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
2 # 簷雨階苔
張柬之下場淒涼,發動神龍政變後,沒有肅清武三思勢力,被武三思和韋皇后迫害,被流放到南方,憂憤而亡。不過張柬之和另外四位神龍政變策劃者和實施者的下場相比,已經算是幸運了。
宰相張柬之滿腹經綸,早年懷才不遇,最後在狄仁傑、姚崇的舉薦下,張柬之當了武則天的宰相,這時他已經七八十歲了。武則天晚年,他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弄權,為非作歹。張柬之剛正不阿,心繫國家,任用楊元琰、桓彥範、敬暉等人擔任皇宮羽林軍將領,打算以誅殺奸人張易之兄弟為由,逼武則天退位。張柬之將密謀告訴了太子李顯,得到了贊同。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女皇武則天病的更嚴重了。這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崔玄暐(wěi),司刑寺少卿桓彥範、袁恕己,中臺右丞敬暉等人以及左右羽林軍諸位將軍等人擁簇著皇太子李顯,率兵來到玄武門,殺入迎仙宮。張柬之等人率兵在走廊下誅殺了張易之兄弟,又進入武則天寢殿中。士兵手執兵器,將武則天團團圍住。
武則天驚坐而起,斥問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是張易之兄弟作亂,意圖謀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誅殺叛賊。”武則天對李顯說:“是你指使的嗎?張氏兄弟已經伏誅,你可以回去了。”大臣桓彥範上前說:“太子不可返回東宮。當初高宗駕崩,將愛子託付給陛下,如今年紀大了,卻久居東宮。如今天意民心盡歸李家,群臣不忘李家恩德,所以奉太子之命誅除逆賊。請陛下傳位於太子,以順應天意和民心!”武則天聽了默默無言。第二天,武則天下詔讓李顯處理國政,後天便將帝位傳給李顯。
唐中宗李顯復位,封賞功臣,封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丞敬暉這五人為郡王,史稱五王。
唐中宗李顯昏庸。神龍政變時,宰相張柬之沒有誅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一黨,是想讓李顯親自誅殺,以樹立皇威。可是李顯與武三思本來是姑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李顯和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而且,韋皇后與武三思有染,狼狽為奸。所以,唐中宗非但沒有殺掉武三思反而很寵信他。
神龍政變的參與者、駙馬王同皎密謀誅殺武三思,事洩被殺。武三思藉機誣陷神龍政變的五王都是王同皎的黨羽,暗中讓許州司功參軍鄭愔上書告發。於是,李顯貶張柬之為新州司馬,桓彥範為瀧州司馬,敬暉為崖州司馬,袁恕己為竇州司馬,崔玄暐為白州司馬,全部奪去封爵。
武三思又寫了自己與韋皇后的風流豔事,張貼在道路上,請求廢掉韋皇后。李顯震怒,武三思說:“這可能是桓彥範他們寫的。”李顯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查辦此事。李承嘉立即上奏說:“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暐等人造謠生亂,表面上是想廢掉皇后,其實是想廢掉陛下您。他們大逆不道,應該處死。”
三思又疏韋后隱穢,榜於道,請廢之。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彥範輩為。”命御史大夫李承嘉鞫狀,物色其人。承嘉即奏:“彥範、暉、柬之、恕己、玄暐暴訕搖變,內託廢后,而實危君。人臣無將,當伏誅。”——《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五王》
李顯便讓群臣商議定罪,大理丞李朝隱說:“不經審問就殺桓彥範等人,恐怕是仇家誣陷,請派御史核實。”大理卿裴談請求立即誅殺桓彥範等人,並罰沒他們財產,家人為奴,李顯沒有答應,將五王貶(流放性質)到更遠的南方。張柬之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省羅定市),憂憤而亡。
順便說一下另外四王的下場:
武三思擔心五王將來東山再起,於是聽從崔湜計策,派周利貞假傳聖旨將五王誅殺。
崔玄暐在流放的途中病死。
敬暉被周利貞施以凌遲(即千刀萬剮)。
