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歷史的底片

    導讀:鐵山(Iron Mountain)地下深50米的洞穴,它以-20°C的恆溫、35%的相對溼度躲避太陽,躲避風,躲避來自人類自己的戕害。1000餘萬張原始銀鹽底片和照片,記錄著人類100多年的歷史。

    由《歷史的底片》這本畫冊為軸心,影像為載體,攝影為紙筆,用對談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屬於華人的歷史影像收藏與商業化的歷程,以及傳奇的corbis檔案館及鐵山洞穴。

    我們站在一個宏大的視角上,來看攝影,看老照片,看這個時代新舊交替變遷,以及其中的變與不變,沉積與新生。

    願你我在其中能有所得。

    朝聖CORBIS

    楊磊:你之前就在資料檔案上看過“鐵山洞穴”與corbis的照片,但當你真正親身去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朝聖的感覺?

    ▲ 驅車進入鐵山洞穴 柴繼軍/攝

    柴繼軍:因為這是一個在攝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地方。當然一個原因是因為貝塔曼,他是整個攝影收藏界的功臣,創立了攝影圖片庫、貝塔曼圖片庫。這些在被比爾·蓋茨收購以後,又遷入了鐵山的山洞,這是人類最重要的圖片庫(應該說兩個攝影檔案庫的其中的一個),而且收入了非常多的經典攝影作品。這裡不僅在攝影史上有非凡的地位,同時在人類影像檔案的儲存方面,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 鐵山洞穴內部 柴繼軍/攝

    在考慮應該如何儲存這些老照片的問題上,corbis,包括比爾·蓋茨他們這個團隊,還是花了非常大精力的,所以對我們這些與圖片打交道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點。

    到達之後的感覺,應該不能說叫朝聖吧,主要還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向公眾開放過,而且對於視覺中國來說,作為一家中國的公司,第一次去管理全球的一個影像資產,這樣的感覺應該說是一種責任感吧。

    去之前我們充分地看了資料,但是也無法想象,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應該說是特別強的求知慾,或者說是特別期待的心情。

    楊磊:你能收購corbis,是一個什麼樣的機緣才有了這次收購?

    ▲ 合影 柴繼軍/攝

    柴繼軍:視覺中國收購corbis,其實是非常巧合的。

    在整個圖片庫的歷史當中,中國的公司,包括視覺中國,還都是年輕的公司。視覺中國是2000年成立的,應該說是起步是比較晚的,而整個圖片庫的歷史,實際上已經有七八十年的歷史。

    華人進入這個行業,是在二十一世紀早期,受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帶動,在十幾年的發展以後,中國的圖片市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視覺中國在2014年之前,投資了500PX。這次投資,就讓視覺中國,應該說是華人,第一次在全球的圖片攝影市場,有了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開始讓大家瞭解你了。

    ▲ 銀鹽底片 柴繼軍/攝

    又因為這個機緣,當corbis這家公司準備被出售的時候,一些財務投資顧問,就找到了我們,前來詢問視覺中國是否願意參與到這次談判中來。

    由此,我們就參與到了整個收購事項之中。

    而且因為我們太理解corbis的商業模式,太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價值,所以整個談判工作非常非常地順利。

    為圖片賦能到世界盡頭

    楊磊:我個人特別想知道,收購這些影像檔案館,就你個人而言,更多的是個人的愛好,還是因為其商業價值?同時,這兩者又分別是如何權衡的?

    ▲ 檔案館內部 柴繼軍/攝

    柴繼軍:那一定是因為商業價值。

    其實corbis不僅僅是歷史檔案。它既有從貝塔曼以來積累的如此重要、繁多的歷史檔案,又是一個豐富的,連結全球圖片市場的一個脈絡。它既有上游的供應商,還有下游的客戶,因為這些合作的關係,這麼多年同時積累下來圖片銷售的經營理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而不是說只是一些照片。

    當然corbis因為貝塔曼,為其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圖片資產增加了權重,但這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這部分歷史積澱對我們進入到全球市場,對視覺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因為視覺中國在此之前,只是一家區域性的、在中國地區的圖片影像公司,但收購corbis以後,包括投資500PX以後,其實我們變成了一家擁有國際化視野的圖片商業戰略機構,能站在一個全球的視野上來看這個行業。我覺得這個是corbis對我們視覺中國最大的價值。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大家的攝影作品可以透過圖片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它是沒有語言障礙的,大家一看到圖片和影片,馬上就會理解其中的內涵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它一定是個全球範圍內的生意。

