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玫講故事

    初一拜年、初二回孃家、初三老鼠嫁女早睡晚起、初四三羊開泰迎灶神、破五迎五路財神、初六送窮神、初七女媧造人日、初八放生祈福、初九天公生玉皇天誕、初十石頭節祭石感恩、十一請紫姑日也是“子婿日”、十二搭燈棚、十三燈頭生日點灶燈、十四拜臨水娘娘、十五鬧元宵。

    並且初一到初六是六畜之日: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

  • 2 # 閒讀閒話閒史

    要說正月十五前有哪些習俗,這個問題比較寬泛。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全民喜慶歡娛的日子,但由於地域遼闊,各地的習俗大相徑庭。就南北方來說,北方的習俗明顯多於南方,尤其是春節期間的習俗,比較生動而喜聞樂見。

    就拿東北這一帶來說,過春節就是過大年,早年間伴隨墾荒移民的不斷增加,來自關內各地的移民把老家的過年習俗與本地相結合,於是就形成老北方獨特的過年習俗。

    北方人在傳統意義上的過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祭臘或者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東北的過年習俗雖然起源於中原文化,但歷經幾百年的發展演變,與過去傳統的過年習俗最大程度上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先說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北方人就揭開過年的序幕了。因此,過小年那時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都會被濃濃的節日氣氛所包圍。小年這一天是民俗中祭灶的日子,祭灶在北方是影響和流傳比較廣的習俗,時間多選在黃昏時分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還用蜜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最後還將貼在牆上的神像揭下和焚燒咒符後的煙一起昇天,寓意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來降吉祥,給下界保平安,於是就有了灶王爺和大塊糖的故事。

    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是很老的,南方也有很多地區會在除夕夜祭拜灶神。老百姓稱灶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老北方的習俗一般都將灶王龕設在灶房的西面或東面灶鍋的正上方。沒有灶王龕的人家,就將灶王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每到臘月二十三就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夜,闔家歡聚齊守歲。這種習俗基本上南北相同,不同的也僅是具體內容上的差別而已。老東北民間的除夕守歲可謂豐富多彩,從掌燈時分開始,也就是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全家人團圓,歡聚一堂。為珍惜已逝去的歲月和即將到來的新年,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而今夜無眠,謂之“守歲”,孩子們隨心玩耍,抽冰猴、玩牛牌、抖空竹、捻升官圖、擲骰子、吹琉璃喇叭、吹口琴、耍影戲、點走馬燈,老太太們玩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等,娛樂中還有凍梨、凍柿子、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相伴,邊玩邊吃,直到零點“接神”。隨後還吃餃子,俗稱“元寶”。有的在包餃子時,特意選二個餃子,一個包糖一個包硬幣,看誰能吃到,就寓意祝福來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

    在年夜飯做好還未吃之前要放煙花爆竹,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到了零點,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震徹夜空,“遍天銀花繡,闔街硝煙濃。” 這時家家齊聚在拱有素餡水餃的桌前焚香叩拜天地,迎接諸神下界。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有的條件好的家庭一直放到初五。從初一開始帶上禮物走親訪友,已婚的男子攜妻帶子除夕和初一在父母家過年,初二到岳父家拜年。有的地方“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 。

    北方過年就是比南方熱鬧,最突出的是過大年演鄉村戲的習俗。最早老北方的傳統年戲都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整整半個月,好不熱鬧。也有些甚至從臘月就開始,一直唱到二月二龍抬頭,直到莊戶人家開始張羅農活了方才罷休。所謂“玩正月,鬧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北方人年紀稍大點都帶有看年戲的烙印,尤其在農村,每個大隊都有幾十間連在一起的大筒房子,屋頂密排著粗細不一的疙瘩檁子,上面鋪一層厚厚的秫秸房箔,平時用於開大會,過年就在這裡唱大戲。據說每年的戲班子都是由當地自己組織而成,自編自導自演,有些則是請來的草臺子,由民間藝人組成,生旦淨醜齊全,樂隊也由板胡、二胡、三絃、嗩吶、鑼鼓等組成,草臺子唱年戲的習俗還包括用馬車接送、吃豬肉燉粉條、白麵大饅頭。

    年戲裡最絕的當然是東北二人轉,以前二人轉演員都是男的,稱為“一副架”,男扮女裝的稱為“包頭的”,另一個則稱為“唱醜的”,女的稱上裝,男的稱下裝。“千軍萬馬,全憑咱倆”,賣力的表演把臺下觀眾看得大腦不敢分神,兩眼珠子瞪得生怕落下細節而留下遺憾。

    除此之外,過年期間還有扭秧歌、說大鼓書、耍驢皮影、玩嘎拉哈等等習俗,這些都是在北方才有的習俗,而南方則有滾龍舞獅、走高翹、抬高閣等民間習俗,南北的過年習俗都各有特點,體現出不同的民俗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替好兄弟保羅發聲,直言:他離開火箭跟奪冠一樣開心,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