桓彥範被周利貞捆住雙手,放倒在地,在竹茬上摩擦,肉被擦掉,露出骨頭,然後被棍子打死。
袁恕己向來服食黃金,被周利貞逼著喝了幾升野葛汁,毒發而不死,又掘土吞食,指甲磨盡,又不死,於是被周利貞打死。
史書參考:《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五王》
-
3 # 高會民
《新唐書·張柬之傳》記載:"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少涉經史,補太學生。祭酒令狐德棻異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進士第,始調清源丞。"雖說張柬之早早就展露出自己的天賦,但他仍可謂是大器晚成。永昌元年(689),張柬之才從數千人中脫穎而出,當上監察御史和鳳閣舍人。這一年,他已七十有餘。
晚年的張柬之在仕途上仍然不是一帆風順。他因為反對武延秀娶突厥女子為妻而觸怒武則天,被貶為合、蜀二州刺史。此後他又上書武則天,不被採納,不久遷任荊州長史。
幸運的是,張柬之得到了狄仁傑和姚崇的賞識。狄仁傑多次在武則天面前推薦張柬之,使之先後遷任洛州司馬、司邢少卿、秋官侍郎。《新唐書》記載:"後姚崇為靈武軍使,將行,後詔舉外司可為相者,崇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見,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鳳閣侍郎。"不順了幾十年的張柬之,終得在姚崇的舉薦下以八十高齡出任宰相。
武則天晚年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荒廢朝政,導致大權落入二張手中。為了推翻武則天,恢復正統李唐王朝,張柬之等人準備發動政變。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發動政變,力圖扳倒武則天,擁立李顯為君。
幾人以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意圖謀反,他們需清君側為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但二張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張柬之等人在除掉二張後,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迫於壓力,武則天在第二天就任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武則天下詔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天下重歸李家。二月初四,李顯復國號為唐,至此神龍政變成功。持續數十年的匡復李唐的運動也在張柬之等人的努力下宣告結束。
得知張易之兄弟被誅殺,洛州長史薛季昶對參與政變的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此後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斬草除根,但張柬之都不同意。按張柬之的話來說,"(斬草除根)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可以說,是張柬之自己白白錯失了將亂黨一網打盡的機會,是他自己促成了自己的不幸。
神龍政變成功後,中宗皇帝對各位功臣論功行賞。 "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未幾,遷中書令,監修國史。月餘,進封漢陽郡王,加授特進,令罷知政事。"大臣被封王封爵,乍一看是好事。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遭受武三思和韋后算計的張柬之功臣集團,實際上被以加王爵為名奪取了實權。
失去實權的張柬之再度感受到在朝中的無力。對朝堂失望後,他上書請求回襄州養病。《新唐書》記載:"柬之既失權,願還裹州養疾,乃授裹州刺史。"雖然對中央無望,但張柬之還是張柬之。回到襄州任刺史的他為官剛正不阿,從來沒有受財枉法、徇私舞弊。他還全力抗擊洪災,成為了全州百姓的救星。當時甚至出現了"闔境賴之"的局面。
