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木123456789123456
-
2 # sl87143
誰說沒有人賞識?魯國就很賞識,結果是,魯國亡了!漢武帝也很賞識,結果是不得不下輪臺罪己詔,宋朝也很賞識,文官高於武官,結果遼金夏蒙一個也打不過,不但有靖康之恥,更有涯山跳海的這點本事!野豬皮也很賞識,結果是誤我中華三百年!
-
3 # 網暈者
歷史是有人在一張人人看得見的白紙上寫滿一連串的謎面,而謎底在反面,你只有翻轉過來才能看到,但翻過來,謎底又成了另一則謎面。
-
4 # 文刀沐子
從《論語》的文體看,這本書當是漢朝人編造出來的。因為它的文體和春秋魯國出土文物上的文體格格不入,帶有濃烈的漢風氣息。
與《德道經》不同,同列傳統寶典,迄今為止,漢之前的《論語》從沒有出土過,人們見到最早的《論語》範本都出自漢朝,戰國時期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儒家經典,唯不見孔二的《論語》。
《論語》這東西據說是孔二的十一代孫孔安國先生在維修孔府照壁時從牆體中發現的,文體是陰陽蝌蚪文,是他翻譯出成書的。但,這種說法極不可靠。一是同處漢武時期的司馬遷親自考察過曲阜孔林,而《史記》中提到了孔二門人演戲周禮,卻從沒提到過孔安國發見《論語》這碼事。二是經考證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陰陽蝌蚪文這種文字,孔二同時代魯國出土文物上的文字也不是陰陽蝌蚪文。三是確鑿的信史證明,漢代孔林附近只有三間房,並沒孔府孔廟存在,現在的孔府孔廟是清朝中晚期建成的,幾乎是近現代建築,放在民間連文物都算不上。漢代三間土房竟然有照壁牆,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不過,《論語》出自漢代,並不說明它和孔二一點關係都沒有,個人認為,它是巫儒們口口相傳的祖訓,雖然失真度較大,但內裡也有孔二時代的某些資訊,而且比較虔誠客觀。例如孔二要造反要當土匪這樣的事竟赫然在列,說明當時的巫儒信徒還是比較老實的。
特別提示:巫儒首先是一個江湖幫派,其次是一種宗教,還是一種政治性很強的社會團體。
作為一個幫派和宗教社團,口口相傳祖師爺的事蹟和遺訓,幾乎是通例,儒教也不可能例外,各宗教的經典,都有這方面的內容。
-
5 # Xsports視角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而“論”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彙編。
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是說明《論語》為後人編纂最直接的證據。
-
6 # 拾典
我認為,孔子是微博和朋友圈的鼻祖,如果那會兒有微博、微信的話,每天睜眼閉眼就看到他在那發感慨,一會說學習,一會說政治,一會說道德,你說煩不煩人。這些“朋友圈”被孔子的弟子記錄下來就形成了《論語》,因此,說《論語》是孔子的弟子編造的也對,是由他們編輯形成,這可以理解為“編”;當然,在孔子去世後記錄孔子生前的話,不可能完全準確的記錄孔子言語,在編錄的過程中,必然有創作的成分在裡面,這可以理解為“造”。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共20章、492篇。《論語》的編排體例實際上與我們現代的圖書出版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個我在後續開設的課程裡會講到。《論語》儘管每一章沒有確定的主題,但是貫穿於全篇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孔子“仁”的思想。當然,在《論語》中,也有一些記錄孔子弟子的話,比如曾子、子路等,但並不多,並且與孔子說話的風格也著實不同。
《論語》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關於方方面面的言論,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對後世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我們儘管將孔子尊為孔聖人,但是我們還是要辯證地看待。在當前而言,我們要選擇性學習《論語》所記述的儒家適應當下的精華內容,摒棄不適宜的糟粕的內容。
比如,做人要光明磊落的思想。“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比如,做人要重視“仁德”的思想。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比如,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當然,能夠比如的內容十分廣泛,這裡不再列舉。後期我會專門開設課程來講孔子,講《論語》,從識讀開始真正瞭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在想什麼,做什麼。
-
7 # 趙日金141
《論語》裡有“孔子述而不作”,顯然,《論語》就是後人編造的。至於是不是孔子其弟子編造的,這就難以說清楚了,書中又沒著名哪個弟子或哪些弟子。只能靠猜測,也許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們編造的。
孔子周遊列國,落魄而亡,有人罵“累累若喪家之狗”,是《史記》記載的。這麼沒面子的事兒,《論語》倒是沒有記載。不過,罵孔孑喪家之狗,不是司馬遷罵的,司馬遷只是描述別人的話而已。況且,司馬遷對孔子的態度是讚揚的,孔子知道有人罵自己,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之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8 # 莫失雲間志
涉及到這些聖人的歷史,很多事情都無法考證。
這是因為,後世的執政者,需要利用他們的學說來維繫政權的穩定,所以存在著造神的現象。不僅僅《論語》有可能是孔子的弟子編造,《聖經》也有可能是耶穌的門徒所編造,佛家典籍也有可能是釋迦摩尼的徒弟所編造的。
世事無絕對,一切皆有可能!
