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個人以為道德經讀可以,但不能神話它,當成了絕對真理去膜拜玄化他。若老子在天有靈也不希望人們如此依賴神化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五千言的道德經被後人如此祟敬膜拜,也真的讓人感嘆後人的不思進取。這樣解那樣解樂此不疲,請問那朝那代有因通徹道德經而創生或發現一個定理定則定律嗎?華人若真的想發揚壯大傳統文化應更奮進一點,在實際上下功夫,搞點突破和創新,有點令祖宗們欣慰的創造和開拓,一味膜拜古人是懶惰懈怠無能的表現。生命延續的目的是創新開拓,而不是因循守舊討好依賴古人。老子的英靈仍在嗎?如在看到後人在他的境界老不能突破,會遺憾的,如不在後人如此無能看來也不能使他有復生的機會了。總之,不管老子是否己突破生死,後人如此狀態是不會令他滿意的。

  • 2 # 正道行2818

    老子《道德經》原文出自其第四十二章,原文應無句讀,標點應為後人所加;原文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通行本標註句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題主句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此成立,意即“道生一一、二二、三三,萬物”,問題是“一一”、“二二”、“三三”指什麼?它們與“萬物”並列,是與萬物同時存在的什麼嗎?顯然是無法解釋的。注意其文後一句中的“負陰”“抱陽”,說明文中的一、二、三及萬物是有屬性的,即有陰有陽;古以奇為陽,偶為陰,也就是說,一、三為奇數為陽,二為偶數為陰,萬物中可謂有無數之一、二,意即“物”是由陰陽合成的;陽主動,陰主靜,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靜極能生動,動極能生靜,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運動變化的,故而有“生”,“衝氣以為和”;指陰陽精氣搖動而調和。古認為腹為陽,背為陰,即說前抱陽,後背陰,陽可理解為天之Sunny,陰可理解為大地之氣,地氣上升,Sunny下照;遂有四季之交替迴圈,這就是“沖和”。

    道是什麼呢?老子這樣描述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這是什麼呢?混沌忽恍,隨不見尾,迎不見首,但“有物混成”;這物就是陰陽,正如《易經》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未成象成形前,是混成,它比天地先存在(先天地生);可見“道”就是《易經》所說的無極,其為無狀之狀的“混成”;無極生太極,太極即一;無極生太極即“道生一”。太極“有物”即有陰陽,陰陽即二,《易經》謂之“兩儀”;兩儀化生四象,即三;四象衍生八卦……六十四卦,即萬物;如《易傳》所言:“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遺”;所以《易經》能推斷天下事,靠的就是六十四卦“曲萬物不遺”;由此可見,老子是諳熟《易經》的,其《道德經》應該是從中受益不少的感悟。

    現在回到正題上來看,題目的句讀顯然是不知所云,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沒能正確地表達出“道”與“物”的關係,其所謂“生”是無緣之生。

  • 3 # 魯卡爾

    ″道生一"是陰陽統一混合體,是萬物的一種生存狀態,也即始終是陰陽平衡狀態。但一切事物是產生,運動發展變化的,也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了。優如男女結婚生小孩,繁衍不息,促成人類社會發展了。

  • 4 # 問道華夏

    人們在解讀《道德經》四十二章時,通常會聯想到《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因為這兩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極,即鴻蒙未開,元氣混而為一的狀態,也叫太初、太一等。《道德經》的道生一的“一”,就是《易經》裡面的“太極”。當混元之氣分離,天地兩開,故云“太極生兩儀”,跟《道德經》“一生二”意思同。

    道生一,這個一,是元氣混而為一的狀態,道呢?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是對這個道生一的進一步解釋。因為道是獨立不改,周行不怠、無始無終的,一是渾然而為一的存在,是“有”的存在方式,而一切“有”皆出自“無”。道是虛空的最大的“無”,萬物無不出於這個“無”

    一生二,天地既判,清輕者上浮為天,濁重者下沉為地,上浮者為陽,下沉者為陰,陰陽互化而為三。三者,和氣,清氣、濁氣也,此三氣,化生三才即是天地人。天地人三者共生萬物。

