、令。限其人數,以舉主多者從中書選除。刺史、縣令,可以得人矣。范仲淹認為刺史、縣令這些職位與百姓休慼與共。建議重要崗位由上級主管部門提名推舉,然後幹部部門考察這些被推舉的人歷任業績,根據舉薦的多少和業績考核結果,擇優錄用。
五曰均公田。外官廩給不均,何以求其為善耶?請均其入,第給之,使有以自養,然後可以責廉節,而不法者可誅廢矣。范仲淹則認為只有“厚祿養賢”, 才能減少外任官員貪腐,清廉的地方官才能管理好地方。真宗時定下的職田不應取消,而是需要公平分配。
六曰厚農桑。每歲預下諸路,風吏民言農田利害,堤堰渠塘,州縣選官治之。定勸課之法以興農利,減漕運。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廢者可興矣。宋朝因為冗官、冗兵的弊政,全華人民都熱衷於當官和當兵,所以對立國之本的農業反而輕視了。范仲淹希望朝廷下大力氣發展農業,派專人興修水利,讓農業成為立國之本。
七曰修武備。約府兵法,募畿輔強壯為衛士,以助正兵。三時務農,一時教戰,省給贍之費。畿輔有成法,則諸道皆可舉行矣。這一條是針對“募兵制”的弊端而提的。范仲淹建議,恢復府兵制,招募壯丁,作為正兵,一年四分之三的時間種田,四分之一的時間訓練。並建議先在京畿的軍隊中試行,有效果了再推行到其它地方。
八曰推恩信。赦令有所施行,主司稽違者,重置於法;別遣使按視其所當行者,所在無廢格上恩者矣。宋朝三年京郊祭祀頒佈的惠及百姓的“恩澤”往往被地方官員“打折”,使皇恩不能落實。因此,范仲淹建議對“貪汙”恩澤的官員要嚴懲,並且每次恩信下去時,同時派人到各地巡查,推動皇恩落實。
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幾,旋即釐改。請政事之臣參議可以久行者,刪去煩冗,裁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於數變更矣宋仁宗時候的法律,制定與頒佈的時候都很草率,頒佈了沒法執行,造成了朝令夕改的現象。同時,法律條款很多,許多也沒法一一落實。范仲淹建議,對法律條款數量要少而精,容易執行。法律制訂時要反覆協商,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確保不會出現朝令夕改現象。
十曰減徭役。戶口耗少而供億滋多,省縣邑戶少者為鎮,並使、州兩院為一,職官白直,給以州兵,其不應受役者悉歸之農,民無重困之憂矣。范仲淹認為宋朝比唐朝人口少,縣卻沒有減少,各級地方官吏也沒有減少,還增多,底層的勞動人民的賦稅、徭役都比唐朝多出好幾倍。范仲淹建議,壓縮縣級編制,精減縣級辦事人員,多餘的人回去務農,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富起來。
范仲淹這改革十策,前五條和最後一條都是和吏治有關,核心都是汰減“冗官”;一條是關於農業的,一條是關於軍事的,另外兩條是關於法令的。就是今天我們讀了,也覺得切中肯綮。何況是當時感同身受的宋仁宗呢?宋仁宗非常滿意范仲淹的改革十策。立即批轉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執行。
《宋史.列傳七十三》: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三、改革實施——政治局面煥然一新范仲淹雖然覺得改革不能急,但一旦被宋仁宗委以重任,就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全心全意投身改革之中:
一是率先實施“擇長官”。慶曆三年10月,經過范仲淹嚴格考核推薦,朝廷頒詔,任命張溫之、王素、沈邀、施昌言四人分別為河北、淮南、京東、河東都轉運按察使。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丙午,以鹽鐵副使張溫之為河北都轉運案察使,知諫院王素為淮南都轉運案察使,鹽鐵判官沈邈為京東轉運案察使,用富弼、范仲淹等言也。二是下發磨勘新法。緊接著十月底,經過范仲淹修改、完善,朝廷頒詔下發磨勘新法,官吏升遷按新法考核,“明黜陟”也付諸於行動。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壬戌,詔二府新定磨勘式。自是法密於舊。三是主持起草《任子詔》並請仁宗頒佈下發。對恩蔭的年限和範圍進行了限定,同時打擊了恩蔭制度的一些變通做法,即一些大太監安排的人長期佔據重要崗位的現象。並安排專人到全國各地明察暗訪,對發現的人才予以提拔,對貪官庸才朝廷處置。朝廷還下詔:現任、前任兩府子弟、親戚不得進館閣。這樣,“抑僥倖”也開始了落實。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癸未,詔:“館職有闕,以兩府、兩省保舉,然後召試補用。