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林晚星辰

    有人說春秋五霸有七八種說法,但那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所說的,《史記》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春秋五霸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在,諸侯們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家諸侯有實力發動滅國之戰,春秋時期的方略是爭霸,而戰國時期則是滅國,這就是是春秋五霸中“霸”字的由來。

    下面簡單說一下對春秋五霸的印象。

    第一個齊桓公

    齊桓公是是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這是有原因的,我總結了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任賢用能,不計前嫌

    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最大功臣是管仲,這個管仲還是齊桓公的仇人。事情還要從齊桓公還沒有就任齊國國君開始說起,齊桓公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小白,說大家所理解的小白是不同的,這個小白有大智慧大胸襟。當時齊君無知被刺身亡,小白搶先回國繼承王位,在回國的途中遇到了管仲的阻攔,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小白假裝墜馬而死,管仲因此向魯國報喜,說小白已死可無憂矣。於是待在魯國的公子糾就放慢了回國的行程,結果被小白搶先一步回國成為了齊國新君,小白就是齊桓公,從繼位伊始就開始了他的雄圖霸業。

    因為魯國幫助過公子糾回國繼位,因此齊桓公對魯國一直懷恨在心,齊魯之間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而作為曾經差點把自己射死的管仲,就成了齊桓公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出兵攻伐魯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殺死管仲以雪恥。這時候齊桓公身邊的重臣鮑叔牙出來替管仲說話,他說,國君如果想做一位普通的諸侯,我鮑叔牙的能力就足夠了,但要稱霸天下號令群雄的話,就非管仲不可,因此你要成就霸業,就必須重用管仲,而不是將他殺死。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他假裝要招回管仲並將他處死,魯國果然將管仲送回了齊國。結果一到齊國邊境,奉命前來迎接的鮑叔牙就解除了管仲的枷鎖,併為他沐浴更衣進見齊桓公,齊桓公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大夫,並讓他主持政務。

    成就霸業,做成大事的第一個品質就是不計前嫌能容萬物,而後是任賢用能,勵精圖治。這也是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重諾守信,四海歸心

    管仲是大才可以招降留為己用,但是魯國是不能放過的,因為他幫助了公子糾爭位,妨礙小白成為齊君。於是在繼位五年的時候開始征伐魯國,魯國的曹沫連敗三陣,魯國被迫割地求和,而在進行談判的時候,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挾持齊桓公,逼迫齊桓公答應退兵並歸還魯國的國土,齊桓公被迫答應了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想反悔,想一不做二不休,不僅不歸還魯國土地,還要把曹沫殺死洩憤。管仲勸諫道,如果您這麼做,就會失信於天下,儘管你是在脅迫下答應了曹沫的要求,但是如果違背諾言,就失去天下人對您的信任,不如將所佔的土地歸還給魯國,這樣天下的諸侯就會認為您重諾守信,一定會來歸附在您的身邊,這對您成為天下的霸主十分有利。齊桓公深以為然,並採納了管仲的建議。諸侯們聽說齊桓公如此有信用,紛紛投靠歸附於其身邊,在齊桓公繼位的第七年,他便成為了天下諸侯的霸主。

    三、尊王攘夷,德信天下

    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齊國任用管仲改革,積極改革內戰、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透過改革國富國強兵,齊桓公在召集諸侯葵丘會盟 ,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這個政策實施下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山戎侵犯燕國,燕國派人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派兵救燕國於危難之中,燕莊王為表示對齊桓公的尊敬,一直將齊桓公送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說除了天子之外,沒有諸侯相送,能送到他國境內,我不能對燕國無禮,於是,他把燕莊王送自己所經過的所有齊國土地都送給了燕國。齊桓公還勸燕莊王修德政,尊敬周天子,向周天子納貢。聽說此事後,諸侯更加欽佩其為人,這進一步鞏固了齊國天下霸主的地位。

    不過齊桓公的晚年卻很悲慘,管仲去世後,他輕信小人遠賢臣,以至於在自己病重的時候,被小人圍圈在宮內沒有飲食被活活餓死。同樣的倒黴蛋兒還有一個,這個人的名字如果沒記錯的話叫做趙武靈王。

    親賢臣,遠小人,此國所以昌盛,親小人遠賢臣,此國所以衰敗,不管是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宋襄公