    因此,包括收購corbis和500PX,仔細思考其中的內涵,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楊磊:《歷史的底片》這本書的一個主要賣點,是因為它收集了膠片攝影黃金年代的諸多珍貴影像。從膠片到數碼相機普及再到現在,你也親身經歷了這一過度,那你有沒有這種所謂的“膠片情懷”?另外你怎麼看待膠片攝影的黃金年代?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柴繼軍:因為攝影從誕生的時候,就是個高科技行業。它經歷了膠片時代、數碼時代,包括智慧手機時代,現在已經進入到人工智慧時代,所以攝影實際上是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在迭代。

    那膠片時代呢,特別寶貴的地方在於,從事拍攝的專業攝影師是非常少的,而且他們用非常昂貴的資源,記錄了人類的歷史發展。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它的寶貴性在於所記錄的一切太稀缺了,不像現在人工智慧時代,或者手機時代,影像是氾濫的。

    所以這種稀缺性,讓大家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都會由衷發出一種感嘆,一種讚歎;這種稀缺性,讓膠片攝影的價值變得更大。

    因為在上個世紀,人類的主要的歷史、文化、包括災難,都是由這一批膠片時代的人來所記錄下來的。

    時間背後的變與不變

    楊磊:曾經的時代中,影像是很稀缺的,攝影技術是有門檻的,雖然最終也有幾萬張乃至幾千萬張,但是那是濃縮到多少年的結果。這個數量放到現在也許一年就有那麼多照片了,所以你怎麼看待現在的新聞照片,和歷史照片的關係?

    ▲ 卓別林和他的《摩登時代》 1936年

    柴繼軍:我覺得攝影不管怎麼變,它始終是攝影師表達的一個工具。

    不管是用膠片,還是數碼相機,還是手機,只有工具性這個是沒有變的。

    我們看到膠片攝影,可能這個過程中,專業攝影的人會非常享受,會覺得在數字時代和手機時代,其實就缺少了這個過程。

    但是它的工具性本質沒變,就是每一個取景框後面,都有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如果你獨立思考的能力越強,你的表達能力就越強,而影像感動人的力量並沒變。

    ▲ 飢餓的蘇丹 1932年9月29日 凱文.卡特/攝

    但是在手機時代,由於影像太多了,其實對攝影人來說是變難了,因為在這麼多影像裡面,你怎麼讓別人記住你,難度就變得特別大。

    這一點我們特別羨慕我們的前輩,他們憑藉一張照片的確就能改變歷史,所以大家能看到,這本書裡面看到非常多的攝影作品,是他們改變了和記錄了歷史,所以這一點,我覺得對攝影師來說,是非常難的。

    楊磊:同樣的一張照片,也許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比如一張照片,它發生在四、五十年前,我們就能看到時代的包漿在上面,歲月給他賦予了很多東西,其實這就是在時間對於影像的力量。所以我覺得我們當時在策劃整個“視覺中國檔案系列”的一個核心,其實是要帶給讀者呈現時間的力量。

    ▲ 法華人的眼淚 1941年12月11日

    柴繼軍:因為每張照片,其實也就是幾百分之一秒,大家按快門的時間,就是要把這一瞬間凝固下來。這凝固下來,是非常難的,因為你怎麼把這個瞬間,把它透過你的提凝固下來,而且能夠充分地讓人長時間的觀看、閱讀,能夠和你形成共鳴,這個對攝影師來說是很難的。

    在這一點上,它比影片要難得多。因為影片透過這種流動的影像,能夠比較清楚地講完這個故事,而照片就很難了。怎麼能在一瞬間,把這個故事講完,這一點在用圖片和影片表達來對比的時候,圖片的難度其實更大,所以圖片的魅力,一眼望去,可能在零點幾秒鐘,你就獲得了所有的資訊,而影片你要花時間要去看。

    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圖片的價值是依然永久存在的,它特別高效的把所要想傳達的資訊,一下子告訴你,而不需要閱讀文字,不需要去等待看長時間的影片,但是它的難度也是最大的。

    楊磊:有一張照片,我覺得它對你有著很特殊的意義的,就是“樓頂上的午餐”。我看公司樓梯上面、會議室、你的辦公桌後面都有這張照片,為什麼你這麼喜歡它?

    ▲ 樓頂上的午餐 查爾斯·克萊德·艾博慈/攝 1932年9月29日

    柴繼軍:因為這張照片,其實是corbis的一個象徵,而這張照片也是美國在大蕭條時期的一個文化象徵,反映了美華人在大蕭條時期那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會形成歷史上的共鳴。

    多樣化的呈現方式

    楊磊:這次是什麼樣的機會,能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了corbis的展覽?

