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意志小兵兵
-
2 # 亓官仁
這與戰爭的強度及戰場的地理環境有關,圍繞城市和交通便利地區開打的戰爭,自然是機械化部隊有著絕對的優勢。不僅是部隊進入陣地迅速,也可有效保證戰時的後勤供應,戰車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流彈和飛淬彈片的傷害,還可以對敵人陣地發動重火力攻擊。
但是戰場不一定都擺在交通發達地區,許多戰鬥都發生在車輛行走困難的山谷沼澤地帶,水網密佈讓坦克汽車等裝備無法順利透過。步兵可以迂迴進入戰區,但要保證有足夠的給養和彈藥補充,輕型火炮也是取勝的關鍵利器。這種時刻往常不太看重的騾馬反而會派上大用場。騾馬可以不用走平坦的路,透過車輛無法行走的沼澤山路就可以把這些戰略物資運上陣地。同時騾馬是畜力運送,無須燃料驅動,行動起來悄無聲息,是偷襲等特種作戰出奇致勝的保障,因此在二戰中不止是德國,蘇聯等參戰國家都有大批騾馬在軍隊中服役。除了運送給養彈藥,多國部隊都保留有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山地平原作戰騎兵都是克敵制勝的一口利劍。
-
3 # 請叫我王小胖
這種問題問得就有點不瞭解歷史了,很明顯,二戰時期,騾馬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山區作戰,各種戰爭物資以及後勤保障,都很依賴騾馬。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山區騾馬還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
-
4 # 瘋狗的輕武
先看這張二戰的車輛產能表(空白的地方是資料缺失),在其他車輛那一欄裡主要就是運輸用的卡車。德中國產能才16萬不到,連英美的零頭都沒有。而和他類似的是蘇聯,運輸類車輛產能也不高。但是這兩哥們的坦克產量高啊,出於剛正面的剛性需求。產能有限滿足作戰車輛的製造,但好歹蘇聯有英美不斷援助的卡車和吉普。而德棍毛都沒有,甚至16萬的產量裡邊還有一大堆挎鬥摩托。
在看原油產能,下圖的單位是百萬桶
德棍這三千多萬桶油(其中兩千四百萬還是煤化汽油)同樣也就是美帝的零頭,燃油也得優先供應戰鬥車輛(其實也供不上)。你說德棍怎麼辦?當然靠騾馬後勤。
產能和燃油都無法滿足運輸車輛需求,那麼用騾馬這種替代品也是必然的。
真·神聖騾馬帝國
-
5 # 史論縱橫
裝備精良和使用“騾馬”是兩碼事。
騾馬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畜力來用再精良的裝備也得運輸,畜力在戰爭中的運輸作用是巨大的。
德國使用騾馬很明顯並不是為了打造騎兵作戰,而是作為畜力工具在用。
很多人有對戰馬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戰馬就是騎兵專屬,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戰爭中用馬作為衝鋒的作用並不大,不如拉點馬車,運送物資和人員好一點。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講究的是裝甲部隊的機械化,但是裝甲部隊也有缺點,就是必須是好路,大道,不如畜力工具適應各種地形強。
所以,作為畜力,騾馬在部隊中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
德國二戰時,機械動力嚴重不足儘管,我們一直都認為德國在二戰初期是機械化最充分的國家,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論裝甲坦克數量,德國跟英法兩國是沒法比的,但是德國就是在有限的可能中,用僅有的裝甲坦克發揮了無限的價值。
德國在一戰後就被《凡爾賽協約》限定發展武器,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才開始全面發展軍備,真正到二戰爆發時,德國也就發展了幾年,因此,發展並不迅速。
想要發動閃電戰,又沒有足夠的裝甲汽車,所以,德軍的隊伍中就有了很多騾馬來拉車,好歹比人走步強。
德國為了增加士兵的移動速度,還有很多腳踏車,總之就是要解放雙腳。
石油資源一直是制約德國的關鍵性因素如果德國有充足的石油資源,二戰的結局真的不敢想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產品的需求量空前巨大,已經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
擁有廣泛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國家和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只有德意日三個國家缺乏資源,不滿於當時的世界秩序。
1937年的時候,希特勒就表示“經濟上的困難也是德國發展的動力”,為此德國“別無選擇”,最終演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迅速消耗資源的過程,尤其是石油,一直都是德國緊繃的一根弦。
德國必須依賴一些諸如騾馬的畜力節省石油,能夠完全擺脫騾馬這些畜力的,估計只有美國了,畢竟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財大氣粗,後勤補給全部依賴於汽車。
-
6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各主要交戰國軍隊中,以財大氣粗的老美軍隊機械(摩托)化程度最高,英國軍隊緊隨其後,法國軍隊本應排名第三,但被德國徹底打敗成了一支無足輕重的軍隊就排不上號了,所以第三的名額就讓位於德國軍隊了。