    宋襄公算是個謙謙君子,或者說一位仁君,但肯定不是一位好的軍事統帥。但是壞就壞在這位君子仁君有野心,想效仿齊桓公做天下霸主。齊桓公死後,他進攻鄭國結果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和宋國在宋國泓水邊開戰。

    當楚國軍隊剛剛渡河到一半時,大臣目夷向宋襄公建議說:“我們的軍隊數量沒有楚國多,現在楚國軍隊還沒完全渡河,我們可以立刻展開攻擊,那麼一定可以獲得勝利。”宋襄公沒有采納目夷的建議。當楚國軍隊剛度過河的時候,目夷又建議趁楚國軍隊立足未穩進行攻擊,宋襄公還是沒有采納這個好的建議,他確實是一個君子,但卻是一個不稱職的統帥。

    我還就記得自己看過的一本書裡提到過,兵法有云:“兵半渡可擊之”還有“趁對方立足未穩可擊之”。顯然宋襄公不懂得兵法,在大爭之世他是不可能成為天下霸主的,他自己腿部受傷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事。宋襄公不知道兵法的要訣就是變通,以變應對不變,爭天下霸主的關鍵不僅在於品德更要有實力。

    第三位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這個君主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才登上君主之位,從十九歲開始他就一直在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四處遊蕩居無定所,不過他不是乞丐,他的身邊有一群能人志士,個個都有將相之才。他們對重耳這個潛力股一直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這些人為後來晉文公稱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重耳的父親是晉獻公,這位父親晚年迷戀女色,做出了廢長立幼的決定,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不願意和父親為敵,直接選擇跑路避禍。他回到了母親的國家,並在那裡娶妻生子,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倒也算安穩。不過他身邊的這些能人是閒不住的,在晉獻公死後,他們督促重耳尋找機會遊說諸侯,以便於實現復國理想,這樣他們也就能發揮所長,幫助重耳爭霸天下了。

    在很多人的眼裡,重耳是個老實人,素有賢名,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結交了很多天下人公認的賢者和能人,這是他這個年紀的人很難做到的。

    晉國的裡克曾經想把重耳迎回國做國君,但是重耳放棄了機會,倒不是他沒有爭位之心,而是一個簡單的原因,怕死。重耳目睹了很多生離死別,知道地位誘惑的背後往往是危險,他有自知之明。

    這個世界最大的恐懼就是你的身邊總是有個讓你如鯁在喉,寢食難安的對手存在,晉惠公就是這樣的人。他對重耳很不放心,於是他派出了刺客準備把重耳幹掉永絕後患。不過刺客還沒有出發,重耳就得到了訊息,可見晉國內部有重耳的眼線而且不止一個,這就保證了他具有一個能力—預警。

    這個時候他只有繼續出逃了,但是這次和以前不同,如果不徹底解決問題,逃到哪裡都會被幹掉,還是從根本上解除隱患來的徹底一些。因此這次出行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躲避刺客的刺殺,這是第一要務,保命。第二個目的就是尋求諸侯的幫助,謀求復國的可能。老重耳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旅程,這次旅行完全出於被動,有人要刺殺自己,為了活命,重耳才出行了,其實這招派刺客的做法無疑是晉惠公的昏招,他用了一根針把重耳這個一直沉睡的老虎給刺醒了。不過換個角度來說,也許刺客根本就不存在,只是重耳身邊的人想到的計策也說不定!

    重耳想到了去齊國,因為管仲剛去世不就,齊桓公可能需要賢能之士,因此重耳決定先去齊國。為了到齊國去,他們必須經過衛國,衛文公對重耳很不友好,沒有接待這位老潛力股。重耳長途跋涉又渴又餓,於是向路邊的農夫祈求食物,農夫也沒有於是就捧起一把泥土送給了重耳充飢。重耳很憤怒,他手下的趙衰說到,您應該高興才對呀,這是把國家送到了您的手上了。重耳於是轉怒為喜,我看這個故事又是趙衰等人的詭計,目的是刺激重耳,讓他恢復自信。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非常重視,他講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並給了重耳很多賞賜,但就是不提幫助重耳回國登君位的問題。重耳多少年來一直在外顛沛流離,遇到齊女年輕貌美,知書達禮,兩情相悅。儘管重耳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是齊女並沒有嫌棄,夫妻關係十分融洽。這其實是齊桓公的陰謀,因為透過攀談和觀察,齊桓公發現重耳的能力不在自己之下,重耳手下也都是將相之才。為了防止對自己的霸主地位構成威脅,齊桓公想用美女和錦衣玉食來麻痺重耳,發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重耳果然受用,完全忘了自己是晉國的王子的身份,安心做起了齊國的上門女婿,不思進取整日玩樂。對比趙衰、咎犯很是焦急,他們在桑樹之下謀劃讓重耳趕緊離開齊國的辦法。可是隔牆有耳,他們的談話被一名齊女的侍者聽到了,我猜想這名侍者可能就是齊國安插在重耳身邊的間諜,負責監視重耳的一舉一動。但是這名間諜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要了自己性命的錯誤,他沒有去向當時在位的齊孝公彙報,而是先去向齊女即重耳的老婆彙報。齊女是個厲害角色,她立即把這名侍者除掉了,可能就是她自己親自動的手,然後她勸重耳迅速離開。

