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騎無聲
-
2 # 秦淮逝去無知音
用新韻作詩正如舊瓶裝新酒,這酒的味道全憑釀酒人的工藝了。既然有爭議,建議時人能新舊兩寫,不偏信不偏袒,顧全了傳承者也認可了創新者。文化無非是傳承與創新,有爭議未必就是不好的事情。既然寫詩詞就要了解詩詞,理解了詩詞寫古韻詩詞也非難事,但不用處處為難自己,活在當下用今天的語言來輕鬆的創作詩詞也無可厚非。文字不僅是嚴謹的學問,它也應該是大眾娛樂,要不然它就應該高掛在廟宇之上,成為少數學者之間研討的物件了,那還有我等眾人什麼事。切記一點:格律並非詩詞的全部。說格律是詩詞的一半,那也是你太攻心於格律了,岔道練武絕非正源。
-
3 # 海居潮
庸人自擾智者不爭,與時俱進方為入流。古為今用,而沒有今為古用之理。尊古法是尊重學習古人,行新規是潮流。文人騷客多爭論,平民百姓少言非。今天下太平,言論自由,若能再來一次百家爭鳴又有何妨。
-
4 # 大美農村綠水
我是這樣認為:
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善用劍,硬讓他用錘。那他的本事就難以發揮極至。
善用則用,不善則棄之。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雙腳綁了,再去走路。怎麼走了呢?
打破常規,不受限制。酣暢淋漓地發揮。你就會佳作不斷,大作連篇。我不太懂格律,是個門外漢。但是太強調了,思維受限。會失去好多意境優美的作品。
觀點可能有偏,望海涵。年少無知,胡言亂語。
-
5 # 古詩今詞
寫詩用古韻還是新韻,這是如今爭議最多的一個話題。要想結束這場紛爭,還得從根源說起。而在古代,是不會出現這樣的爭議的。
所謂的“韻”,其實指的是按語言發音分類而成的韻書。每個朝代的語言都有所不同,所以古代的韻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朝的《切韻》,到北宋的《廣韻》,南宋的《平水韻》,乃至清代的《佩文韻府》。這些韻書的發展,其目的只有一個,因時制宜,為寫韻文提供更統一而簡便的範本。
可能有人不明白,為什麼古代每個朝代甚至不同地域的語言都不同,韻書如何通用呢?
其一,歷朝方言雜多,政治中心為加強管理,解決不同區域官員的溝通問題,制定了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官方語言,俗稱“官話”,相當於如今的普通話。而韻書則是根據當時的官話制訂的。
其二,雖然歷朝語言有所變化,但其根本還是運用同樣的語言體系,即平上去入四聲。
也就是說,只要如今語言中有這四個聲調,那麼與古韻的系統則是吻合的,用平水韻最為適宜。造成如今衝突的根本原因,便是由於普通話中只有平上去三聲。如此一來,普通話無法沿用古韻,只能另僻沒有入聲的新韻系統。
其實入聲在元代之後就逐漸消失了,派入其他聲部,而入聲只存在於少數方言之中,只是到了民國仍舊在沿用,所以新韻的出現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那麼回到原來的主題,寫詩究竟用新韻還是古韻?
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所謂韻的基礎,就是語言。因而以什麼語言入詩,就用什麼韻。如今仍保留平上去入四聲系統的主要有粵語,閩語,潮汕話等方言,這類語言用平水韻寫詩,讀來更有韻味。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一讀便知。
自入吟壇雨不休,寒窗片瓦免橫流。
讀書須盡十年雪,對月當知萬古秋。
今夕有琴多忘曲,何人無事共盟鷗?