自今見任、前任兩府及大兩省已上官,不得陳乞子弟親戚館職並讀書之類。”《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丁亥,詔更廕補法:長子不限年,餘子孫年過十五、弟侄年過二十乃得廕。自是任子之恩稍殺矣。四是下詔限制職田,落實“均公田”。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壬辰,詔限職田。五是頒佈貢舉新法。加強策論在科舉考試中的比重,同時,允許州縣辦學,把教育與科舉結合起來。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戊午,以南京府學為國子監。 庚申,許廣州立學。《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慶曆四年三月)乙亥,下詔令州縣皆立學,本道使者選屬部官為教授,三年而代。《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三場,先策,次論,次詩賦,通考為去取,而罷貼經墨義。六是韓琦在陝西前線推行變法。除了在考核的基礎上升降官吏外,還對軍隊中的老弱病殘予以淘汰。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丁巳,詔天章閣侍讀曾公亮刪定審官、三班院、流內銓條貫,從范仲淹請也。八是將部分縣降格為鎮,落實“減徭役”建議。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己丑,省河南府潁陽、壽安、偃師、緱氏、河青五縣併為鎮,又析王層縣隸河南府,始用范仲淹議也。慶曆新政實施僅短短的半年時間,北宋政治局面就開始煥然一新。汰冗官、精貢舉、辦教育、減恩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改革結果——中途夭折慶曆新政的核心內容是“精簡冗官”,這種吏治改革必然觸動了到許多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既得利益者及保守勢力必然會反撲,想方設法阻撓新政實施。他們用的卑劣招數有:
首先,輿論上貶低新政。宣揚新政規模太大,難以施行。詆譭《任子法》讓皇恩變薄了,磨勘法太繁瑣了,抑僥倖給官員行政帶來不便了……等等。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然規模闊大,論者以為難行。及案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自安。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其次,監察彈劾。按察使對新政不時彈劾,不斷動搖仁宗的變革決心。
其三,打擊新政支持者。范仲淹變法,有許多支持者,比如滕宗諒(即滕子京)、張亢、石介等。既得利益者就打擊這些新法的支持者,彈劾滕子京、張亢貪汙挪用機要費。幸虧范仲淹力保,兩人才沒下獄,但都被貶謫。而杜衍的女婿蘇舜欽等人直接被貶為庶民。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徙知虢州滕宗諒知嶽州。時中丞王拱辰言其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故再謫。其四,用卑劣手段汙衊。老臣夏竦遭歐陽修彈劾被貶,就派人偽造石介與富弼的往來書信,指誣他們欲效伊尹、霍光行廢立之事。仁宗不信,但范仲淹、富弼開始恐懼。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先是石介奏記於弼,責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女奴陰習介書,久之,習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偽作介為弼撰廢立詔草,飛語上聞。帝雖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懼……其五,指責范仲淹等結朋黨。宋朝生怕文臣武將結黨謀逆,所對朋黨非常忌憚。既得利益者就利用這點反覆彈劾范仲淹他們結黨,把持朝政。宋仁宗曾問過范仲淹如何看待朋黨,范仲淹坦蕩之人,對朋黨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歐陽修直接上書《朋黨論》,指出朋黨也分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相當於承認新政推行者是君子之朋。觸及了宋仁宗的底線。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戊戌,帝謂輔臣曰:“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范仲淹對曰“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聖心所察耳。苟朋而為善,於國家何害也!”既得利益者對新政及推行新政的輔臣無所不用其極地彈劾與攻擊,終於動搖了宋仁宗變法的決心,正好范仲淹、富弼因恐懼請求外放。宋仁宗順水推舟地就同意他們外放。