    ▲ 世紀壇corbis展 楊磊/攝

    柴繼軍:因為我們視覺中國一直有個理念,叫“視覺無處不在”,希望這些有價值的影像,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傳達給世人,並把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講出來,這是最重要的。

    除了在線上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傳播,圖片傳播另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就是線下的體驗。而且我們認為corbis它不是一張張照片,而是一個完整的影象,是整個人類在上個世紀最重要經歷的記錄。

    ▲ 2018世年紀壇corbis展 楊磊/攝

    這些影像,它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個完整的影象,我們希望它能夠形成一個在攝影裡面很獨特的IP,雖然攝影很難形成一個IP,但是我覺得corbis它有這個潛力,因此我們希望這個整體IP能夠被打造出來,所以我們跟一些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把這些影像,透過不同的形態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 2018世年紀壇corbis展 楊磊/攝

    楊磊:也就是說想做一個影象的多媒體呈現。

    柴繼軍:我們希望透過與合作伙伴的合作,把這種影像跟觀眾形成互動,把他們的價值和照片背後的故事,挖掘的更充分。

    其實這個也符合現代潮流,現在的觀眾希望不僅在線上能夠快速地瀏覽,也希望透過線下體驗能夠得到更多資訊,所以這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 2018世年紀壇corbis展 楊磊/攝

    我們也希望這個IP,既能透過數字傳播,也能變成《歷史的底片》這樣一本畫冊,同時也能變成一個展覽,甚至能變成電影或者紀錄片。總之透過種種形態,把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特別生動地傳達給觀眾,實現“視覺無處不在”的想法。

    楊磊:作為主編,你和你的編輯團隊,希望用很多新的方式來做這個畫冊,比如說用了文獻,用了底片的小樣,還在別的地方用了年表。雖然也是平面的形式,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視覺語言來做這本畫冊?

    ▲ 《歷史的底片》書影

    柴繼軍:其實我本人,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個storyteller,就是講故事的人。我原來就是一個攝影師,也做過圖片編輯,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我就是要考慮“怎麼講好故事”。所以這本畫冊,我們當時策劃的時候,對我本人來說是一個挑戰。

    ▲ 《歷史的底片》書影

    我進到corbis庫裡面,其實能發現,原來每張照片背後,都有非常多的故事,這是我們這次編輯這本畫冊最重要的一個思路,就能把影像背後的故事講給大家,而且透過一種新的編排方式,新的梳理方式,來講這個故事。

    所以大家會看到,有很多的照片,是熟悉的影像,但其實在這張底片的之前和之後,攝影師還拍了很多照片,這些照片是什麼樣的,我們可能從來不知道,所以我們希望把這個串起來:我們能看到一張照片,這張最經典的照片之前是哪些影像,之後又是哪些。

    ▲ 《歷史的底片》書影

    在這本畫冊中我們做了這種梳理,最終的目的,就是想把照片背後的故事告訴大家,更加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這是我們編這本書的最重要的一個出發點。

    歷史底片的數字化

    楊磊:能夠親眼見到鐵山洞穴這本身去就非常令人激動了,而且這個東西還在地下好幾十米,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是什麼感覺?當時它的那個溫度會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它的那種幽閉空間的壓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柴繼軍:我記得我是跟同事戴瑞克一起去的,下飛機以後,我們直接就租車開到了西弗吉尼亞州的那個小鎮。我們從酒店再驅車,大概有半個小時,突然出現了一個有幾千輛車的停車場,其實這就是鐵山。它其實是美國的一家上市公司,管理了大量的資產,包括像美國政府的FBI,社會保障部的檔案,以及類似於索尼公司這種電影公司的影像資產,其中就包括corbis。

    有兩三千人工作在這個地下幾百米的山洞裡面。corbis是在其中的一個山洞裡,當我們進入到這個山洞以後,驅車還花了有將近十幾分鍾,才開到。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當開啟大門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幾千萬張的影像,是這麼分門別類,系統化的,既有傳統的圖書館的編目方式,也有網際網路的資料庫的方式在儲存。

    同時這些底片,被放在恆溫恆溼的狀態下,與世隔絕,以保證它能夠儲存上百年,可見corbis的這個經營者,應該說是花費了非常大的心血。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而視覺中國作為一家最後的收購者,能夠繼承這個資產,也是非常重視,覺得是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一個責任。怎麼讓這個資產,能夠延續下去,怎麼讓這個資產,能夠有更多的人用到它,看到它,傳播它,是我們不斷思考與實踐的地方。

    如果說感覺的話,那就是神秘感轉化成激動,然後又轉化為一種很深很神聖的責任感。

    楊磊:現在鐵山洞穴有1300萬張的存檔,既有corbis的,還有其他的,其中數字化的大概有400萬張左右,那接下來還會做什麼,會怎樣給更多需要它的人用到?