等閒世故辭知己,唯有文章見白頭。
——《寄友》
-
6 # 布衣閒人10
爭論這個實在是無聊。古韻也好,新韻也罷,寫出好詩來,就是好韻。寫出的詩,味同嚼蠟,古韻新韻用得再好,又能如何?一首詩意境或深遠,或高古,或警世駭俗,何必計較古韻和新韻呢?筆者認為,在現代條件下,韻轍還是寬泛一點好,大致押韻即可,這樣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認為寫近體詩必須用古韻或新韻,未免愚腐。用新時代的語音押韻,更容易被人們閱讀、傳頌。絕大多數人並不瞭解古韻、新韻,特別是古韻是如何讀取的,人們知之甚少。須知寫詩讀詩絕非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絕大多數人的事情。韻轍寬泛些,韻音採用現代普通話,有利於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在現代條件下的創作和傳播。如果過分地強調寫近體詩或其它什麼詩,必用古韻或新韻,許多人都將望而怯步,近體詩的寫作和閱讀只能被禁固在少數人的圈子裡,近體詩還能有生命力嗎?還能蓬蓬勃勃的向前發展嗎?近體詩的路子只能會越走越窄,甚至會走向死亡。這不是危言聳聽,當下,在大眾中還有幾人寫詩?還有幾人讀詩?無論寫什麼體裁的詩,都要解放思想,實事就是,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
-
7 # 三上詞話作者
近體詩是用《平水韻》,還是用新韻,其實是不能爭論的問題,為什麼還要拿出來爭論一番呢?詩的確隔代了(不好意思說斷代),隔代的特徵是不知詩的核心要領,只是在表象中尋找影子。
什麼叫核心要領?如果近體詩用新韻,單從押韻的角度講是成立的,不就喉牙舌齒唇嘛。問題是在句子中被分派到陰聲和陽聲的入聲字怎麼辦?算平聲呢?還是算仄聲呢?
【批改】入聲是古音,它還在廣大民間,即通常講的南腔北調中自覺的存在,也許不少人說話或多或少的存在入聲。只要存在,意味著它就是近體詩的核心所在。如果有視無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什麼叫表象?現代人作近體詩,如果只講押韻,不管其它要素,這詩還算近體詩嗎?如果不算,新韻最好不要在近體詩上打注意,因為那是唐代的時代文學。
【批改】既然有新韻,把它用在新的文學上,比較明顯的是現代詩歌,即散文詩歌(更多的敲回車鍵詩還不講押韻呢),以及一些戲曲唱詞等。在這個問題上,萬不可出現“名頭大,學術小”的現象,否則過不了所謂愛好者這一關。真正的近體詩核心是音樂性質,與《平水韻》相伴相生;如果認為作近體詩只要略懂點皮毛,只要看到一些表象,用不著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極其的唯心論者。詩是文學,文學雖沒有科學那麼要求嚴謹,但它也要求嚴謹的治學態度。
【批改】切莫把格律與意境分離。動輒就意境第一誰人不曉,難道不講格律就出意境?同理講究衣著之人,難道不行君子之風?話又說回來,講究格律,就一定不能出意境?雖然熱情需得讚揚,但僅有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與其在邊緣上行走,不如涉入其中看個究竟,走進多少,才決定做詩人的大小,不然忙碌一生,了無所得。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8 # 流行皇帝
他媽的,這裡好多白痴! 簡單的說,普通話成音,十三轍,媽的,亂死了平水韻,四聲。注意,普通話是偽四聲,變成音符,哆,咪,發,啦(簡譜1、3、4、6),一個自然調都沒有,所謂五音不全。 平水韻,陰陽平上去入,(簡譜1234567i)一個自然調,五音加文武二絃即七音(1234567多瑞秘法所拉起),再加老子字等半音轉調,合起來即(1234567i) 請問你普通話五音都不全還意淫唱格律,格律對應公尺,編音樂用的,還管節奏,你普通話創造出來都不是寫詩填詞搞吟唱編音樂的,所以,自古五絃七絃等多種樂器都是對應公尺格律四聲,普通話的用不上啊,所以,平水適合格律詩詞,如果硬用五音不全的普通話,不但貽笑大方,而且讓懂的一頭黑線,看你在那裡理直氣壯的瞎弄簡直觀之慾嘔。 其實,普通話可以自我編一個格律,適合普通話的,或叫新律,用普通話韻。但是從普通話最初的雛形《中原音韻》到現在,都沒有人搞出來過,本來有人想將普通話作北曲速成韻,但是還是切不進音樂裡,現在普通話填唱歌的歌詞都是普通話自動變聲變調,它勉強可以唱四個音,其他三個唱不了,跛腳鴨,啐!!!