而范仲淹一外放,新政便無人再推行,漸漸地就恢復回了舊政。慶曆新政施行一年左右,便中道夭折。
慶曆五年正月,宋仁宗受章得象等盅惑,下詔罷免了范仲淹的參知政事職務、富弼的樞密院副使職務。改革的核心人物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歐陽修都被貶出京城,淡出權力中樞。
五、慶曆新政失敗原因簡析: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分析,有指責保守派太奸詐的,也有指責歐陽修《朋黨論》是豬隊友助攻的,也有指責范仲淹太過激進的……
這些都是導致新政失敗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在宋仁宗身上。
首先,宋仁宗是個“無定志”的人。這是王夫之的評價。宋仁宗在位期間,兩府大臣30年換了40多,造成“吏無適從”,再賢明的能臣,走馬燈似的換,也無法做出業績。范仲淹心懷天下,天下人都知道,宋仁宗也知道,但是慶曆新政受到點干擾就讓范仲淹外放,范仲淹外放,誰來主持新政的推行?這是明擺著仁宗自己對改革“心無定志”,自己退縮了……
其次,宋仁宗是“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這是蔡東藩的評價。宋仁宗之所以想改革,是因為“三冗”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但是改革勢必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包括許多身邊的近臣,但是這些人一哭一鬧,仁宗心就軟,改革措施就打折扣。像《任子法》,只是象徵性地對一部分官二代加個年齡限制,對高官還是不限制。
其三,宋仁宗自己“首鼠兩端”。宋仁宗不是昏君,應該知道改革需要得罪一幫人的,對改革遭遇阻力應有心理準備並有鋼鐵般的決心。但事實上他沒有。他一方面逼范仲淹拿方案,一方面又不想傷害既得利益者。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新政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
其四,“朋黨論”只是放棄改革的藉口。雖然歐陽修承認自己是君子之黨,范仲淹也不否認為了做事而結黨,但這個與承認不承認沒有關係,因為朋黨不是承認才存在,也不是否認就不承在,章得象、賈昌期、夏竦不是因為他們不承認是朋黨就不是“朋黨”。作為一代仁君,對這個應該有清醒判斷。
其五,人即使有錯,法無錯,人廢法不應該廢。秦惠文王就是這麼做的,商鞅變法得罪了貴族和老世族,秦惠文王車裂了商鞅,平息了老世族的憤怒,但商鞅之法保留了,繼續不折不扣地執行。范仲淹十策和韓琦的“7+8”方案,有利於國家和百姓,有利於大宋朝的江山穩固,即使范仲淹有朋黨問題,也應該“去其人,用其法”,而不是“人貶法廢”。秦惠文王能做到的事,宋仁宗為什麼做不到?
簡單一句話:如果把宋仁宗換成秦孝公,那麼慶曆新政一定能成功!
-
4 #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范仲淹是一位集政治、軍事、書法、文學與一身的北宋名臣,同時也是一位改革家,一生心繫百姓和國家,曾寫出著名的岳陽樓記!他從小時候起就歷經磨難,幼年生活十分貧苦,兩歲喪父母親貧困無依,無奈帶著幼小范仲淹改嫁給了常山朱氏,等長大後知曉了自己的身世,縱觀諸多事情,他感到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立志透過讀書來自立門戶,於是他晝夜苦讀,夜晚讀書睏倦了,就起身把臉浸在涼水裡,以此來讓自己清醒,他常常白天讀書什麼也不吃,直到傍晚才吃一些東西,就這樣他透過寒窗苦讀,終於精通了六部經典著作的要義,發憤要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登上蔡齊榜由寒儒而成為進士,官居九品從此開始他的為官生涯!