    重耳迷戀安樂不想離開,於是齊女就和趙衰等人合謀把重耳灌醉然後放到車上直接帶走,這裡重耳還是很被動,這個未來的霸主還是很不情願,重耳的一個特點就是被動。重耳醒來後要殺咎犯,咎犯說你殺我是成全了我的大善而成就了你的大惡,於是重耳沒有下手,說要是不成功再殺不遲。

    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國,曹共公對待重耳很不禮貌,曹大夫釐負認為重耳是當世賢者,要以禮相待,但是曹共公不聽,在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窺重耳身體上的缺陷並以此為樂。曹大夫釐負於是私下裡給重耳飲食和禮物,重耳接受了飲食但把禮物還給了釐負而後離去去宋國。

    宋國這個時候剛剛被楚國打敗,但是宋襄公這位仁君對重耳很是賞識,他對重耳以禮相待,希望重耳能留下來幫助自己。咎犯作為重耳手下的干將,透過自己在宋國的老相識瞭解到宋國國小且剛剛被楚國打敗,不具備幫助重耳的能力。因此建議重耳離開去其它國家尋求幫助,重耳採納了咎犯的建議離開了宋國。

    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壓根就沒把重耳這個行將就木的老頭放在眼裡,直接給了個閉門羹。其實他手下是有能人的,曾經建議他如果不厚待就殺之以絕後患,可惜鄭文公都沒有采納才導致了後期的身死國滅。

    重耳又到了楚國,楚成王以諸侯之禮招待了重耳,並問道“如果我幫助你成為了晉國國君,你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說到“晉國楚國交戰的時候,我會讓晉國軍隊退避三舍。”楚成王聽後沒有說話,他顯然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

    這個時候後秦穆公聽說重耳在楚國,自己也對晉國當時的國君很不滿意,因此就派人到楚國招重耳赴秦。楚成王說楚國距離晉國太過遙遠,而秦國和晉國接壤,且秦穆公為人很好,一定可以幫助你的。重耳於是前往秦國,楚成王還送給了重耳很多禮物。

    到了秦國,秦穆公將宗氏五個女孩都許配給重耳為妻,並問重耳是不是想回到晉國為君,重耳和趙衰都對秦穆公說您真是我們的及時雨,我們這些流亡在外的臣子遇到了您這樣的賢君真是太幸運了。秦穆公於是派兵幫助重耳返回晉國,同時晉國的內應也發揮了作用,替重耳掃清了障礙。

    秦晉之好後來被用來形容婚姻,但是其實這個秦晉之好是有明確的政治目的的,而且對於重耳來講是有點難以接受的。五名宗氏中就有曾經嫁給過晉國君主的秦穆公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改嫁給了重耳。對於重耳來講這是不能接受的,況且大家應該記得重耳深愛齊女,就是那個幫助他走向復興之路的女人。但是趙衰勸重耳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接受秦穆公的“好意”,才能成就大事,重耳選擇了讓步。這裡體現了重耳從善如流,當機立斷的特質,也是他能邁向成功的原因之一。

    重耳回國了,成為了繼齊桓公之後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開啟了人生的真正巔峰。後面的故事被人描寫的太多了,我就不在囉嗦了。我要說的是重耳成為晉文公是有一個過程的,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晉文公。縱觀晉文公六十歲前的生活,很豐富很精彩,很有借鑑意義。

    第四位秦穆公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穆公我在初中歷史課上就知道,但是加深印象要感謝一個人,不過這個人看上去似乎和歷史沒有什麼關係,他就是香港漫畫大師黃玉郎。他有一部作品叫做《春秋戰雄》,男主就是嬴任好,即秦穆公。儘管漫畫裡有大量荒誕不經光怪陸離的描寫,但是對於人物算是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吧,總之一個字很牛!

