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舞的山羊

    《牧神的午後》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這首前奏曲作於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萊(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揮首演。此曲為馬拉美的同名詩而作,原計劃還要寫間奏曲、終曲,此曲完成後,因已囊括了馬拉美詩的內涵而放棄了原計劃。馬拉美的詩描述西西里島上,半人半羊的牧神午睡方醒,女妖玫瑰色的肌膚彷彿在他眼前飄動。牧神順這感覺追溯幻境,正想折葦笛吹奏時,突然見遠處山泉旁草叢裡,有雪白的肌膚在閃動,葦笛聲徐緩悠揚,驚起泉畔的水鳥,女妖也紛紛潛入水中。牧神追趕過去,發現腳旁有兩個意態慵懶的女妖正旁若無人地躺在那裡。牧神抱起兩人,隱入薔薇叢中,女妖若隱若現,無所謂地心不在焉,牧神覺得手中的獵物四肢無力卻不易抓住,“竟然不知陶醉地歡喜欲淚”。最後獵物逃脫,牧神卻浮現擁抱美神維納斯的Phantom,身心疲憊下來,伏倒在熱沙土上,再次要瞌睡。詩作最後是“再見了,絕世美人,我望著你那移動的身影。”德彪西自己解說,他的這首作品是針對馬拉美詩最後一行而作的闡釋。“這首前奏曲,可以說是將馬拉美的美麗詩篇自由地予以詮釋而成,可是並沒有涵蓋全詩的意思。或者可以說是以馬拉美的詩串連成背景,烘托出牧神的種種慾望與幻想在午後鬱熱的暑氣中蠢蠢欲動的情景。這以後,牧神因追逐逃遁的女妖而陷於極度的疲勞狀態,然後昏然沉睡過去。在夢中,他感覺大自然的一切為他所擁有,也就是說,他的幻想在夢境中實現了。”此曲是在半音階階進波狀起伏的藤蔓形音型主題基礎上,加入不同和聲潤色的10段變奏,也可把第一至第三部分(主題呈示+兩個變奏)為呈示部,第四、五、六部分為發展部,第七部分為歌調形式的中間部,第八部分為結尾部。也就是說,此曲和諧地融合了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和歌調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獨的一個書法字型有章法嗎?它的章法體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