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時代,正是處於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當時吏治腐敗財政危機嚴重,也不斷有農民揭竿而起,邊境上契丹與黨項結成犄角之勢,還不斷南擾東犯真是內憂外患,此時的大宋王朝看似繁華的表象下,實則危機四伏!身處官場的范仲淹自然是對當時官僚政治的腐敗,以及下層百姓的疾苦是很瞭解的,這也引起當時其它有識之士的警惕,他們杯著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求朝廷變革,企圖挽救大宋王朝的統治危機,這中間由於范仲淹是最為倡導變革者!當時的仁宗也認識到改革的勢在必行,慶曆三年提范仲淹與韓琦為樞密副使,之後又升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改革,范仲淹上了著名的(十事疏)作為基本的改革方案,十事包括明罷黜、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對於范仲淹提出的十事,仁宗多於詔令的形式而頒行全國,史稱慶曆新政,政治上限制恩蔭懲辦貪官,嚴格按政績考核官員,改革科舉制度,選拔能治理國家的人才,立法要慎重法令必須嚴格執行取信於民,經濟上減輕徭役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以挽救財政危機,軍事上在東京開封附近招募民兵且耕且戰,這樣即可省養兵費用,還可加強京師的守衛力量,同時增強軍隊戰鬥力,再從士兵中選拔人才!提到的這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多方面,核心就是整頓官吏,范仲淹希望透過官僚政治體制的改革,以挽救宋王朝潛在的危機!
但是這樣一來就限制了權貴們的特權,侵犯了官僚階層的權益,以致遭到它們猛烈的攻擊和阻攔,還有的使出了卑劣的手段,想制他於死地,當時范仲淹等人也感到政治形式的險惡,在推行慶曆新政初期還算順利,不過後因觸及到了權貴們的利益,所以他是飽受排斥,甚至最後被排擠出了朝堂,在反對派的攻擊下,改革進行下不去了,范仲淹還被罷免了宰相的職務,貶到了外地當了個小小的知州,富弼與韓琦也被解除了樞密使出任地方官,因此慶曆新政是無疾而終,宣告失敗!其實范仲淹所提出的這些新政措施,都是金玉良言正對北宋的時政弊端,而由於涉及到了權貴的利益,它們寧可最後國破家亡,也不顧及國計民生!在古代封建朝廷制度下,一個有識之士國家棟梁之才,想為國家與百姓辦些有益社稷之事,那是何其難呀!
回覆列表
一、范仲淹改革的失敗的原因,與君主昏聵有一部分關係,與時代背景也有關係,對外,宋軍對西夏作戰全面潰敗。宋朝只對外繳納歲貢,在外交中起防禦態勢。對內,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財政收入不足,土地併購嚴重,人民生活艱苦,實有農民起義爆發。嚴重威脅統治。在內外交困的之際,宋任宗終於痛下決心改革。
二、宋仁宗一代,宋朝經過百餘年的相對安寧日子,承平日久,積弊叢生,機構臃腫,財力薄弱,百姓困苦,外敵洶洶,國家到了不改革不行的的地步了。面對此種狀況,范仲淹以提高財稅收入、增強軍備力量、重新整理吏治、提升效能等為目的,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項新政綱領、改革舉措,宋仁宗將這些舉措在全國推行,改革全面鋪開,史稱“慶曆新政”。
三、這些改革措施中,除“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三項外,其餘都為重新整理“吏治”,即透過“精兵簡政”的手段,來減輕國家重負,提高行政效率,最終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當“擇官長”“明黜陟”“抑僥倖”等措施實行後,卻影響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士大夫群起而攻之,加上宋仁宗有始無終,朝廷股肱大臣瞻前顧後,利益集團頑固阻撓,這十項改革措施只實行了六項就半途夭折,1045年,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改革派相繼被貶出朝廷,各項改革隨即廢止,“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
四、改革就要犧牲利益集團既得利益,犧牲士大夫利益就會動搖國本根基。宋仁宗自身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註定了改革的失敗開始就註定了。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負,終於被現實擊得粉碎,徒留一番沉痛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