    ▲ 歷史的底片 柴繼軍/攝

    柴繼軍:現在我們的工作模式是這樣的:首先corbis其實已經把最重要的資產——圖片,完成數字化了,並且全部放到了網際網路上,可以公開的傳播,包括展示、授權,但其實有很多東西還沒被挖掘出來。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有客戶對那一段的歷史檔案有需求的話,他一般會聯絡到我們,並由我們在corbis檔案庫裡面的員工,按照線索的指引、編目的路徑,重新再去查詢,查詢完以後,調出底片數字化,再傳給我的客戶,讓他們來確認,而後續更像一個定製化的服務。

    因為之前的400萬張檔案,其實已經經過了歷史的選擇,並且關於它的使用也已經經營了很長時間。很多照片都在授權、付費,包括展覽、展示,用在報紙、雜誌、電視、展覽之中。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積累,最重要的影像已經數字化完畢了,而後續的,其實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不斷挖掘。

    這個對視覺中國來說,肯定是個持續的事情,但是怎麼把這個幾百萬張人類最重要的歷史影像,能夠更大範圍的傳播使用,是視覺中國下一步要持續去做的。因為這也是當時包括貝塔曼在內,他們這批先行者建立圖片檔案館的初衷——希望就把這些圖片檔案能夠充分地利用。

    攝影師與商業大咖的混合味

    楊磊:你最喜歡哪類圖片?

    柴繼軍:說實話,我肯定是屬於圖片控了。任何影像,只要我覺得它是能夠給我傳遞特殊資訊的影像,我都非常喜歡,無論它是哪個品類的,尤其是corbis裡面的影像。

    ▲ 長城上的男孩和可口可樂 1979年3月30日 詹姆斯·安丹森/攝

    我想那種既有非常強的攝影語言,同時又能展示那個時代背景的影像,肯定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攝影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能夠把大的時代背景裡面,最個性化的東西,最有意思的細節,刻劃下來。所以這類照片,我覺得都是corbis裡面最讓我喜歡與著迷的。

    相信大家在《歷史的底片》這本畫冊裡面都能看到,即使那是一個不起眼的瞬間。

    楊磊:你覺得什麼樣的照片是最好的?

    ▲ 難民營裡的守候 索菲·埃爾巴茲/攝 1992年

    柴繼軍:我覺得corbis裡面最吸引我的照片,一定是這樣的:它必須有豐富的攝影語言,無論是構圖也好,還是瞬間性也好,還是色彩也好;同時,它必須在大時代背景裡面,用最小的一個細節講了一個故事。這類照片都是我認為的最好的照片。

    END

    今日好書推薦

    《歷史的底片》

    【主編】柴繼軍

  • 2 # 思維徑向心理小課

    首先從照片的本身說起

    第一點:清晰度

    清晰度不一樣帶給人的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清晰度越高的照片視覺效果越好,會讓人感覺有一種細膩的表現力。

    第二點:照片的色彩

    無論是光影照還是黑白照,照片的色彩,在表達方式上佔據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比如說:光線的明暗度,色彩的對比度和亮度,這三者不一樣帶給,觀賞者的視覺衝擊力是不同的,好的照片往往把三者的引數做的讓人無可挑剔,光與影的效果可以在照片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三張:照片的構圖技巧

    照片的拍攝角度裡面都有一個三分構圖法,這是比較基礎的。比如說你拍攝一樣物體的時候,最好不要把物體放在中間,而是選擇三七分法讓物體落在非中央位置,這樣的話整體的畫面不會顯得很呆板,就會感覺到比較有觀賞性。 好的構圖技巧,可以是點帶面的震撼力。

    你要用一點的形式來帶動一個面的效果,比如說你拍天空的時候,你要把背景天空和要拍攝的物體成為一個充分的整體,透過拍攝角度的切換,讓物體顯得有突出的表現能力

    第五點:照片的共鳴點

    共鳴點可以是認知共鳴,價值共鳴,情緒共鳴等等

    這種資訊可以是色彩帶出的效果,可以是明暗對比度帶出的效果,也可以是照片上的人物帶出的效果,讓你的照片有張力富有情緒化的表演能力。

    認知共鳴:比如說你的圖片傳遞了一種正確的社交資訊或者科學常識,而且這種資訊是正面的

    價值共鳴:比如說你的照片很有藝術感,就像名人的畫一樣,對大部分人來說,拍攝的東西是很有價值感。

    情緒共鳴:能做到這一點,照片必然是一種最高階的表達形式,它能在照片裡體現人的悲苦哀樂,照片自然顯得有生命力。此種照片帶給人一種情緒體驗,形成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nemarlin《AnotherDay》歌詞?