神龍二年(706)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淫亂之事大肆宣揚,請求廢黜皇后,並誣陷是張柬之等人所為。其後事情的發展,不難想象。《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上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窮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為之,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聽完御史大夫的彙報,中宗又派大理寺去結案。大理丞三原李朝隱奏稱:"暉等未經推鞫,不可遽就誅夷。"大理丞裴談奏稱:"暉等宜據制書處斬籍沒,不應更加推鞫。"
武三思想要把張柬之等人置於死地。但中宗因為曾經給敬暉等人賞賜過保命的鐵券,所以免了張柬之一行人的死罪。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逃。張柬之等人都遭到了長期流放。他們家中十六歲以上的子弟,也受到牽連,流放他鄉。被流放到瀧州的張柬之,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賢臣懷恨遠去,後任皇帝相繼為張柬之平反,並給予其極高的哀榮。景雲元年(710),唐睿宗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制曰:"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勳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可贈中書令,封漢陽郡公。"開元六年(718),唐玄宗下詔,同意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張柬之為司徒。
北宋龍圖閣學士宋祁在編撰《新唐書》時評論到:"五王提衛兵誅嬖臣,中興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謀深矣。至謂中宗為英王,不盡誅諸武,使天子藉以為威,何其淺耶?釁牙一啟,為豔后,豎兒所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無亦神奪其明,厚韋氏毒,以興先天之業乎?不然,安李之功,賢於漢平、勃遠矣!"這段話可謂是對張柬之復唐之功的稱頌、下場悽慘的原因分析與遺憾的準確表達了。
-
4 # 寒星針
張柬之,在大唐有兩件事讓人津津樂道。一是大器晚成,70多歲才得到重用,官居宰相;二是組織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
張柬之歷經四朝,兩次改朝換代。唐太宗時期就出仕任職,不過到武則天時期,經狄仁傑推薦才獲重用,那時他已經70多了,即使在現代,也到了退休年齡。和他一樣老當益壯,大器晚成的,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就是山德士上校,那位肯德基大爺,創立肯德基時66歲,比張柬之還小呢。
張柬之等五大臣發動神龍政變,幹掉了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給唐中宗李顯。還政於李唐王朝,立有大功,提升為天官尚書、漢陽郡王,食邑五百戶。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而後就是老戲碼了,狡兔死走狗烹。唐中宗、韋皇后、武三思三家聯手,把張柬之貶到地方,不久就病死在當地。相比之下,張柬之還算是得到了善終,神龍政變的功臣包括張柬之,五位封王,其中三位被貶後,被唐中宗派去的官員虐殺。
按理說,張柬之有還政李唐的功勞,不應遭到這樣的對待。可權力面前沒道理可講,五大臣因公被封高官,掌握實權,唐中宗當然不樂意有人和自己搶權,幹掉他們是早晚的事。
張柬之等人被封為異性王,在被封王時,他們就該想到自己的下場了,可他們既沒推掉王位,又沒急流勇退,讓出實權。自漢高祖劉邦誅殺彭越等異性王之後,歷朝歷代,封異性王就成了忌諱。要麼造反,取皇位而代之;要麼趕緊退休養老,安享富貴,這樣下一代或許還有當官的機會。兩者都不選,只能等著倒黴。
也不是沒有例外,安史之亂中的叛將田承嗣,投降後,被封為雁門郡王,可他是有地盤、有兵權的武將,唐中央政府又衰弱無力。張柬之這樣的文官可沒辦法相比。
韋皇后也想效仿武則天,對於張柬之等忠於李唐,反對女人干政的大臣,當然不能留在朝中礙眼了。
無論哪個皇帝,都對政變極為敏感,更何況參與政變的還有皇帝的禁軍。張柬之等人能策動禁軍發動一次政變,就能發動第二次、第三次,對於把手伸進禁軍的舉動,皇帝自然不高興,也更害怕。張柬之能獲得善終,也算是幸運吧!