-
9 # 老同志精油按摩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因為,他的理論在當時的社會不能實踐也無法實現。孔子的理論在他所處的時代為什麼不能實踐也無法實現呢?因為,太過理想化了。幾千年來,縱觀歷史發展,孔子的思想又有多少被實踐檢驗為正確的呢?個人認為沒有確切的資料。現如今,孔子的一些思想觀點對樹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人們喪失了對法律嚴肅性的認可和執行。所以,孔子的思想需要研究(這是專家學者的事),孔子的理論需要探討(這也是專家學者的事)。作為普通百姓該做的就是也只能是尊重法律的嚴肅性,敬畏法律的懲罰功能,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守法的基礎上遵循公序良俗的道德。
-
10 # 待曉兒
《論語》是孔子弟子門人編纂的,而不是編造的。
《論語》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筆記的集合一些人認為《論語》的寫法和同時代如《老子》、《莊子》、《孟子》等書籍都不一樣,據此認為它可能是後人偽造。
這是由於對《論語》的性質認識有偏差。
《論語》成型的時候根本就不是一本書,而是眾弟子、門人筆記的整理和彙編。所以我們看到的論語幾乎沒有長篇大論,都是很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短小異常。
這就是當時孔子說了一句話,眾弟子拿著小本子記下來:“某時某刻,老師說了這個道理,我認為很深刻”,孔子對某一件事發表了看法,眾弟子又拿小本子記下來:“某時某事,老師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我認為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零碎資訊。
後輩弟子感覺,祖師爺不在了,我們要想進步,那就資源共享吧,大家筆記互相看一看,都學習學習。慢慢地就由有心人根據這些零言碎語整理出來了一本大家都比較認可的筆記彙編來。
同樣的話孔子可能和很多弟子都說過,所以就記錄一個就好了。但有些問題孔子對不同的弟子回答不一樣,那就都記下來,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論語》不能當做一本書來讀,而是一部記錄孔子與眾弟子講學的筆記。
《論語》裡的言論其實在其同時代人裡已經有記載了,不能是偽造的就像《孟子》裡面有時候也會直接就引用孔子的話,和《論語》記載的意思差不多,更別說一下攻擊孔子的諸子百家也會在其作品裡批駁。
這樣來看,時代如此接近,那麼《論語》裡面所記載的事情存在的可能性就很高了。畢竟孔子剛死沒多久就開始造謠,後世兩千年的人一同按照同一個方向造謠,這種事情我認為不可能。
所以,《論語》就是當時或很接近孔子時代的儒門弟子間筆記的整理彙編,不應該是後人編造的偽作。
回覆列表
孔子周遊列國不得欣賞,最後落魄而亡。《論語》一書不是孔子本人寫的,是後來他的優秀學生們把孔子平時的言論、觀點、理論、為人處世……孔子思想,整理成一本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