-
9 # 曉天修理
古詩確實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化的瑰寶,用絕句形容它真的是恰到好處。它不僅詩句美更體現了詩人的情懷美。就連外華人都喜歡,外華人學習瞭解中國的文化都是從中國的詩詞開始的,可見古詩的魅力,它很好的體現了中國的人文情懷。至於古詩和現代詩的韻律之爭,個人認為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它的發展,從古詩到詞的出現再到現在的文章,其實古詩是在不斷髮展的。如果古詩不發展你用它來記錄一件事情或寫一篇論文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像“渭城朝雨浥輕塵”“桃花潭水深千尺”你看這些地名多有詩意啊,那簡直就是詩的世界,所以才能造就這樣的詩句。而現代詩恰好就是時代產物,他就非常合適抒寫現代人的情懷,相反用古詩句去寫會顯得格格不入。我們也會喜歡許多國外詩人的詩,比如印度詩人泰戈爾,你能看到它的詩是押韻的嗎?但抵擋不住我們對它的喜愛
和讚美。所以創新才是與時俱進的腳步……
-
10 # 鄭秦雲
我愛讀詩,也常學寫詩。我常沉醉在詩歌帶來的美好意境中。但我對近體詩的平仄之爭不感興趣。我主張,學習古人,批判繼承,死板硬套,缺少靈動。我們有強大的普通話,它是我們確定詩詞韻腳和平仄的最強有力的武器,我們為什麼不用呢?若以普通話的一二聲為平,則三四聲為仄,有時候一二三聲為平,四聲為仄,這不是簡單、明瞭又實用嗎了?擬古似古的主張是迂腐而陳舊的,當棄之。
咸陽人
回覆列表
寫近體詩用什麼韻,這不該成為一問題,更不該成為一場爭論。
【中華新韻】在發行的同時,就規定了,今不妨古,寬不礙嚴,雙軌並行的方針。但是,舊韻畢竟已成為“歷史文物”級別的東西,與今天的流行語音相去甚遠。作為一種工具,已經不利於近體詩的繁榮和發展。而新韻是經過大批專業人員,多年歸納、整理,論證,其優點是非常明顯的。應該大力提倡詩詞愛好者使用新韻。
引發今天討論,爭執的原因是:有些人對新韻的不理解。他們認為:一、新韻過於簡單,降低了近體詩的創作難度。其實,這正是新韻的優點!舊韻的繁複,是一種對於作者毫無意義的“折磨”,不合時宜、沒有規律、必須手不釋卷,常翻韻書才行。而新韻的規律性極強。只要懂普通話,一個字是否壓韻,是平是仄,瞭然於心,非常便捷。二、有些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總是感覺:只有用舊韻寫出的作品才“古意盎然”。這無論從事實還是邏輯上都說不通。比如一輻書法作品,用傳統墨錠硏墨,和用現代的優質墨汁寫出來,會影響作品的內涵嗎?而使用黑汁,顯然會大輻度節約書法作者的寶貴時間和體力。寫出的詩詞是否“古意盎然”決定於作者們文學素養高低,決定於他對漢語古文語彙的掌握的多寡,和駕馭的熟煉程度。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跟使用什麼韻,沒有一點關係。當然,有些腹內空空的人,經常依賴古韻書提供的“群玉”裝點門面,一使用新韻,再無方便可圖,寫出作品的“古意”自然大為遜色。三、至於有些人說:使用新韻:格律就完了、平仄也沒有了…。這是由於對詩詞格律一知半解,才產生的憂慮。韻書必須與流行語音契合,語音影響平仄的定性,而平仄是格律的重要一節。只要嚴格按照新韻(即普通話)的讀音,壓韻,確定平仄,並遵照格律的要求創作,對格律要求,不會有任何畸變。只要不新舊韻混用,就不會有錯。四、有些人擔心:使用了新韻,人們就讀不了唐詩、宋詞了…。這更是一種毫無道理的擔憂。恰如有人憂慮推行了簡化字,人們就看不懂古書一樣。新韻和舊韻不是水火不容的東西,大多內容也是一脈相承下來的。改掉的只是一些乖離時音的差異。況且,慣用新韻的人就一定不懂舊韻嗎?!事實恰恰相反!新韻就是特別懂舊韻的人硏究出來的。大批對音韻有深刻的理解的人,能夠明晰地認識到舊韻的弊端,和新韻的優奌,才毅然“棄舊圖新”的。說:用了新韻,就讀不懂古詩,杞人憂天,毫無道理。就是再過一千年,唐詩、宋詞也有人會讀。就象兩千多年前的篆字,今天也有很多讀者一樣!
社會在發展,文化在進步。新生事物替代衰朽的東西,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