-
5 # 祥子談歷史
80歲的張柬之,推翻了81歲的武則天政權,兩個耄耋老人的巔峰對決,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張柬之的輝煌人生卻如同流星一閃,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報復下,接連遭貶,82歲時被流放邊疆,不久憂憤而死。
這事還得從武則天的晚年說起,當時的她沉迷享樂,常犯糊塗,重用新寵張易之、張昌宗二兄弟。但是,張氏兄弟不以侍寵感恩,反以侍寵而驕,已囂張到與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對的地步。
據《資治通鑑·則天順聖皇后》記載:唐大足元年(701年),年僅17歲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因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對張氏兄弟頗有微詞,張氏兄弟得知後,便在武則天耳邊中傷武延基夫婦,從而引發武則大怒,最終迫使二人自殺謝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公眾場合議論張氏兄弟的不是。
俗說話:“事無絕對!”就在這時,狄仁傑以年老體弱為由,上書武則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捲入朝廷政治鬥爭中的藉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當時,武則天讓他舉薦治國賢才,狄仁傑又再次推舉張柬之。在此之前,狄仁傑也曾兩次推薦張柬之“是一位奇士,可為宰相,而非司馬”,只是武則天均未重用。同時,靈武軍使姚崇也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所以,武后當天就召見了張柬之,封其為鳳閣鸞臺平章事,接著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來,想要專權的張氏兄弟和張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對上了。不久,宮中傳出武則天生病臥床,張氏兄弟不分日夜於床上侍候。一直忠於大唐的張柬之,早有擁立太子李顯登基之心,見有如此良機,遂找到右羽林將軍李多祚,相約密議。
張柬之對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時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門禁軍,時至今日已有30餘年,不知你可還記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著淚道:“無時不敢相忘,只恨沒有機會盡忠罷了。” 張柬之聞言,心下暗喜,遂告訴他誅殺“二張”計劃,既可為大唐盡忠,而且還可榮享權貴。李多祚欣然同意,並當即以妻兒安危立誓,剷除張氏兄弟,決不相背。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情加重,臥床不起,張氏兄弟更是時刻不敢離開。這時,張柬之以宰相身份對外詐稱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陰謀造反,企圖殺害陛下(武則天)。接著,張柬之又夥同大臣崔玄暐、敬暈、桓彥範、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領500禁軍的護衛下,將武則天寢宮包圍,眾人又衝進迎仙宮,在走廊將張易之、張昌宗兩人誅殺。同時,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東宮迎接太子李顯,還以武氏年邁為由,要求她退位,並禪讓帝位於太子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之後,逮捕張氏兄弟同黨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並盡數斬殺。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陽宮病逝,享年82歲。
接下來就該論功行賞了,張柬之為誅除張易之、張昌宗的首功,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邑500戶。不久,又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來說,張柬之的人生大好機遇已經到來。誰知:“事實多變,福禍難料”。半年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顯告密,說張柬之等大臣想要誣陷韋皇后。其實是武三思和韋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賭錢,被張柬之撞見。但是,李顯出於不願得罪武氏一族勢力的目的,雖然心中存疑,但還是免去了張柬之的宰相職務。
為此,張柬之上書李顯,請求回襄州老家養病。李顯自然也不願落下一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罵名,所以又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張柬之上書要求辭去漢陽郡王爵,但是李顯依舊沒有同意。
神龍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張柬之再次遭貶,並被流放到邊疆瀧州。不久,抑鬱而終,享年82歲。
晚年的武則天雖然有點糊塗,但她求賢之心卻不糊塗,本著量才使用,不問年幼的原則,大膽任用80歲的張柬之為相,結果張柬之卻以自身大才,令武則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鐵盧”。真不知該感嘆武則天年老識人不足好呢,還是該讚歎張柬之發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計提攜他的武則天好。但此事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永遠不怕晚。
俗話說:“福不能享盡,權不可用盡。”古之帝王,幾乎都想將手中的權利力用幹榨盡,直到死的那一刻才會放手。從而造下多少殺孽,留下多少詬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權,做個“扶上馬,送一程”的“太上皇”,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將帶來巨大的福運。
回覆列表
張柬之是近湖北襄陽人,進士出身,但是他很長時間鬱郁不得志,一直在地方上做一些小官。直到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才因為參加賢良科目考試獲得第一,被朝廷封為監察御史、中書舍人。張柬之好不容易混出了頭,但是又因為向朝廷諫言得罪了武則天,結果遭到貶黜,又回到了地方任職。
事情是這樣的,突厥可汗默啜想將自己的女兒嫁到唐朝來,以達成和親。武則天覺得這事可行,就有意讓魏王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娶默啜可汗的女兒。本來都商量好了,武則天只不過拿到朝堂之上說一說,走個流程。大臣們都沒說話,唯獨張柬之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對武則天說:自古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
武則天就很生氣了,你這是搞民族歧視啊,這極其不利於我大唐與突厥兩國關係的穩定和發展,貶官!於是,張柬之就從一個京官變成了合、蜀二州刺史。說是刺史,封疆大吏,可合、蜀在古代乃是偏遠之地,煙瘴之氣嚴重,那時候多少人因為到這裡做官,就再也沒回去了。張柬之當然很生氣,就說了一句逆耳忠言就被貶黜到這鬼地方來,武則天也太不講道理了。
張柬之自知無力迴天,便既來之則安之。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把合、蜀二週治理得井井有條。朝廷看他還有些才能,就把他調到荊州大都督府擔任長史,張柬之這才逐漸安定下來。
後來,武則天要宰相狄仁傑給她舉薦幾個宰相級別的人才,狄仁傑回答武則天說,你要是想找幾個文采斐然的宰臣,李嶠、蘇味道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你想找一個出類拔萃的天下奇才,那麼張柬之是最合適的人選!