    既然萬物出於三,三出自二,二出自一,一出於道,那麼,順理成章,道生一切是正確的解釋。要不然,道“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就沒法成立。

  • 5 # AA白衣天子AA

    用小孩的話說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就好比一顆稻穀,以其它的兩種或幾種植物,花草進化變異而成了稻穀,又經過這一粒稻穀長成了穀穗,而有了很多的稻穀,現在又透過袁隆平爺爺嘔心瀝血,不斷的研究,變異,進化,現在每畝稻田生產幾千斤!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是講的天地之炁的分化。也就是天之初始先有濁炁,而又從濁氣中分化出清炁,透過二炁的分化而地球產生了植物和生物!

    也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然規律的逐漸進化過程!天地人三才吧!

  • 6 # 阿妙音

    著了一下大家的討論,神之又神,玄之又玄。在宗教裡"道"是什麼?很簡單,"道"是方法,"道"是修行的路徑。道家之道是成仙的修行方式,這裡面的一二三應為貯精化氣,由氣化神,神通萬物。"負陰抱陽"是靜坐的姿態,胸前為陰,陰極為陽,抱手于丹田之意。

  • 7 # 不逛語

    道,太大,又太小。為了便於理解,也就是個人的理解。舉個例子,一把椅子,估且看成是一,從開始到結束坐了多少人,肯定很多。一米長的尺子能分多少個長度單位,分二個,每個五十公分,分四個,每個二十五公分,分一百個,就一百個一公分,如此推演下去,無窮盡。椅子也好,尺子也好,其它也好,都不過是道的相。椅子如果是一,又可以問,椅子有多少樣式?每個樣式生產了多少?這些問題沒法說,但可以反推出結論,不管什麼椅子,只要被稱作椅子的都是由道生化出來的。所有的所有,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走獸蟲魚等等無一例外都是道所生。本人理解,請勿見笑!謝謝!

  • 8 # 梁玉允之易學天地

    道即萬物,萬物即道,二者無別。萬物不離道,道的規律透過萬物而顯現!這就像是全息論,——區域性可以再現整體……

    比如,人是由50萬億個分子組成,每一個分子都可以再現一個完整的人。

    又比如一個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個居民,都代表這個城市,而這個城市也是由這些人事物組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 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道,釋迦牟尼夜賭明星悟道成佛。

    道是辶+首,辶(zou)同辵,辵讀音是辵(chuò ), 為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行走,行進,代表馬車 ; 同時,辵即辶,路,也會代表規律,

    首,為頭腦,智慧,把頭腦放在行進中的馬車上,表示頭腦在高速運轉著,相當於敏銳的洞察力。

    在路上行走當然要看清道路,否則,必將人仰馬翻……這就是規律!

    道是要靠悟的,要靠悟的方式去運用或掌握這個道,這就是得道。順道而行,得道多助……

    道,從字的組合來說,就是高速執行的頭腦,即智慧,洞察力,覺悟!

    佛,從字的組合來說,就是能夠讓刀兵入庫的人。

    釋迦牟尼佛夜賭明星㊙悟道㊙成佛——覺悟後成佛——覺悟即佛……合與道的人即佛。

    佛悟道成佛後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佛所開悟的道理,即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本來一體,心即佛,佛即心,知道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只要修行起來一定能成佛!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如何去掌握這些知識呢?——

    ——用道的方法去學,採用分類取象的方法,就是取象比類,用分類的方法,按照它的象來看它的類別——其實就是歸類 :

    ——比如,凡是具有生髮之象的,全都放到東方甲乙木這一類,我們老祖宗把天地萬物分成八八六十四卦,《易經》的取象比類的方式,就是按八卦走的,㊙所謂的卦,就是掛起來,就是挑起來把這個象讓你看,讓你看得更清楚一點……

  • 9 # 烏咪愛讀書

    我先直接給出答案,不是道生一切。

    那該如何理解呢?先得留心兩點:

    1.什麼是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被現代人引述的最多,給出的解釋也有不同版本,被人接受最多的解釋是“能說出來的道,就是錯的”,其實這樣的說法好像不太準確。因為,老子還有一句話:“知道易,勿言難”,怎麼理解?即,說出來的道不是錯的,而是不完備的。說出來道是什麼容易,不說出來道很難。但是,老子本人最終還是給出瞭解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紀即源頭。古始,即道之源,道之本。用白話文講,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也可理解是自然規律。

    2.老子之道重點關心的是什麼?