與二戰資料中的圖片、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德軍浩浩蕩蕩的裝甲集團軍開進的畫面形成鮮明比對的是,德國陸軍中卻擁有大量的騾馬,用於輸送兵員和各類戰爭物資。
甚至有許多德軍士兵就騎著腳踏車打仗,也算是解放了雙腳,比11路開進速度快多了。
因此,二戰期間,德軍事實上是半機械(摩托)化和半騾馬化包括徒步11路化行進的混雜的作戰部隊。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集結了80個師攻打波蘭,每個步兵師中就有4800匹騾馬,527輛摩托車,919輛卡車,摩托化車輛包括履帶裝甲車才 500輛,有許多充當運輸彈藥的作用,真正用於馱載步兵作戰的卻少之又少。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啟動,德國共動用了超過50萬匹騾馬用於後勤保障,在東線戰場上,前後總共投入了超過100萬匹的騾馬。
同期的美英軍隊,早已全部實現了機械(摩托)化作戰,步兵開赴前線都是乘坐裝甲輸送車和軍用卡車,榴彈炮等都是軍用卡車牽引,或採用自行方式的自行火炮。
即便德軍佔領了西歐許多國家,獲得了大多數工業裝置,但德國在顛峰時期的汽車也只有年產30萬輛,大多數時候在15-20萬輛的區間內徘徊,而同期美國的汽車年產量卻高達500萬輛,就汽車產量而言,德國連美國的零頭都不到。
德國的資源畢竟有限,國力真正爆發是在希特勒三十年代上臺執政以後,軍工裝備包括軍隊才慢慢擴容,攻打波蘭二戰爆發前才步入發展的快速道,有限的資源都向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輸送車等傾斜,軍用卡車的數量確實有限,是開戰以後,德國軍隊依然保有相當數量騾馬的最根本原因。
德軍步兵師師屬7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105毫米榴彈炮等火炮,都是由騾馬牽引,且為鋼木輪,機動性和越野性極差。
而同期美軍步兵師中105和155毫米榴彈炮均為卡車牽引或自行火炮,牽引火炮皆為越野效能極佳的橡膠輪胎,從中就顯示出了兩國國力的懸殊。
-
7 # 朱哥哥168425860
德國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武器、車輛都有很好的質量,但數量不足。
1.德國的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相對美蘇而言,德國的工廠就是高階手工作坊,流水線、機床的數量都不足。二戰時期德國的汽車只有40萬輛的年產量,美國為100萬,蘇聯到了後期也有50萬!
2.德國在初期處於進攻態勢:德國的閃電戰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德軍佔領的面積大增,有限的產能與快速擴張的土地行成了尖銳矛盾,再加上戰損,原本就匱乏的車輛更加捉襟見肘。
3.德華人一向重視質量,輕視數量:德國二戰時期的軍用卡車所耗費的工時比美國車、蘇聯車都高,工時、成本平均高出20%,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拉低了德國車的產能。
從產能角度來說,德國沒有稱霸世界的資本!
-
8 # AlexTsui0810
謝邀。
一,機械化裝脩的産能所限;
二,當時原油的産能所限;
三,機械化裝脩的效能所限。當時車輛的透過效能和今天之效能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地形對車輛效能基本上就是個嚴峻考驗。
四,出於戰時的經濟力量考慮。
-
9 # 照影吹笙
以德軍翻越阿登山區進攻法國為例:當時法軍認為大規模坦克叢集翻越山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阿登山區法國一側法軍的防禦非常薄弱。而德軍就是利用這一點,把坦克拆御成零部件,用人力、騾子等馱過山區,然後在法國一側的森林邊緣重新組裝,然後突然發動,二次大戰的法國戰役開始了……
-
10 # 歷史軍魂
德國雖然是一個發達的國家,但是擁有龐大的陸軍,要想全部實現機械化那是不可能的。德軍的做法是將有限的裝甲車輛集中使用,將其組建為快速反應部隊。而德軍一般的步兵師只配屬了少數的車輛,整師機動時,由於運輸縱隊要承擔大部分物資補給的運輸任務,不會有太多的車輛多出來運送步兵。
在蘇德戰場的初期,德國依靠它的工業實力,憑藉機械化部隊能夠快速推進。隨著德軍深入蘇聯戰線越拉越長,蘇聯境內地勢廣闊,人煙稀少,很多地方都是荒野,環境十分惡劣,這樣惡劣的環境對德國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非常不利,當冰雪開始融化後道路泥濘不堪,這樣的道路連坦克都開不過去更別說普通汽車了。這個時候德軍的後勤保障成了最大的問題,為了保障德軍的供應,最方便的就是利用騾馬來運送物資,這樣做成本較小,也利於就近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二戰德國已經非常機械化了,但是隻是體現在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和裝甲師上面,而普通的步兵師和裝甲部隊的步兵團依然使用馬匹,普及率達到了每個排。
因為二戰的車輛的生產不是很高,德國講求質量數量是不要求的,造成了蘇聯的鋼鐵洪流無法阻擋,本來裝甲部隊都不夠的車輛和坦克,更無法裝備到步兵部隊。在戰爭前期常常出現步兵部隊跟不上裝甲部隊,造成後勤無法跟上,造成了德國巨大的損失。
再一個就是德國受到了一戰的影響,對裝甲方面起步較晚,技術上面受到限制。而且馬匹在當時的歐洲也是比較主流的裝備,如:波蘭。所以後期德國士兵情願坐在坦克上面也不騎馬上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