武則天心裡打鼓,這個張柬之不就是被自己貶黜到合、蜀去的那位嗎,這個不知道眼力見的傢伙,哪是什麼天下奇才。但是礙於狄仁傑的面子,便下旨將張柬之封為洛州司馬。
不久之後,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對武則天說,我之前推薦的張柬之就是宰相級別的人才,可不是拿來當司馬的。武則天還是將信將疑,便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
後來武則天又讓姚崇推薦人才,姚崇說,張柬之雖然七十多歲了,但是他沉穩,有謀略,是個做大事的人。您得趕快啟用他,因為歲月不饒人,他幹不了幾年了。
武則天這才下定決心,先是任命張柬之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又晉升鳳閣侍郎,張柬之就這樣成為了武則天的宰相。但是在張柬之的骨子裡,他是不喜歡武則天的。這個女人篡奪了大唐的江山,還獨斷專權,大興冤獄,陷害忠臣。而且她還有可能把江山交到姓武的人手裡,李唐江山就要被斷送了,這可不行!
張柬之在擔任宰相期間,確實矜矜業業,表現出了很高的治國才能。但他在私底下卻一直時刻準備著,遲早有一天要恢復大唐的江山。
機會沒多久就來了。
公元805年,也就是張柬之80歲這一年,武則天生了一場大病,張柬之的面首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把控朝政。張柬之感覺到機會來了,就聯絡朝中大臣崔玄暐、敬暉、桓彥範和袁恕等人,又聯絡了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人,一起共謀舉事。眾人表示都願意聽大相公(張柬之)的安排,剷除張氏兄弟及其黨羽,逼迫武則天恢復大唐江山。
後來,姚崇也從靈武回到了京城,他也參與了進來。張柬之和姚崇又秘密請示太子李顯,李顯也同意了他們的計劃。之所以要請示太子李顯,其實這是一部很高明的棋。如果成功,大家就是功臣;如果失敗,那麼李顯就是主謀,也好有個墊背的。
不久之後,“神龍政變”發生,張柬之等人帶兵進入皇宮,斬殺張氏兄弟及其黨羽,包圍了皇宮。武則天無奈,只要讓李顯暫理朝政,不久之後就傳位給了李顯。
張柬之因為恢復大唐,擁立中宗李顯居功甚偉,被封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後又加“特進”,可謂人生到達了巔峰。
武則天雖然垮臺了,但是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宗族之人在朝中位高權重,黨羽眾多,根深蒂固,連李顯一時半夥也拿他們沒辦法。更何況這些人都是李顯得親戚,他只想讓武則天退位,也沒想要把武氏宗親怎麼樣。
這個武三思是武則天的親侄子,他不但是梁王,位高權重,而且還是唐中宗李顯的皇位韋氏的情人。張柬之知道了這事,便向李顯告狀。武三思就聯合黨羽進行反擊,說張柬之是汙衊自己,陷害韋后。在李顯的立場來說,即使這事是真的,那也不能認,總不能給自己安一頂綠帽子吧。於是,李顯下旨,免除張柬之的宰相職務,讓他去襄陽當刺史,也好回家安享晚年。
但是張柬之剛到襄陽沒多久,武三思就痛打落水狗,又構陷張柬之,將他流放瀧州。張柬之那時已經八十二歲了,身體本來就不行,再加上憂鬱憤懣,不久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