    先看一下道家的政治要領:“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奇”。以此可以看出,《老子》重點關注的是為政之道的問題,它的進言物件是國家統治者,而非一般官僚或老百姓。

    3.《老子》的思維路徑是什麼?

    錢鍾書說老子所謂師法天地自然,在寫作上叫寓言,在邏輯上叫類比,可以曉喻,不能證實,更不能作為思辨的依據。它常常用自然現象來類比人類社會的某個現象。

    故而,留心此三點基礎上,我們再來對《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從政治上、類比手法上、自然法則上作以下理解:

    在老子看來,自然規律就是社會規律,他反覆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則,順應天地自然之理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老子開出的順應自然之理的政治方略是: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哈耶克最喜歡老子的一句話:“我無為而民自治,我好靜而民自正”。

    如果統治者因循“無為而無不為”,即可“以無招勝有招”。

  • 10 # 天碼星文史趣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總是有這些很難理解的禪機話語,就像開篇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樣,咋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道德經》跟西方本體論的哲學名著一樣,都是很晦澀難懂的。牽涉到世界本源之說,都會要很高的想象力和邏輯力才能闡述清楚。 讓我們來逐一分拆這句話,來看看2000多年前的老子到底悟出了什麼。

    首先看看“道生一”

    道生一這句話,在後世很多註解版裡都翻譯不一,也就是說至今還沒有一個絕對權威說明這個道生一的含義。像馮友蘭的註解中,把道和一看成父子關係,而戴建業老先生在《精讀老子》中把道和一看成同一概念。個人偏向於戴老的說法。那麼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先搞清道的含義,道在《道德經》中就是指萬物之本,這個萬物之本用西方哲學的概念來說就是絕對真理。這個真理這個道是無法用言語和形狀來說明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老子說“道”是“無”;但道又生成天地孕育萬物,所以道也是“有”。所以道一開始就有它的2面性——“無”和“有”。如果還不好理解的話,可以把這個“無”當成人不能感知的部分,“有”當成人可以感知的部分。 搞清了這個,那麼“道生一”就很好理解了。道和一中的“道”以及“一”都是指的道,分別代表道的“無”和“有”2個方面。“道生一”翻譯起來就是:道從“無”演變成“有”(道從不能由人感知的無演變成可以由人感知的原始渾沌狀態)。

    “一生二”,陰陽2面

    那麼由人可以感知的一,也就是道的“有”的一面,它又是如何創造萬物的呢。老子認為,這個天然的“一”,也就是“有”的渾沌物質之中,存在著事物的差異,老子把它抽象出陰和陽2種不同的物質。 也就是說“一”雖然與道是同一個東西,但“一”和“二”卻是父子關係。翻譯起來就是:“有”出現後便產生了原始的“陰”、“陽”2類不同的物質。

    “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了前面最難解的2句話,,後面2句就很容易解釋了。 自從有了“二”之後,也就是陰陽之後,陰陽2類物質是會互相運動和互相影響的,它們之間互相影響衝合就會產生新的物質,也就是“三”,產生三後它們之間再互相影響,互相運動,就會產生千千萬萬不同的物質。所以引申起來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和規律都是順其自然由很多不同的“三”產生的。

    總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老子對世界本源的一種解釋,從而引申到整個道德經的核心價值觀——順勢而為、順其自然。 老子的“道生一”跟西方古典本體論哲學是非常高度一致,而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更是與黑格爾的辨證法吻合,辨證法中物質的矛盾雙方不就是道德經中的陰陽嗎;辯證法中認為事物在矛盾中發展和產生新的矛盾,不就是老子所說的“二生三,三生萬物”高度重合嗎。此處無比佩服老子他老人家的智慧,在2000多年前就能提出如此超前的普世哲學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古代劊子手不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