    秦國位於中國西部邊陲之地,和中原諸國在地理位置和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差距,為了發展,秦穆公很重視人才。正是通過幾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和傳承,到了秦始皇才能夠消滅東方六國一統天下。

    每一代出色的君主身邊必有一位能臣或者說賢臣,就像五霸之首齊桓公身邊有管仲。尊王攘夷這個辦法就是管仲之謀,而且在後世被人多次運用,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不得不說和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齊桓公之後齊國就沒落了,因為沒有傳承,且很多政策沒有延續。

    而秦穆公的身邊也有很多能人賢臣,其一就是百里奚。百里奚一生命運坎坷,年輕時並無建樹求什不成,中年了到處奔波,到了老年才在虞國當上了大夫,不過不就虞國就被滅了。後百里奚被當做晉國公主的陪嫁到了秦國,他深以為恥,便逃離了秦國,但又被楚國俘獲。

    秦穆公久聞百里奚賢名,但又怕楚國不放人,因此用五張黑羊皮將百里奚贖回了秦國。這個時候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是一個老人,在東方諸國很多人的眼裡就是個行將就木的死老頭,根本沒放在眼裡。

    秦穆公初見百里奚時也心存疑惑,不禁脫口而出“太老了!”百里奚立刻用姜子牙的故事予以回擊,“姜尚八十歲還可以拜相,我才七十歲而已。”秦穆公立刻意識到這不是個一般的老頭,對於秦穆公而言,得到百里奚如獲至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我看來很多人生智慧不到一定的年齡,不經歷一定的變故便不會有體會。百里奚問秦穆公,自己乃亡國之臣,怎可用?秦穆公說滅國非先生之過,正是因為沒有用先生的計策,虞國才會滅國。

    百里奚上任後不久就給秦穆公推薦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蹇叔,這位蹇叔不僅是百里奚的好友,還有識人之能,辨事之功。他為秦穆公分析了天下大勢,支出秦國地處邊陲,要休養生息,恩威並用,健全律法,賞罰分明。在秦攻擊鄭國時他和百里奚都預見到此戰必敗,並舉出了幾條理由,論據充分絕不是事後諸葛亮。

    穆公封蹇叔擔任右庶長,百里奚擔任左庶長,稱為“二相”。二人成為了秦穆公的左膀右臂,二人的兒子加上西乞術合稱“秦國三將”,這五個人基本上構成了秦穆公時期的文武班底。就是靠了這個班底,秦穆公才擊敗了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能成為天下霸主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知錯能改,敬賢禮賢。

    秦穆公雖然說出百里奚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太老了就不中用了,但他發現百里奚確有才能後立刻就糾正了自己的說法,並將國政交給了百里奚,對賢者給予充分的信任。在秦國三將戰敗後,自己能穿孝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繼續委以三人兵權,以至於最終擊敗了強大的晉國一雪前恥。

    二、恩怨分明,四海歸心

    秦穆公對晉國有著很複雜的情感,可以說又愛又恨,當晉國遭遇天災需要糧食時,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建議,百姓無罪,體現了明君風範,當然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一種宣傳而已,至於始作俑者當然是身邊的賢臣能人了。同時他又助晉文公重耳回國繼承大統,為了重耳這位兄弟可以說是費盡心思殫心竭慮。不過換一個角度,重耳不過是秦穆公要控制晉國的一枚關鍵棋子,他自然要鼎力相助。收買人心和四海歸心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失敗者的自白,一個是成功者的史書罷了。

    三、英明果敢、多謀善斷。

    秦本紀的最後有這麼一段描寫,說的是秦穆公死後有很多人陪葬,這裡面還包括一些秦國的能臣,因此說秦穆公最後有一個大汙點不能成為霸主。我看後跟不以為然,因為如果此事屬實,那麼秦穆公豈不是老糊塗了,讓能臣陪葬,誰來輔佐自己的兒子呢?我看除非是發瘋了,否則我都不會搞這麼蠢的事。如確實讓能臣陪葬,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這幾個人對於太子是有威脅的存在,如不剪除後患無窮,這才是最合理的解釋吧。

    第五位楚莊王

    楚莊王雄才偉略,堅韌隱忍韜光養晦,在他身上有一句名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比較特殊,他繼位的頭三年不理政事,整天在皇宮裡尋歡作樂,並且釋出詔令,誰如果進宮進諫,他就處死那個人的全族。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就是所謂的忠貞之士,這裡伍舉就是一個不怕死的主,他進宮晉見楚莊王,說山丘上有一隻鳥,他三年時間不鳴不叫,這究竟是什麼鳥呢?意思不言自明,按道理楚莊王這個昏君應該非常憤怒,他最佳的選擇就是伍舉處死,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三年不飛翔,只要飛翔就可以立刻飛到藍天之上,三年不鳴叫,只要鳴叫就可以驚動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

    伍舉離開了,他感覺從楚莊王說的話中,莊王並不是一個昏君,他可能會採納自己的建議有所改變,但令他遺憾的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還是典型的昏君形象。

    於是另一位敢於進諫的大臣出現了,這名大臣叫做蘇從,他進宮後一言不發,只是看著楚莊王。莊王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了?我說過誰進諫我就滅他全族。蘇從說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職責,我不來是不盡臣之忠,就算您要處死我滅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變成聖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

    直到這個時候,楚莊王才露出了本來的面目,他可不是什麼昏君,他的不理政事,只是在麻痺對手,莊王深通韜光養晦後發制人之道。他表面的昏庸掩蓋了自己真正的圖謀,在這三年裡他幹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按照他的做法來看,他至少做了以下幾件事。

    一、讓楚國內的大奸大惡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為自己昏庸這些人自然會無所顧忌,認為國王和自己一樣,反而讓楚莊王很容易就把這些人挖了出來。

    二、透過禁令發現了楚國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比如敢於直諫的伍舉和蘇從,這兩個人稱為了國家的棟樑。透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理論,他又發現了很多能人。

    三、發現身邊的隱患,當自己昏庸的時候,一些心懷不滿的人就會蠢蠢欲動,這樣他就能早做準備消除隱患。

    四、麻痺諸侯國,他表面的昏庸讓諸侯國對楚國放鬆了警惕,這樣楚國就得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機,從而變得強大起來。

    因此,楚莊王才能在繼位三年後處死了幾百個奸邪之徒,又啟用了幾百個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人為官或升遷,同時還任用伍舉、蘇從來主持政事,全華人都對楚莊王十分擁護,楚莊王從昏君一下子扭轉了形象,成為了賢君明主。

    這不是偶然事件,是必然結果,是楚莊王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的結果。從此,楚國走向了爭霸之路,楚莊王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經歷了韜光養晦,穩定了內部環境,上下保持一致後,下一步就是大展宏圖了,楚莊王開始了自己對外征伐的行動。

    楚國先滅掉了庸國,作為攻伐天下的試探,而後在楚莊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謙讓下,楚國大獲全勝,並獲得了宋國五百乘車馬。透過擊敗仁宋來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為相對於其它幾個大國,宋國還是比較好對付的,楚莊王很會選擇目標,他就沒有選擇吳國這個難啃的骨頭來搞。

    不過此時楚莊王已經有點驕橫,他在周天子的領地上搞起了軍事演習。還向周天子派來慰問的使者問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為天子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九鼎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來衡量的。楚莊王聽取了這個建議,立刻從周天子的領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隊。

    楚莊王在位的第九個年頭,他平定了內部若敖氏發動的叛亂,並且將其連根拔起,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後來楚莊王討伐陳國,殺死篡位的夏徵舒,就是那個夏姬的兒子。然後把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縣並因此大宴群臣,大家都稱道莊王。此時申叔時出使齊國歸來,他並沒有道賀,而是對楚莊王說,您是打著為了剷除夏徵舒這個亂臣賊子的口號來討伐陳國的,如今夏徵舒已死,你還將陳國佔為己有,這不是讓您失信於天下人,告訴大家您是個見利忘義的人嗎?

    為了一個陳國影響自己的形象,這就是因小失大了,楚莊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採納了申叔時的建議,將軍隊撤出了陳國,恢復了陳國的獨立地位。

    在後面攻伐鄭國和宋國的戰鬥中,楚莊王都秉承了留有餘地,只伐不滅的原則,只要對方認錯便撤軍,目的不是滅國而是立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土壤最適合種植馬鈴薯?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